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頁
元代的理學家接觸程朱理學比較晚,始於滅南宋的戰爭中。但一經接觸之後,就以程朱理學為天下之道,全身心地投入進去,並身體力行,姚樞、竇默、許衡這些代表人物都是這樣,他們主動承擔起發揚理學的重任。如何才能使理學得到發揚光大,顯然只有藉助元朝廷的力量。所以,當忽必烈徵召他們時,他們都欣然而往。他們出仕,不是為了榮華富貴,而是為了行道。道在朱程那裡,是性理之學,認為理自天出,性體現天理,封建禮教和典章制度都是天理在人間的體現,是永恆的、至尊的。許衡等人認為,道就是漢法,漢法就是道。他們都認為,元朝要想長治久安,必須行道,也就是必須推行漢法,許衡倡導“以道事君”,認為“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漢法,乃可長久”。郝經也說:“行中國之道,即為中國之主。”這樣,就把道與漢法直接聯繫起來,使程朱理學成為元的官方哲學。元統治者接受了他們的意見。這是元代理學發展的第一個特點。
元代理學發展的第二個特點就是理學在元代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理學本發源於北方,但隨著宋廷南遷,朱熹完全是南宋人,因此,理學開始時只在南方發展傳播。元滅南宋之後,元統治者採用了許衡諸人行漢法的主張,於是理學開始廣泛地傳播和流行。這與許衡等人推廣理學的思想有直接關係。他們認為,理學流行在於“學”,而“學”呢,又首先是“帝王之學”。竇默說:“帝王之學,貴正心誠意。”他常向忽必烈講三綱五常之類的道理,也一度負責太子真金的教育。許衡、王恂曾向忽必烈講《資治通鑑》和《貞觀政要》,許衡對忽必烈說為君必須修德、用賢、愛民,這是天下大治的根本。其次是“設學養士”,即立學校。姚樞、許衡都很重視立學校,許衡在《時務五事》中明確地說:“自上都、中都及司縣,皆設學校,使皇子以至庶人之子弟皆從事於學,曰明父子君臣之大倫,自灑掃應對至於平天下之要道。”他的建議得到了重視,至元八年(1271)任許衡為國子祭酒,開始以理學教育蒙古貴族子弟。至元二十四年,元正式設立國子監,同時路府州縣普遍設立學校,到至元二十七年時,全國學校總數已超過兩萬所。
許衡是元代最有成就的教育家。從教師到學生到教材以及學習方法,他都有一套很成熟的思想。比如在教材上,他堅持認為以朱熹的《小學》作為入門,而後學《四書》,再學《五經》。他的這一套教育思想在元代得到了普遍貫徹實行,影響很大。這樣,程朱理學便在元代得到了普及。
此外,元代書院講學活動也十分活躍。著名理學家吳澄、金履祥、許謙等都曾在書院講學著書。據統計,元代書院有四百零七所。一些理學家不願仕元,就在這裡以講學為高。講學的內容基本上是程朱理學。這也是元代理學傳播、發展的另一個途徑。
程朱理學在元代的傳播和發展,牢固地奠定了其封建正統學說的地位,對後世的影響特別大。
蒙古人是怎樣營建大都的?
蒙古統治者營建大都是適應當時政治形勢的要求而決定營建的。在營建的指導思想上,主張與當時張揚的政治形勢相協調,宮室城邑一定要宏大壯麗,雄視天下。因此,大都城的修建,在規模上是空前未有的,在風格上,整個城市與宮廷的設計與陳設,既體現了漢人的儀文制度,又保存了蒙古人的傳統風俗,整體的建設體現了蒙漢雜糅的時代特色。
城址坐北朝南,是一個南北較長的巨大矩陣,周長總計兩萬八千六百米。中心點在積水潭(今什剎海)東岸的中心閣。分設城門十一座,正南居中為麗正門,東面居中為崇仁門,西面居中為和義門,正北之東為安貞門,西為健德門。皇城周圍約二十里,在城南而偏西。宮殿主要分為三組:大明殿、延春閣、東宮。前兩組分布在南北中軸線上,太液池之西為東宮。
城內區劃成方塊形。街道大則二十四步寬,小則十二步寬,大街道、小街道均成直線,南北叫經,東西叫緯,經緯縱橫。全城分為五十坊。商業區集中在鐘鼓樓、城西的羊角市一帶。
整體設計上,都按照《周禮·冬官·考工記下》的原則進行設計,城池、宮闕、社廟的布置一依古制。宮闕的建築風格、形制、命名都按漢人制度。城門、坊名由《易經》命名。殿內的布置與陳設又帶有蒙古傳統特色。
總之,大都的興建既是時代的要求,同時也是經過蒙古統治者的精心安排與取捨而建成的。在改行漢法與沿行祖制上各取所長,務使二者配合得恰到好處。大都的建設是古代建築史上少有的範例。
元朝統治時期南北大運河的情況如何?
