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孫權點頭稱是。

  這是一個極為機密的決策,當時建業小朝廷中,全琮也曾就圖謀荊州一事做出建言,但孫權為了保密起見不作回應,畢竟朝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堅持魯肅的路線——聯劉抗曹。

  呂蒙一到陸口,馬上裝出一副低三下四的樣子,跟關羽套近乎,孫權還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提親。

  關羽為人處世或許不夠敏感、圓滑,但他骨子裡卻極其討厭這種阿諛式的討好,因此不但拒絕了親事,還羞辱了提婚使者一頓。

  現在看來,這是極其愚蠢的做法,即便看不起,也沒必要折辱人家,這只會讓事情朝著最壞的方向發展。雖然孫權圖謀荊州是早晚的事,但關羽這麼做,無疑是將這個日期給提前了。

  當然,呂蒙和孫權都是城府極深之人,對此都沒有太激烈的反應。他們是熟練的獵手,在獵物沒有露出破綻之前,他們不介意將自己全身浸泡在腐臭的爛泥之中,只露出一雙濁黃的眼睛,掃視著對手的一舉一動,尋找機會。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夏天,機會來了。

  當年七月,關羽開始執行劉備的漢水大戰略,向襄樊發動大規模攻擊,一旦成功,襄樊、東三郡、漢中就會連成一線,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完整前線。

  當時曹魏方面負責襄樊防線的是征南將軍曹仁。從赤壁之戰後,曹仁大多數時間都待在荊州,對襄樊防務應該頗為熟悉。不過,或許是受到前些年疫病、宛城之亂以及孫權攻合肥的綜合影響,曹魏在襄樊的防守十分虛弱。面對關羽的北伐,以騎兵見長的曹仁竟然放棄在漢水南岸陸戰對決,而是自個兒把守北岸的樊城,將南岸的襄陽交給將軍呂常駐守。

  曹仁之所以選擇守北岸,估計是因為船艦不足,無法搭載大批騎兵過漢水,但這麼一來,整條漢水便成了關羽艦隊泛舟的私人水道。關羽想怎麼走就怎麼走,想從哪個口岸登陸便從哪個口岸登陸,長驅逕入混亂衰弱的南陽地區。而曹軍則只能選擇沿著漢水布陣,被動阻擋關羽的水陸兩棲部隊。

  為了完全封鎖漢水北岸,曹操向襄樊送出大量援軍。立義將軍龐德早於侯音之亂時便隸屬曹仁的麾下,汝南太守滿寵此時也率兵前來樊城助守。第三批,也是最主要的一批援軍,則由左將軍于禁統領,一共有七支部隊約三萬人,駐軍於漢水河岸,以防敵軍登陸。

  于禁是當時除了諸曹夏侯之外,跟隨曹操最久,也最得曹操信任的將領。早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新任兗州太守時,于禁便拜入其麾下,從陶謙、呂布、張繡、袁紹一路打過來,以治軍嚴謹、執法嚴格著稱。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于禁已經在曹操手下打了整整二十七年工,官拜左將軍,假節鉞,為諸將之首,是名副其實的“金領”,曹操在自己身體不適之際,派于禁率精銳救援襄樊,所託付的責任之重可想而知。

  然而所謂天意弄人,這位百戰宿將一世之威名,註定要喪在這滔滔漢水的洪流之中。

  八月,襄樊地區忽然下起了滂沱大雨,連綿十餘天不止,結果造成漢水暴漲,樊城四周變成了一片水鄉澤國。

  于禁雖然身經百戰,但在荊州作戰卻還是大姑娘上轎——頭一遭,對於天氣的變化無法及時掌握,他的軍隊原本駐紮在河邊淺灘,結果軍營一下子被大水給衝垮了,于禁只好率殘軍逃到高處。

  另一方面,洪水卻給了關羽艦隊橫行無忌的空間,他直接把船駛入洪水災區,對在高地上沒有食物、軍備和帳篷的曹軍發動猛烈攻擊,在萬般無奈之下,于禁只好作出他軍旅生涯中最沉重也是最屈辱的決定——投降。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這一段被描寫成“水淹七軍”,成為關羽最耀眼的戰績。總的來說,“演義”所描述的大體上符合史實,只是細節存在出入。最大的出入便是,之所以水淹七軍,是由於漢水暴漲所致,屬於自然災害,而非關羽的人謀。

  與于禁的變節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剛歸降曹操不久的龐德龐令明。他是一個真正的硬漢,死戰到底,最後箭矢用盡,帶著幾名死士想乘小船突圍,可惜技術太差,小船反而被弄翻,最終被關羽所擒。

  龐德被押回蜀軍大營時,立而不跪。關羽起了愛才的念頭,便說:“你家兄弟(龐柔)如今在我大哥手下做事,不如你也跳槽吧。”

  誰知龐德卻破口大罵:“小子(豎子),讓你大爺我投降門都沒有!魏王有雄兵百萬,威震天下,劉備只不過是個庸才,怎麼敵得過魏王?我寧當個國家之鬼,也不做賊將,你就死了這條心吧!”

  關羽大怒,將龐德斬殺。

  龐德的“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與嚴顏的“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大致相同,都是寧死不屈的意思。與嚴顏一樣,龐德是個值得尊敬的人,讓我們記住他的名字。

  回頭再說曹操。

  于禁的投降,對於曹操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這不但是極其嚴重的軍事挫敗,更是人與人之間將近三十年時間所建立起來的信任與友情的瓦解。

  在短短的八個月內,曹魏喪失了第二個重要統帥,三萬精兵遭俘,曹操所任命的荊州刺史胡修也向關羽投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