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第二天,就是正式選妃的日子了,同治帝把玉如意遞給了有德有才的阿魯特氏,這個結局讓慈禧太后怒從中來,她馬上暗示同治,如果立阿魯特氏為後的話,必須立富察氏為妃,於是,同治就立了富察氏為慧妃,知府崇齡之女赫舍里氏為瑜嬪。
這個結果雖然遂了同治和慈安太后的意,但卻悖了慈禧的意,從此後,慈禧就與這個皇后較上了勁,也才出現了慈禧逼死皇后的傳言。
江南製造總局
江南製造總局是清政府在近代最早創辦的新式軍用企業之一。全稱“江南機器製造總局”,亦稱“上海機器局”。 1865年由曾國藩、李鴻章在上海興建。該局主要製造槍、炮、子彈等軍用品,也製造輪船。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將輪船廠、鍋爐廠、船塢等劃出,成立了江南船塢,1912年(民國二年)改稱“江南造船所”。兵工部分仍稱製造局,1917年改稱“上海兵工廠”。
刀劈洋人偶像的同治帝
在清朝的歷代皇帝里,同治帝大概是最恨洋人的,他從小就看到了洋人對自己國家的蹂躪,在他四五歲的時候,英法聯軍攻進了北京,放火燒了圓明園,而他的父親也不得不帶著家眷倉皇逃到承德避暑山莊。幼小的同治帝在大人的懷抱中經歷了這刻骨銘心的恥辱,在他幼小的心靈上已經刻下了仇恨洋人的種子。而他的這種對洋人的仇恨影響了他以後的諸多行事方法。
在他當上皇帝後,有一次,同治的伴讀夏同善悄悄地掏出身上揣的懷表看了看時間,恰好被同治帝看到了,他就問夏同善剛才看的什麼東西,夏同善說是西洋懷表。同治帝一聽說是洋人的玩意兒,氣不打一處來,怒火中燒,一把把夏同善手裡的懷表搶了過來,使勁地摔到了地上,嘴裡還嘟囔著說:“沒有這個破玩意兒就不能看時間了!”這個同治帝對於西洋的玩意兒都能恨到這個程度,可見他的強烈的復仇情緒有多重了。
同治帝還曾經命人製作了一些洋人的畫像,把這些畫像排列在桌子上,然後他拿把刀一個一個地把這些洋人的腦袋砍掉,嘴裡還要使勁的嚷嚷:“殺盡洋鬼子!殺盡洋鬼子!”
同治帝對洋人如此的仇恨,如果他不是早逝的話,也許在清晚期對待列強的問題上,他會採取一些強硬的態度,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我們中國的命運也許就會改寫了。
第30章 穆宗 同治(2)
洋槍隊
在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的過程中,逐漸感到綠營軍以及湘軍和淮軍的力不從心,於是,清政府決定藉助外國的力量為自己服務,成立一支由外國人擔任統領和軍官的部隊,用西法訓練,使用洋槍洋炮,所以這支部隊統稱為洋槍隊。洋槍隊的士兵起初是由外國人組成的,後來多以中國人為主。洋槍隊一共有三支,一支是咸豐十年在上海組建的由美國人華爾統帥的洋槍隊。另一支是同治元年浙江巡撫左宗棠聯合英國駐寧波海軍司令、法國駐寧波海軍司令共同組建的洋槍隊。還有一支是同治元年在天津組織的洋槍隊,由英國軍官勃朗統帥。
中國第一批出洋留學的幼童
提到中國第一批出洋留學的幼童,就不能不提一下中國留學第一人容閎。道光二十七年,容閎踏上了美國的國土,成了中國第一個留學美國的人。八年後,容閎回到了中國這個充滿了戰亂的祖國。同治二年,他有幸認識了舉辦洋務事業的曾國藩,曾國藩一直比較崇尚“師夷長技以制夷”,他們兩個人在一起開始商討派幼童出洋留學的計劃。
同治七年,容閎和曾國藩一起向同治上書,提出選派幼童出洋留學的計劃。他們的這一先進思想得到了清廷的批准,並於同治十年在上海成立了“總理幼童出洋肄業局”,由容閎和陳蘭彬等人負責招選第一批出洋的幼童。按照計劃,首期留美幼童名額為一百二十名。從1872年起每年派三十名,至1875年派完,預計留學時間十五年,經費一律由清廷支付。
容閎接受了御令後,便開始招收幼童。當時,出洋還是個風險很大的事情,很多人都認為外國都是蠻夷之地,都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出洋受那個罪,於是,容閎只得到比較開放的沿海一帶去招收幼童。在第一批赴美的三十名幼童中,就有二十五人來自廣東。招收完畢後,容閎先期赴美,安排幼童的學習和生活。同治十一年八月十一日,第一批赴美的三十名幼童拖著辮子踏上了去往美國的輪船。這些此時還十分年幼的孩子恐怕怎麼也想不到,他們稚嫩的肩上擔負著為國尋求富國強兵之路的使命。在這批赴美留學的幼童中,有不少人成為了近代中國歷史舞台上的佼佼者,如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礦冶工程師吳仰曾,民國政府第一任國務總理、復旦大學創辦人唐紹儀,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
紅頂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清末大資本家。初年在杭州設銀號,經理官庫銀務。1861年從上海運軍火糧米接濟杭州清軍,被太平軍擊退。次年又為清軍勾結法國侵略者組織“常捷軍”。1866年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又為左宗棠辦理採運事務,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代借內外債一千二百五十餘萬兩。他倚仗湘軍權勢,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在杭州開設胡慶余堂藥店,並經營出口絲業。1884年受洋商排擠破產。
