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有人會問了,劉備幹嗎不當“巴王”、“蜀王”,甚至“巴蜀王”,卻偏偏當什麼“漢中王”,這不是缺心眼兒嗎?筆者告訴諸位,劉備之所以自封漢中王,這裡面有著很深遠的政治意義。

  四百年前,劉備的遠祖劉邦也是受封為漢王,從漢中起步建立了漢朝,現在劉備在這個漢帝國的龍興之地稱王,明擺著是向曹操、孫權示威,告訴這哥兒倆,我才是漢室的正統,你們二位哪涼快哪待著去吧。

  言歸正傳。

  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隨著劉備封王,手下的諸將自然也會官升一等。

  首先是四大將軍出列: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張飛為右將軍,假節;馬超為左將軍,假節;黃忠為後將軍。

  這裡簡單解釋一下,所謂“假節鉞”和“假節”,都是一種軍事權力的象徵,“假”就是代理,“節”是符節,是傳達命令的信物,“鉞”則是一種特質斧頭(一般為玉制),一般作為皇家的禮器,象徵權威。“假節鉞”或是“假節”,相當於皇帝親自授權給將領,使該將領掌握刑罰或調動軍隊的權力。而“假節鉞”又比“假節”高出一等,依後來晉朝定下的制度,“假節鉞”的將領甚至可以直接處決“假節”的將領。劉備這樣的安排,可見經過入蜀和漢中之戰後,關羽高居集團第二把交椅的地位絲毫沒有動搖。

  文官部分,在漢中之戰立有功勞的法正再升一級,為尚書令,等於是漢中王國的閣揆(宰相),在他手下另外補充劉巴以及剛從荊州調來的楊儀為尚書,使得這個尚書部門成為最難相處的部門。

  另一個重大且出人意料的升遷便是魏延,劉備把他從一個小小的牙門將軍破格提升為鎮遠將軍,並接下漢中太守一職,鎮守前線。當時的民間賭盤普遍看好張飛為漢中太守,所以魏延勝出的結果一經發布,“一軍皆驚”。

  不但如此,劉備還特別拉高了拜官的規格,大會群臣,並當眾問魏延:“今後你身負重任,有什麼打算?”

  魏延牛氣十足地說:“如果曹操帶全天下的人馬來,我便為大王擋下;如果是派一個將領帶十萬人來,我便為大王將他們給吞了!”

  劉備大讚了一聲“好”,底下一干人等也不敢提出什麼反對意見,一齊鼓掌叫好。

  原則上,劉備用魏延為漢中太守有兩個理由,第一是籍貫,第二是年紀。當時劉備軍的主力還是荊州兵團,而荊州籍的將領中,霍峻已經過世,黃忠也只剩下一年的壽命(劉備和黃忠本人當然不知道),培養荊州新血自然刻不容緩,這裡面最有資格的就屬魏延和劉封了。於是魏延以鎮遠將軍主屯漢中,劉封以副軍將軍守東三郡,雙雙扛起前線的重責大任。

  魏延和楊儀這對“歡喜冤家”的故事,便是從這裡開始的。往後的十五年裡,這兩人便像是養在一隻缸里的兩條鬥魚一般,非要爭個你死我活不可,不過,那屬於另外一個故事,這裡不再贅述。

  至於大家都很期待的趙雲同志,雖然在漢中也有所表現,卻沒得到升職,還是那個雜號的翊軍將軍。諸葛亮同志同樣也沒有升官,仍舊干他的老本行——軍師將軍。

  在稱王、大封群臣之後,劉備頂著酷暑烈日回到成都,此時荊州已傳來關羽進攻襄樊的消息,一切情報顯示戰況順利,橫跨漢水指日可待。劉備只是點了點頭,派人回去勉勵關羽好好作戰,同時命人修築成都到漢中之間的驛道與官方館舍,以備南北交通和軍事調動之用。

  在那一片看漲的聲浪之中,劉備志得意滿,矇矓的醉眼似乎看到自己兒時的夢想正一點點照進現實。然而他不知道,陰謀,正在見不得光的水沼深處隱隱攪動著。

  襄樊之戰

  志得意滿的劉備,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他前任二舅子孫權的反應。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江東政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第二代荊州都督魯肅去世。

  實事求是地講,魯肅的去世,也許對整個中國歷史來說算不上大事,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但如果把範圍縮小到東漢末年,那麼他的死對於當時的局勢,尤其是劉備政權來說,卻有著深遠的影響。

  魯肅死後,原本孫權要以徐州人嚴畯代替他的位置,但嚴畯以自己一介書生,不識軍事為由堅決辭讓。孫權不信,還很搞笑地讓嚴畯騎馬走兩步,結果嚴畯一上馬就摔了下來,弄得很是狼狽。孫權沒辦法,只好改用呂蒙為漢昌太守,負責江東的荊州事務。

  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裡,從魯肅到呂蒙,不僅是換人這麼簡單,而是對外政策的大轉彎。

  呂蒙原本對荊州便有一番野心,所以一上任便打算推翻魯肅生前所主導的“孫劉聯盟”。他告訴孫權:

  “假設我們以征虜將軍孫皎守南郡,潘璋駐守西邊的白帝城,蔣欽帶萬餘水軍巡遊江上,針對敵人所在出擊,我呂蒙看管前線襄陽,曹操又算得了什麼?又哪裡需要依賴關羽?關羽、劉備不過是一夥詐騙集團,騙完東家騙西家,我們絕不能與這樣的人為伍。現在關羽不敢東進,只是因為至尊(孫權)聖明,我們這些老骨頭又還活著,如果我們不能趁現在處理荊州,到時情況有變,要再興兵,恐怕就難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