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頁
楚頃襄王並不願意與齊決戰,於是就坡下驢,放棄伐齊。
正在此時,齊湣王又派宋竅、侯催至魏,問策蘇秦:“寡人聽從先生,傾力伐宋,乃是憑藉燕昭王忠齊。如今寡人得到密報,燕昭王趁著齊、燕邊境空虛,準備偷襲齊國。無論伐宋結果如何,寡人將於八月撤兵。”
蘇秦急遣盛慶返燕,通報燕昭王:“田代、孫去疾與孟嘗君、韓徐為密謀伐齊,不慎泄露消息,齊湣王再次懷疑大王,緊急從宋撤兵。我立刻冒死返齊,挽救燕、齊之交。大王只有誅殺田代、孫去疾,我才能免於被齊湣王誅殺!”
燕昭王為了保全蘇秦,立刻誅殺田代、孫去疾。
蘇秦火速離魏返齊,勸說齊湣王:“田代、孫去疾因為被燕昭王罷黜,才與孟嘗君、韓徐為密謀伐齊,大王怎能再次懷疑燕昭王?燕昭王得知田代、孫去疾抗命謀齊,大為震怒,已經誅殺二人。大王如果仍然懷疑燕昭王,可以立刻誅殺我!”
齊湣王再次聽信蘇秦,重新相信燕昭王。
趙信已被誅殺,伐宋齊軍仍於八月撤回。
齊伐宋第二年,無功而返。
韓徐為問李兌:“齊湣王再次停止伐宋,君侯怎能繼續輕信齊湣王、蘇秦?”
李兌聽從其言,與秦和解,命令駐守成皋的伐秦聯軍,撤兵東歸,各歸本國。
蘇秦幕後推動,李兌擔任縱長的第三次合縱伐秦,未曾與秦交兵,無疾而終。
正在此時,秦國又發生異事:一匹公馬,生下一隻馬駒。
秦昭王視為吉兆,立刻伐魏,攻取了魏邑新垣(今地不詳)、曲陽(河北曲陽),又攻三年前承諾永不再攻的魏國舊都安邑。
宋康王被齊連伐兩年,明白自己得罪諸侯太深,擔心再遭齊伐,假裝禪位太子。
宋民痛恨宋康王,愛戴宋太子,上下一心,堅守宋地,宋國暫安。
莊子八十三歲,齊湣王第二次伐宋。
藺且問:“去年齊湣王首次伐宋,宋康王割讓淮北,齊軍退兵。今年齊湣王再次伐宋,宋康王誘使楚、齊爭奪淮北,齊軍獲勝以後,不知何故再次退兵。齊湣王會不會第三次伐宋?”
莊子說:“宋康王好戰逞強,投機取巧,得罪諸侯太多,即使禪位太子,恐怕仍難阻止齊伐。宋國已成秦、趙、齊、楚四強角逐的共同獵物,恐怕亡國在即。”
藺且問:“夫子是否悲宋之亡?”
莊子說:“不悲宋國之亡,僅悲宋民之苦。”
藺且問:“難道宋國之亡,並非宋民之苦?”
莊子說:“我講個故事,你就會明白。”——
周文王的祖父亶父,當年住在邠地,狄人來侵。亶父獻上皮毛布帛,獻上狗馬牲畜,獻上珍珠玉器,狄人都不肯退兵,還想要土地。
亶父不願打仗,於是告誡族人:“與人的哥哥同住,卻讓弟弟打仗而死,與人的父親同住,卻讓兒子打仗而死,我不忍心。我曾聽說:‘不以養生之物,危害所養生命。’我將離開邠地,你們好好住在這裡!做我的臣民,與做狄人的臣民,有何不同?”
於是拄著手杖,離開邠地。
民眾相連於途,追隨亶父,於是周人在岐山腳下的周原建國。
藺且問:“亶父為何如此愛惜民眾生命?”