這個結果雖然遂了同治和慈安太后的意,但卻悖了慈禧的意,從此後,慈禧就與這個皇后較上了勁,也才出現了慈禧逼死皇后的傳言。
江南製造總局
江南製造總局是清政府在近代最早創辦的新式軍用企業之一。全稱“江南機器製造總局”,亦稱“上海機器局”。 1865年由曾國藩、李鴻章在上海興建。該局主要製造槍、炮、子彈等軍用品,也製造輪船。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將輪船廠、鍋爐廠、船塢等劃出,成立了江南船塢,1912年(民國二年)改稱“江南造船所”。兵工部分仍稱製造局,1917年改稱“上海兵工廠”。
刀劈洋人偶像的同治帝
在清朝的歷代皇帝里,同治帝大概是最恨洋人的,他從小就看到了洋人對自己國家的蹂躪,在他四五歲的時候,英法聯軍攻進了北京,放火燒了圓明園,而他的父親也不得不帶著家眷倉皇逃到承德避暑山莊。幼小的同治帝在大人的懷抱中經歷了這刻骨銘心的恥辱,在他幼小的心靈上已經刻下了仇恨洋人的種子。而他的這種對洋人的仇恨影響了他以後的諸多行事方法。
在他當上皇帝後,有一次,同治的伴讀夏同善悄悄地掏出身上揣的懷表看了看時間,恰好被同治帝看到了,他就問夏同善剛才看的什麼東西,夏同善說是西洋懷表。同治帝一聽說是洋人的玩意兒,氣不打一處來,怒火中燒,一把把夏同善手裡的懷表搶了過來,使勁地摔到了地上,嘴裡還嘟囔著說:“沒有這個破玩意兒就不能看時間了!”這個同治帝對於西洋的玩意兒都能恨到這個程度,可見他的強烈的復仇情緒有多重了。
同治帝還曾經命人製作了一些洋人的畫像,把這些畫像排列在桌子上,然後他拿把刀一個一個地把這些洋人的腦袋砍掉,嘴裡還要使勁的嚷嚷:“殺盡洋鬼子!殺盡洋鬼子!”
同治帝對洋人如此的仇恨,如果他不是早逝的話,也許在清晚期對待列強的問題上,他會採取一些強硬的態度,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我們中國的命運也許就會改寫了。
第30章 穆宗 同治(2)
洋槍隊
在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的過程中,逐漸感到綠營軍以及湘軍和淮軍的力不從心,於是,清政府決定藉助外國的力量為自己服務,成立一支由外國人擔任統領和軍官的部隊,用西法訓練,使用洋槍洋炮,所以這支部隊統稱為洋槍隊。洋槍隊的士兵起初是由外國人組成的,後來多以中國人為主。洋槍隊一共有三支,一支是咸豐十年在上海組建的由美國人華爾統帥的洋槍隊。另一支是同治元年浙江巡撫左宗棠聯合英國駐寧波海軍司令、法國駐寧波海軍司令共同組建的洋槍隊。還有一支是同治元年在天津組織的洋槍隊,由英國軍官勃朗統帥。
中國第一批出洋留學的幼童
提到中國第一批出洋留學的幼童,就不能不提一下中國留學第一人容閎。道光二十七年,容閎踏上了美國的國土,成了中國第一個留學美國的人。八年後,容閎回到了中國這個充滿了戰亂的祖國。同治二年,他有幸認識了舉辦洋務事業的曾國藩,曾國藩一直比較崇尚“師夷長技以制夷”,他們兩個人在一起開始商討派幼童出洋留學的計劃。
同治七年,容閎和曾國藩一起向同治上書,提出選派幼童出洋留學的計劃。他們的這一先進思想得到了清廷的批准,並於同治十年在上海成立了“總理幼童出洋肄業局”,由容閎和陳蘭彬等人負責招選第一批出洋的幼童。按照計劃,首期留美幼童名額為一百二十名。從1872年起每年派三十名,至1875年派完,預計留學時間十五年,經費一律由清廷支付。
容閎接受了御令後,便開始招收幼童。當時,出洋還是個風險很大的事情,很多人都認為外國都是蠻夷之地,都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出洋受那個罪,於是,容閎只得到比較開放的沿海一帶去招收幼童。在第一批赴美的三十名幼童中,就有二十五人來自廣東。招收完畢後,容閎先期赴美,安排幼童的學習和生活。同治十一年八月十一日,第一批赴美的三十名幼童拖著辮子踏上了去往美國的輪船。這些此時還十分年幼的孩子恐怕怎麼也想不到,他們稚嫩的肩上擔負著為國尋求富國強兵之路的使命。在這批赴美留學的幼童中,有不少人成為了近代中國歷史舞台上的佼佼者,如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礦冶工程師吳仰曾,民國政府第一任國務總理、復旦大學創辦人唐紹儀,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
紅頂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清末大資本家。初年在杭州設銀號,經理官庫銀務。1861年從上海運軍火糧米接濟杭州清軍,被太平軍擊退。次年又為清軍勾結法國侵略者組織“常捷軍”。1866年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又為左宗棠辦理採運事務,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代借內外債一千二百五十餘萬兩。他倚仗湘軍權勢,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在杭州開設胡慶余堂藥店,並經營出口絲業。1884年受洋商排擠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