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頁
國無定主,王琳的大軍即將東下,來趁火打劫,各地的土著洞主也聞風而動,而宿將重臣皆在外征戰,從風雨里硬挺過來的陳朝再次陷入山窮水盡的地步。這時,需要一個堅強的、聰明的人來拯救這個剛開創不久的王朝。
誰可以來呢?此時的他正趕在路上。
章節目錄 南北朝時的三國時代——後三國風雲 291
南方的堅守——陳朝的艱難崛起
趕回來的正是臨川王陳蒨,雖然他只是陳霸先的侄子,可現在卻是這王朝最有力的繼承者。除了血統之外,他身上其他的優勢也很多:立過赫赫戰功,為人低調,和群臣關係融洽。
然而,有這些還不夠,不足以幫扶他成為一國之君。
畢竟,先皇帝的太子還在人世,保不齊哪天便回來了。局勢沒有明朗,群臣們也不敢冒這個風險,而傳國的玉璽也藏在陳霸先的皇后章氏手中。
讓陳蒨火速趕回都城的是章皇后,而在陳蒨嗣位問題上橫加阻撓的也是章皇后。這看似矛盾,卻很正常。因為要穩定政局,陳蒨作為宗室重臣,必須回來主持政務;而陳蒨不能登基,是章皇后心裡還想著另一個人——陳昌。
女人總有自己的小算盤:陳昌雖不是自己的親兒子,可名分上總是,一旦回來,她還是皇太后;而陳倩登基,她算什麼呢?她心裡沒底。
但陳蒨運氣好,偏偏路上遇到了貴人——心急火燎趕回的侯安都。這兩人一合作,勝算便大了。陳蒨有血統,侯安都有威望,手裡有兵。一到建康,侯安都便要推舉陳蒨入繼大統。
可是,那當家的女人死活不同意,群臣也跟著猶豫不決。
一看鬧成僵局,侯安都臨機應變,在朝廷上慷慨陳詞:臨川王有大功於天下,須共立之。今日之事,後應者斬!
這不是脅迫嘛?這不是無賴嘛?可這種時刻,就這方法頂事。一看他提著劍上殿來了,章皇后也不堅持了——好漢不吃眼前虧,好女亦然。“搶”到玉璽後,侯安都又一把扯開了陳倩的頭髮,四處散下——你小子愣什麼?趕緊到你新認皇考的棺材前跪下來,裝孝順兒子大哭去。
如此,陳蒨便成了陳朝的第二任皇帝。
陳霸先在中學歷史課本里我們尚有耳聞,而這個繼位的陳蒨(陳文帝)我們幾乎一無所知。其實,陳蒨當時的處境並不比陳霸先好多少。不過,這位默默無聞的皇帝,在這三國鼎立的局面中,卻成功地讓陳朝站穩了腳跟。如果說陳朝是個嬰兒,那麼陳霸先只是生下了它而已,半死不活的狀態,而陳蒨卻把它精心撫養成人。
在陳蒨主政的八年之間,陳朝最大的敵人——王琳成了他的手下敗將,在火攻中玩火自焚,逃亡去了北齊;而各地的反叛勢力在他手中也基本被一一剿滅。
由於北齊一代不如一代,朝政日漸昏亂,軍事力量逐步衰弱,而北周也陷入改朝換代的內耗中,對於南方都無太大的征伐行動。所以,對這兩個死敵,陳蒨也沒吃過大虧,反而占到了不少小便宜。
胡馬窺江的時代一去不返,陳朝這個小王朝在陳蒨手裡終於倔強地挺住了。
外敵雖滅,可內部還有兩人不得不除,因為他們也威脅到了陳蒨的生存。
第一個,毫無疑問的便是陳昌。
王琳敗了,陳昌便被北周立馬放回——趕來攪局來了。可惜吃過苦頭的陳昌絲毫沒有長進,還真把自己當太子了。他很氣憤,覺得這江山本來是他的,現在無端端被自己的堂兄弟拿走了。結果他給當今皇上寫的信很不客氣——辭甚不遜,估計字裡行間有點要求完璧歸趙的意思。
陳昌不知道前面路的艱險——要麼他得到天下,要麼他就屍骨無存。低調一點,或許他還能活得長久一些。
陳蒨本來就覺著這位子是偷來的,心裡不踏實,現在看了原主人的訓詞,心裡就更加七上八下了:這陳昌必須除掉。陳蒨找了侯安都,虛情假意地先投石問路一番:太子將至,我要尋求歸老之地!
侯安都雖讀過不少書,可行為上全是粗人的風格,二話不說,拍著胸脯:不敢奉詔!——這事就包在我身上了,我去迎接這位前太子。
侯安都遠道而去;而陳倩也心領神會,在建康城張燈結彩,大張旗鼓迎接陳昌,各路要員都在路旁等候。
這時的陳昌已準備渡江,即將返回都城。
可惜在路上迎候的官員百姓,都瞻仰不到這位太子爺的風采了,卻只等到了這消息——前太子由於不慎,淹死江中。
無辜的長江不知要替居心叵測的人類擔負多少惡名啊!