莊子說:“亶父乃是殷民,遵循《歸藏》泰道,深知民為邦本,所以愛惜民眾生命。亶父之孫周文王編纂《周易》以後,周武王伐滅殷商,周公制定周禮,從此泰道式微,否術大行,否君痞士不再愛惜臣民生命。”
藺且問:“亶父為何認為,成為任何君主的臣民,均無不同?”
莊子說:“因為一為臣民,必將適人之適,役人之役。唯有不做任何君主的臣民,才能自適其適,以德為循。古人為了自適其適,以德為循,寧可終生貧賤,不願為了身外之物而害身,不願為了利生之物而喪生。今人不惜適人之適,役人之役,貪圖一時富貴,願意為了身外之物而害身,願意為了利生之物而喪生。”
八四 齊湣滅宋康王死魏,復歸鴻蒙莊子化蝶前286年,歲在乙亥。莊周八十四歲。宋康王五十二年(滅)。
周赧王二十九年。秦昭王二十一年。楚頃襄王十三年。魏昭王十年。韓釐王十年。趙惠文王十三年。齊湣王十五年(滅宋)。燕昭王二十六年。魯湣公十七年。衛嗣君二十九年。
齊湣王得知李兌與秦和解,勃然大怒:“李兌與寡人約定,由他主持合縱伐秦,寡人負責伐滅宋國。寡人遵守約定,連續伐宋兩年。李兌卻策動一年,折騰一年,未曾與秦交兵,即命聯軍東歸,真是無信無義的小人!”
蘇秦說:“李兌前年策動合縱伐秦,去年發動合縱伐秦,雖未與秦交兵,至少牽制秦昭王無暇救宋。如今李兌既然與秦和解,大王也應與秦和解,再讓韓珉返齊復相,才能繼續伐宋,又使秦昭王仍不救宋。”
齊湣王聽從其言,與秦和解,讓韓珉返齊復相,準備繼續伐宋。
秦昭王大惑不解:“齊湣王已與寡人和解,明知宋國與秦結盟,為何仍然伐宋?韓珉返齊復相,明知寡人最愛宋國,為何不阻止齊湣王伐宋?”
正在此時,齊湣王又派宋竅、侯催至魏,問策蘇秦:“寡人聽從先生,傾力伐宋,乃是憑藉燕昭王忠齊。如今寡人得到密報,燕昭王趁著齊、燕邊境空虛,準備偷襲齊國。無論伐宋結果如何,寡人將於八月撤兵。”
蘇秦急遣盛慶返燕,通報燕昭王:“田代、孫去疾與孟嘗君、韓徐為密謀伐齊,不慎泄露消息,齊湣王再次懷疑大王,緊急從宋撤兵。我立刻冒死返齊,挽救燕、齊之交。大王只有誅殺田代、孫去疾,我才能免於被齊湣王誅殺!”
燕昭王為了保全蘇秦,立刻誅殺田代、孫去疾。
蘇秦火速離魏返齊,勸說齊湣王:“田代、孫去疾因為被燕昭王罷黜,才與孟嘗君、韓徐為密謀伐齊,大王怎能再次懷疑燕昭王?燕昭王得知田代、孫去疾抗命謀齊,大為震怒,已經誅殺二人。大王如果仍然懷疑燕昭王,可以立刻誅殺我!”
齊湣王再次聽信蘇秦,重新相信燕昭王。
趙信已被誅殺,伐宋齊軍仍於八月撤回。
齊伐宋第二年,無功而返。
韓徐為問李兌:“齊湣王再次停止伐宋,君侯怎能繼續輕信齊湣王、蘇秦?”
