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頁
元代的私人手工業也在前代的基礎上空前發展起來。這些私人手工業普遍採用家庭作坊的形式,所生產的產品多集中在用以納稅的絲織品和生活中所必需的棉織品、麻織品等產品上。隨著商品經濟的初步發展,在元代的手工作坊中出現了僱傭勞動,而且這種現象還相當普遍。這說明了元代私人手工業是十分發達的。元代私人手工業較著名的行業有棉紡織、絲紡織、瓷器製造和礦冶等。
元朝農業發展情況如何?
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在蒙金戰爭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戰爭造成了人口的銳減和大片土地的荒蕪,加之蒙古貴族又把大片的良田放荒將之變成牧場,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幾乎陷入停頓。這種局面到了忽必烈即位後方才得到改變。忽必烈出於鞏固自己統治的需要,頒行了一系列促進農業生產的措施,這些措施包括:一、設立勸農司,管理、推動各地的農業生產。二、禁止強占民田、逼農為奴。三、招集流民,鼓勵開荒。四、興修水利,灌溉農田等。
經過忽必烈的一番努力,元朝的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這表現在:一、農業人口的大量增加。至元三十年,元代的戶數達到了最高峰,有一千四百萬兩千七百六十戶,如果按每戶五口人計,人口數達到了七千多萬。
二、各地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首先是破壞嚴重的黃河流域,農業連年增產,王磐在《農桑輯要·序》中談到黃河流域農業的發展時說:“民間墾闢種藝之業,增前數倍。”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大片荒地被開墾,多處水利設施被修建,農業生產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江南地區的農業也保持了上升的勢頭,在連年豐收的基礎上又開闢了大面積的荒地,成為向北方供糧的最主要地區。另外,湖廣、江西、四川等地區的農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三、新作物的傳入和推廣。棉花是宋代開始種植的,但其推廣卻是在元代。世祖忽必烈設木棉提舉司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棉花的種植,結果到了元代的中後期,棉花已在全國範圍內得到了廣泛的種植。另外,西瓜、紅花等外來新作物在全國也得到了廣泛的種植。
元代農業的衰退始於元朝中後期,主要原因是土地的高度集中和政府對農民的殘酷剝削,據記載,崇安縣六分之五的土地掌握在當地五十餘家手中,其他五百餘戶人家只占有六分之一的土地,而元政府日益繁重的賦稅徭役卻壓在這些正在失去土地的農民身上,在這樣一種狀況之下,農業生產怎能不衰退呢?
元朝商業發展情況如何?
元代的商業十分發達,這主要得益於農業、手工業的巨大發展,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和在全國範圍內流通的紙幣。
古代瓷器以從商的主體看,元代的商業大體有三種類型:一、官辦商業。元朝政府對多種商品進行壟斷,如礦產品和生活必需的鹽、茶、酒、醋等產品。官辦商業有幾種不同的形式:政府直接經營、政府賣給商人後由商人銷售、由商人經營而政府抽取利潤。有時,對於同一種商品,幾種形式可以同時進行。
二、私人大商業。除了政府以外,一些官僚、貴族也利用手中的特權進行商業活動,獲取巨額利潤。寺院僧人經商是元代商業的一個特色,由於統治者推崇佛教,對寺院的財產採取保護的態度,又頻頻向它們頒賜大量財物和土地,一些寺院積聚了大量的財富,高層僧侶以此為資本從事商業活動,獲得了巨大的利潤。色目商人的發跡也是元代商業的一個特色,色目人本身極善於經商,又有民族上的優越地位,他們遍布全國各地,巧取豪奪,富甲一方者比比皆是。另外,元代還有少數漢族民間大商人,他們行業不同,但都通過經商而獲巨萬家資。
三、民間小販。這些小販資本單薄,又受到官府和大商人的欺壓和盤剝,處境十分艱難。
元朝的海外貿易情況如何?
元朝的海外貿易十分發達,這和元朝統治者積極支持有關。元代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叫市舶司。1277年,元廷在泉州、慶元(今寧波)、上海、澉浦(今浙江海鹽)設立市舶司,後又在廣州、溫州、杭州增設市舶司。1297年,經過整合,保留了廣州、泉州、慶元三個市舶司。市舶司的主要職責是對進出港的中外貨船進行管理,並根據所運貨物收稅,精貨收十分之一,粗貨收十五分之一,另征三十分之一的市舶稅。同時,市舶司自己也備船備貨,雇用商人經營,所得利潤七三分成。
元代中國商船的活動範圍十分廣大,東到日本,西抵波斯灣,甚至到達了非洲東海岸的一些地方。中國的船隻航行得如此遠,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人已掌握了十分先進的航海、造船技術。
從中國運出的商品主要是瓷器和絲織品,另外還有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輸入中國的貨物主要有象牙、珍珠、香料、布匹等。
泉州是元代中國最大的港口,所謂“番貨、遠物、異寶、奇玩之所淵藪,殊方別域富商巨賈之所窟宅,號為天下最”(吳澄《送姜曼卿赴泉州路錄事序》),可見當時泉州的繁榮。除泉州外,慶元、廣州均是當時的大港,慶元主要集中進出口高麗、日本的貨物,廣州則以其巨大的陶瓷市場名聞世界。
元代的寺院經濟為什麼比較發達?
