第239頁
可對高緯而言,這天下只屬於他。誰也不能奪走它!這是他心中最敏感之處,誰碰誰倒霉。而他的弟弟高儼時刻準備著搶他的天下,讓他憂心忡忡,得了嚴重的憂慮症;今日,他的堂兄也說了這狂言。
家事?!這永遠只是我的事,不是家事!你永遠只能是我的臣子,不是家人。
這一番問答肯定不歡而散,而在高緯敏感的心頭也種上了忌恨。(這段對話,《北齊書》有載,而《資治通鑑》不取。可我相信它確實存在過,時間一定不在邙山大捷短時之後,或許只是在數年後君臣相遇時追憶的一次。)
《蘭陵王入陳曲》給高長恭帶來了無盡的威名,讓他名聲大振,被榮耀照射,可更讓他境地難堪。當彈著琵琶,沉醉在《無愁曲》溫柔鄉里的高緯,一聽聞如此雄壯的歌曲,在堂兄弟英勇無畏的高大形象映襯下,會產生多麼可怕的自卑:
同是神武帝高歡的血脈,我們兄弟兩人的差距為何如此巨大?
自高緯即位,高長恭已有自保之舉。以他的性格,也不會去巴結高緯身邊的小人,以此全身。他倔強的性格和高貴的身份,不會讓他選擇低聲下氣的方式。
他選擇了古往今來的名將用以避禍的常用方式——貪污。那時他已代替了段韶,大權在握,一人掌控軍隊。他開始貪污軍資,以此向高緯傳達:我只是個貪戀小錢的將軍而已,不成氣候,對陛下您的江山不感興趣。
不過,這一招也容易適得其反。若是君主已經起了疑心,連藉口也不用找,可直接以貪污的罪名下獄。
高長恭的親信尉相願,看到一向清廉的主將突然聚斂無度,明白了其中的緣由。兩人之間有一段頗為感傷的話。
尉相願問:大王受朝廷器重,為何如此貪斂?——很明顯的投石問路。
高長恭默而不答。這是他的自我保護措施,怎可輕易說出?
尉相願直接挑明:是否因邙山大捷,欲以此自得污名?
高長恭不再沉默,道:然!
尉相願曰:“朝廷若是顧忌大王,必然以此定罪,那不是因避禍而更快招禍?”
高長恭一時淚下:知音啊!趕忙問計。
尉相願提出:唯有一計——養疾在家,勿干時事。
讓這樣的常勝將軍,在這樣的青春年華,選擇激流勇退是非常殘酷的。高長恭痛苦地掙扎後,他還是舍不下這叱吒風雲的感覺,舍不下那塊猙獰的面具。他留在了軍中,希望躲過一劫。
可處境卻越來越艱險,如同水草纏繞,讓他難以脫身了。這時,他感覺危機四伏,想全身而退了。
恰好,南方的陳朝來進攻了,朝廷需要重將帶兵前去禦敵。對於每一個渴望建功立業的將領而言,這是一次極好的機會。
徵兵的號角,以往時是嘹亮無比的,能讓高長恭身上的每一個毛孔都充滿戰鬥的激情。可這回聽來,已近於低鳴的喪鐘了。 他不敢再露鋒芒,他要把自己掩藏起來。他說了一句千古傷心話:
我去年面腫,今何不發?
一個捍衛國家的良將,在自己的虎狼之年,竟然渴盼自己生病,以此躲過帶兵的重任,以此避禍。從此,不管得了何病,高長恭都不再治療——完全隨它自生自滅了。
然而,來不及了。敏感無能的高緯已起了疑心,而且難以消除了,還是讓人送去了毒酒。
高長恭手捧毒酒,他雖有所預料,可沒想到竟會如此之快地遭此毒手。他對心愛的鄭妃說道:“我忠心耿耿,竟得此毒酒?!”
鄭妃哭泣:“為何不求見天顏?”
“天顏何由可見?!”隨著話音一起吞落的,是那杯送來的毒酒。這是年輕的蘭陵王留在人世最後的一句話。
蘭陵王在死之前,燒掉了一捆東西——價值千金的債券。世人欠他的,他全部輕鬆抹掉了。
兩員大將毀於己手,捍衛北齊的長城已近於倒塌。
而的確,不久前,壽陽城便因將領指揮無方已經陷落,南方早已告急。
章節目錄 南北朝時的三國時代——後三國風雲 301
及時行樂——無愁天子的幸福生活
壽陽的陷落
當北齊混亂不止時,這時南方的陳朝已在崛起中日漸穩定。陳朝的第四任皇帝陳頊(陳宣帝)在搶了侄子的江山後,並不甘心過著偏安江南的小日子。他在不停播種龍子龍孫的同時,也渴望在擴張領土上建立成就。
此時的陳頊已登基五年,國內政局已完全穩定。這位在中國龍子生育排行榜上高居三甲的皇帝,已不願只在龍床上證明自己的能力,他要通過戰爭收復以前的失地。
的確,生育和戰爭,皆是男人最願意費力和炫耀之處,最能體現男性的魅力。
而收復以壽陽為中心的江淮之地,成為這位志向遠大的皇帝首要的目標(志向遠大,往往也意味著志大才疏,這是後話)。北伐,對於南方的漢人政權而言,是值得歡欣鼓舞的。
自侯景之亂始,南方一直承受北方兩國的重壓,輪流伺候這兩位鮮卑老爺,苦不堪言。而今天,當朝皇帝終於提出要收復失地了。這是南方崛起的強烈信號。雖然,僅僅是表態收復失地,並非直搗鄴城的壯舉,可這也夠揚眉吐氣了。
家事?!這永遠只是我的事,不是家事!你永遠只能是我的臣子,不是家人。
這一番問答肯定不歡而散,而在高緯敏感的心頭也種上了忌恨。(這段對話,《北齊書》有載,而《資治通鑑》不取。可我相信它確實存在過,時間一定不在邙山大捷短時之後,或許只是在數年後君臣相遇時追憶的一次。)
《蘭陵王入陳曲》給高長恭帶來了無盡的威名,讓他名聲大振,被榮耀照射,可更讓他境地難堪。當彈著琵琶,沉醉在《無愁曲》溫柔鄉里的高緯,一聽聞如此雄壯的歌曲,在堂兄弟英勇無畏的高大形象映襯下,會產生多麼可怕的自卑:
同是神武帝高歡的血脈,我們兄弟兩人的差距為何如此巨大?
