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
當時唯一的後備部隊是臨時從漢中抽調過來的徐晃軍,屯駐於宛城,那是一支由預備役組成的部隊,是名副其實的菜鳥軍團,上了戰場只有當靶子的份。眼下樊城內只剩數千人把守,糧盡援絕不說,洪水猛烈,關羽的艦隊甚至可以直接開到城樓前,攻城都不用搭梯子。
曹仁和滿寵雖然溺死了一頭倒霉的白馬,表達誓死守城的決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士兵的士氣,然而在那種惡劣局勢之下,恐怕也沒幾個人會相信一頭死馬能帶來什麼好運。
這還不算什麼,更糟糕的是,關羽的這場空前大勝觸發了某種骨牌效應,那些潛在的反曹勢力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頭來,和關羽連成一氣。例如河南的孫狼(的確叫這名字)便率眾在司隸陸渾起兵叛變,接受關羽的印綬。司隸郟縣也有類似的勢力,嚴重影響到曹魏在河南地區的防務。另外在曹操的首府鄴城,則發生了神秘而又詭異的“魏諷案”。
魏諷是一位背景神秘的人物,他的父祖不詳,連出身籍貫都有爭議,但他卻平步青雲,擔任魏國相國鍾繇的長史。據說他是當時的名嘴,口才絕佳,很有領袖的魅力,在鄴城士大夫圈中集結成一股力量。
于禁投降之後,九月,魏諷企圖連合長樂衛尉陳禕襲擊鄴城造反,但陳禕卻在最後關頭倒戈,向曹丕告密,致使魏諷的陰謀功敗垂成,與其黨羽一併被曹丕處決。
“魏諷案”之所以重要,在於它發生在曹魏的心臟地帶,不僅主謀魏諷高居權力核心,涉案人員也不乏一些權貴子弟。這裡面包括黃門侍郎劉廙的弟弟劉偉、已故破羌將軍張繡的兒子張泉、已故侍中王粲的兩個兒子,還有當代大儒宋忠的兒子等等,涉案被處決的人數眾說紛紜,有說數十人,也有說數千人,總之是一筆糊塗帳。
假設死者達數千人之眾,那麼這有可能是漢末以來,涉案人數最多、性質最惡劣的一宗謀反案。當然,也並不排除有冤殺的可能。
之所以說此案神秘而又詭異,是因為整起案件的來龍去脈至今仍是個歷史之謎,有說這是曹丕為了順利即位所發動的大清洗,也有說魏諷是在和關羽遙相呼應。
針對後一種說法,最有力的證據是,除了魏諷自己以外,所有留下名字的涉案人員,都曾在荊州待過:劉廙和王粲都是年少就到荊州避難,張繡曾是劉表的爪牙,宋忠則是土生土長的荊州人,他們的兒子、兄弟都在荊州生活,隨後才遷居北方。
這群年輕的“荊歸派”對於荊州,自然比對曹魏有更深厚的感情,因此當關羽率兵北上時,他們趁機響應作亂也不算意外。當然,在史無明載的情況下,這一切都只能是臆測,作不得准。
不過唯一能確定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十月,關羽大破曹軍,威震華夏,劉備集團的聲勢也如漢水的水位一樣,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點。
當時成都小朝廷內肯定到處洋溢著樂觀向上的氣氛,襄樊一地已經是囊中之物,接下來,他們的目標將是三輔、南陽,甚至是許都。
然而,就在不久之後,無情的現實告訴了他們一個真理:盲目出擊,往往沒有好果子吃。
 ̄文〃√
 ̄人〃√
 ̄書〃√
 ̄屋〃√
 ̄小〃√
 ̄說〃√
 ̄下〃√
 ̄載〃√
 ̄網〃√
將星隕落
建安二十四年,歲次己亥,閏十月。
對於關羽而言,時令進入秋季,戰事依舊相當順利。雖然洪水逐漸消退,但樊城的城牆已經被泡軟,城破指日可待。而另外一邊,江東方面原本一臉“不服氣”的呂蒙,聽說最近身體不太好,已經返回建業養病了,換上來一個叫陸遜的年輕人代理漢昌太守的位置,一上任就寫來一封馬屁十足的信,想來不是什麼大人物。
好吧,既然江東不足為懼,那麼江陵就沒必要讓那麼多軍隊駐守,調幾個營來北邊幫著打樊城不是很好嗎?還有留守後方的糜芳與士仁兩個小王八蛋,事情怎麼都辦不好,等前線搞定了,回去一定要打他們的屁股……
這一切簡直太順利了!
