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頁
平原君向趙惠文王進言:“父王實行胡服騎射,一是為了伐滅中山,二是為了遏制暴秦。大王如果助秦滅齊,不利於遏制暴秦。”
趙惠文王聽從其言,拒絕助秦滅齊。
魏冉向秦昭王進言:“齊國已破,樂毅仍在追剿齊國殘部。趙惠文王不願助秦滅齊,秦軍難以勞師遠征。如今膽敢對抗秦國的趙武靈王、齊湣王、蘇秦、李兌,都已先後死去,唯有孟嘗君仍為魏昭王重用。孟嘗君伐齊報仇已畢,又已收復薛邑,極有可能重新策動合縱伐秦,大王應該繼續伐魏。”
秦昭王聽從其言,為免楚國救魏,親往楚地鄢邑(河南鄢陵)會見楚頃襄王。
楚頃襄王慶幸於齊破以後,秦昭王不謀伐楚而謀伐魏,承諾決不救魏。
秦昭王又約韓釐王共同伐魏。
韓釐王畏懼秦伐,於是罷免敵秦的公叔,讓親秦的韓辰復相,同意助秦伐魏。
秦、韓聯軍伐魏,攻取安城(河南原陽),進圍魏都大梁。
孟嘗君又向趙、燕求救。
趙惠文王不願齊破以後,秦再滅魏,又與燕昭王共同救魏。
秦、韓聯軍忌憚趙、燕騎兵,立刻退兵。
魏都大梁首次遭到秦軍圍攻,雖得趙、燕之救而倖免陷落,魏昭王仍然十分後怕,終於明白,只要孟嘗君相魏一日,秦昭王不可能停止伐魏。於是罷免孟嘗君,改命庶子魏無忌為相,封為信陵君。
又把信陵君之姐魏氏,嫁給平原君,希望借趙抗秦。
孟嘗君罷免魏相,重歸薛邑。
回想自己為泄私憤,放棄合縱伐秦,轉而合縱伐齊,本意是薄懲齊湣王,然後返齊復相,繼續合縱伐秦。不料合縱伐齊一旦啟動,自己再難掌控,竟為蘇秦作嫁,導致弱燕擊破強齊,齊湣王慘死莒邑。儘管薛邑失而復得,但是自己失去強齊後盾,即被魏昭王拋棄。
孟嘗君痛悔一念之差,鑄下大錯。一世英名,盡付流水。如今身為齊國宗室,卻從齊國功臣變成齊國罪人。自傷自嗟,很快病死,終年六十三歲(前345-前283)。
魏昭王聞訊,出兵滅薛。
孟嘗君田文,先相魏三年(前316-前314),再相齊十九年(前312-前294),兼任秦相一年(前299),後相魏十一年(前293-前283)。伐楚五年(前303-前299),伐秦三年(前298-前296),伐燕一年(前295),伐齊十年(前293-前284),無不大勝。然而伐破母邦,自毀長城。身死薛滅,子孫絕祀。
秋天,秦昭王親往魏冉新得封地定陶,再次會見楚頃襄王,商議共同伐趙。
秦昭王一到定陶,發現定陶作為天下第一商都,稅賦冠絕天下,富麗奢華超過七雄國都。如今魏冉之富,已經超過秦國王室。終於明白,魏冉前年反對伐齊,去年五國破齊以後,又聽憑諸侯瓜分宋地,不為秦國爭得寸地,都是為了保住定陶。
於是大為不快,立刻罷免魏冉。
楚頃襄王為了預防秦伐,罷免了親秦的庶弟子蘭,改命宗室公子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
春申君相楚,上朝進言:“如今齊國大破,魏、韓臣服秦國,燕國遠離秦國,楚、趙成了秦軍征伐的兩大目標,秦昭王不伐趙,必伐楚。大王想要避免秦伐,不如把秦昭王垂涎已久的和氏璧,獻給趙惠文王,誘使秦、趙兩強互戰。”
楚頃襄王說:“和氏璧乃是傳國重寶,怎能拱手獻出?”
