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對此,華盛頓的高官們無可奈何。國務卿迪安·艾奇遜後來寫道,我們起初寄望於中國人、後來又寄望於麥克阿瑟去控制戰爭。然而我們現在對前者無能為力,對後者也力不從心。艾奇遜曾經寫道:“麥克阿瑟究竟想要通過向我們展示這次驚人的軍事舉措達到什麼目的?”此時此刻尤為關鍵的是:一支全新的、驍勇善戰的敵軍突然出現在戰場上。而在大敗美軍之後,似乎轉眼之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艾奇遜補充說:“最值得我們警惕的是,他們完全有可能像上次那樣突然捲土重來,給我們造成極大的阻攔。”
11月2日至4日,在朝鮮半島另一端一個叫做“水洞”的地方,第10軍所屬海軍陸戰隊一部在一場與雲山之戰規模相當的戰役中遭到了敵人的痛擊,44人陣亡、163人受傷。他們認定,中國人的這次襲擊顯然經過精心籌劃。中國人早已布置好天羅地網,卻等不及更多的美國人北上自投羅網。水洞一役足以證明雲山之戰不是偶然巧合。這是美軍停止北上、迅速南撤,從而避免與中國發生更大規模戰爭的最後一次機會,但是華盛頓卻無所作為。艾奇遜在*中寫道:“當麥克阿瑟展開這場夢魘的時候,我們就像嚇癱了的兔子,坐在那裡袖手旁觀。”
愁雲慘霧:朝鮮人民軍南下(1)
5個月前,大概是1950年6月15日,朝鮮人民軍的6個師秘密開赴韓國邊境,與此前駐紮在那裡的幾支隊伍會合。他們一起進行了強化訓練,還實行無線電靜默。與此同時,大批工兵也被暗中遣送至此,設法加固通往南方主要幹道上那些簡易橋樑,以便重達32噸的蘇制T-34坦克能夠順利通過。二戰末期,這個國家一分為二,朝鮮人自己切斷了貫通南北的鐵路線,然而此時,他們卻不顧一切地要修復這些鐵路設施。24日夜,天降大雨,一直持續到第二天清晨。朝鮮人民軍的約9萬名士兵(至少7個步兵師和1個裝甲旅)突然穿過北緯38度一路南下。這是一次經過精心策劃的多路進攻,利用公路幹線與鐵路加速前進。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的行動都異常敏捷。被圍的韓國軍隊目瞪口呆,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第二天,一位蘇聯顧問對這次進攻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們的行動甚至比蘇聯軍隊還快。
1945年,當金日成被蘇聯安置在平壤時,這位朝鮮領導人就對揮師南下統一朝鮮念念不忘。他在這個問題上毫不退讓,一再懇請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准予他採取行動。1949年末,他在一次會議上告訴史達林,自己要“用刺刀尖碰一碰南方的土地”。
當毛澤東高舉革命大旗,眼看就要一統中國時,金日成對史達林的壓力也與日俱增。毛澤東的成功似乎加劇了金日成的挫折感——毛澤東已經一躍成為世界舞台上一個強大的新角色,而他卻只能困在平壤無所作為。沒有蘇聯的准許,他不敢輕舉妄動,只能統治半壁江山的他還算不上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統治者。於是,金日成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史達林施壓。他所兜售的想法十分簡單,聽起來也似乎輕而易舉:一場共產主義攻勢就能讓南方唾手可得。在金日成看來,只要朝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一次裝甲攻擊,南朝人民就會立刻揭竿而起,一呼百應,戰爭在幾天之內就能勝利結束。
過去,史達林對於金日成的反覆懇求一直反應謹慎。美國人沒有離開南方,雖然他們的權力僅限於顧問,但是史達林仍然處處提防,不願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然而,金日成根本就沒有把美國人扶植的李承晚政權放在眼裡,並且對自己所鼓吹的那一套深信不疑,因此,他一直對史達林不依不饒。這樣一個一意孤行的人往往是極其危險的。在金日成看來,只要蘇聯人不再阻攔,同意他揮師南下,那麼假以時日他就能所向披靡。同樣,李承晚也認為,只要美國人不再令人生厭地對他指手劃腳,攻克北方簡直易如反掌。
對朝鮮半島南北雙方一定程度上的軍事對峙局面,史達林並無感到不快。在他看來,雙方的對峙程度不算太嚴重,但足以使雙方擦槍走火。史達林有時會鼓勵金日成繼續打擊李承晚政權。“現在進展如何,金日成同志?”1949年春,他在一次會議上問道。金日成解釋說,那些南方人讓事情變得十分棘手,邊界地區衝突不斷。史達林問他:“你在說什麼?難道武器還不夠用嗎?你必須和南方人直接對打。”他想了想,然後又說:“打擊他們,打擊他們。”
但是,允許朝鮮進行“侵略”卻又另當別論。蘇聯的領導人並不急於公開製造事端。隨後,一系列外部事件的發展改變了史達林的態度,其中包括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華盛頓國家新聞俱樂部發表的那篇演說。艾奇遜似乎是在暗示,朝鮮已經不在美國的亞洲防禦範圍之內,而莫斯科則把他的演說解讀為,如果朝鮮境內發生任何衝突,美國可能不會輕易介入。這篇演說是對那一時代最堅強的外交人物的重大誤解,因為它嚴重影響共產主義勢力的判斷。中國共產黨統一中國後,艾奇遜一直試圖解釋美國的亞洲政策,但最後反而向共產主義世界發出了一個極其危險的錯誤信號。數年以後,他的老朋友艾弗利爾·哈里曼說:“恐怕這一次迪安搞砸了。”
