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每年都在商店和超市里看到堆積如山的各式月餅,也學會了中國人的習慣,買上一盒月餅給朋友和有業務關係的人們送禮。給信教的猶太人送月餅就不太合適了,在各種原料製成的餅餡中心有一小片豬肉,那是猶太教徒絕對禁止食用的。我想起在西方的華人餐館裡,每逢用餐完畢,總見服務員送上來一些小點心,剝開裡面會露出一張小字條,上面寫有各種祝福。這也許是月並故事的延續?清明節的香火清明節是在四月初,不是歡慶的節日,而是哀愁和憑弔先人的日子。這天,在天堂和在人間的親人團聚了,活著的人為死去的人舉辦紀念儀式,表達對故去的親人的哀思。清明節的前一天,人們習慣不吃熱食,只吃冷餐,是所謂“寒食節。”我聽說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國王的長子晉文公,被王妃誣告他陰謀暴亂,逼他出走,以阻止他繼承王位。晉文公別無出路,只好帶上隨從流亡他鄉。他攜老母和眾人藏身綿山,斷了糧食,饑渴難熬,隨臣介子推在自身股上剜肉為王子充飢。晉文公得救後才知食物的來源,感激涕零,跪地拜謝。王妃死後, 晉文公歸國為君,重賞群臣, 唯獨忘記了拯救他性命的義士介子推。後來國王想起此事,派人上山尋找這位救命恩人,但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拒絕出山。文公聽從進諫,放火燒山逼介子推露面,未想到最後發現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國王非常內疚和後悔,下令紀念這位恩人,每年這個日子嚴禁生火,人們只吃冷食。這個習慣從此流傳下來,人們祭掃先人的日子也就成為了“寒食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類的一個通性:一方面,需要的時候我們可以忠心耿耿,做出犧牲,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容易淡忘而疏忽了忠於我們並慷慨幫助過我們的人。我是在貴陽趕上清明節的,主人應我的要求將我領到該市一家主要的陵園觀看節日活動。著實是大開眼界了,只見前來祭掃的人群絡繹不絕,他們將食物和錢幣(大張的假幣)等祭品擺放在墳前,點燃香燭,燃放鞭炮,空氣中瀰漫著濃烈的香火和硝煙的氣味。人們在墓前或跪或立,面對篆刻著先人姓名和生卒年月的墓碑喃喃禱告。引起我特別注意的是陵園的構成:山坡頂上是高檔區,每座墳墓上面都立著死者的石雕頭像,非同一般;第二部分下葬的是身份較次但還算體面的死者,第三部分則歸相當於中等階級的普通人了。給我們開車的司機,他母親幾個月前剛剛去世,我問他母親的墳墓在哪裡,他二話不說,將我們帶上一條崎嶇小道,來到鄰近一個山頭,一看是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階級的劃分何其明顯,我頗為驚訝。人生在世的社會結構是有差別的,但人死後也要分三六九等,這就奇怪了。我想,一個尊重人人平等的國家,對已經過世的人也是應當同等對待的。假如我沒有說錯,中國社會的等級根源太深,一時間難以根除,雖說誰是受尊敬的人、誰在社會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觀念已經改變。現在沒有了皇帝,但官僚等級依然存在。2010年3月末在上海,碰到一些初次從以色列來到上海的朋友,他們要求我給他們當旅遊嚮導,這時正好快到清明節了,我就建議他們到時候去現場看看中國人掃墓的熱鬧情景。我們因有別的事情先到青島去了,留下他們在上海,但後來得知,他們錯過了清明掃墓的機會,據他們說,跟誰也打聽不到要去的地方。也難怪,對老外來說,墓地並不是一個遊覽的目的地。我們自己倒是在青島趕上了清明節的活動。我們來到郊外一片墓地,看人們熙來襄往,在自家先人的墳墓面前擺放上食品鮮花,點燃香火,為去世了的親人虔誠禱告。有人看見我們這些老外,頗為好奇,問我們來幹什麼,我告訴他們說,哈爾濱有我們祖父的墳墓,趁清明節這個機會,我們就地到這裡的陵園來,也是為了給我們的先人寄託懷念和敬意。這一番話,拉近了我們和對話人之間的距離,好像我們都是在同一個世界上,為在另一個世界裡的共同親人在天之靈祝福。

