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後來,張藜把這部歌劇改編為了電視劇《風煙信使》。多年以後,已經寫出了《亞洲雄風》、《籬笆牆的影子》等許多優秀作品的張藜,還在《通俗歌曲》雜誌寫文章回憶和公木一起談詩的情景。歌劇《青林密信》共演出200多場。由李世榮擔任男主角。他曾在公木作詞的電影《橋》中擔任過主題歌的領唱。連周總理都看過這個戲,還稱讚男主角唱得好。
儘管生活坎坷,但是詩人公木心中始終亮著一盞不滅的明燈,公木在《夜行吟》中吟唱道:我從昨天來,/我到明天去。/告別長庚,/奔赴啟明——/長庚已經隱沒,/啟明還沒顯形。/……我從昨天來,/我到明天去。/背離長庚,面向啟明——/長庚沉落天外,/啟明閃現心中。也就是靠著這個堅定的信念吧,公木雖然心中有一種苦痛,但他並沒有沮喪,沒有灰頹。他的思想依然活躍。
至1961年,公木已經在孤獨中度過了三年。他讀了許多書,其中有不少是中國古典書籍。
第四十一章(1)
第四十一章塑造每當遇到痛苦,想想也曾陶醉於夢一般快樂,痛苦就被沖淡了。
每逢感到快樂,想想曾經熬過的火炙樣痛苦,就更加歡樂無極了。
痛苦是沉重的載體,快樂是翅膀,——輕靈猶如雲遊底想像。
快樂與痛苦,痛苦與快樂,是節奏,是旋律,是音韻,是天籟,是生命的浪波。
這是公木在省直農場勞動時寫的一首詩。當時飢餓正襲擊著神州大地,現在從薄一波同志的回憶中得知,為此而喪生的,僅1960年一年,其總數即在一千萬人以上(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第873頁)。倖免於難的大都也渾身浮腫,當時諱言為“病”,謂之“無名浮腫”,即周身疲憊無力,腿部、面部用指頭按下去,凹陷部分久久不能恢復原狀。為此,全國實行“勞逸結合”,公木所在的單位也不例外,對上下班制度的遵守要求不十分嚴格。
可是給改造好的右派分子摘掉帽子的工作還是一年一度進行。 薄一波提供的數字是: “1959、1960年兩批摘掉約九點九萬人的 ‘右派分子’帽子的基礎上,從1961年起,又分批摘掉了一部分‘右派分子’的帽子。到了1964年,已先後五批共摘掉約三十多萬人(其中主要是知識分子)的‘右派分子’帽子。”(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第1001頁)那時大一些的機關單位,都設有自己的農場,一則是作為知識分子和幹部勞動鍛鍊的場所,二則可以解決當時甚為奇缺的豬肉雞蛋等副食品。省直機關農場位於長春市城西鄉,離開和平大路青州路口正北約4公里,幾經變遷,現在是長春市的農業科學研究院。公木本不屬於省直機關,卻也被送到了農場。因為當時吉林省人民政府根據中央精神:做好即將摘掉“右派”帽子人員的工作,在省直農場(大興農場)舉辦訓練班。
1961年春,公木被指名參加專門為這些“右派”設立的省直農場毛澤東著作學習班,進行教育改造,邊勞動邊學習。學習的內容是毛澤東選集四卷,分為5個專題,如“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後階段”,“不斷革命論和革命發展階段論”等。二百多名“右派”分為兩個班,住在搭起的大席棚里。公木還是毛澤東著作學習班的輔導組組長。上級派人來講兩三次課,主要內容是學習毛澤東擊習完之後開展討論。隨後由公木作為被指定的學習輔導員,認真組織討論,帶領大家學習政治理淪,用馬克思的觀點去觀察、分析現實。
勞動時,公木分到一隊,任積肥組組長。他們當時分成三個隊,各有一名主任管理,每個隊又下設三四個學習組,組長在“右派”中選出,各隊有自己的宿舍,說是宿舍,實際上就是靠牆用楊木板搭成的一條通鋪,大家挨肩接踵而睡。冬天在屋子中間用磚砌成的火道取暖。各隊分住在用蓆子搭成的大棚里,棚頂一層油布,住的宿舍原來是農場的雞舍,臨時改為人舍,其間的味道就可想而知了。
公木帶領積肥組的幾位“組員”:長春地質局的沈殿士、長春地質學院教授李沐蓀和中專生小黃等,挖了一個大約8米長、5米寬的大糞坑,烈日炎炎下,他總是撿最髒最累的活干,每天手拿糞勺子,跟農場的車到市里去下糞坑掏糞便,或從馬廄里拉馬糞。回到農場,他們在糞便上倒上馬糞和青草進行漚燒,然後再在糞上蓋上一層土來漚糞,過一段時間糞熱了,就開始倒糞,防止糞熱過了頭失去肥效,倒過兩三遍後就成了上好的農家肥,最後起圈裝車運到地里,再均勻地散開。
公木拿著二齒鉤子,把糞刨下來打碎,然後再有其餘幾個人把糞傳到另一堆上去。為此公木還專門從書店買來有關化肥方面的書,認真閱讀,分清各種化肥的名稱、作用和功效。手中的筆換成了鐵杴、掏糞勺,公木像一位真正的農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懇懇的履行著自己的職責。他和組員們一邊倒糞,一邊閒談,還一邊討論問題。
