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趙惠文王問:“何為諸侯之劍?”

  莊辛說:“諸侯之劍,以智勇之士為劍鋒,以清廉之士為劍刃,以賢良之士為劍脊,以忠聖之士為劍環,以豪傑之士為劍柄。此劍一出,國人聽命,百姓臣服。”

  趙惠文王問:“何為庶人之劍?”

  莊辛說:“庶人之劍,身穿胡服,對面擊刺,上斬頸脖,下刺肺肝,如同鬥雞。一旦命喪劍下,再也無益於國。如今大王身為萬乘之主,竟然喜好庶人之劍,我為大王深感羞愧。”

  趙惠文王茫然若失。

  莊辛告辭。

  平原君隨即進言:“齊國之所以取代強魏,乃因田齊桓公、齊威王、齊宣王在稷下大力招賢。齊國之所以久霸中原,乃因靖郭君田嬰、孟嘗君田文父子兩代在薛邑大量養士。孟嘗君之所以大破暴秦,乃因養士三千。弱燕之所以大破強齊,乃因燕昭王仿效齊國,修築黃金台招賢。可見先得天下之士,必得天下之土。父王實行胡服騎射以來,趙國騎兵已對秦軍步卒取得優勢。大王只要仿效齊、燕,招覽天下賢士,必能擊破暴秦,代周為王。”

  趙惠文王聽從其言,驅逐劍士,招納賢士。

  平原君酷愛名家之學,尊崇離魏返趙的名學巨子公孫龍。不喜儒家之學,冷遇離齊返趙的儒學大師荀況。

  去年樂毅破齊,稷下學士離齊,多歸平原君門下。

  今年孟嘗君死去,門客星散天下,多被平原君收攬。

  平原君仿效孟嘗君,也養士三千,成了中原諸侯合縱反秦的最新策動者。

  莊歿三年,魏牟師從藺且,閱讀莊子遺著七篇,藺且釋莊五篇和零散札記,迅速領悟莊學。

  魏牟說:“我終於明白,早年迷戀的公孫龍名學,儘管極為精微,然而僅是方術,並非道術,無益於順道循德,全生盡年。”

  藺且說:“我一生師從莊子,略知莊子道術,很少涉獵雜學,不通百家方術。你轉益多師,精通百家方術,既有其利,也有其弊。能去成心則利,不去成心則弊。”

  魏牟說:“弟子明白了!只有損之又損之,才能從為學增知,變成為道去知,息黥補劓,破繭化蝶,鯤化為鵬,抵達南溟。”

  魏牟遵循師教,撰寫了不朽名篇《秋水》,貶斥儒墨方術,暢論老莊道術。其中化入不少藺且散記的莊子言行和莊惠對話。

  藺且讀畢《秋水》,大為欣喜:“我零散雜錄的莊子言行,原本樸素無華,被你巧妙化入文章,文采遠勝於我。所論莊學精微,義理不遜於我。如此看來,司馬熹雖有大罪,也有大功!”

  魏牟不解:“先生何出此言?”

  藺且微笑:“司馬熹先亂宋國,唆使宋康王逐兄篡位,導致莊子辭去漆園吏,終生不仕,成了道術宗師。司馬熹後亂中山,唆使中山先王立陰姬為王后,導致你沒能立為中山太子,遠離廟堂,成了莊學傳人。”

  魏牟恍然大悟:“先生一言,使我盡忘鬱積半生的俗念。從此以後,我對廟堂再無任何留戀。我的兄長魏成為中山嗣王,我的侄子魏尚成為中山後王,均已虧生早夭。我卻因禍得福,得以全生盡年。有幸傳承莊子之道,更是不負此生!”

  藺且大為嘉許:“《老子》有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魏牟接口吟誦:“‘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藺且正色告誡:“你的才華,不遜莊子。你的悟性,遠勝於我。唯當謹記老聃之言‘光而不耀’,莊子之言‘內葆之而外不盪’,不可好勝逞才,恃才傲物,才能做到‘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魏牟躬身受教:“弟子謹記!”

  四 公孫偃兵遊說趙燕,魏牟弘莊編纂《莊子》前282年,歲在己卯。莊歿四年。

  周赧王三十三年。秦昭王二十五年。楚頃襄王十七年。魏昭王十四年。韓釐王十四年。趙惠文王十七年。齊襄王二年。燕昭王三十年。魯湣公二十一年。衛嗣君三十三年。

  秦昭王四十四歲,眼看齊國已破,奉陽君、孟嘗君已死,又生稱帝之念。鑑於六年前在宜陽稱帝失敗,決定先不稱帝,於是再次前往宜陽帝宮,命令諸侯朝拜,試探天下反應。

  魏昭王、韓釐王、東周君、西周君畏懼秦伐,均往宜陽帝宮,朝拜秦昭王。

  趙惠文王二十八歲,不滿魏昭王朝秦,命令廉頗率領趙軍伐魏,圍攻伯陽(河南安陽)。

  魏昭王向秦求救。

  秦昭王忌憚趙國騎兵,猶豫是否救魏,先命使者至趙,試探虛實。

  秦使至趙,晉見趙惠文王:“秦昭王聽說大王得到了天下重寶和氏璧,願用十五座城池交換。”

  趙惠文王問策群臣。

  平原君說:“秦昭王以禮軟求,大王不宜拒絕。不如派人帶著和氏璧使秦,見機行事。”

  趙惠文王問:“誰能勝任使秦?”

  宦官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勝任!”

  趙惠文王問:“為何能夠勝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