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頁
侯安都,本就是個容易驕傲的主,可今天他不再是飄飄然,而是直接飛起來了。
說實話,陳蒨待他不薄:他的家人被加官晉爵,凡是光宗耀祖的榮譽他都占了。可侯安都還是不滿足,他貪戀更大的排場。他隨意吃個飯,寫首詩,射個箭,底下的賓客便動至千人——比非法集會厲害多了。他手下那批兵油子也到處惹事,惡行不斷,侯安都也明目張胆地成了他們的保護傘,地方官員無可奈何。
陳蒨皺了皺眉頭,可還到不了下手的地步:歷代功臣飛揚跋扈很正常的。
兩人一塊喝酒聊天。侯安都一喝高,又得意起來了,突然問陳蒨:如今比起以前當臨川王時,感覺如何啊?
陳蒨當然默不作聲——得位不正,正煩著呢。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可侯安都還是喋喋不休,像怨婦似的:你說說看嘛,說說嘛。
萬般無奈下,陳倩只得實話實說:此雖天命,也賴明公之力!
可誰都知道天命是虛的,侯安都出力才是實打實的。侯安都本只是想邀功自誇而已,而這卻挫傷了皇帝的尊嚴。這讓陳蒨覺得很丟臉:自己的皇位竟然是靠別人施捨得到的。他有一種強烈的恥辱感:侯安都明擺著是來羞辱自己的。
皇帝的尊嚴,和他的女人一樣,都是不能碰的。
而侯安都繼續我行我素。
陳蒨常收到侯安都的奏章,可這奏章寫得如同兒戲。倒不是侯安都字跡潦草,文句狗屁不通,而是這正文後頭,常常還有一大堆附錄,喋喋不休;而信封上也有數次開啟的痕跡。
次數一多,陳蒨便明白了,這侯安都寫奏章是想一出就寫一出。封好後,一看落了某事,便又添加上去了。
這給天子的奏章竟然寫得比家信還隨意,侯安都果然把皇帝當兄弟了。可陳蒨可不這麼認為。
陳蒨非常頭疼,可還是忍了。
可接下來的事卻讓陳蒨絕對不能容忍了。
侯安都得寸進尺,竟然來借陳蒨的御座、御堂,用來宴請賓客。陳蒨沒駁他的面子,又應承了。侯安都坐在御座上,旁邊妻妾成群,在御堂里欣然接受群臣的恭維。
陳蒨心裡肯定發顫:這回御座都借了,下次是不是要借御床了?是不是要借朕的女人和江山了?!
侯安都所做的一切都表示著:你這皇帝是我推舉的,現在咱們就是哥們。
但問題在於,侯安都雖然傷了皇帝的心,他自己卻一無所知。更可怕的是,他只是想炫耀而已,卻沒有奪位的野心,對到來的危險渾然不覺。
陳蒨暗中動手了。他手段很高明,輕而易舉瓦解了侯安都的勢力——侯安都沒想著造反,自然沒有多大提防。最後的結果是:侯安都被賜死,不過家人得到寬待。從此處看出,陳倩算是厚道人。
陳倩當了八年皇帝,也崩了,史稱陳文帝。他當皇帝的時候,北周剛剛成立,執政的是宇文護;而北齊是掌控在高湛兄弟的手中。這幾人都默默無聞,功過、個性都不是特別突出,算是過渡角色。三家誰都滅不了誰,算是和平共處。
他的兒子陳伯宗繼位,結果柔弱不堪大任。和北齊高家叔侄的內亂幾乎如出一轍,陳伯宗也被自己的叔叔陳頊奪了位,史稱陳廢帝。
繼位的陳宣帝,別的地方都不太突出;唯有一處,讓後世的帝王望塵莫及:生育。他的年號只有一個——“太建”,可這個近似詼諧的年號並沒有阻攔他生兒育女的強有力步伐。他家的王子多得數不清——四十二個兒子,算是替香火不旺的老陳家大大地爭了口氣。
這四十二個兒子裡,裡頭有一個名字,我們非常熟:陳叔寶。
經陳霸先叔侄三人努力,南方政權總算艱難地堅守了下來。
章節目錄 南北朝時的三國時代——後三國風雲 293
及時行樂——無愁天子的幸福生活
陳朝總算站穩腳跟,和北周、北齊延續著三國鼎立的局面。
到底誰,可以完成這三國一統的重任呢?
頭號種子,本應是建康政權,可經侯景之亂,從梁朝蛻變成陳朝,南方政權已完全喪失了這種能力。
二號種子,本是地處中原的東魏(北齊)政權,起碼在高歡和高洋手裡,無論西征還是南下,還是一種捨我其誰的霸氣場面!可到了高湛手中,北齊也是疲於奔命了。
而最弱的一極,關隴集團已迅速成長起來,急切地要把統一的重任搶去!
到底鹿死誰手?路還長著呢!
高湛(齊武成帝)死後,由他的兒子高緯接替。太上皇老爸死了,高緯總算正兒八經地當了皇帝。自從高澄執政以來,高洋、高演、高湛兄弟四人連續坐莊的局面,總算告一段落,高家的政權接力棒終於傳到了第三代的手中。
此時的高緯才十三歲,雖然在他老爸太上皇的護佑下,已經當了四年的兒皇帝。他是個怎樣的天子?其實,問精確一點:他是個怎樣的孩子?