公木人曬黑了,也累瘦了。他見一起改造的原東北大學學生丁耶穿得破破爛爛的,就勸丁耶要穿的整齊一些,不要自慚形穢。他在《我和丁耶》的一篇文章中寫到:
儘管生活坎坷,但是詩人公木心中始終亮著一盞不滅的明燈,公木在《夜行吟》中吟唱道:我從昨天來,/我到明天去。/告別長庚,/奔赴啟明——/長庚已經隱沒,/啟明還沒顯形。/……我從昨天來,/我到明天去。/背離長庚,面向啟明——/長庚沉落天外,/啟明閃現心中。也就是靠著這個堅定的信念吧,公木雖然心中有一種苦痛,但他並沒有沮喪,沒有灰頹。他的思想依然活躍。
至1961年,公木已經在孤獨中度過了三年。他讀了許多書,其中有不少是中國古典書籍。
第四十一章(1)
第四十一章塑造每當遇到痛苦,想想也曾陶醉於夢一般快樂,痛苦就被沖淡了。
每逢感到快樂,想想曾經熬過的火炙樣痛苦,就更加歡樂無極了。
痛苦是沉重的載體,快樂是翅膀,——輕靈猶如雲遊底想像。
快樂與痛苦,痛苦與快樂,是節奏,是旋律,是音韻,是天籟,是生命的浪波。
這是公木在省直農場勞動時寫的一首詩。當時飢餓正襲擊著神州大地,現在從薄一波同志的回憶中得知,為此而喪生的,僅1960年一年,其總數即在一千萬人以上(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第873頁)。倖免於難的大都也渾身浮腫,當時諱言為“病”,謂之“無名浮腫”,即周身疲憊無力,腿部、面部用指頭按下去,凹陷部分久久不能恢復原狀。為此,全國實行“勞逸結合”,公木所在的單位也不例外,對上下班制度的遵守要求不十分嚴格。
可是給改造好的右派分子摘掉帽子的工作還是一年一度進行。 薄一波提供的數字是: “1959、1960年兩批摘掉約九點九萬人的 ‘右派分子’帽子的基礎上,從1961年起,又分批摘掉了一部分‘右派分子’的帽子。到了1964年,已先後五批共摘掉約三十多萬人(其中主要是知識分子)的‘右派分子’帽子。”(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第1001頁)那時大一些的機關單位,都設有自己的農場,一則是作為知識分子和幹部勞動鍛鍊的場所,二則可以解決當時甚為奇缺的豬肉雞蛋等副食品。省直機關農場位於長春市城西鄉,離開和平大路青州路口正北約4公里,幾經變遷,現在是長春市的農業科學研究院。公木本不屬於省直機關,卻也被送到了農場。因為當時吉林省人民政府根據中央精神:做好即將摘掉“右派”帽子人員的工作,在省直農場(大興農場)舉辦訓練班。
1961年春,公木被指名參加專門為這些“右派”設立的省直農場毛澤東著作學習班,進行教育改造,邊勞動邊學習。學習的內容是毛澤東選集四卷,分為5個專題,如“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後階段”,“不斷革命論和革命發展階段論”等。二百多名“右派”分為兩個班,住在搭起的大席棚里。公木還是毛澤東著作學習班的輔導組組長。上級派人來講兩三次課,主要內容是學習毛澤東擊習完之後開展討論。隨後由公木作為被指定的學習輔導員,認真組織討論,帶領大家學習政治理淪,用馬克思的觀點去觀察、分析現實。
勞動時,公木分到一隊,任積肥組組長。他們當時分成三個隊,各有一名主任管理,每個隊又下設三四個學習組,組長在“右派”中選出,各隊有自己的宿舍,說是宿舍,實際上就是靠牆用楊木板搭成的一條通鋪,大家挨肩接踵而睡。冬天在屋子中間用磚砌成的火道取暖。各隊分住在用蓆子搭成的大棚里,棚頂一層油布,住的宿舍原來是農場的雞舍,臨時改為人舍,其間的味道就可想而知了。
公木帶領積肥組的幾位“組員”:長春地質局的沈殿士、長春地質學院教授李沐蓀和中專生小黃等,挖了一個大約8米長、5米寬的大糞坑,烈日炎炎下,他總是撿最髒最累的活干,每天手拿糞勺子,跟農場的車到市里去下糞坑掏糞便,或從馬廄里拉馬糞。回到農場,他們在糞便上倒上馬糞和青草進行漚燒,然後再在糞上蓋上一層土來漚糞,過一段時間糞熱了,就開始倒糞,防止糞熱過了頭失去肥效,倒過兩三遍後就成了上好的農家肥,最後起圈裝車運到地里,再均勻地散開。
公木拿著二齒鉤子,把糞刨下來打碎,然後再有其餘幾個人把糞傳到另一堆上去。為此公木還專門從書店買來有關化肥方面的書,認真閱讀,分清各種化肥的名稱、作用和功效。手中的筆換成了鐵杴、掏糞勺,公木像一位真正的農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懇懇的履行著自己的職責。他和組員們一邊倒糞,一邊閒談,還一邊討論問題。
公木人曬黑了,也累瘦了。他見一起改造的原東北大學學生丁耶穿得破破爛爛的,就勸丁耶要穿的整齊一些,不要自慚形穢。他在《我和丁耶》的一篇文章中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