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這次戰鬥結束後,8團原有的2 400人中死傷800餘人。時運不濟的3營原有的800餘人,只有近200人成功突圍。迄今為止,這是朝鮮戰場上美軍傷亡最慘重的一次敗仗。美軍經過4個月的苦戰,眼看就要勝利在望時,戰場形勢卻突然逆轉。這一結果對於一向戰無不勝的美軍來說尤其讓人感到痛心疾首。中國軍隊仿佛突然從天而降,轉瞬之間就將美軍的一個精英師打得潰不成軍。在雲山戰役中,8團死傷過半,還損失了許多先進武器,包括12門榴彈炮、9輛坦克、125輛卡車與數十支無后座力步槍。在中國人發動攻擊後的次日,該團發言人對記者的一席話卻令人發抖。他說:“我們不知道他們是否能夠代表中國共產黨政府,但是這次戰鬥就像當年卡斯特在小比格霍恩河遭印第安人襲擊一樣,完全是一場印第安式的大屠殺。”
“麵糊”米勒在受傷被俘之後,被卡朋神父背著,與其他一小組俘虜一起,每天晚上緩緩北行。在前往戰俘營的途中,他們曾經來到一處中國軍隊用作臨時基地的地方。在那裡,他們看到鋪天蓋地的中國士兵,足足有2~3萬人。這裡仿佛成了朝鮮一個秘密的城市——除了中國士兵,還是中國士兵。此情此景,米勒不由得心生感慨,形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現在這番話他又能去告訴誰呢?在接下來的兩年裡,他被關進一座戰俘營中,伺候他的就只有嚴刑拷打、食不果腹、缺醫少藥。
不管聯合國軍是否喜歡聽到“撤退”這個詞,他們也開始迅速地向清川江的另一側撤離,準備迎接中國軍隊的下一輪攻擊。但是此時,就像他們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一樣,中國軍隊在眨眼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誰也不知道他們究竟到了哪裡。他們悄悄地離開戰場,又一次把自己隱藏起來。儘管東京總部的人們樂於相信他們已經離開朝鮮,但是實際上他們仍然躲在北方某處。他們希望美軍再次陷入圈套,來到距離他們大本營更近的地方。雲山戰役只是一個開始,而真正的鏖戰發生在3周以後,在比雲山更北、更冷的地方。
雲山驚兆(22)
雲山之戰是中國人發出的一個警告,但是美軍卻沒有注意到。在此前的數周里,美國總統及其高級顧問們一直對於中國介入這場戰爭的意圖大惑不解,而現在他們變得愈發惴惴不安。為了消除杜魯門總統的不安情緒,11月3日,參聯會主席致電麥克阿瑟,要求他對“共產黨中國軍隊在朝鮮境內*裸的干涉行為”做出回應。然而接下來幾天發生的事情卻暴露了一心想要打到鴨綠江畔、統一朝鮮半島的麥克阿瑟同唯恐與中國發生全面戰爭的華盛頓之間的巨大分歧。
對於華盛頓來說,中國究竟意欲何為再一次成了首當其衝的問題,而麥克阿瑟故伎重演,想要通過控制情報從而獲得做出決定的主動權,於是威洛比將軍就成為關鍵人物。他刻意縮小中國軍隊的傷亡數字,有意淡化中國方面的參戰意圖。11月3日,在他的精心處理下,美國國內只知道,中國赴朝軍隊的人數在萬到萬人之間(然而僅在雲山一處,就有接近兩個師的約2萬名中國士兵襲擊了美軍。幾乎與此同時,在朝鮮半島東側,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一個營遭到另一股兵力相當的中國軍隊的襲擊,並且傷亡慘重。)實際上,當時在朝鮮境內的中國士兵已經有30萬人或者30個師的兵力。麥克阿瑟對這次襲擊十分震驚,卻試圖敷衍過去,因此他對參聯會主席的電報的回覆同威洛比如出一轍。他在回電中說,中國人之所以要開赴朝鮮,只是為了能夠“在朝鮮擁有一處名義上的立足之地”,從而有機會“從廢墟上進行掠奪”。
