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頁
藺且問:“夫子早已草定七篇,為何今年秦昭王僭竊帝號,有助於改定《應帝王》?”
莊子說:“《應帝王》篇名,原本意為‘順應天帝的王德之人’,如今又增加了第二個寓意‘因應僭竊帝號的俗王’。否王僭竊帝號,乃是終極否術,徹底違背泰道,故曰:‘有虞氏不如泰氏。’神巫季咸,隱喻僭竊帝號的俗王僭主。至人壺子,隱喻順應天帝的王德之人。壺子四應季咸,隱喻王德之人因應俗王僭主的四境。”
藺且問:“篇末所言渾沌鑿竅,又寓何意?”
莊子說:“中央之帝,隱喻天道真帝。南海之帝、北海之帝,隱喻僭竊帝號的僭主偽帝。人王僭代天帝,偽道遮蔽真道,偽德黥劓真德,真帝、真道、真德即被鑿破渾沌而死。天下人必將不知真帝而膜拜偽帝,不知真道而盲從偽道,喪失真德而競趨偽德,不再以德為循,自適其適,而是適人之適,役人之役。假人必將遍布廟堂,真人只能隱於江湖。”
藺且問:“真人不能阻止渾沌之死,不能阻止偽道立於廟堂,僅僅隱於江湖,有何價值?”
莊子說:“真人隱於江湖,旨在秘傳日漸式微的真道,避免真道在偽道猖獗之世徹底失傳。天道永恆循環,無往不復,否極泰來。廟堂偽道的小年必將終結,江湖真道的大年必將來臨。”
藺且大受鼓舞,喃喃念誦《應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八三 五國謀秦齊再伐宋,悲民疾苦莊哀為臣前287年,歲在甲戌。莊周八十三歲。宋康王五十一年。
周赧王二十八年。秦昭王二十年。楚頃襄王十二年。魏昭王九年。韓釐王九年。趙惠文王十二年。齊湣王十四年。燕昭王二十五年。魯湣公十六年。衛嗣君二十八年。
趙惠文王二十三歲,親政已有四年。李兌仍不歸政,今年自任縱長,發動了第三次合縱伐秦,趙、齊、燕、魏、韓加入。
兩萬燕軍,自備糧草,南行往齊,到達臨淄,與數萬齊軍會合。
兩國之軍西行往趙,到達邯鄲,與十萬趙軍會合。
三國之軍南行往魏,到達大梁,等待魏軍加入。
起賈長駐大梁,勸說魏昭王:“秦昭王希望大王罷免孟嘗君,讓魏勁復相。退出合縱伐秦,恢復秦、魏之盟。”
魏昭王不聽,執意加入伐秦。
孟嘗君只想伐齊,不願伐秦,於是唆使芒卯,以調集魏軍為藉口,迫使三國之軍留在魏國觀澤(河南清豐)數月。
魏昭王不斷催促孟嘗君、芒卯,魏軍終於加入聯軍。
四國之軍西行往韓,到達滎陽,等待韓軍加入。
起賈又離魏至韓,勸說魏釐王:“秦昭王希望大王罷免公叔,讓韓辰復相。退出合縱伐秦,恢復秦、韓之盟。”
韓釐王不聽,韓軍加入聯軍。
孟嘗君又以魏軍正在籌措糧草為藉口,迫使五國聯軍留在韓國滎陽(河南滎陽)數月。
齊湣王、蘇秦不斷催促李兌儘快伐秦,李兌卻對孟嘗君的阻撓無可奈何。
秦昭王問策魏冉:“五國聯軍正在西進途中,起賈無法阻止魏、韓。如今尚有何策?”
