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辛酉政變後,太后集團和恭親王集團掌握了政權,他們開始重新商議年號的問題。最後,經奕和文祥等人共同商定,最後決定用“同治”這個年號,這兩個字報到兩宮太后那裡後,慈禧甚是歡喜,她能從這兩個字中體會出別具意味的意思了。首先,她一直對太后分東西宮而且自己的地位比東宮低而耿耿於懷,這個同治,就說明兩宮太后的地位是一樣的。再者,她也明白君臣同治的意思,於是便任命奕為“議政王”。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咸豐去世前,給慈安太后和同治帝每人一塊大印,規定所有的朝事必須這兩塊印同時蓋上才能起作用,而這個時候,同治帝還太幼小,自然不能使用這塊印,那麼身為母親的慈禧自然就有權力幫助自己的兒子使用這塊印了,這就是母子同治的意思。這三層意思,讓葉赫那拉這個野心勃勃的女人一點一點地朝著她的權力欲望的最高點攀登。

  中興三傑

  晚清時期,雖然中國境內戰亂紛爭,但俗語說亂世出英雄,這個時候,也湧現出來了一批有識之士,他們中尤以“中興三傑”最為突出。所謂的“中興三傑”指的就是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三個人。他們三個人都是曾國藩領導的湘軍中的高級將領,在湘軍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且為大清後期的“中興”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辛酉政變的前因後果

  咸豐十一年七月,咸豐帝在熱河行宮去世,他去世之前,欽命了顧命八大臣為輔政大臣,他一向不喜歡自己的弟弟奕,所以這八大臣中沒有奕的位置。咸豐去世後,由他的兒子同治即位。同治的母親慈禧太后一向權力欲很盛,在咸豐帝還在世的時候,她就時常幫助咸豐帝批閱奏摺,現在有了這麼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她不能放過,於是,她說服了東宮太后,並聯合不受咸豐重視的奕,準備發動政變,除掉礙手礙腳的八大臣。

  有了這個念頭後,這些人就開始各自忙碌起來。奕當時不在熱河而是留在京城處理政務,他首先跑到外國人那裡尋求外國人的支持,奕因為與外國人簽訂了《北京條約》深得外國人的歡心,於是外國人樂得送這個順水人情。奕取得外國勢力的支持後,便以奔喪為名,奔赴熱河。肅順對他還是多有忌憚的,千方百計阻撓他來熱河。慈禧鼓動慈安去說服肅順,讓他們見了面,密謀好了這次政變的具體細節。

  要發動政變必須有軍隊支持,奕回到北京後,收買了很多部院大臣的支持,他還費盡心思收買了兵部侍郎勝保,讓勝保把軍隊準備在密雲,隨時待命。布置妥當後,就等肅順自投羅網了。

  十月二十六日,慈禧和一些顧命大臣回到了北京,肅順護送靈柩在其後。慈禧到京後,馬上召見奕商議政變事宜。次日凌晨,奕迅速出擊,宣布奉旨解除肅順等人的輔助大臣職務,並當場捉拿了幾個顧命大臣。隨後,就派兵在密雲捉拿後到的肅順。慈禧發布上諭,宣布了肅順等人的罪狀。下令將肅順斬首,其餘二首輔賜自盡,剩餘的顧命大臣或被革職或被充軍。此後,慈禧等人宣布改年號為同治,意味著兩宮太后和皇帝以及議政王奕共同治理天下的意思。因為這一年是辛酉年,所以,這次政變後來就被稱為“辛酉政變”。

  垂簾聽政

  咸豐十一年,咸豐帝駕崩後,年幼的同治帝即位。咸豐帝臨終之前,曾任命八大顧命大臣輔助幼帝。但咸豐的這個決定沒有平衡當時朝中的各方勢力。於是,慈禧聯合恭親王奕發動辛酉政變。辛酉政變後,慈禧宣布“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八位顧命大臣被殺的被殺,被發配的被發配,已經不是慈禧的對手了。慈禧任命奕為議政王。從此開始了她掌握最高權力的旅程。

  同治皇后的冊立始末

  同治十一年,同治皇帝已經17歲了,按說在大清朝,皇帝大多在14歲左右就已經結婚了,為何這個同治皇帝這麼晚還沒有大婚呢?這與慈禧太后有關,因為以往的兒皇帝都是在大婚後親政的,如果自己的兒子也大婚了,那麼慈禧太后就要歸政於自己的兒子了,這當然是她不願接受的,所以她能拖就拖著,一直到同治17歲的時候。

  對於同治帝選妃立後的事,兩宮太后都有自己的主意,本來慈安太后很少自己拿主意,大多都是沉默寡言,任由慈禧一個人做主,但這次,她認為立後不是普通的事,一定要拿個主意,所以才有了兩宮太后主意不一的事。

  慈安太后看中的是蒙古狀元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這個崇綺是整個清朝唯一一位能與漢人在文學上相抗衡,並且還能夠高中狀元的人。在他的教導下,他的女兒端莊賢惠,知書達禮,名冠天下。她不僅美貌驚人,才華橫溢,而且熟讀天下之書,讀書十行俱下,過目不忘,慈安太后一直就比較喜歡她。

  而慈禧看中的是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年僅14歲,卻出落得十分標緻,姿性敏慧,容儀婉麗,但她性格柔順,有些欠缺威儀。而慈禧之所以中意她也是因為如果立這樣一個人為後的話,那麼自己的地位永遠也不會動搖。

  這兩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富察氏漂亮有餘威儀不足,而阿魯特氏是不夠漂亮但卻有德有才。兩宮太后在立後的事情上僵持了下來,沒辦法做決定,於是,她們把這個選擇權留給了同治帝。同治帝一向比較尊重慈安太后,他把兩宮太后的話比較了一番後,有了自己的主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