如果說一開始麥克阿瑟被中國軍隊的襲擊嚇壞了的話,那麼當他們消失以後,這位將軍又開始夜郎自大。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沃爾頓·沃克將軍在雲山遭襲後向東京發出電報說:“我方遭到一股有組織、高素質隊伍的伏擊與突襲,其中有些是中國軍隊。”再沒有比這更明顯的事實了,但是對於沃克的直言不諱,麥克阿瑟的總部感到十分不快。將軍想讓沃克儘量淡化與中國發生正面接觸的危險,裝作一切正常,然後繼續揮師北進。然而沃克對於繼續北上感到惴惴不安,並且像華盛頓的官員一樣,想要將朝鮮半島一分為二,儘快了事,對此,麥克阿瑟的措辭很快變得嚴厲起來。就在沃克擔心麥克阿瑟很可能要將自己撤職的時候,這位將軍質問沃克,為什麼第八集團軍在雲山之戰後就與敵軍脫離接觸,退縮到清川江之後。接著又逼問道,難道就因為有區區幾個“中國志願軍”嗎?顯然麥克阿瑟想要沃克繼續向北挺進,而他對沃克與日俱增的壓力遠比那些此時深藏不露、靜觀其變的中國人造成的威脅要大得多。
11月6日,麥克阿瑟在東京發表一則公報。公報中稱由於他已經在平壤北部收攏了包圍圈,因此韓戰基本結束。然而,不是每一個人都像他這樣志在必得。對於親身經歷了雲山戰役的第八集團軍的高級軍官們來說,這次戰役只是中國潛在威脅的冰山一角。
此時此刻,華盛頓的人們比以往更加有理由感到惶恐不安。正如後來馬修·李奇微將軍注意到的那樣,當中國人首次發動進攻的時候,麥克阿瑟把它當作一次災難,並立即致電華盛頓,對於任何有可能阻止他炸毀鴨綠江上橋樑的禁令表示抗議。如果允許中國軍隊穿過這些橋樑,他說,“就會對我指揮下的美國軍隊造成毀滅性的威脅”。參聯會立刻回電,指出中國的介入,用李奇微的話來說,就是“已經成為事實”。也就是說,對於美軍是否應當繼續北上,需要做出一番痛苦的權衡。麥克阿瑟再次回電,卻與自己前一封電報自相矛盾地告訴華盛頓不用擔心,美國空軍完全有能力保護他的陸軍,從而挫敗任何擋住去路的強敵。隨著美軍繼續一路北上,決定韓戰最終命運的時刻似乎已經到來。在自己征服朝鮮半島的偉大夢想與在強敵當前的局勢下置美軍安危於不顧兩者之間,麥克阿瑟最終選擇為實現自己的個人夢想而將美軍推入險境。
“麵糊”米勒在受傷被俘之後,被卡朋神父背著,與其他一小組俘虜一起,每天晚上緩緩北行。在前往戰俘營的途中,他們曾經來到一處中國軍隊用作臨時基地的地方。在那裡,他們看到鋪天蓋地的中國士兵,足足有2~3萬人。這裡仿佛成了朝鮮一個秘密的城市——除了中國士兵,還是中國士兵。此情此景,米勒不由得心生感慨,形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現在這番話他又能去告訴誰呢?在接下來的兩年裡,他被關進一座戰俘營中,伺候他的就只有嚴刑拷打、食不果腹、缺醫少藥。
不管聯合國軍是否喜歡聽到“撤退”這個詞,他們也開始迅速地向清川江的另一側撤離,準備迎接中國軍隊的下一輪攻擊。但是此時,就像他們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一樣,中國軍隊在眨眼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誰也不知道他們究竟到了哪裡。他們悄悄地離開戰場,又一次把自己隱藏起來。儘管東京總部的人們樂於相信他們已經離開朝鮮,但是實際上他們仍然躲在北方某處。他們希望美軍再次陷入圈套,來到距離他們大本營更近的地方。雲山戰役只是一個開始,而真正的鏖戰發生在3周以後,在比雲山更北、更冷的地方。
雲山驚兆(22)
