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③參見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④參見《元代雜劇》、《元明雜劇》、《元代雜劇藝術》。

  ⑤參見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上海文出版社,1981年。

  ⑥北曲即元雜劇、套曲、散曲所用的曲調。其五宮四調分別是:仙呂宮、南呂宮、中呂宮、黃鐘宮、正宮、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

  ⑦參見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⑧鍾嗣成等《錄鬼簿》(外四種),朱權《太和正音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⑨參見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⑩商韜《論元代雜劇》,齊魯出版社,1986年。

  參見許金榜《元雜劇概論》、王國維《宋元戲劇考》,梁啓超《小說叢話》。

  參見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鍾嗣成等《錄鬼簿》(外四種),朱權《太和正音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商韜《論元代雜劇》,齊魯出版社,1986年。

  參見顧肇倉《元代雜劇》,作家出版社,1962年;顧學頡《元明雜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據《元雜劇概論》附錄《現存元雜劇作品及其作者》。

  三史編纂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七月,初立翰林國史院,以金末狀元王鶚為翰林學士承旨。王鶚請立史局,纂修先朝《實錄》及《遼》、《金》二史,並推薦史天澤、耶律鑄、王文統等監修《國史》和《遼》、《金》二史①,此為首次議修《國史》和《遼》、《金》史。但忽必烈即位後,百廢待興,修史工作未能立即進行。

  至元元年(1264),商挺“入拜參知政事。建議史事,附修《遼》、《金》二史,宜令王鶚、李冶、徐世隆、高鳴、胡祗統、周砥等為之,甚合帝意”②。王鶚也上奏稱:“自古帝王得失興廢,班班可考者,以有史在。我國家以神武定四方,天戈所臨,罔不臣屬,皆太祖廟謨雄斷所致。若不乘時紀錄,恐歲久漸至遺忘。《金實錄》尚存,善政頗多;遼史散逸,尤為未備。寧可亡人之國,不可亡人之史。若史館不立,後世亦不知有今日。”③建議置局纂修《實錄》,附修《遼》、《金》二史。並薦李冶、李昶、王磐、徐世隆、高鳴、徒單公履、郝經、楊恕、孟攀鱗、王惲、雷膺、周砥、閻復、胡祗統、孟棋、劉光等入史館。二月,敕選儒士編修《國史》。此為世祖時第二次議修《遼》、《金》史。

  至元十三年(1276),翰林學士李架奉詔召宋士至臨安,董文炳對他說:“國可滅,史不可沒。宋十六主,有天下三百餘年,其太史所記俱在史館,宜收以備典禮。”乃得宋史及諸註記五千餘冊,歸國史院④。

  滅宋後,又議修《遼》、《金》、《宋》三史。則《遼》、《金》二史已議至三次,並首次議及,《宋史》。但因政事倥傯,議而未行。

  仁宗、文宗時期,三史修纂一再議而不行。仁宗時,平章政事、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李孟曾請修《宋史》;應奉翰林文字、兼國史院編修官袁桷也上《修遼金宋史搜訪遺書條例事狀》於翰林國史院,指出:“伏讀先朝聖訓,屢命史官纂修《遼》、《金》、《宋》史,因循未就。推原前代亡國之史,皆系一統之後,史官所成。”並詳列纂修《宋史》所應採擇的書目,分類條析。他說:“凡所具遺書,散在東南,日就湮沒。或得搜訪,或得給筆札傳錄,庶能成書,以備一代之史。”時“文書闕略,遼、金為甚”。修史工作依然停留在議論和搜求三史遺文階段。英宗至治年間(1321~1323),右丞相拜住監修國史,銳欲撰修三史,並責成於袁桷。桷“亦奮然自任,條具凡例,及所當用典冊”,並“請購求《遼》、《金》、《宋》三史遺書”⑤。後英宗被害,事不果行。

  文宗天曆(1328~1329)、至順(1330~1332)年間,屢詔史館纂修三史,又因“互以分合論正統,莫克有定”,依舊不能進行。

  正統之爭早在世祖時期即已開始。參與討論和著書陳己見者有楊奐,著《正統論》、《正統八例序》;姚燧,著《國統離合表》;倪士毅,著《歷代帝王傳授圖說》;王理,著《三史正統論》;修端,著《宋遼金正統辨》;楊維楨,著《正統辨》;王禕著《正統論》等。

  有關三史義例,有兩種意見:

  一主以《晉書》為例,自唐以降,五代相承,宋受向禪;以南宋比之為東晉,為正統;則遼、金猶劉淵的漢、石勒的趙、苻堅的前秦、姚萇的後秦例,入載記。

  一主依《南北史》例,以五代為南史;遼、金為北史;北宋為宋史;南宋為南史。兩派各持己見,爭論不休。此既是學術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它牽涉到如何看待元朝對全國統治的問題。遼、金、宋三朝地位不能最後確定,三史便無法纂修,這是三史修纂長期議而不行的根本原因所在。此外,修史人才短缺,資料散失、經費不足也是元朝三史修纂歲月遷延的部分原因。

  三史纂修的一再拖延,引起了不少儒臣的非議,泰定帝時,理學大師吳澄指出:“遼、金、宋史,先朝累有聖旨纂修,曠日引年,未睹成效,使前代得失無聞,聖朝之著述不見,恐貽後悔,君子恥之。”⑥熟知三史掌故的謝端也“嘗以不克纂述三史為憾”。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