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乾隆的南巡,效法乃祖,主要目的是為了“維穩”,確保對大清的“糧倉”和“錢袋”的絕對控制。所不同的是,此時清帝國迎來了迴光返照式的“富強”,乾隆帝比他爺爺大方多了,花錢如流水。兩位皇帝重點巡視的是運河沿線的重要城市如杭州、蘇州、南京、揚州、淮安、濟寧、德州。這些城市在大運河的“黃金水道”時期,是不折不扣的財富之都。
最高統治者如此頻繁地視察大運河沿線,明朝皇帝不曾有過。而且比起明朝,清朝統治者在對運河的管理和控制上,建立了一套更為有效的制度。在明朝,總督和巡撫只是皇帝指派的臨時性職務,非定製;而清代的總督是有衙門、有固定駐地的正式官職,其權力遠非明朝的總督所能比。清代很長一段時間有八名掌管地方軍政民政的總督(後期增加東三省總督)、一名漕運總督和南河、東河、北河(多由直隸總督兼)三名河道總督。其中漕運總督專司大運河上的運輸管理,幾位河道總督一項重要工作便是負責轄區內運河的河道疏浚和水患治理。對運河的管理如此高級別的官員配置,就可看出這一條“黃金水道”在滿清皇帝心中是關係到國運之興衰。
事實上,大運河之興衰幾乎是和清朝國運興衰同步的。
清代大運河的運輸功能第一次受到嚴重打擊是一八四二年。當時第一次鴉片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英國雖然在東南沿海的廣州、虎門、定海、寧波取得一系列的勝利,但對清廷的打擊是有限的——對於一個大陸型帝國來說,沿海的戰敗並不影響整個帝國的運轉。是年六月,英軍發起了吳淞之戰,清軍大敗,江南提督陳化成戰死。英軍占據了上海,長江入海口門戶洞開。英軍艦隊便溯長江西進,於七月二十日進攻鎮江,這是鴉片戰爭中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戰役。鎮江失守,守軍全部戰死,京口副都統海齡自焚殉國。這場戰役中,清軍的八旗和綠營將士表現得不可謂不英勇,但以古老的冷兵器和傳統的戰術對戰世界第一強國的堅船利炮,失敗幾乎是註定的。英軍占領鎮江後,便把京杭大運河攔腰切斷。這對清廷來說是致命的,南北交通大動脈由英軍控制,漕運不能正常進行,清廷就無法支持下去,因此,道光帝才決定和英軍談判,並與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一八四二年英軍切斷大運河是古老的漕運厄運真正的開始,從此,大運河和清廷的命運一樣無可挽回地走向敗落。十來年後的一八五三年,起於廣西的太平軍占據南京以及東南一帶的富庶地區,運河沿線的主要城市包括揚州、清江浦、臨清、蘇州和杭州遭受重創。大運河再也不能正常地將南方的財富轉運到北京。湘淮軍平定太平天國後,大運河也沒能因朝廷軍事上的勝利而重顯輝煌。湘淮系的重要政治人物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劉坤一等人在戰爭中認識到中國技術上的落後,於是開始了引進西方先進科技為主要內容的“洋務運動”。隨著江南製造總局設立,中國能夠製造用蒸汽機作動力的現代輪船。一八七二年,輪船招商局於上海設立,開始使用噸位大、抗大風大浪的現代輪船走海路向北方運送糧食。從此,大運河變得無足輕重了。
一九〇一年,清廷停止了大運河的漕運,一九〇四年撤去了漕運總督的設置,一九〇六年,連接漢口和北京的蘆漢鐵路全線通車。
一九一一年,南京浦口至天津的津浦鐵路全線通車,此前北京至天津、南京至上海的鐵路已經先行通車。在鐵路運輸和輪船海運的夾擊下,京杭大運河終於完成了其歷史使命。這一年,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的皇帝也宣布遜位,作為“黃金水道”的大運河和古老的帝國一起成為歷史。
觸摸文脈品廬山
廬山是需要品的。
對中國人而言,這是最為熟悉的一座山。在千百年來文人的錦繡詩文中,在無數大師的繪畫、攝影和影視作品中,在波詭雲譎的歷史大劇中,她的風采被一代代國人領略。
每一個來廬山遊覽的中國人,幾乎都有故地重遊的感覺。正因為熟悉,所以需要讓廬山的遠山與近景、廬山的一草一木來激活自己的文化記憶,觸摸千年文脈,才能品味廬山之美妙、廬山之醇厚,否則,她只是一座有著飛瀑、幽谷、奇石、險峰的大山而已。
二〇一三年六月三日黃昏,我們一行到達牯嶺——這個被外國傳教士發現並開發的雲端小鎮。如果說中國人認識廬山,是從父母或老師教給自己的唐詩開始,那麼外國人認識廬山,則是從閱讀十九世紀末來中國的傳教士的回憶錄開始。英國人李德立身負傳播“上帝福音”的使命,闖進了這塊桃源福地。在有著宗教信仰的人看來,未必不是一種“天啟”。
只有愛永不老去
安頓下來,天已經晚了。晚飯後,我們和多數在牯嶺鎮過夜的遊客一樣,去“廬山戀”影院觀看那部每天都在一輪輪重映的《廬山戀》。
從藝術的角度來說,今天的觀眾看這部電影,那種用鏡頭來表達價值觀和愛情觀的方式未免太簡單和誇張。譬如由張瑜飾演的原國軍將領的女兒周筠,哪怕在父親的影響下再愛國,但異國長大的她,其話語體系中,不可能有那樣直接來自當時大陸政治課本的詞彙。再如,男主人公耿樺的父親,一位落實政策的老幹部安慰以為被父輩強行拆散而傷心萬分的周筠時,如慈愛的父親摟著周筠的肩膀。在中國社會,哪怕是打破一個舊世界為己任的周老將軍那代人,對第一次見面而未過門的兒媳婦,絕不可能有那樣的表示。