春申君說:“大王如果不能藉助趙國,削弱秦國,將與魏、韓、齊同命,怎能保住和氏璧?獻出區區玉璧,誘使秦、趙互戰,豈非舍輕得重?”
楚頃襄王聽從其言,忍痛割愛,派遣莊辛使趙獻璧。
莊辛到達邯鄲,晉見趙惠文王:“趙武靈王雄才大略,北驅東胡,東滅中山,西破暴秦,躍居天下最強。大王承父之威,年輕有為,如今趙、燕一體,兼併齊、宋,疆域超過天下一半,聲勢蓋過戰國以來所有強國。敝國之王認為,天下重寶和氏璧,不該屬楚,應該歸趙。”
趙惠文王接過和氏璧,看見上刻“天子寶璽”四字,喜出望外,重賞莊辛。
平原君拜見莊辛:“大王沉迷劍術,無心國事,我屢諫無效。如今大王賞識先生,先生能否勸說大王不再迷戀劍術,盡心國事,率領中原諸侯合力抗秦?”
莊辛欣然承諾:“我將進言劍術,勸說大王不再沉迷劍術。”
平原君說:“大王自幼身穿胡服,喜歡身穿胡服的劍士,不喜歡身穿儒服的儒士。先生身穿儒服,大王必不相信先生精通劍術。”
莊辛於是改穿胡服,再次晉見趙惠文王。
趙惠文王問:“先生原先身穿儒服,如今改穿胡服,莫非精通劍術?”
莊辛說:“即使十步一人阻擋,我照樣杖劍橫行千里。”
趙惠文王大驚:“先生的劍術,可謂天下無敵!請問先生之劍,長短多少?”
莊辛說:“我有三柄劍,分別是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庶人之劍。聽憑大王挑選!”
趙惠文王說:“願聞天子之劍。”
莊辛說:“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劍鋒,以齊地、泰山為劍刃,以晉地、衛地為劍脊,以二周、宋地為劍環,以韓地、魏地為劍柄;以四夷、四季為劍鞘,以渤海、恆山為劍穗。此劍一出,匡正諸侯,威服天下。”
趙惠文王聽從其言,拒絕助秦滅齊。
魏冉向秦昭王進言:“齊國已破,樂毅仍在追剿齊國殘部。趙惠文王不願助秦滅齊,秦軍難以勞師遠征。如今膽敢對抗秦國的趙武靈王、齊湣王、蘇秦、李兌,都已先後死去,唯有孟嘗君仍為魏昭王重用。孟嘗君伐齊報仇已畢,又已收復薛邑,極有可能重新策動合縱伐秦,大王應該繼續伐魏。”
秦昭王聽從其言,為免楚國救魏,親往楚地鄢邑(河南鄢陵)會見楚頃襄王。
楚頃襄王慶幸於齊破以後,秦昭王不謀伐楚而謀伐魏,承諾決不救魏。
秦昭王又約韓釐王共同伐魏。
韓釐王畏懼秦伐,於是罷免敵秦的公叔,讓親秦的韓辰復相,同意助秦伐魏。
秦、韓聯軍伐魏,攻取安城(河南原陽),進圍魏都大梁。
孟嘗君又向趙、燕求救。
趙惠文王不願齊破以後,秦再滅魏,又與燕昭王共同救魏。
秦、韓聯軍忌憚趙、燕騎兵,立刻退兵。
魏都大梁首次遭到秦軍圍攻,雖得趙、燕之救而倖免陷落,魏昭王仍然十分後怕,終於明白,只要孟嘗君相魏一日,秦昭王不可能停止伐魏。於是罷免孟嘗君,改命庶子魏無忌為相,封為信陵君。
又把信陵君之姐魏氏,嫁給平原君,希望借趙抗秦。
孟嘗君罷免魏相,重歸薛邑。
回想自己為泄私憤,放棄合縱伐秦,轉而合縱伐齊,本意是薄懲齊湣王,然後返齊復相,繼續合縱伐秦。不料合縱伐齊一旦啟動,自己再難掌控,竟為蘇秦作嫁,導致弱燕擊破強齊,齊湣王慘死莒邑。儘管薛邑失而復得,但是自己失去強齊後盾,即被魏昭王拋棄。
