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經濟上來說,運河漕運雖然只是當時漕運的一小部分,但其作用也不是無足輕重的。首先,大運河暢通後,每年可將幾十萬石的南方糧食運到大都,是大都民用糧食的主要來源。另外,除糧食外,商人們南北販運各種貨物也倚重大運河,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凡大運河兩岸,是經濟比較活躍的地帶,成了當地的經濟命脈。大運河暢通,經濟就繁榮,否則經濟蕭條。所以,當地人都十分重視大運河的疏通與防護,如淮海一帶,就有“積渠如積金,守防如守城”的說法。

  元朝廷也十分重視大運河的暢通,為此專門設立機構管理大運河。但因運河漕運是利益所在,所以,運河漕運常常會遭到權貴和富商的壟斷和破壞,使之不能正常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怎麼回事?

  第四十章

  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為地方最高行政機構。

  行省最早是臨時性的派出機構,遇某處有事,中書省派員至該地行使中書省的職權,事情結束,行省也隨之取消。到了忽必烈滅南宋後,行省逐漸成為固定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

  古代銅器至元二十七年(1290),元政府在全國範圍內設置十個行省,它們是:嶺北、遼陽、河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江西、湖廣。而山東、山西、河北等地由中書省直轄,稱為“腹里”之地。

  行省在元代的統治體系中地位十分重要,它“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具體來講,它的職能是“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

  行省設丞相一員,平章政事二員,右、左丞各一員,參知政事一員,其中的丞相一職往往是空缺的。行省與中書省間的關係不是從屬關係,行省的官員往往直接由皇帝負責。

  元代的行省制度實為我國省級行政區域劃分制度的起源。

  元朝版圖到底有多大?

  經歷了三百多年的分裂之後,中國被元朝統一。

  元朝的版圖應包括元廷直接統治的“大汗之國”和西北各藩國(四大汗國),其幅員“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也就是說,西到兩河流域,北至西伯利亞,東達朝鮮半島,南抵中國南海。

  元朝的疆域是中國歷史上所有帝國中最大的,就連漢、唐也無法與之比擬,尤其是在西北方向,“有難以里數限者矣”,即無法用里數來計算。

  元朝的中央官制有什麼特點?

  元代的中央官制是模仿以前各朝代的中央官制而建立起來的,同時又有著自己的特點。

  元代的朝廷實行行政、軍事和監察的分立。中書省主管行政,最高長官為中書令,下設右、左丞相,平章政事,右、左丞,參政等職,以為首腦。由於中書令一職通常是空缺的,右、左丞相才是中書省的實際長官;又由於蒙古人尚右,所以右丞相的權力要大於左丞相,地位也要高些。中書省下設刑、兵、工、禮、戶、吏六部,各部均設有尚書、侍郎等職以領部事。

  樞密院主管軍事,最高長官為樞密使,下設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同僉樞密院事等職。由於樞密使是由皇太子兼領的虛銜,知樞密院事才是樞密院真正的長官。樞密院主掌軍事,但軍隊的調動則須通過中書省“宰執”的批准,這是為了防止樞密院完全控制軍隊。

  御史台主管監察,最高長官為御史大夫,又設御史中丞以副之。御史台下設殿中司和察院兩個部門,殿中司設侍御史二員,察院設監察御史若干。

  元代的中央官制是為了適應對漢地進行統治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因此它帶有很多漢族王朝中央官制的特徵,但也體現了元代民族壓迫的國策。如,元廷規定中書省的右丞相必須由蒙古人擔任,左丞相和平章政事可由色目人擔任;至於漢人,最多只可擔任右、左丞。又如,終元一代,漢人極少進入過樞密院的領導層;至於御史台的高官,也更是非蒙古、色目人莫屬了。

  元朝的地方官制有什麼特點?

  行省制度是元代最具特點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是最高一級的地方行政機構,設有丞相一員,平章政事二員,右、左丞各一員,參政二員。以上各職為行省的首腦。屬官有郎中、員外郎、都事等。

  行省以下的行政機構按等級依次為路、府、州、縣四級。各路設總管府,置達魯花赤一員、總管一員、同知一員。元廷規定,各路的達魯花赤必須由蒙古人充任。府、州、縣之官制大抵如各路,在知府、知州、知縣之上均置達魯花赤。各級地方政府遍置達魯花赤,並居各班之首,這是元代地方官制的最大特點,反映出了統治民族防範其他被統治民族的心理。

  元代中央的監察機關御史台設有陝西和江南兩個行御史台,級別都與中央御史台相同,官制也基本相同。在這三個御史台之下,是二十二道遍布全國的提刑按察司(後更名為肅政廉訪司),分別隸屬於三個御史台。每道設廉訪使、副使各二員,僉事四員,主掌對轄區內各級官員的糾察。

  另外,元廷還在各地設有一些專管賦稅、運輸的機構。

  元朝的科舉制度有什麼特點?

  1234年,蒙古滅金,北方的科舉取士制度徹底停頓,經過八十年,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朝廷恢復了科舉考試。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