  中國人和猶太人之間的一大共同點就是懷念和尊敬去世的先人。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之間的感情聯繫,正是過去的歷史和現在的現實之間的粘結劑。我們尊敬我們的前人,正是尊敬歷史和悠久的文化,尊敬將中國人和猶太人聯結在一起的紐帶。少數民族節日 瑰麗的多元文化我想,不接觸中國的少數民族,不參加中國少數民族的節日,就不會真正了解中國。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匯聚著許多少數民族,這是由包括漢族在內的56個不同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在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少數民族占全國人口的8%,漢族占人口的比例為92%。但是,只占人口8% 的少數民族卻給整個民族大家庭增添了特別的色彩。長城、故宮、天壇、頤和園以及其他著名的名勝古蹟,固然是不可不看的,這是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要全面了解中國多姿多彩的面貌,你還得深入到各省市地方,深入到少數民族地區,親身體驗中國這個偉大文化大熔爐的燦爛光輝,其中包括少數民族奇麗的節日。至少對像我這樣一個老外來說,參加少數民族的節日,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是一種莫大的樂趣和很有教益的體驗。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齊聚一堂的縮影。全省居住著26個少數民族,占全國56個民族數目的幾乎一半。少數民族的節日,有許多都可以在雲南省看到。到雲南就必須到麗江,那裡有非常值得欣賞和了解的寶貴古文化遺產,一種可以稱為遠古少數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充滿魅力的鮮活的納西族東巴文化。最有意思的是東巴古代文字 象形文字,這種文字不是用字符而是用繪畫表達事物的意思。這是世界上唯一現存的圖形文字,但東巴人大多數都不會讀不會寫,唯一會用圖形文字的只有東巴教士。常說男強女弱,這在麗江就不對了, 在麗江,當家的是婦女而不是男人。沿著狹窄的街道,你看到的都是婦女,下午來到老城的中心廣場,你還會有幸碰到她們跳舞。婦女的服裝特別有趣,結婚前他們穿著各式各樣的服裝甚至牛仔褲,但結婚以後只能穿傳統服裝了。我們到過麗江5次,也許我們還會去第六次第七次。如果有人問我,到過北京和上海,第三個該去的地方是哪裡,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說:“雲南,一定不要錯過麗江。”麗江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城市”稱號的中國唯一城市。彝族火把驅魔在雲南,彝族火把節是少數民族當中最盛大的一個節日,這是彝族同胞的傳統新年。火把節是在中國農曆6月下旬,相當於公曆7至8月,共舉辦三天 ,村上各家各戶宰殺牲口,祭拜天地, 彝族男女老少傾家出動,匯集在村頭寨邊的廣場,舉辦各種慶祝活動。這裡有精彩的民族競技表演,你不必專門跑到西班牙去看鬥牛, 到雲南參加火把節就足夠了, 你也用不著上美國去欣賞摔跤比賽,你可以在這裡看到這種激烈競技。我有幸到過這裡,平生第一次看到不是在體育場而是在野地里舉行鬥牛,看到不是在賽台上而是在光禿的野地里舉行的男子摔跤。彝族火把節以石林和楚雄兩地最為隆重, 到了晚上,人們集中到村頭的廣場上,點燃火把,燒起一堆堆篝火, 盡情歡歌跳舞 ,通宵達旦 ,以示驅魔除害,祈求豐收和幸福。 穿著華麗民族服裝的彝族青年男女,圍著熊熊燃燒的篝火,放聲歌唱,翩翩起舞。 彝族男女青年也趁這個美好的節日選擇情侶,在篝火堆旁,在夜幕底下相識和談情說愛。在昆明石林風景區,你可以看到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前來與當地的彝族人民一道,手持火把,把整個大地照得通紅透亮 。彝族多數生活在山區和半山區,是旱地作物民族,刀耕火種,一年四季都有火伴隨著他們,無論生產、生活都離不開火,火塘里的火苗一年到頭不熄滅,其民族性格像火一樣剛強、粗獷、強悍。彝族人相信,火具有超人的力量,能夠擊退魔鬼,驅趕惡煞。一次到雲南訪問,參加彝族的火把節, 看到每家每戶門前都點燃著火把,村子中央立著的一支最大火把竟有20米高。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