或許關羽某天一覺醒來時會靈光一現:俺老關打了大半輩子的仗,還沒打得這麼順利過,順利得不像是真的……
沒錯,這一切本來就不是真的,地球人都知道。
于禁投降兩個月後,曹操終於拖著老病的身軀來到洛陽,面對來自關羽的威脅。一票智囊們鼓譟的雜音,幾乎將這個行將就木的老人淹沒。
曹操想將獻帝遷離許都,馬上有人反對,說這樣會打擊士氣。有人勸他親征,但也有人告訴他不必親征,要對部下有信心。曹操最後只能做兩件事情:一是繼續調動援軍,二是親自來到洛陽南邊不遠的摩陂,為襄樊困局遙做聲勢。僅此而已。
就在這一關鍵時刻,一封公文跨過淮水送到了曹操的面前,公文主旨欄寫著“求和、稱藩”,文末蓋著“漢討虜將軍孫權”的大印,公文的保密等級是“絕密”。
事態出現這樣的轉機,對於曹操來說並不意外。
蔣濟和司馬懿很早就作出了判斷,“孫劉連盟”外表所包裹的只是一層脆弱的糖衣,隨著劉備集團的不斷壯大、關羽的逐漸北上,孫權圖謀荊州的動機就會越來越明顯,他不希望看到皇帝真的落入劉備之手,更不可能抵擋後防空虛的荊州所帶來的巨大誘惑。
曹仁和滿寵雖然溺死了一頭倒霉的白馬,表達誓死守城的決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士兵的士氣,然而在那種惡劣局勢之下,恐怕也沒幾個人會相信一頭死馬能帶來什麼好運。
這還不算什麼,更糟糕的是,關羽的這場空前大勝觸發了某種骨牌效應,那些潛在的反曹勢力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頭來,和關羽連成一氣。例如河南的孫狼(的確叫這名字)便率眾在司隸陸渾起兵叛變,接受關羽的印綬。司隸郟縣也有類似的勢力,嚴重影響到曹魏在河南地區的防務。另外在曹操的首府鄴城,則發生了神秘而又詭異的“魏諷案”。
魏諷是一位背景神秘的人物,他的父祖不詳,連出身籍貫都有爭議,但他卻平步青雲,擔任魏國相國鍾繇的長史。據說他是當時的名嘴,口才絕佳,很有領袖的魅力,在鄴城士大夫圈中集結成一股力量。
于禁投降之後,九月,魏諷企圖連合長樂衛尉陳禕襲擊鄴城造反,但陳禕卻在最後關頭倒戈,向曹丕告密,致使魏諷的陰謀功敗垂成,與其黨羽一併被曹丕處決。
“魏諷案”之所以重要,在於它發生在曹魏的心臟地帶,不僅主謀魏諷高居權力核心,涉案人員也不乏一些權貴子弟。這裡面包括黃門侍郎劉廙的弟弟劉偉、已故破羌將軍張繡的兒子張泉、已故侍中王粲的兩個兒子,還有當代大儒宋忠的兒子等等,涉案被處決的人數眾說紛紜,有說數十人,也有說數千人,總之是一筆糊塗帳。
假設死者達數千人之眾,那麼這有可能是漢末以來,涉案人數最多、性質最惡劣的一宗謀反案。當然,也並不排除有冤殺的可能。
之所以說此案神秘而又詭異,是因為整起案件的來龍去脈至今仍是個歷史之謎,有說這是曹丕為了順利即位所發動的大清洗,也有說魏諷是在和關羽遙相呼應。
針對後一種說法,最有力的證據是,除了魏諷自己以外,所有留下名字的涉案人員,都曾在荊州待過:劉廙和王粲都是年少就到荊州避難,張繡曾是劉表的爪牙,宋忠則是土生土長的荊州人,他們的兒子、兄弟都在荊州生活,隨後才遷居北方。
這群年輕的“荊歸派”對於荊州,自然比對曹魏有更深厚的感情,因此當關羽率兵北上時,他們趁機響應作亂也不算意外。當然,在史無明載的情況下,這一切都只能是臆測,作不得准。
不過唯一能確定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十月,關羽大破曹軍,威震華夏,劉備集團的聲勢也如漢水的水位一樣,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點。
當時成都小朝廷內肯定到處洋溢著樂觀向上的氣氛,襄樊一地已經是囊中之物,接下來,他們的目標將是三輔、南陽,甚至是許都。
然而,就在不久之後,無情的現實告訴了他們一個真理:盲目出擊,往往沒有好果子吃。
 ̄文〃√
 ̄人〃√
 ̄書〃√
 ̄屋〃√
 ̄小〃√
 ̄說〃√
 ̄下〃√
 ̄載〃√
 ̄網〃√
將星隕落
建安二十四年,歲次己亥,閏十月。
對於關羽而言,時令進入秋季,戰事依舊相當順利。雖然洪水逐漸消退,但樊城的城牆已經被泡軟,城破指日可待。而另外一邊,江東方面原本一臉“不服氣”的呂蒙,聽說最近身體不太好,已經返回建業養病了,換上來一個叫陸遜的年輕人代理漢昌太守的位置,一上任就寫來一封馬屁十足的信,想來不是什麼大人物。
好吧,既然江東不足為懼,那麼江陵就沒必要讓那麼多軍隊駐守,調幾個營來北邊幫著打樊城不是很好嗎?還有留守後方的糜芳與士仁兩個小王八蛋,事情怎麼都辦不好,等前線搞定了,回去一定要打他們的屁股……
這一切簡直太順利了!
或許關羽某天一覺醒來時會靈光一現:俺老關打了大半輩子的仗,還沒打得這麼順利過,順利得不像是真的……
沒錯,這一切本來就不是真的,地球人都知道。
于禁投降兩個月後,曹操終於拖著老病的身軀來到洛陽,面對來自關羽的威脅。一票智囊們鼓譟的雜音,幾乎將這個行將就木的老人淹沒。
曹操想將獻帝遷離許都,馬上有人反對,說這樣會打擊士氣。有人勸他親征,但也有人告訴他不必親征,要對部下有信心。曹操最後只能做兩件事情:一是繼續調動援軍,二是親自來到洛陽南邊不遠的摩陂,為襄樊困局遙做聲勢。僅此而已。
就在這一關鍵時刻,一封公文跨過淮水送到了曹操的面前,公文主旨欄寫著“求和、稱藩”,文末蓋著“漢討虜將軍孫權”的大印,公文的保密等級是“絕密”。
事態出現這樣的轉機,對於曹操來說並不意外。
蔣濟和司馬懿很早就作出了判斷,“孫劉連盟”外表所包裹的只是一層脆弱的糖衣,隨著劉備集團的不斷壯大、關羽的逐漸北上,孫權圖謀荊州的動機就會越來越明顯,他不希望看到皇帝真的落入劉備之手,更不可能抵擋後防空虛的荊州所帶來的巨大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