最高統治者如此頻繁地視察大運河沿線,明朝皇帝不曾有過。而且比起明朝,清朝統治者在對運河的管理和控制上,建立了一套更為有效的制度。在明朝,總督和巡撫只是皇帝指派的臨時性職務,非定製;而清代的總督是有衙門、有固定駐地的正式官職,其權力遠非明朝的總督所能比。清代很長一段時間有八名掌管地方軍政民政的總督(後期增加東三省總督)、一名漕運總督和南河、東河、北河(多由直隸總督兼)三名河道總督。其中漕運總督專司大運河上的運輸管理,幾位河道總督一項重要工作便是負責轄區內運河的河道疏浚和水患治理。對運河的管理如此高級別的官員配置,就可看出這一條“黃金水道”在滿清皇帝心中是關係到國運之興衰。
事實上,大運河之興衰幾乎是和清朝國運興衰同步的。
清代大運河的運輸功能第一次受到嚴重打擊是一八四二年。當時第一次鴉片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英國雖然在東南沿海的廣州、虎門、定海、寧波取得一系列的勝利,但對清廷的打擊是有限的——對於一個大陸型帝國來說,沿海的戰敗並不影響整個帝國的運轉。是年六月,英軍發起了吳淞之戰,清軍大敗,江南提督陳化成戰死。英軍占據了上海,長江入海口門戶洞開。英軍艦隊便溯長江西進,於七月二十日進攻鎮江,這是鴉片戰爭中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戰役。鎮江失守,守軍全部戰死,京口副都統海齡自焚殉國。這場戰役中,清軍的八旗和綠營將士表現得不可謂不英勇,但以古老的冷兵器和傳統的戰術對戰世界第一強國的堅船利炮,失敗幾乎是註定的。英軍占領鎮江後,便把京杭大運河攔腰切斷。這對清廷來說是致命的,南北交通大動脈由英軍控制,漕運不能正常進行,清廷就無法支持下去,因此,道光帝才決定和英軍談判,並與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一八四二年英軍切斷大運河是古老的漕運厄運真正的開始,從此,大運河和清廷的命運一樣無可挽回地走向敗落。十來年後的一八五三年,起於廣西的太平軍占據南京以及東南一帶的富庶地區,運河沿線的主要城市包括揚州、清江浦、臨清、蘇州和杭州遭受重創。大運河再也不能正常地將南方的財富轉運到北京。湘淮軍平定太平天國後,大運河也沒能因朝廷軍事上的勝利而重顯輝煌。湘淮系的重要政治人物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劉坤一等人在戰爭中認識到中國技術上的落後,於是開始了引進西方先進科技為主要內容的“洋務運動”。隨著江南製造總局設立,中國能夠製造用蒸汽機作動力的現代輪船。一八七二年,輪船招商局於上海設立,開始使用噸位大、抗大風大浪的現代輪船走海路向北方運送糧食。從此,大運河變得無足輕重了。
一九〇一年,清廷停止了大運河的漕運,一九〇四年撤去了漕運總督的設置,一九〇六年,連接漢口和北京的蘆漢鐵路全線通車。
一九一一年,南京浦口至天津的津浦鐵路全線通車,此前北京至天津、南京至上海的鐵路已經先行通車。在鐵路運輸和輪船海運的夾擊下,京杭大運河終於完成了其歷史使命。這一年,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的皇帝也宣布遜位,作為“黃金水道”的大運河和古老的帝國一起成為歷史。
觸摸文脈品廬山
廬山是需要品的。
對中國人而言,這是最為熟悉的一座山。在千百年來文人的錦繡詩文中,在無數大師的繪畫、攝影和影視作品中,在波詭雲譎的歷史大劇中,她的風采被一代代國人領略。
每一個來廬山遊覽的中國人,幾乎都有故地重遊的感覺。正因為熟悉,所以需要讓廬山的遠山與近景、廬山的一草一木來激活自己的文化記憶,觸摸千年文脈,才能品味廬山之美妙、廬山之醇厚,否則,她只是一座有著飛瀑、幽谷、奇石、險峰的大山而已。
二〇一三年六月三日黃昏,我們一行到達牯嶺——這個被外國傳教士發現並開發的雲端小鎮。如果說中國人認識廬山,是從父母或老師教給自己的唐詩開始,那麼外國人認識廬山,則是從閱讀十九世紀末來中國的傳教士的回憶錄開始。英國人李德立身負傳播“上帝福音”的使命,闖進了這塊桃源福地。在有著宗教信仰的人看來,未必不是一種“天啟”。
只有愛永不老去
安頓下來,天已經晚了。晚飯後,我們和多數在牯嶺鎮過夜的遊客一樣,去“廬山戀”影院觀看那部每天都在一輪輪重映的《廬山戀》。
從藝術的角度來說,今天的觀眾看這部電影,那種用鏡頭來表達價值觀和愛情觀的方式未免太簡單和誇張。譬如由張瑜飾演的原國軍將領的女兒周筠,哪怕在父親的影響下再愛國,但異國長大的她,其話語體系中,不可能有那樣直接來自當時大陸政治課本的詞彙。再如,男主人公耿樺的父親,一位落實政策的老幹部安慰以為被父輩強行拆散而傷心萬分的周筠時,如慈愛的父親摟著周筠的肩膀。在中國社會,哪怕是打破一個舊世界為己任的周老將軍那代人,對第一次見面而未過門的兒媳婦,絕不可能有那樣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