孟嘗君痛悔一念之差,鑄下大錯。一世英名,盡付流水。如今身為齊國宗室,卻從齊國功臣變成齊國罪人。自傷自嗟,很快病死,終年六十三歲(前345-前283)。
魏昭王聞訊,出兵滅薛。
孟嘗君田文,先相魏三年(前316-前314),再相齊十九年(前312-前294),兼任秦相一年(前299),後相魏十一年(前293-前283)。伐楚五年(前303-前299),伐秦三年(前298-前296),伐燕一年(前295),伐齊十年(前293-前284),無不大勝。然而伐破母邦,自毀長城。身死薛滅,子孫絕祀。
秋天,秦昭王親往魏冉新得封地定陶,再次會見楚頃襄王,商議共同伐趙。
秦昭王一到定陶,發現定陶作為天下第一商都,稅賦冠絕天下,富麗奢華超過七雄國都。如今魏冉之富,已經超過秦國王室。終於明白,魏冉前年反對伐齊,去年五國破齊以後,又聽憑諸侯瓜分宋地,不為秦國爭得寸地,都是為了保住定陶。
於是大為不快,立刻罷免魏冉。
楚頃襄王為了預防秦伐,罷免了親秦的庶弟子蘭,改命宗室公子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
春申君相楚,上朝進言:“如今齊國大破,魏、韓臣服秦國,燕國遠離秦國,楚、趙成了秦軍征伐的兩大目標,秦昭王不伐趙,必伐楚。大王想要避免秦伐,不如把秦昭王垂涎已久的和氏璧,獻給趙惠文王,誘使秦、趙兩強互戰。”
楚頃襄王說:“和氏璧乃是傳國重寶,怎能拱手獻出?”
春申君說:“大王如果不能藉助趙國,削弱秦國,將與魏、韓、齊同命,怎能保住和氏璧?獻出區區玉璧,誘使秦、趙互戰,豈非舍輕得重?”
楚頃襄王聽從其言,忍痛割愛,派遣莊辛使趙獻璧。
莊辛到達邯鄲,晉見趙惠文王:“趙武靈王雄才大略,北驅東胡,東滅中山,西破暴秦,躍居天下最強。大王承父之威,年輕有為,如今趙、燕一體,兼併齊、宋,疆域超過天下一半,聲勢蓋過戰國以來所有強國。敝國之王認為,天下重寶和氏璧,不該屬楚,應該歸趙。”
趙惠文王接過和氏璧,看見上刻“天子寶璽”四字,喜出望外,重賞莊辛。
平原君拜見莊辛:“大王沉迷劍術,無心國事,我屢諫無效。如今大王賞識先生,先生能否勸說大王不再迷戀劍術,盡心國事,率領中原諸侯合力抗秦?”
莊辛欣然承諾:“我將進言劍術,勸說大王不再沉迷劍術。”
平原君說:“大王自幼身穿胡服,喜歡身穿胡服的劍士,不喜歡身穿儒服的儒士。先生身穿儒服,大王必不相信先生精通劍術。”
莊辛於是改穿胡服,再次晉見趙惠文王。
趙惠文王問:“先生原先身穿儒服,如今改穿胡服,莫非精通劍術?”
莊辛說:“即使十步一人阻擋,我照樣杖劍橫行千里。”
趙惠文王大驚:“先生的劍術,可謂天下無敵!請問先生之劍,長短多少?”
莊辛說:“我有三柄劍,分別是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庶人之劍。聽憑大王挑選!”
趙惠文王說:“願聞天子之劍。”
莊辛說:“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劍鋒,以齊地、泰山為劍刃,以晉地、衛地為劍脊,以二周、宋地為劍環,以韓地、魏地為劍柄;以四夷、四季為劍鞘,以渤海、恆山為劍穗。此劍一出,匡正諸侯,威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