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退一萬步說,如果趙構真覺得趙恆會威脅到自己的帝位,他只需像朱元璋謀害小明王韓林兒一樣,在大破金國之際,神不知鬼不覺地將趙恆辦了,這樣,所有問題不是全都解決了嗎?

  所以,趙構並不害怕趙恆回國,相反,為了提高自己在國內的聲望,他多次打出“迎回二聖”的旗號。(很多人以為“迎還二聖”的口號是岳飛的專利,其實不是,趙構才是最早喊出這個口號的人,其即位後的第一封詔書中就有“同徯兩宮之復”的言論)將趙恆接回,由自己直接控制,顯然要比留在金國充當金人的棋子要好得多。

  趙構堅持認為靠打仗是絕對要不回“二聖”的,他自己就說過,“今日梓宮、太后、淵聖皇帝畢未還,不和則無可還之理。”

  自從得知父親徽宗皇帝的死訊,每次和議,他都不厭其煩地要求金人送還趙恆。當然,送還趙恆只是和議內容中的一個附帶條件,和議的真正目的還是為了爭取到自己的生存權。

  為了和議,他可謂處心積慮,絞盡腦汁。從逃亡的那一天起,他從來都沒放棄過對和議的追求。

  也許有人會為他辯護道:南宋初建,基礎差,底子薄,又遭受金國連續打擊,國民經濟嚴重受創,民生凋敝,趙構既覺得金國過於強大,自己無力收復失地,他通過和議來解除來自金國的威脅,使國家得以生存,又可以休養生息,使國力得到恢復,不也很好嗎?

  是,趙構在這個問題上是太悲觀了,他沒能正確判斷出隨著抗戰的深入,宋金的勢力對比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宋軍收復中原失地根本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但是,從一個國家領導人的角度出發,趙構你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一半的領土被異國占領、自己的一半人民被異族奴役嗎?

  古羅馬在皮洛士戰爭中曾對希臘人高喊:只要有一個外國人在義大利的土地上,羅馬就決不談和。再弱小的國家,也有責任去捍衛自己的領土和尊嚴,縱使國滅身死,也在所不惜!

  但趙構既沒有這樣的血性,也沒有這樣的勇氣。在蹂躪和欺凌跟前,他選擇了卑躬屈膝。

  金人摧毀了他的故國家園,擄掠他的臣民,殘殺了他的親人,甚至虐殺了他的父親,姦淫了他的母親,姦殺了他的妻女……但面對金人,他卻能一口一句地自稱“臣構”。

  對他而言,只有和議,才可以獲得自由、獲得新生。

  為了和議,他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不會在乎歲幣,不會在乎領土,歲幣給得再多,也不會影響到臨安小朝廷的侈靡生活,領土割讓得再多,也還有半壁江山可以揮霍。

  膽小如鼠的趙構是真的擔心岳飛“稍有挫衄”,全盤皆輸,戰火一旦引到江南,臨安就做不成安樂窩了,最好的選擇莫過於見好就收,鞏固現有成果。

  而戰場上的發展態勢卻被一代奸人秦檜正確地估摸到了,他非常清楚,金國一滅,他秦檜秦相公在南宋的地位將一落千丈、一文不值了。

  現實的經歷告訴他,剛回國便能躍居上相位,完全是因為自己背後有金國撐腰;而他在紹興元年(1131年)之所以遭到罷免,則是沒能成功地為趙構牽線搭橋搞好宋金關係。這次重返相位,他深諳其中奧妙,也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地位。

  絕不能容許岳飛立有蓋世之功,挾有震主之威!

  秦檜和他的黨羽殿中侍御史羅汝楫等人一天到晚在趙構耳邊發表他的悲觀戰爭論:“兵微將少,民困國乏。岳某若深入,豈不危也?願陛下降詔,且令班師。”然後鼓吹和議的種種好處。

  “金人會同意議和嗎?”趙構對著秦檜弱弱地問。

  “皇上放心,這次一定會成功的。”秦檜胸有成竹。

  這次的形勢確實比紹興八年(1138年)好得多,而金人也已主動放出了和議的風聲了。

  就在趙構和秦檜打得火熱之際,岳飛奉命回來了。

  岳飛知道朝廷有秦檜作梗,“終不得行其志”,覺得與其這樣用兵動眾,“今日得地,明日棄之,養寇殘民,無補國事”,便懇切地向趙構申請解除兵權,回家養老。

  岳飛主動解除兵權,應該是趙構希望看到的,但和金人的媾和才有一點點眉目,還遠沒到過河拆橋的地步,趙構不得不假惺惺地說:“朝廷之事,還須從長計議,現在還遠不是休兵罷戰的時候。雖然你夢想著逍遙山林,但也不能忘了水深火熱的朝廷啊!”(“方資長算,助予遠圖,未有息戈之期,而有告老之請。雖卿所志,固嘗在於山林;而臣事君,可遽忘於王室?所請宜不允。”)

  也幸好趙構挽留了岳飛,否則,萬事休矣!

  兀朮數次慘敗,終究咽不下這口氣,知道岳飛全軍已撤,全速再次占領了穎昌、淮寧、蔡、鄭諸州,還不滿足,仍繼續向江淮挺進……

  張俊柘皋推責

  岳飛等各路抗金部隊,奉命南撤,全線收緊。

  但金兵卻趁勢緊逼。紹興十年(1140年)年末,兀朮派孔彥舟重占東京,既而奪取了穎昌、淮寧、蔡、鄭等河南之地。

  韓世忠被迫從淮陽軍城下撤軍,楊沂中從宿州(今安徽宿州市)敗退,河朔義軍先後被撲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