李兌聽從其言,與秦和解,命令駐守成皋的伐秦聯軍,撤兵東歸,各歸本國。
蘇秦幕後推動,李兌擔任縱長的第三次合縱伐秦,未曾與秦交兵,無疾而終。
正在此時,秦國又發生異事:一匹公馬,生下一隻馬駒。
秦昭王視為吉兆,立刻伐魏,攻取了魏邑新垣(今地不詳)、曲陽(河北曲陽),又攻三年前承諾永不再攻的魏國舊都安邑。
宋康王被齊連伐兩年,明白自己得罪諸侯太深,擔心再遭齊伐,假裝禪位太子。
宋民痛恨宋康王,愛戴宋太子,上下一心,堅守宋地,宋國暫安。
莊子八十三歲,齊湣王第二次伐宋。
藺且問:“去年齊湣王首次伐宋,宋康王割讓淮北,齊軍退兵。今年齊湣王再次伐宋,宋康王誘使楚、齊爭奪淮北,齊軍獲勝以後,不知何故再次退兵。齊湣王會不會第三次伐宋?”
莊子說:“宋康王好戰逞強,投機取巧,得罪諸侯太多,即使禪位太子,恐怕仍難阻止齊伐。宋國已成秦、趙、齊、楚四強角逐的共同獵物,恐怕亡國在即。”
藺且問:“夫子是否悲宋之亡?”
莊子說:“不悲宋國之亡,僅悲宋民之苦。”
藺且問:“難道宋國之亡,並非宋民之苦?”
莊子說:“我講個故事,你就會明白。”——
周文王的祖父亶父,當年住在邠地,狄人來侵。亶父獻上皮毛布帛,獻上狗馬牲畜,獻上珍珠玉器,狄人都不肯退兵,還想要土地。
亶父不願打仗,於是告誡族人:“與人的哥哥同住,卻讓弟弟打仗而死,與人的父親同住,卻讓兒子打仗而死,我不忍心。我曾聽說:‘不以養生之物,危害所養生命。’我將離開邠地,你們好好住在這裡!做我的臣民,與做狄人的臣民,有何不同?”
於是拄著手杖,離開邠地。
民眾相連於途,追隨亶父,於是周人在岐山腳下的周原建國。
藺且問:“亶父為何如此愛惜民眾生命?”
莊子說:“亶父乃是殷民,遵循《歸藏》泰道,深知民為邦本,所以愛惜民眾生命。亶父之孫周文王編纂《周易》以後,周武王伐滅殷商,周公制定周禮,從此泰道式微,否術大行,否君痞士不再愛惜臣民生命。”
藺且問:“亶父為何認為,成為任何君主的臣民,均無不同?”
莊子說:“因為一為臣民,必將適人之適,役人之役。唯有不做任何君主的臣民,才能自適其適,以德為循。古人為了自適其適,以德為循,寧可終生貧賤,不願為了身外之物而害身,不願為了利生之物而喪生。今人不惜適人之適,役人之役,貪圖一時富貴,願意為了身外之物而害身,願意為了利生之物而喪生。”
八四 齊湣滅宋康王死魏,復歸鴻蒙莊子化蝶前286年,歲在乙亥。莊周八十四歲。宋康王五十二年(滅)。
周赧王二十九年。秦昭王二十一年。楚頃襄王十三年。魏昭王十年。韓釐王十年。趙惠文王十三年。齊湣王十五年(滅宋)。燕昭王二十六年。魯湣公十七年。衛嗣君二十九年。
齊湣王得知李兌與秦和解,勃然大怒:“李兌與寡人約定,由他主持合縱伐秦,寡人負責伐滅宋國。寡人遵守約定,連續伐宋兩年。李兌卻策動一年,折騰一年,未曾與秦交兵,即命聯軍東歸,真是無信無義的小人!”
蘇秦說:“李兌前年策動合縱伐秦,去年發動合縱伐秦,雖未與秦交兵,至少牽制秦昭王無暇救宋。如今李兌既然與秦和解,大王也應與秦和解,再讓韓珉返齊復相,才能繼續伐宋,又使秦昭王仍不救宋。”
齊湣王聽從其言,與秦和解,讓韓珉返齊復相,準備繼續伐宋。
秦昭王大惑不解:“齊湣王已與寡人和解,明知宋國與秦結盟,為何仍然伐宋?韓珉返齊復相,明知寡人最愛宋國,為何不阻止齊湣王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