愁雲慘霧:朝鮮人民軍南下(2)
11月2日至4日,在朝鮮半島另一端一個叫做“水洞”的地方,第10軍所屬海軍陸戰隊一部在一場與雲山之戰規模相當的戰役中遭到了敵人的痛擊,44人陣亡、163人受傷。他們認定,中國人的這次襲擊顯然經過精心籌劃。中國人早已布置好天羅地網,卻等不及更多的美國人北上自投羅網。水洞一役足以證明雲山之戰不是偶然巧合。這是美軍停止北上、迅速南撤,從而避免與中國發生更大規模戰爭的最後一次機會,但是華盛頓卻無所作為。艾奇遜在*中寫道:“當麥克阿瑟展開這場夢魘的時候,我們就像嚇癱了的兔子,坐在那裡袖手旁觀。”
愁雲慘霧:朝鮮人民軍南下(1)
5個月前,大概是1950年6月15日,朝鮮人民軍的6個師秘密開赴韓國邊境,與此前駐紮在那裡的幾支隊伍會合。他們一起進行了強化訓練,還實行無線電靜默。與此同時,大批工兵也被暗中遣送至此,設法加固通往南方主要幹道上那些簡易橋樑,以便重達32噸的蘇制T-34坦克能夠順利通過。二戰末期,這個國家一分為二,朝鮮人自己切斷了貫通南北的鐵路線,然而此時,他們卻不顧一切地要修復這些鐵路設施。24日夜,天降大雨,一直持續到第二天清晨。朝鮮人民軍的約9萬名士兵(至少7個步兵師和1個裝甲旅)突然穿過北緯38度一路南下。這是一次經過精心策劃的多路進攻,利用公路幹線與鐵路加速前進。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的行動都異常敏捷。被圍的韓國軍隊目瞪口呆,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第二天,一位蘇聯顧問對這次進攻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們的行動甚至比蘇聯軍隊還快。
1945年,當金日成被蘇聯安置在平壤時,這位朝鮮領導人就對揮師南下統一朝鮮念念不忘。他在這個問題上毫不退讓,一再懇請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准予他採取行動。1949年末,他在一次會議上告訴史達林,自己要“用刺刀尖碰一碰南方的土地”。
當毛澤東高舉革命大旗,眼看就要一統中國時,金日成對史達林的壓力也與日俱增。毛澤東的成功似乎加劇了金日成的挫折感——毛澤東已經一躍成為世界舞台上一個強大的新角色,而他卻只能困在平壤無所作為。沒有蘇聯的准許,他不敢輕舉妄動,只能統治半壁江山的他還算不上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統治者。於是,金日成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史達林施壓。他所兜售的想法十分簡單,聽起來也似乎輕而易舉:一場共產主義攻勢就能讓南方唾手可得。在金日成看來,只要朝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一次裝甲攻擊,南朝人民就會立刻揭竿而起,一呼百應,戰爭在幾天之內就能勝利結束。
過去,史達林對於金日成的反覆懇求一直反應謹慎。美國人沒有離開南方,雖然他們的權力僅限於顧問,但是史達林仍然處處提防,不願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然而,金日成根本就沒有把美國人扶植的李承晚政權放在眼裡,並且對自己所鼓吹的那一套深信不疑,因此,他一直對史達林不依不饒。這樣一個一意孤行的人往往是極其危險的。在金日成看來,只要蘇聯人不再阻攔,同意他揮師南下,那麼假以時日他就能所向披靡。同樣,李承晚也認為,只要美國人不再令人生厭地對他指手劃腳,攻克北方簡直易如反掌。
對朝鮮半島南北雙方一定程度上的軍事對峙局面,史達林並無感到不快。在他看來,雙方的對峙程度不算太嚴重,但足以使雙方擦槍走火。史達林有時會鼓勵金日成繼續打擊李承晚政權。“現在進展如何,金日成同志?”1949年春,他在一次會議上問道。金日成解釋說,那些南方人讓事情變得十分棘手,邊界地區衝突不斷。史達林問他:“你在說什麼?難道武器還不夠用嗎?你必須和南方人直接對打。”他想了想,然後又說:“打擊他們,打擊他們。”
但是,允許朝鮮進行“侵略”卻又另當別論。蘇聯的領導人並不急於公開製造事端。隨後,一系列外部事件的發展改變了史達林的態度,其中包括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華盛頓國家新聞俱樂部發表的那篇演說。艾奇遜似乎是在暗示,朝鮮已經不在美國的亞洲防禦範圍之內,而莫斯科則把他的演說解讀為,如果朝鮮境內發生任何衝突,美國可能不會輕易介入。這篇演說是對那一時代最堅強的外交人物的重大誤解,因為它嚴重影響共產主義勢力的判斷。中國共產黨統一中國後,艾奇遜一直試圖解釋美國的亞洲政策,但最後反而向共產主義世界發出了一個極其危險的錯誤信號。數年以後,他的老朋友艾弗利爾·哈里曼說:“恐怕這一次迪安搞砸了。”
愁雲慘霧:朝鮮人民軍南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