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求救的金字令牌絡繹不絕,相見於道,使者攜帶的急件上充滿了惶恐的呼救文字:“卿忠智冠世”,“朕素以社稷之計,倚重於卿”,“破敵成功,非卿不可”,“朝夕需卿出師之報”。

  一朝賜死,恩斷義絕,眼也不眨。

  一年之前,岳飛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悲憤交加之餘,力請辭職,對金人心存畏懼的趙構堅決不許,對岳飛的倚賴不打半點折扣;而一月之前,他已經在金人送來的和約書上簽字,對“偏安社稷”已經有了足夠的把握,他再也不需要岳飛來護衛自己的皇位和半壁江山了。為了警示當世的武將,為了向金人表達和議的誠意,為了酬答兀朮提出的那個秘密的交易,“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獄卒隗順冒死將岳飛的屍體偷背出臨安城,來到了城西北的錢塘門,將之葬在九曲叢祠的北山之濱,在墳前植下兩棵橘樹,詭稱“賈宜人墳”。

  岳飛“身素有一玉環”,隗順把它佩在岳飛腰間,讓它陪伴英雄長眠地下。

  這一年,岳飛年僅三十九。

  同日,張憲和岳雲被綁赴鬧市斬首。

  監斬的是“十哥”楊沂中,本來沒有張俊什麼事,可是他表現得興奮異常,堅持要親臨現場,一了夙願。

  岳雲這一年,僅二十三。

  杭州是個很少下雪的城市,可是這一天午後,原先並不凜冽的風越來越大,天邊的雲絮聚成一大片一大片白色的濃雲,連在一起,遮滿天空,不久,紛紛揚揚的雪片從空中飄落,恍似為離人送行而拋撒的紙錢……

  趙構派人查抄岳飛的家產,“僅金玉犀帶數條,及鎖鎧兜鍪南蠻銅弩鑌刀弓劍鞍轡,布絹三千餘匹,粟麥五千餘斛,錢十餘萬,書數千卷而已”。

  “天下聞者,無不垂涕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檜。”

  可嘆,可嘆!!!

  風塵惡

  在岳飛臨刑前的一個月(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趙構和秦檜已經在金人送來的和約書上簽字。

  這次的和議合同比紹興八年(1138年)那一次更苛刻,其內容有:南宋方面:

  南宋向金國稱臣;南宋每年向金國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南宋與金國東自淮水中流,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割唐、鄧二州,以及商、秦二州的一半給金國。

  金國方面:

  放回宋高宗生母韋太后,歸還宋徽宗趙佶和鄭皇后的梓棺。

  就是這樣一份不平等的和約,秦檜還擔心給金人寫制詞的人“不能悅虜”,就把這個重任交給了自己的養子秦熺和心腹程克俊,告訴他們要放開思想顧慮,放開手腳,極盡所能向金人表達歌功頌德和感恩戴德的心情,一切“必欲如其所要者”。

  於是,在秦檜的指導下,一篇偉大的文告誕生了,文告上宣稱,和議是“非常之盛事”,此後“敢忘莫報之深恩”。

  文告發出,趙構心神不寧地等待著金人的回覆。

  金國根據趙構的懇切申請,撰了一道《冊文》,云:“咨爾宋康王趙構,不弔,天降喪於爾邦,亟瀆齊盟,自貽顛覆,俾爾越在江表,用勤我師旅,蓋十有八年,於茲。朕用震悼,斯民其何罪!今天其悔禍,涎誘爾衷,封奏狎主,願身列於藩輔。今遣光祿大夫、左宣徽使劉筈等持節冊命爾為帝,國號宋,世服臣職,永為屏翰。嗚呼欽哉,其恭聽朕命!”大功告成!認認真真地讀遍了《冊文》上的每一個字,趙構這才長出了一口氣,放心去睡了。

  岳飛三人遇害的第二年春,“證人”董先被帶到臨安。最先接見他的是奸人秦檜,秦大奸人滿臉堆笑,做出一副親熱的模樣,撫摸著董先的肩頭,說:“你用不著緊張,皇上召見你,只是想讓你證明一句話,證明了就可以回去。”(“止是有一句言語要爾為證,證了,只今日使可出。”)

  岳飛父子橫遭慘死,人心震恐,朝野上下,噤若寒蟬。

  在血色恐怖下,董先當年獨據橋頭,單騎退敵的威風和霸氣消失殆盡,表現得唯唯諾諾、誠惶誠恐。

  被秦檜的兩名黨羽帶到了大理寺,董先一見到刑吏,馬上“叩伏”,有問必答,對方要什麼樣的答案就說什麼樣的答案,說到對方滿意為止。

  秦檜得知董先這麼乖巧,就沒怎麼為難他,很快將他釋放了。其後,姚政、龐榮、傅選三人因為主動附會指證岳飛的罪狀,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升遷。王俊更是因為揭發有功,官職一下子就從左武大夫、果州防禦使轉為了正任觀察使。万俟辦事得力,審訊有功,被秦檜薦為參知政事。楊沂中積極引岳飛下獄、負責監斬有功,拜少傅,後來又封恭國公、拜少師,數次出任樞密使,封同安郡王,“賜玉帶,朝朔望”。

  相比之下,張俊枉做小人,他“力贊和議,與檜意合,言無不從”,滿以為追隨秦檜整倒了韓世忠和岳飛,自己就是軍界中的頭牌,可以獨攬全國軍隊的指揮權。可是到頭來,秦檜卻把整韓岳二人的手段轉用在他的身上:指使黨羽江邈彈劾張俊,說他的心腹握兵於行在,爪牙擁兵於上流,“他日變生,禍不可測”,到後來竟然指證他謀國篡位、罪大惡極。將張俊整得丟官棄職,晚景淒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