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頁
元代與外國的科技交流除以上的伊斯蘭國家之外,與其他國家、地區也有廣泛的交流。比如阿尼羅出生在今尼泊爾境內,他是一個建築學家。他來到中國後,先在西藏建造金塔,後因技術高超被推薦給了皇帝,在將作院任職。他在中國共營造了三座佛塔、九座大寺、兩座祀祠、一座道觀。把印度式的白塔傳到中國。又長於鑄像、塑像、織像。他的鑄造技術水平很高,郭守敬的天文儀器大多數是他鑄造的。總之,他帶來的技術在當時影響很大。
少數民族在科學技術方面有什麼貢獻?
元朝是我國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在整個的大融合過程中,各民族取長補短,無論在文化上還是在科學上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就科學技術方面而言,除了人所共知的西北少數民族的種棉術、釀酒業、蒙古的養馬術、藏族的建築術、西南少數民族的紡織術等外,還在較普通的天文、地理、水利、農學、醫學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並出現了不少有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
回族科學家瞻思,他的祖先是阿拉伯人,後定居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他精通數學、地理、天文、水利等知識。他根據宋金治理黃河的經驗和著作,重新編定《河防通議》一書,此書總結了前人治理黃河的經驗,是一部治理黃河經驗、知識的彙編,對治理黃河有較大參考價值。此外,他還有《鎮陽風土紀》、《續東陽志》、《西國圖經》等地理著作。
薩德彌實,也是回族人,他是有名的醫學家。他對中醫有研究,《瑞竹堂經驗方》是其醫學專著。忽思慧研究了植物和漢、蒙、回、女真等族的飲食,寫成《飲善正要》一書,反映了他在中醫藥物學和營養學、植物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黑迭兒也是回族人,他是著名的建築學家,大都新宮城的設計就出自他手。
維吾爾族農學家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是元代三部著名農學著作之一。書按月寫成,詳明每月當從事什麼農事,實用而科學。此外,還有藏貯蔬菜、製作醬菜等生活小常識。
總之,元代少數民族在科學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
元朝取得了哪些修史成就?
我國官修總共有二十四史,其中“宋”、“金”、“遼”三史為元代所修。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正式設局修史,脫脫任三史都總裁,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揭侯斯、呂思誠為《遼史》總裁官;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揭傒斯、李好文、楊宗瑞、王沂為《金史》、《宋史》總裁官。至正三年四月開始至五年十月以二年半的時間全部完成,三史共七百四十七卷。
《遼史》所依據主要是耶律儼的《皇朝實錄》和陳大任的《遼史》,取其精粹而成。《金史》、《宋史》的材料比《遼史》更加豐富。三史的修成,是各族史家共同勞動的結晶。在中國的二十四史中,有如此眾多的少數民族史家參與修史,這在歷史上僅罕見。
三史按歷代正史體例編成,即分為紀、志、表傳,但是紀、志、表卻又各具特色。這是由於這三個政權各具其特點的緣故。例如《遼史》的《營衛志》與《部族表》,這是傳統史書中缺少的。又如《遼》、《金》二史都附有《國語解》一卷,這也是傳統二十四史中所僅有,由於契丹、女真族的語言文字漸漸為人們所不知。因此,這部分內容就成了今天研究契丹、女真文字的珍貴資料。
三史雖然是在短短兩年半的時間裡就完成了,但因其材料多而且現成、編纂方法正確,因此,這三史基本上反映了這三個政權的歷史真實。但是,因為編纂時間太短,對材料的取捨有不精之處,由於校核不精,也出現了一些明顯的錯誤,諸如一人兩傳、紀傳不符、譯名不一、各史互異等問題。此外,元統治者還將不利於自己的大量材料刪除,比如金與蒙古早期的關係,後人就無從知曉。
什麼叫元曲?
我國文學史上有一種說法:每一代都有自己的文學。最足以代表元代文學成就的是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是一種由詩詞變化發展而來的新詩體;雜劇是一種包括歌唱、音樂、舞蹈和完整故事情節的歌劇。通常所說的元曲,主要是指元雜劇。
元雜劇是在前代戲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成熟的戲曲形式。它以歌曲(唱)為主,唱詞由同一宮調的套曲組成,配合以賓白(白)、動作(科),結構一般是四折,劇前或中間有“楔子”,曲詞一般由一個主角(男為正末,女為正旦)唱到底。元代雜劇非常繁榮,據有關材料記載,元代雜劇作家約有二百人,劇目有六百種左右。其中代表性的作家有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王實甫、鄭光祖、女真族作家李直夫等。
代表作分別有《竇娥冤》、《牆頭馬上》、《漢宮秋》、《西廂記》、《倩女離魂》、《西遊記》等。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小令只是一隻曲子,類似一首詞,或一首詩;套數則是由小令聯組而成的。其代表作家除以上所舉大家之外,還有張養浩、盧摯、王和卿、劉致、張可久、喬吉等。此外還有少數民族作家,如:蒙古人阿魯威,女真人奧敦周卿、王景榆,維吾爾人貫雲石、全子仁、馬九皋,回族人金元素、金文石、薩都拉、阿里西英、丁野夫等。其中最有成就的是維吾爾人貫雲石。
少數民族在科學技術方面有什麼貢獻?