1.弟弟光環下的陰影
高緯雖排行老二,可他是嫡子,胡皇后生的大兒子。在立嫡不立長的傳統下,他當仁不讓地成了太子。
可他的能力,卻屢遭人質疑。而最瞧不起他的人,卻是他最親的人——他的弟弟、父母,對他都直至到了厭惡的地步。
說實話,陳蒨待他不薄:他的家人被加官晉爵,凡是光宗耀祖的榮譽他都占了。可侯安都還是不滿足,他貪戀更大的排場。他隨意吃個飯,寫首詩,射個箭,底下的賓客便動至千人——比非法集會厲害多了。他手下那批兵油子也到處惹事,惡行不斷,侯安都也明目張胆地成了他們的保護傘,地方官員無可奈何。
陳蒨皺了皺眉頭,可還到不了下手的地步:歷代功臣飛揚跋扈很正常的。
兩人一塊喝酒聊天。侯安都一喝高,又得意起來了,突然問陳蒨:如今比起以前當臨川王時,感覺如何啊?
陳蒨當然默不作聲——得位不正,正煩著呢。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可侯安都還是喋喋不休,像怨婦似的:你說說看嘛,說說嘛。
萬般無奈下,陳倩只得實話實說:此雖天命,也賴明公之力!
可誰都知道天命是虛的,侯安都出力才是實打實的。侯安都本只是想邀功自誇而已,而這卻挫傷了皇帝的尊嚴。這讓陳蒨覺得很丟臉:自己的皇位竟然是靠別人施捨得到的。他有一種強烈的恥辱感:侯安都明擺著是來羞辱自己的。
皇帝的尊嚴,和他的女人一樣,都是不能碰的。
而侯安都繼續我行我素。
陳蒨常收到侯安都的奏章,可這奏章寫得如同兒戲。倒不是侯安都字跡潦草,文句狗屁不通,而是這正文後頭,常常還有一大堆附錄,喋喋不休;而信封上也有數次開啟的痕跡。
次數一多,陳蒨便明白了,這侯安都寫奏章是想一出就寫一出。封好後,一看落了某事,便又添加上去了。
這給天子的奏章竟然寫得比家信還隨意,侯安都果然把皇帝當兄弟了。可陳蒨可不這麼認為。
陳蒨非常頭疼,可還是忍了。
可接下來的事卻讓陳蒨絕對不能容忍了。
侯安都得寸進尺,竟然來借陳蒨的御座、御堂,用來宴請賓客。陳蒨沒駁他的面子,又應承了。侯安都坐在御座上,旁邊妻妾成群,在御堂里欣然接受群臣的恭維。
陳蒨心裡肯定發顫:這回御座都借了,下次是不是要借御床了?是不是要借朕的女人和江山了?!
侯安都所做的一切都表示著:你這皇帝是我推舉的,現在咱們就是哥們。
但問題在於,侯安都雖然傷了皇帝的心,他自己卻一無所知。更可怕的是,他只是想炫耀而已,卻沒有奪位的野心,對到來的危險渾然不覺。
陳蒨暗中動手了。他手段很高明,輕而易舉瓦解了侯安都的勢力——侯安都沒想著造反,自然沒有多大提防。最後的結果是:侯安都被賜死,不過家人得到寬待。從此處看出,陳倩算是厚道人。
陳倩當了八年皇帝,也崩了,史稱陳文帝。他當皇帝的時候,北周剛剛成立,執政的是宇文護;而北齊是掌控在高湛兄弟的手中。這幾人都默默無聞,功過、個性都不是特別突出,算是過渡角色。三家誰都滅不了誰,算是和平共處。
他的兒子陳伯宗繼位,結果柔弱不堪大任。和北齊高家叔侄的內亂幾乎如出一轍,陳伯宗也被自己的叔叔陳頊奪了位,史稱陳廢帝。
繼位的陳宣帝,別的地方都不太突出;唯有一處,讓後世的帝王望塵莫及:生育。他的年號只有一個——“太建”,可這個近似詼諧的年號並沒有阻攔他生兒育女的強有力步伐。他家的王子多得數不清——四十二個兒子,算是替香火不旺的老陳家大大地爭了口氣。
這四十二個兒子裡,裡頭有一個名字,我們非常熟:陳叔寶。
經陳霸先叔侄三人努力,南方政權總算艱難地堅守了下來。
章節目錄 南北朝時的三國時代——後三國風雲 293
及時行樂——無愁天子的幸福生活
陳朝總算站穩腳跟,和北周、北齊延續著三國鼎立的局面。
到底誰,可以完成這三國一統的重任呢?
頭號種子,本應是建康政權,可經侯景之亂,從梁朝蛻變成陳朝,南方政權已完全喪失了這種能力。
二號種子,本是地處中原的東魏(北齊)政權,起碼在高歡和高洋手裡,無論西征還是南下,還是一種捨我其誰的霸氣場面!可到了高湛手中,北齊也是疲於奔命了。
而最弱的一極,關隴集團已迅速成長起來,急切地要把統一的重任搶去!
到底鹿死誰手?路還長著呢!
高湛(齊武成帝)死後,由他的兒子高緯接替。太上皇老爸死了,高緯總算正兒八經地當了皇帝。自從高澄執政以來,高洋、高演、高湛兄弟四人連續坐莊的局面,總算告一段落,高家的政權接力棒終於傳到了第三代的手中。
此時的高緯才十三歲,雖然在他老爸太上皇的護佑下,已經當了四年的兒皇帝。他是個怎樣的天子?其實,問精確一點:他是個怎樣的孩子?
1.弟弟光環下的陰影
高緯雖排行老二,可他是嫡子,胡皇后生的大兒子。在立嫡不立長的傳統下,他當仁不讓地成了太子。
可他的能力,卻屢遭人質疑。而最瞧不起他的人,卻是他最親的人——他的弟弟、父母,對他都直至到了厭惡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