雲山之戰是中國人發出的一個警告,但是美軍卻沒有注意到。在此前的數周里,美國總統及其高級顧問們一直對於中國介入這場戰爭的意圖大惑不解,而現在他們變得愈發惴惴不安。為了消除杜魯門總統的不安情緒,11月3日,參聯會主席致電麥克阿瑟,要求他對“共產黨中國軍隊在朝鮮境內*裸的干涉行為”做出回應。然而接下來幾天發生的事情卻暴露了一心想要打到鴨綠江畔、統一朝鮮半島的麥克阿瑟同唯恐與中國發生全面戰爭的華盛頓之間的巨大分歧。
對於華盛頓來說,中國究竟意欲何為再一次成了首當其衝的問題,而麥克阿瑟故伎重演,想要通過控制情報從而獲得做出決定的主動權,於是威洛比將軍就成為關鍵人物。他刻意縮小中國軍隊的傷亡數字,有意淡化中國方面的參戰意圖。11月3日,在他的精心處理下,美國國內只知道,中國赴朝軍隊的人數在萬到萬人之間(然而僅在雲山一處,就有接近兩個師的約2萬名中國士兵襲擊了美軍。幾乎與此同時,在朝鮮半島東側,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一個營遭到另一股兵力相當的中國軍隊的襲擊,並且傷亡慘重。)實際上,當時在朝鮮境內的中國士兵已經有30萬人或者30個師的兵力。麥克阿瑟對這次襲擊十分震驚,卻試圖敷衍過去,因此他對參聯會主席的電報的回覆同威洛比如出一轍。他在回電中說,中國人之所以要開赴朝鮮,只是為了能夠“在朝鮮擁有一處名義上的立足之地”,從而有機會“從廢墟上進行掠奪”。
如果說一開始麥克阿瑟被中國軍隊的襲擊嚇壞了的話,那麼當他們消失以後,這位將軍又開始夜郎自大。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沃爾頓·沃克將軍在雲山遭襲後向東京發出電報說:“我方遭到一股有組織、高素質隊伍的伏擊與突襲,其中有些是中國軍隊。”再沒有比這更明顯的事實了,但是對於沃克的直言不諱,麥克阿瑟的總部感到十分不快。將軍想讓沃克儘量淡化與中國發生正面接觸的危險,裝作一切正常,然後繼續揮師北進。然而沃克對於繼續北上感到惴惴不安,並且像華盛頓的官員一樣,想要將朝鮮半島一分為二,儘快了事,對此,麥克阿瑟的措辭很快變得嚴厲起來。就在沃克擔心麥克阿瑟很可能要將自己撤職的時候,這位將軍質問沃克,為什麼第八集團軍在雲山之戰後就與敵軍脫離接觸,退縮到清川江之後。接著又逼問道,難道就因為有區區幾個“中國志願軍”嗎?顯然麥克阿瑟想要沃克繼續向北挺進,而他對沃克與日俱增的壓力遠比那些此時深藏不露、靜觀其變的中國人造成的威脅要大得多。
11月6日,麥克阿瑟在東京發表一則公報。公報中稱由於他已經在平壤北部收攏了包圍圈,因此韓戰基本結束。然而,不是每一個人都像他這樣志在必得。對於親身經歷了雲山戰役的第八集團軍的高級軍官們來說,這次戰役只是中國潛在威脅的冰山一角。
此時此刻,華盛頓的人們比以往更加有理由感到惶恐不安。正如後來馬修·李奇微將軍注意到的那樣,當中國人首次發動進攻的時候,麥克阿瑟把它當作一次災難,並立即致電華盛頓,對於任何有可能阻止他炸毀鴨綠江上橋樑的禁令表示抗議。如果允許中國軍隊穿過這些橋樑,他說,“就會對我指揮下的美國軍隊造成毀滅性的威脅”。參聯會立刻回電,指出中國的介入,用李奇微的話來說,就是“已經成為事實”。也就是說,對於美軍是否應當繼續北上,需要做出一番痛苦的權衡。麥克阿瑟再次回電,卻與自己前一封電報自相矛盾地告訴華盛頓不用擔心,美國空軍完全有能力保護他的陸軍,從而挫敗任何擋住去路的強敵。隨著美軍繼續一路北上,決定韓戰最終命運的時刻似乎已經到來。在自己征服朝鮮半島的偉大夢想與在強敵當前的局勢下置美軍安危於不顧兩者之間,麥克阿瑟最終選擇為實現自己的個人夢想而將美軍推入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