靠著手上沾染了陳昌的鮮血,侯安都再次加官晉爵。
可侯安都不明白,陳昌走了後,他卻成了陳倩最大的心病。所有的問題都是連環的,這就是人生。
章節目錄 南北朝時的三國時代——後三國風雲 292
南方的堅守——陳朝的艱難崛起
此時的侯安都,已是陳朝最大的功臣。雖然還不至於說,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陳朝;但肯定可以這麼說:沒有他,便沒有陳蒨的今天。是他一手把陳蒨扶上帝位,是他親手將陳蒨最大的禍患除掉。開國的老臣里也只剩下他這個老資格了——杜僧明、周文育、侯瑱俱已離世。
誰可以來呢?此時的他正趕在路上。
章節目錄 南北朝時的三國時代——後三國風雲 291
南方的堅守——陳朝的艱難崛起
趕回來的正是臨川王陳蒨,雖然他只是陳霸先的侄子,可現在卻是這王朝最有力的繼承者。除了血統之外,他身上其他的優勢也很多:立過赫赫戰功,為人低調,和群臣關係融洽。
然而,有這些還不夠,不足以幫扶他成為一國之君。
畢竟,先皇帝的太子還在人世,保不齊哪天便回來了。局勢沒有明朗,群臣們也不敢冒這個風險,而傳國的玉璽也藏在陳霸先的皇后章氏手中。
讓陳蒨火速趕回都城的是章皇后,而在陳蒨嗣位問題上橫加阻撓的也是章皇后。這看似矛盾,卻很正常。因為要穩定政局,陳蒨作為宗室重臣,必須回來主持政務;而陳蒨不能登基,是章皇后心裡還想著另一個人——陳昌。
女人總有自己的小算盤:陳昌雖不是自己的親兒子,可名分上總是,一旦回來,她還是皇太后;而陳倩登基,她算什麼呢?她心裡沒底。
但陳蒨運氣好,偏偏路上遇到了貴人——心急火燎趕回的侯安都。這兩人一合作,勝算便大了。陳蒨有血統,侯安都有威望,手裡有兵。一到建康,侯安都便要推舉陳蒨入繼大統。
可是,那當家的女人死活不同意,群臣也跟著猶豫不決。
一看鬧成僵局,侯安都臨機應變,在朝廷上慷慨陳詞:臨川王有大功於天下,須共立之。今日之事,後應者斬!
這不是脅迫嘛?這不是無賴嘛?可這種時刻,就這方法頂事。一看他提著劍上殿來了,章皇后也不堅持了——好漢不吃眼前虧,好女亦然。“搶”到玉璽後,侯安都又一把扯開了陳倩的頭髮,四處散下——你小子愣什麼?趕緊到你新認皇考的棺材前跪下來,裝孝順兒子大哭去。
如此,陳蒨便成了陳朝的第二任皇帝。
陳霸先在中學歷史課本里我們尚有耳聞,而這個繼位的陳蒨(陳文帝)我們幾乎一無所知。其實,陳蒨當時的處境並不比陳霸先好多少。不過,這位默默無聞的皇帝,在這三國鼎立的局面中,卻成功地讓陳朝站穩了腳跟。如果說陳朝是個嬰兒,那麼陳霸先只是生下了它而已,半死不活的狀態,而陳蒨卻把它精心撫養成人。
在陳蒨主政的八年之間,陳朝最大的敵人——王琳成了他的手下敗將,在火攻中玩火自焚,逃亡去了北齊;而各地的反叛勢力在他手中也基本被一一剿滅。
由於北齊一代不如一代,朝政日漸昏亂,軍事力量逐步衰弱,而北周也陷入改朝換代的內耗中,對於南方都無太大的征伐行動。所以,對這兩個死敵,陳蒨也沒吃過大虧,反而占到了不少小便宜。
胡馬窺江的時代一去不返,陳朝這個小王朝在陳蒨手裡終於倔強地挺住了。
外敵雖滅,可內部還有兩人不得不除,因為他們也威脅到了陳蒨的生存。
第一個,毫無疑問的便是陳昌。
王琳敗了,陳昌便被北周立馬放回——趕來攪局來了。可惜吃過苦頭的陳昌絲毫沒有長進,還真把自己當太子了。他很氣憤,覺得這江山本來是他的,現在無端端被自己的堂兄弟拿走了。結果他給當今皇上寫的信很不客氣——辭甚不遜,估計字裡行間有點要求完璧歸趙的意思。
陳昌不知道前面路的艱險——要麼他得到天下,要麼他就屍骨無存。低調一點,或許他還能活得長久一些。
陳蒨本來就覺著這位子是偷來的,心裡不踏實,現在看了原主人的訓詞,心裡就更加七上八下了:這陳昌必須除掉。陳蒨找了侯安都,虛情假意地先投石問路一番:太子將至,我要尋求歸老之地!
侯安都雖讀過不少書,可行為上全是粗人的風格,二話不說,拍著胸脯:不敢奉詔!——這事就包在我身上了,我去迎接這位前太子。
侯安都遠道而去;而陳倩也心領神會,在建康城張燈結彩,大張旗鼓迎接陳昌,各路要員都在路旁等候。
這時的陳昌已準備渡江,即將返回都城。
可惜在路上迎候的官員百姓,都瞻仰不到這位太子爺的風采了,卻只等到了這消息——前太子由於不慎,淹死江中。
無辜的長江不知要替居心叵測的人類擔負多少惡名啊!
靠著手上沾染了陳昌的鮮血,侯安都再次加官晉爵。
可侯安都不明白,陳昌走了後,他卻成了陳倩最大的心病。所有的問題都是連環的,這就是人生。
章節目錄 南北朝時的三國時代——後三國風雲 292
南方的堅守——陳朝的艱難崛起
此時的侯安都,已是陳朝最大的功臣。雖然還不至於說,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陳朝;但肯定可以這麼說:沒有他,便沒有陳蒨的今天。是他一手把陳蒨扶上帝位,是他親手將陳蒨最大的禍患除掉。開國的老臣里也只剩下他這個老資格了——杜僧明、周文育、侯瑱俱已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