元朝的漕運雖主要靠海運,但是也利用河道進行漕運,南北漕運主要還是走大運河。元朝廷為了讓傳統的大運河發揮出作用,能直接通大都,又新鑿修了兩條河,一條會通河,一條通惠河。這兩條河修通後,從杭州可直接到達大都,它一路將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連接起來,加強了京師與最富庶的南方的聯繫,是元代貫穿南北最重要的一條交通線,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有重要作用。
從政治上說,它使元朝廷與南方的聯繫更加緊密便利,朝廷以及諸王駙馬的使臣往往沿河而下,可及時順利地到達南方各地;江淮、湖廣、四川以及海外屬國的使臣貢品,也可以溯河而上,源源不斷到達大都。
元代理學發展的第二個特點就是理學在元代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理學本發源於北方,但隨著宋廷南遷,朱熹完全是南宋人,因此,理學開始時只在南方發展傳播。元滅南宋之後,元統治者採用了許衡諸人行漢法的主張,於是理學開始廣泛地傳播和流行。這與許衡等人推廣理學的思想有直接關係。他們認為,理學流行在於“學”,而“學”呢,又首先是“帝王之學”。竇默說:“帝王之學,貴正心誠意。”他常向忽必烈講三綱五常之類的道理,也一度負責太子真金的教育。許衡、王恂曾向忽必烈講《資治通鑑》和《貞觀政要》,許衡對忽必烈說為君必須修德、用賢、愛民,這是天下大治的根本。其次是“設學養士”,即立學校。姚樞、許衡都很重視立學校,許衡在《時務五事》中明確地說:“自上都、中都及司縣,皆設學校,使皇子以至庶人之子弟皆從事於學,曰明父子君臣之大倫,自灑掃應對至於平天下之要道。”他的建議得到了重視,至元八年(1271)任許衡為國子祭酒,開始以理學教育蒙古貴族子弟。至元二十四年,元正式設立國子監,同時路府州縣普遍設立學校,到至元二十七年時,全國學校總數已超過兩萬所。
許衡是元代最有成就的教育家。從教師到學生到教材以及學習方法,他都有一套很成熟的思想。比如在教材上,他堅持認為以朱熹的《小學》作為入門,而後學《四書》,再學《五經》。他的這一套教育思想在元代得到了普遍貫徹實行,影響很大。這樣,程朱理學便在元代得到了普及。
此外,元代書院講學活動也十分活躍。著名理學家吳澄、金履祥、許謙等都曾在書院講學著書。據統計,元代書院有四百零七所。一些理學家不願仕元,就在這裡以講學為高。講學的內容基本上是程朱理學。這也是元代理學傳播、發展的另一個途徑。
程朱理學在元代的傳播和發展,牢固地奠定了其封建正統學說的地位,對後世的影響特別大。
蒙古人是怎樣營建大都的?
蒙古統治者營建大都是適應當時政治形勢的要求而決定營建的。在營建的指導思想上,主張與當時張揚的政治形勢相協調,宮室城邑一定要宏大壯麗,雄視天下。因此,大都城的修建,在規模上是空前未有的,在風格上,整個城市與宮廷的設計與陳設,既體現了漢人的儀文制度,又保存了蒙古人的傳統風俗,整體的建設體現了蒙漢雜糅的時代特色。
城址坐北朝南,是一個南北較長的巨大矩陣,周長總計兩萬八千六百米。中心點在積水潭(今什剎海)東岸的中心閣。分設城門十一座,正南居中為麗正門,東面居中為崇仁門,西面居中為和義門,正北之東為安貞門,西為健德門。皇城周圍約二十里,在城南而偏西。宮殿主要分為三組:大明殿、延春閣、東宮。前兩組分布在南北中軸線上,太液池之西為東宮。
城內區劃成方塊形。街道大則二十四步寬,小則十二步寬,大街道、小街道均成直線,南北叫經,東西叫緯,經緯縱橫。全城分為五十坊。商業區集中在鐘鼓樓、城西的羊角市一帶。
整體設計上,都按照《周禮·冬官·考工記下》的原則進行設計,城池、宮闕、社廟的布置一依古制。宮闕的建築風格、形制、命名都按漢人制度。城門、坊名由《易經》命名。殿內的布置與陳設又帶有蒙古傳統特色。
總之,大都的興建既是時代的要求,同時也是經過蒙古統治者的精心安排與取捨而建成的。在改行漢法與沿行祖制上各取所長,務使二者配合得恰到好處。大都的建設是古代建築史上少有的範例。
元朝統治時期南北大運河的情況如何?
元朝的漕運雖主要靠海運,但是也利用河道進行漕運,南北漕運主要還是走大運河。元朝廷為了讓傳統的大運河發揮出作用,能直接通大都,又新鑿修了兩條河,一條會通河,一條通惠河。這兩條河修通後,從杭州可直接到達大都,它一路將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連接起來,加強了京師與最富庶的南方的聯繫,是元代貫穿南北最重要的一條交通線,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有重要作用。
從政治上說,它使元朝廷與南方的聯繫更加緊密便利,朝廷以及諸王駙馬的使臣往往沿河而下,可及時順利地到達南方各地;江淮、湖廣、四川以及海外屬國的使臣貢品,也可以溯河而上,源源不斷到達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