元朝農業發展情況如何?
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在蒙金戰爭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戰爭造成了人口的銳減和大片土地的荒蕪,加之蒙古貴族又把大片的良田放荒將之變成牧場,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幾乎陷入停頓。這種局面到了忽必烈即位後方才得到改變。忽必烈出於鞏固自己統治的需要,頒行了一系列促進農業生產的措施,這些措施包括:一、設立勸農司,管理、推動各地的農業生產。二、禁止強占民田、逼農為奴。三、招集流民,鼓勵開荒。四、興修水利,灌溉農田等。
經過忽必烈的一番努力,元朝的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這表現在:一、農業人口的大量增加。至元三十年,元代的戶數達到了最高峰,有一千四百萬兩千七百六十戶,如果按每戶五口人計,人口數達到了七千多萬。
二、各地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首先是破壞嚴重的黃河流域,農業連年增產,王磐在《農桑輯要·序》中談到黃河流域農業的發展時說:“民間墾闢種藝之業,增前數倍。”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大片荒地被開墾,多處水利設施被修建,農業生產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江南地區的農業也保持了上升的勢頭,在連年豐收的基礎上又開闢了大面積的荒地,成為向北方供糧的最主要地區。另外,湖廣、江西、四川等地區的農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三、新作物的傳入和推廣。棉花是宋代開始種植的,但其推廣卻是在元代。世祖忽必烈設木棉提舉司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棉花的種植,結果到了元代的中後期,棉花已在全國範圍內得到了廣泛的種植。另外,西瓜、紅花等外來新作物在全國也得到了廣泛的種植。
元代農業的衰退始於元朝中後期,主要原因是土地的高度集中和政府對農民的殘酷剝削,據記載,崇安縣六分之五的土地掌握在當地五十餘家手中,其他五百餘戶人家只占有六分之一的土地,而元政府日益繁重的賦稅徭役卻壓在這些正在失去土地的農民身上,在這樣一種狀況之下,農業生產怎能不衰退呢?
元朝商業發展情況如何?
元代的商業十分發達,這主要得益於農業、手工業的巨大發展,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和在全國範圍內流通的紙幣。
古代瓷器以從商的主體看,元代的商業大體有三種類型:一、官辦商業。元朝政府對多種商品進行壟斷,如礦產品和生活必需的鹽、茶、酒、醋等產品。官辦商業有幾種不同的形式:政府直接經營、政府賣給商人後由商人銷售、由商人經營而政府抽取利潤。有時,對於同一種商品,幾種形式可以同時進行。
二、私人大商業。除了政府以外,一些官僚、貴族也利用手中的特權進行商業活動,獲取巨額利潤。寺院僧人經商是元代商業的一個特色,由於統治者推崇佛教,對寺院的財產採取保護的態度,又頻頻向它們頒賜大量財物和土地,一些寺院積聚了大量的財富,高層僧侶以此為資本從事商業活動,獲得了巨大的利潤。色目商人的發跡也是元代商業的一個特色,色目人本身極善於經商,又有民族上的優越地位,他們遍布全國各地,巧取豪奪,富甲一方者比比皆是。另外,元代還有少數漢族民間大商人,他們行業不同,但都通過經商而獲巨萬家資。
三、民間小販。這些小販資本單薄,又受到官府和大商人的欺壓和盤剝,處境十分艱難。
元朝的海外貿易情況如何?
元朝的海外貿易十分發達,這和元朝統治者積極支持有關。元代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叫市舶司。1277年,元廷在泉州、慶元(今寧波)、上海、澉浦(今浙江海鹽)設立市舶司,後又在廣州、溫州、杭州增設市舶司。1297年,經過整合,保留了廣州、泉州、慶元三個市舶司。市舶司的主要職責是對進出港的中外貨船進行管理,並根據所運貨物收稅,精貨收十分之一,粗貨收十五分之一,另征三十分之一的市舶稅。同時,市舶司自己也備船備貨,雇用商人經營,所得利潤七三分成。
元代中國商船的活動範圍十分廣大,東到日本,西抵波斯灣,甚至到達了非洲東海岸的一些地方。中國的船隻航行得如此遠,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人已掌握了十分先進的航海、造船技術。
從中國運出的商品主要是瓷器和絲織品,另外還有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輸入中國的貨物主要有象牙、珍珠、香料、布匹等。
泉州是元代中國最大的港口,所謂“番貨、遠物、異寶、奇玩之所淵藪,殊方別域富商巨賈之所窟宅,號為天下最”(吳澄《送姜曼卿赴泉州路錄事序》),可見當時泉州的繁榮。除泉州外,慶元、廣州均是當時的大港,慶元主要集中進出口高麗、日本的貨物,廣州則以其巨大的陶瓷市場名聞世界。
元代的寺院經濟為什麼比較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