元朝是我國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在整個的大融合過程中,各民族取長補短,無論在文化上還是在科學上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就科學技術方面而言,除了人所共知的西北少數民族的種棉術、釀酒業、蒙古的養馬術、藏族的建築術、西南少數民族的紡織術等外,還在較普通的天文、地理、水利、農學、醫學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並出現了不少有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
回族科學家瞻思,他的祖先是阿拉伯人,後定居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他精通數學、地理、天文、水利等知識。他根據宋金治理黃河的經驗和著作,重新編定《河防通議》一書,此書總結了前人治理黃河的經驗,是一部治理黃河經驗、知識的彙編,對治理黃河有較大參考價值。此外,他還有《鎮陽風土紀》、《續東陽志》、《西國圖經》等地理著作。
薩德彌實,也是回族人,他是有名的醫學家。他對中醫有研究,《瑞竹堂經驗方》是其醫學專著。忽思慧研究了植物和漢、蒙、回、女真等族的飲食,寫成《飲善正要》一書,反映了他在中醫藥物學和營養學、植物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黑迭兒也是回族人,他是著名的建築學家,大都新宮城的設計就出自他手。
維吾爾族農學家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是元代三部著名農學著作之一。書按月寫成,詳明每月當從事什麼農事,實用而科學。此外,還有藏貯蔬菜、製作醬菜等生活小常識。
總之,元代少數民族在科學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
元朝取得了哪些修史成就?
我國官修總共有二十四史,其中“宋”、“金”、“遼”三史為元代所修。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正式設局修史,脫脫任三史都總裁,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揭侯斯、呂思誠為《遼史》總裁官;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揭傒斯、李好文、楊宗瑞、王沂為《金史》、《宋史》總裁官。至正三年四月開始至五年十月以二年半的時間全部完成,三史共七百四十七卷。
《遼史》所依據主要是耶律儼的《皇朝實錄》和陳大任的《遼史》,取其精粹而成。《金史》、《宋史》的材料比《遼史》更加豐富。三史的修成,是各族史家共同勞動的結晶。在中國的二十四史中,有如此眾多的少數民族史家參與修史,這在歷史上僅罕見。
三史按歷代正史體例編成,即分為紀、志、表傳,但是紀、志、表卻又各具特色。這是由於這三個政權各具其特點的緣故。例如《遼史》的《營衛志》與《部族表》,這是傳統史書中缺少的。又如《遼》、《金》二史都附有《國語解》一卷,這也是傳統二十四史中所僅有,由於契丹、女真族的語言文字漸漸為人們所不知。因此,這部分內容就成了今天研究契丹、女真文字的珍貴資料。
三史雖然是在短短兩年半的時間裡就完成了,但因其材料多而且現成、編纂方法正確,因此,這三史基本上反映了這三個政權的歷史真實。但是,因為編纂時間太短,對材料的取捨有不精之處,由於校核不精,也出現了一些明顯的錯誤,諸如一人兩傳、紀傳不符、譯名不一、各史互異等問題。此外,元統治者還將不利於自己的大量材料刪除,比如金與蒙古早期的關係,後人就無從知曉。
什麼叫元曲?
我國文學史上有一種說法:每一代都有自己的文學。最足以代表元代文學成就的是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是一種由詩詞變化發展而來的新詩體;雜劇是一種包括歌唱、音樂、舞蹈和完整故事情節的歌劇。通常所說的元曲,主要是指元雜劇。
元雜劇是在前代戲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成熟的戲曲形式。它以歌曲(唱)為主,唱詞由同一宮調的套曲組成,配合以賓白(白)、動作(科),結構一般是四折,劇前或中間有“楔子”,曲詞一般由一個主角(男為正末,女為正旦)唱到底。元代雜劇非常繁榮,據有關材料記載,元代雜劇作家約有二百人,劇目有六百種左右。其中代表性的作家有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王實甫、鄭光祖、女真族作家李直夫等。
代表作分別有《竇娥冤》、《牆頭馬上》、《漢宮秋》、《西廂記》、《倩女離魂》、《西遊記》等。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小令只是一隻曲子,類似一首詞,或一首詩;套數則是由小令聯組而成的。其代表作家除以上所舉大家之外,還有張養浩、盧摯、王和卿、劉致、張可久、喬吉等。此外還有少數民族作家,如:蒙古人阿魯威,女真人奧敦周卿、王景榆,維吾爾人貫雲石、全子仁、馬九皋,回族人金元素、金文石、薩都拉、阿里西英、丁野夫等。其中最有成就的是維吾爾人貫雲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