魏冉說:“五國伐秦雖由李兌策動,背後推手卻是齊湣王、蘇秦。如今只有楚國沒有加入伐秦,韓珉因為反對韓釐王加入伐秦而逃到楚國。大王可以雙管齊下,一請韓珉勸說齊湣王,二請楚頃襄王出面調停。”
秦昭王聽從其言,遣使至楚,分別授意韓珉和楚頃襄王。
韓珉奉秦昭王之命,派人致信齊湣王:“秦昭王后悔不聽大王良言,應該先有西帝、東帝之實,再立西帝、東帝之名。秦昭王願意等待三四年,再與大王共同稱帝。秦昭王沒有大王支持,怎能收服三晉?秦昭王希望大王讓我返齊復相,恢復秦、齊之盟。大王伐宋,秦昭王將命楚、魏不與大王爭奪宋地。齊國盡取宋地,秦國盡取魏、韓上黨。收服魏、韓以後,秦、齊共同伐趙,秦國盡取趙國河西,齊國盡取趙國河東。收服趙國以後,秦國再取韓國上地,齊國再取燕國陽地。收服三晉以後,秦、齊再共同伐楚,秦國盡取鄢田、雲夢,齊國盡取東國、下蔡。瓜分諸侯之地以後,齊、秦分治天下,然後再進帝號,天下誰能禁止?”
齊湣王聽從蘇秦,不予理睬。
楚頃襄王奉秦昭王之命,派遣蘇修使齊,晉見齊湣王:“楚頃襄王願意會見大王,勸說大王退出伐秦,恢復秦、齊之盟,罷免蘇秦,讓韓珉返齊復相。”
齊湣王不聽,但是為免楚軍救宋,不願得罪楚國,於是禮遇蘇修。
魏昭王派遣韋非使齊,質問齊湣王:“大王禮遇蘇修,是否準備接受楚國調停,與秦私下和解,讓韓珉返齊復相?”
齊湣王說:“寡人無意與秦和解,倒是魏昭王聽任孟嘗君阻撓聯軍西行,導致伐秦遲遲不能開始。”
韋非說:“大王把宋國定陶預封給奉陽君,使之發動伐秦。魏昭王懇請大王再把宋國平陵(今地不詳)預封給孟嘗君,使之支持伐秦。”
齊湣王假裝同意。
韋非返魏復命。
魏昭王大喜,勸說孟嘗君不再阻撓聯軍西行。
莊子說:“《應帝王》篇名,原本意為‘順應天帝的王德之人’,如今又增加了第二個寓意‘因應僭竊帝號的俗王’。否王僭竊帝號,乃是終極否術,徹底違背泰道,故曰:‘有虞氏不如泰氏。’神巫季咸,隱喻僭竊帝號的俗王僭主。至人壺子,隱喻順應天帝的王德之人。壺子四應季咸,隱喻王德之人因應俗王僭主的四境。”
藺且問:“篇末所言渾沌鑿竅,又寓何意?”
莊子說:“中央之帝,隱喻天道真帝。南海之帝、北海之帝,隱喻僭竊帝號的僭主偽帝。人王僭代天帝,偽道遮蔽真道,偽德黥劓真德,真帝、真道、真德即被鑿破渾沌而死。天下人必將不知真帝而膜拜偽帝,不知真道而盲從偽道,喪失真德而競趨偽德,不再以德為循,自適其適,而是適人之適,役人之役。假人必將遍布廟堂,真人只能隱於江湖。”
藺且問:“真人不能阻止渾沌之死,不能阻止偽道立於廟堂,僅僅隱於江湖,有何價值?”
