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史文列舉許褚的秉性,具體有四點:非常謹慎,奉公守法,質樸穩重,話語很少。看來他的性格,屬於內斂、沉穩、低調的精細型,與他的外貌形成極大的反差,對於後世人們的印象來說,這就真有點令人大跌眼鏡了。

  有沒有具體的例子呢?有的,史書上記錄了一個非常典型的故事,能夠把上面許褚人性上的四個特點,全部展現出來。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高升為魏王之後,在南方鎮守的大將曹仁,回到後方來朝拜祝賀。這曹仁是曹操的堂弟,關係很親近,身份很貴重,深受曹操信任,特別派他擔任荊州戰區的總指揮官,對付南邊的關羽。在姓曹的宗族將領中,他的地位高居第一。這一天,曹仁來見曹操,曹操在內室裡面還沒有出來。曹仁看到在殿堂門外執勤的許褚,就邀請許褚,兩個人一起到旁邊的休息室裡面談話。當時曹仁的軍職,是征南將軍,比許褚要高好幾級,又掌控軍權,還是曹操的宗族近親,所以在外人看來,他的邀請屬於屈尊,是非常看得起許褚的表示。但是,許褚的反應怎樣呢?他只簡短回答了三個字:“王將出。”魏王就要出來了。說完便轉頭進入殿堂。曹仁哪裡受過這種冷遇?心中非常不愉快。有人就責怪許褚說:“征南將軍是宗族重臣,特別屈尊請你交談,你怎麼能斷然推辭呢?”許褚的回答依然簡短,卻很值得琢磨:“他雖然關係親近地位貴重,總歸還是在外邊保衛國家的大將。而我許褚屬於內臣,在公眾場合同他交談就夠了,兩個人私下進入休息室裡面去談什麼呢!”後來曹操聽到他的回答,就更加看重和喜歡他了。

  曹操更加看重和喜歡他的原因是什麼?“三國探客”告訴你。

  原來,當時在君主身邊的侍從官員,叫做內臣;而在遠方戰區統領軍隊的將領,稱為外藩,即外邊的屏障。參與機密的內臣,如果與手握兵權的外藩,相互串通,內外勾結,就會對君主構成巨大的威脅。因此,內臣與外藩發生關係,被視為官場的一大禁忌。而曹操的規矩更為嚴厲,就連內臣與封為諸侯的自己兒子們交往密切,也是大罪一樁。著名的楊修,是他身邊的主要幕僚,後來被他處死。主要罪名之一,就是“交關諸侯”,指他與自己的兒子曹植交往關聯,事見《三國志》卷十九《曹植傳》裴松之注引《典略》。明白了這樣的時代政治背景,再來看許褚的人性品質,就會有深刻的感受。他之所以拒絕與曹仁進入內室私下談話,是因為他很清楚曹操的規矩和紅線,而且非常自覺地去遵守規矩,遠離紅線,四個人性特點中的前三個,非常謹慎,奉公守法,質樸穩重,就都充分展現出來。至於話語很少,三個字的回答“王將出”還不夠少嗎?要知道,在君主身邊的內臣,了解的機密太多,如果不好好管住自己的嘴巴,有你的好果子吃。可見許褚話語很少,根本還在於他非常謹慎和奉公守法。

  綜合許褚一生五次解救曹操,使得三國歷史不被改寫的重要貢獻,他在曹魏的戰將型名將中,應當評為僅次於鄧艾、張遼的第三名。

  許褚的一生,歷經曹操、曹丕、曹叡這祖孫三朝,一直擔任至關重要的衛士長,而這祖孫三代,都是很不好侍候的主子。可是許褚長期任職,卻沒有犯下任何過錯,最後得到光榮善終,這看起來很平常,其實卻很不簡單。他哪裡是什麼愚笨呆傻的“虎痴”?他才真正是聰明絕頂的明白人啊!成語有“大智若愚”,是從蘇東坡的“大智如愚”而來。放在許褚身上,就是“大智若痴”,完全當得起“大智虎侯”四個字。相形之下,表面上看來非常聰明的楊修,其實才真正是相當呆傻,因為他連自己的人身安全都保不住,還算是聰明人嗎?應當反過來給他四個字的評語,就是“大愚若智”。當今的社會,爭著當聰明人的很多,覺得自己是聰明人的也很多。既然聰明,所以做事往往就不謹慎,不穩重,甚至總想鑽法律規章的空子,結果因此攤上事兒,甚至攤上大事兒的,也不在少數。如果要想不攤上事兒,尤其是不攤上大事兒,琢磨琢磨許褚,或許能得到有益的借鑑。這正是:

  服侍三朝無過錯,虎侯大智有誰知?

  關於許褚就講到這裡。至此,三國名將的講述全部結束。從以上諸多名將的身上,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金戈鐵馬的輝煌戰功,隱秘深藏的歷史玄機,而且可以領略到絢麗多姿的文化風韻,光彩照人的人性光輝。但願這一切,能夠給你帶來心靈的啟迪和精神的愉悅。

  附錄一 本書名將重大戰事年表

  年 代 名將戰事

  建安三年(198)冬 下邳之戰,曹操擒殺勁敵呂布,在黃河中下游的南岸,成功擴大地盤。

  建安五年(200)夏 白馬之戰,關羽在萬軍之中,刺殺袁紹麾下第一名將顏良。

  建安五年(200)冬 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大破總體實力最強大的對手袁紹,稱雄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秋 柳城白狼山之戰,張遼充當前鋒,大破烏丸騎兵,平定烏丸。

  建安十三年(208)春 江夏之戰,周瑜在沔口,攻滅宿敵黃祖。

  建安十三年(208)冬 赤壁之戰,周瑜以三萬人馬,對抗實際兵力二十多萬的曹軍,大破曹操,開創三分鼎立的初始格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