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面對這樣的超強陣容,孫權不敢怠慢。他以呂范、徐盛、賀齊、全琮在東線對陣曹休;中路以朱桓抵擋曹仁;西路則以剛剛在夷陵之戰中取勝的部隊諸葛瑾、朱然、潘璋等負責防守南郡;至於西線,李異和劉阿的部隊應該早早就撤回了荊州,而和蜀漢交界的夷陵線,仍然由陸遜把守。

  劉備聽到曹丕三路伐吳的消息時,肯定氣得拍桌子大罵:頂你個肺!之前老子在夷陵苦撐了四個月你不動,現在老子被打得只剩下半條命你才出現,你是不是腦袋進水了?還是打算坐收漁翁之利?

  但罵歸罵,便宜還是要占的。

  劉備決定採取行動,雖然他的部隊在三個月前陣亡了三分之二,所剩無多,但現在東吳左右不能相顧,情勢危急,不趁此機會討回一點利息,這實在有違他做人的風格。

  當年八月,劉備將犍為太守李嚴招來永安,並命蜀漢部隊重返巫縣,將壓力灌在夷陵的守軍身上。搞笑的是,劉備還同時寫了封信給陸遜,說:“我聽說現在魏軍已在江陵,我也想重回東方,將軍你說可能嗎?”

  相信陸遜收到此信時,臉上肯定泛著冷笑:你的底牌我不用X光都看得一清二楚,想偷雞摸狗?還是回家洗洗睡吧!

  他回了封信給劉備,說:“閣下要回東邊逛逛,我沒意見。只是您的軍隊新破,創傷未復,而且剛剛才派人來我們這邊講和,同時內部也在重建,恐怕一時三刻還動不了身。如果閣下執意要在大敗之餘,再派人過來送死,那我職責所在,一定會熱情款待的。”

  劉備畢竟是老油條,當然了解自己部隊的情況,也知道嚇不倒陸遜,只好接受和平的安排。

  當年十月,孫權派使者前來請和,劉備同意,並派太中大夫(官階千石,屬於副部長級的言官)宗瑋前往東吳報訊。十二月,孫權派同樣等級的太中大夫鄭泉再來永安拜訪劉備,雙方總算是恢復了正常邦交。

  其實夷陵之戰後究竟是哪一方先派使者求和,雙方各說各話,《蜀書》上說“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但陸遜的信上卻說是蜀方“始求通親”。《江表傳》上記載的更離譜,說劉備先給孫權致信,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錯誤,然後請求恢復邦交。

  在恢復邦交的過程中,還有一點非常有趣:孫權對劉備稱帝的態度。

  由於先前孫權向曹丕臣服,不可能承認劉備的帝位,但現在為了要和蜀漢建交,孫權表示願意讓步,他說:“之前稱劉備政權為‘蜀’,那是因為漢帝還在,現在漢帝已經被廢了,那我看這樣,我們也退一步,稱劉備為‘漢中王’好了。”

  孫權雖然讓步,但還是不承認劉備的帝號,只認他的王號,這樣“漢中王”和孫權的“吳王”才處於對等地位。

  另外根據吳人的記載,鄭泉出使蜀漢時,還大剌剌地教訓劉備,說曹家侵凌漢室,劉備自稱為宗室宗親,卻不帶頭反抗,反而自己稱帝,這個不合民意,所以我們不會承認,劉備聽了這話後感到相當慚愧。

  上面的記載是否真實,筆者不作評價,列位只需看看記載出自何處,心中自會有數。

  無論如何,在公元222年年底,劉備在永安宮停下了腳步,他一面整頓軍隊,一面觀察魏、吳雙方的激戰。

  當時東線曹休跟呂范作戰,東吳方面表現得相當辛苦;西線面對曹魏龐大的戰力,諸葛瑾與朱然也應付得頗為吃力。劉備表面上和孫權和解,內心裡可能還藏著一線希望,在某個適當的時間,他將重返荊州,重獲榮耀。

  然而,命運之神終於準備放棄劉備了。

  這一天,他發現自己開始拉肚子。

  帝星隕落

  劉備縱橫天下這麼多年,最大的本錢不是所謂的“仁義道德”,更不是張飛、關羽的勇,以及諸葛亮的智(治),而是他有著一副健壯的好身板兒。

  從東北到西南,不同的氣候,不同的飲食,不同的生活習慣,逃亡期間的物質匱乏、風餐露宿,作戰期間的皮肉外傷、化膿感染等等都沒有讓劉備倒下去,並且他一路活到了六十歲。都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話在劉備身上體現得尤為充分。

  由於長期以來身體都沒病沒痛,所以劉備在十月左右發現自己出現腹瀉的情況時,心裡也沒太當回事,他照樣接見東吳的使者,和孫權重締和平協議,構思重返東方的計劃。

  但這該死的腹瀉非但沒有好轉,還引發了一系列併發症(雜病),一代強人劉備終於被病魔擊倒,從此再也沒有爬起來。

  實事求是地講,劉備的死並不算善終,他的病痛到十二月便已經相當嚴重了,但卻一直拖到來年四月才過世。對於一個曾經縱橫天下的梟雄來說,這是一種最沒有尊嚴的死法。

  所謂當年,所謂輝煌,所謂叱吒風雲,只能成為病榻上聊以自慰的往事;所謂梟雄,所謂英傑,所謂霸主,現如今吃喝拉撒都要假手於人;拉肚子拉到脫水不說,因為長期臥床,皮膚上還生滿了褥瘡;最終理智被削平,勇氣被磨去,耐心被耗盡,只剩下一副虛弱、腐爛、惹人討厭的臭皮囊,簡直是生不如死,怎一個“慘”字了得!

  俗話說,“閻王要人三更死,不能留人到五更”。反過來也一樣,閻王要你多受幾天活罪,你想早點來個痛快的,那也是不可能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