自高緯即位,高長恭已有自保之舉。以他的性格,也不會去巴結高緯身邊的小人,以此全身。他倔強的性格和高貴的身份,不會讓他選擇低聲下氣的方式。
他選擇了古往今來的名將用以避禍的常用方式——貪污。那時他已代替了段韶,大權在握,一人掌控軍隊。他開始貪污軍資,以此向高緯傳達:我只是個貪戀小錢的將軍而已,不成氣候,對陛下您的江山不感興趣。
不過,這一招也容易適得其反。若是君主已經起了疑心,連藉口也不用找,可直接以貪污的罪名下獄。
高長恭的親信尉相願,看到一向清廉的主將突然聚斂無度,明白了其中的緣由。兩人之間有一段頗為感傷的話。
尉相願問:大王受朝廷器重,為何如此貪斂?——很明顯的投石問路。
高長恭默而不答。這是他的自我保護措施,怎可輕易說出?
尉相願直接挑明:是否因邙山大捷,欲以此自得污名?
高長恭不再沉默,道:然!
尉相願曰:“朝廷若是顧忌大王,必然以此定罪,那不是因避禍而更快招禍?”
高長恭一時淚下:知音啊!趕忙問計。
尉相願提出:唯有一計——養疾在家,勿干時事。
讓這樣的常勝將軍,在這樣的青春年華,選擇激流勇退是非常殘酷的。高長恭痛苦地掙扎後,他還是舍不下這叱吒風雲的感覺,舍不下那塊猙獰的面具。他留在了軍中,希望躲過一劫。
可處境卻越來越艱險,如同水草纏繞,讓他難以脫身了。這時,他感覺危機四伏,想全身而退了。
恰好,南方的陳朝來進攻了,朝廷需要重將帶兵前去禦敵。對於每一個渴望建功立業的將領而言,這是一次極好的機會。
徵兵的號角,以往時是嘹亮無比的,能讓高長恭身上的每一個毛孔都充滿戰鬥的激情。可這回聽來,已近於低鳴的喪鐘了。 他不敢再露鋒芒,他要把自己掩藏起來。他說了一句千古傷心話:
我去年面腫,今何不發?
一個捍衛國家的良將,在自己的虎狼之年,竟然渴盼自己生病,以此躲過帶兵的重任,以此避禍。從此,不管得了何病,高長恭都不再治療——完全隨它自生自滅了。
然而,來不及了。敏感無能的高緯已起了疑心,而且難以消除了,還是讓人送去了毒酒。
高長恭手捧毒酒,他雖有所預料,可沒想到竟會如此之快地遭此毒手。他對心愛的鄭妃說道:“我忠心耿耿,竟得此毒酒?!”
鄭妃哭泣:“為何不求見天顏?”
“天顏何由可見?!”隨著話音一起吞落的,是那杯送來的毒酒。這是年輕的蘭陵王留在人世最後的一句話。
蘭陵王在死之前,燒掉了一捆東西——價值千金的債券。世人欠他的,他全部輕鬆抹掉了。
兩員大將毀於己手,捍衛北齊的長城已近於倒塌。
而的確,不久前,壽陽城便因將領指揮無方已經陷落,南方早已告急。
章節目錄 南北朝時的三國時代——後三國風雲 301
及時行樂——無愁天子的幸福生活
壽陽的陷落
當北齊混亂不止時,這時南方的陳朝已在崛起中日漸穩定。陳朝的第四任皇帝陳頊(陳宣帝)在搶了侄子的江山後,並不甘心過著偏安江南的小日子。他在不停播種龍子龍孫的同時,也渴望在擴張領土上建立成就。
此時的陳頊已登基五年,國內政局已完全穩定。這位在中國龍子生育排行榜上高居三甲的皇帝,已不願只在龍床上證明自己的能力,他要通過戰爭收復以前的失地。
的確,生育和戰爭,皆是男人最願意費力和炫耀之處,最能體現男性的魅力。
而收復以壽陽為中心的江淮之地,成為這位志向遠大的皇帝首要的目標(志向遠大,往往也意味著志大才疏,這是後話)。北伐,對於南方的漢人政權而言,是值得歡欣鼓舞的。
自侯景之亂始,南方一直承受北方兩國的重壓,輪流伺候這兩位鮮卑老爺,苦不堪言。而今天,當朝皇帝終於提出要收復失地了。這是南方崛起的強烈信號。雖然,僅僅是表態收復失地,並非直搗鄴城的壯舉,可這也夠揚眉吐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