莊子說:“真人隱於江湖,旨在秘傳日漸式微的真道,避免真道在偽道猖獗之世徹底失傳。天道永恆循環,無往不復,否極泰來。廟堂偽道的小年必將終結,江湖真道的大年必將來臨。”
藺且大受鼓舞,喃喃念誦《應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八三 五國謀秦齊再伐宋,悲民疾苦莊哀為臣前287年,歲在甲戌。莊周八十三歲。宋康王五十一年。
周赧王二十八年。秦昭王二十年。楚頃襄王十二年。魏昭王九年。韓釐王九年。趙惠文王十二年。齊湣王十四年。燕昭王二十五年。魯湣公十六年。衛嗣君二十八年。
趙惠文王二十三歲,親政已有四年。李兌仍不歸政,今年自任縱長,發動了第三次合縱伐秦,趙、齊、燕、魏、韓加入。
兩萬燕軍,自備糧草,南行往齊,到達臨淄,與數萬齊軍會合。
兩國之軍西行往趙,到達邯鄲,與十萬趙軍會合。
三國之軍南行往魏,到達大梁,等待魏軍加入。
起賈長駐大梁,勸說魏昭王:“秦昭王希望大王罷免孟嘗君,讓魏勁復相。退出合縱伐秦,恢復秦、魏之盟。”
魏昭王不聽,執意加入伐秦。
孟嘗君只想伐齊,不願伐秦,於是唆使芒卯,以調集魏軍為藉口,迫使三國之軍留在魏國觀澤(河南清豐)數月。
魏昭王不斷催促孟嘗君、芒卯,魏軍終於加入聯軍。
四國之軍西行往韓,到達滎陽,等待韓軍加入。
起賈又離魏至韓,勸說魏釐王:“秦昭王希望大王罷免公叔,讓韓辰復相。退出合縱伐秦,恢復秦、韓之盟。”
韓釐王不聽,韓軍加入聯軍。
孟嘗君又以魏軍正在籌措糧草為藉口,迫使五國聯軍留在韓國滎陽(河南滎陽)數月。
齊湣王、蘇秦不斷催促李兌儘快伐秦,李兌卻對孟嘗君的阻撓無可奈何。
秦昭王問策魏冉:“五國聯軍正在西進途中,起賈無法阻止魏、韓。如今尚有何策?”
魏冉說:“五國伐秦雖由李兌策動,背後推手卻是齊湣王、蘇秦。如今只有楚國沒有加入伐秦,韓珉因為反對韓釐王加入伐秦而逃到楚國。大王可以雙管齊下,一請韓珉勸說齊湣王,二請楚頃襄王出面調停。”
秦昭王聽從其言,遣使至楚,分別授意韓珉和楚頃襄王。
韓珉奉秦昭王之命,派人致信齊湣王:“秦昭王后悔不聽大王良言,應該先有西帝、東帝之實,再立西帝、東帝之名。秦昭王願意等待三四年,再與大王共同稱帝。秦昭王沒有大王支持,怎能收服三晉?秦昭王希望大王讓我返齊復相,恢復秦、齊之盟。大王伐宋,秦昭王將命楚、魏不與大王爭奪宋地。齊國盡取宋地,秦國盡取魏、韓上黨。收服魏、韓以後,秦、齊共同伐趙,秦國盡取趙國河西,齊國盡取趙國河東。收服趙國以後,秦國再取韓國上地,齊國再取燕國陽地。收服三晉以後,秦、齊再共同伐楚,秦國盡取鄢田、雲夢,齊國盡取東國、下蔡。瓜分諸侯之地以後,齊、秦分治天下,然後再進帝號,天下誰能禁止?”
齊湣王聽從蘇秦,不予理睬。
楚頃襄王奉秦昭王之命,派遣蘇修使齊,晉見齊湣王:“楚頃襄王願意會見大王,勸說大王退出伐秦,恢復秦、齊之盟,罷免蘇秦,讓韓珉返齊復相。”
齊湣王不聽,但是為免楚軍救宋,不願得罪楚國,於是禮遇蘇修。
魏昭王派遣韋非使齊,質問齊湣王:“大王禮遇蘇修,是否準備接受楚國調停,與秦私下和解,讓韓珉返齊復相?”
齊湣王說:“寡人無意與秦和解,倒是魏昭王聽任孟嘗君阻撓聯軍西行,導致伐秦遲遲不能開始。”
韋非說:“大王把宋國定陶預封給奉陽君,使之發動伐秦。魏昭王懇請大王再把宋國平陵(今地不詳)預封給孟嘗君,使之支持伐秦。”
齊湣王假裝同意。
韋非返魏復命。
魏昭王大喜,勸說孟嘗君不再阻撓聯軍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