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期間,還發生了另外一件事,那便是楊修之死。

  楊修,東漢末期文學家,以學識淵博、聰敏機智著稱,但壞也就壞在這“聰敏機智”上。

  當時曹操說出“雞肋”二字,實在是迫於心中無奈,聊以自慰罷了。大軍久曠,糧草接濟不足,這樣下去遲早會敗。然而遠道而來,無功而返又著實可惜。所謂“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是也。

  就在曹操左右為難之際,楊修挺身而出,替曹操做出了選擇:撤退,而且今晚便收拾行裝。

  曹操夜不能寐,發現部下正打包行李,大驚,忙問緣由,原來是楊修搞的鬼,於是以“惑亂軍心”為由下令將楊修處死。

  以上便是歷史記載中的“楊修之死”。¨賊吧Zei8。COM電子書 賊吧ZEi8。COm電子書 賊吧Zei8。COM電子書 賊吧Zei8。COM電子書¨

  是不是這樣呢?大致不錯,不過筆者想補充的是:其實曹操很早就想殺掉楊修了。楊修在曹操面前多次賣弄學識,耍小聰明,曹操表面上雖然裝出一副歡喜的樣子,心裡卻討厭得不行。要不是楊修身為名士,人氣較高,恐怕此刻墳頭上都已經長莊稼了。這次正好撞在槍口上,楊修想不死都難。

  書歸正傳。話說劉備站在山頭上,看著最後一批曹軍遠離了視線,激動得向天鳴槍(拉弓射箭)以示慶祝。經過了這麼多年,他劉玄德終於可以不必再背對著“曹”字軍旗狼狽逃竄了,這也證明天下能獨立面對強大的曹操軍團的,不是只有江東那些小朋友而已。

  曹操還是不大瞧得起劉備,臨走時不咸不淡地說了句:“漢中戰略恐怕不是你劉備能夠想得出來的。”但事實勝於雄辯,劉備就是硬生生叼走了曹操嘴邊的一塊肥肉,這在當時還沒有幾個人成功過。

  劉備笑了,得意而自信地笑了,然而此刻的他,眼中已不再只有小小的南鄭,更大、更廣闊的戰略目標已在他心中逐漸成形。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夏天,劉備再次總動員,三路大軍討伐曹操。

  稱王稱霸

  《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中,神卜管輅為曹操占卜天下大勢,設下一辭:“三八縱橫,黃豬遇虎,定軍之南,傷折一股。”

  卦辭的第一句“三八縱橫”,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當年歲次己亥,己屬土,對應黃色,亥屬豬,因此己亥年就是“黃豬”,而一年十二個月中的正月是地支中的“寅月”,對應虎,所以第二句“黃豬遇虎”正應了“己亥年正月”。“定軍之南,傷折一股”,所指當然是夏侯淵在定軍山陣亡一事。

  管輅在歷史上確有其人,關於他神卜的記載也多得不勝枚舉,最有名的應該是他跟何晏“老生常談”那段。但從史料上推斷,管輅應該沒見過曹操,至少不會在建安二十四年前做出以上預言。管輅大約生於建安十四年,定軍山之戰時他才十歲,十歲娃兒連毛還沒長全就能算命,恐怕只能是哪吒三太子、金剛葫蘆娃之類的附體上身了。

  不過以歷史的後見之明來說,建安二十四年確實是曹魏政權的瓶頸。西晉文學家陸機在他的《悼魏武帝文(並序)》中也寫道:“建安之三八,實大命之所限”,點出在這一年前後曹操所面對的巨大壓力。而毫無意外的,這些壓力大部分是來自於劉備集團的強大反擊。

  首先,建安二十三年正月,許都的保皇黨金禕、耿紀、吉邈等人發動兵變,企圖搶奪漢獻帝,與劉備聯合,最後被曹操任命的長史王必所鎮壓。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南陽宛城的侯音聚眾數千造反。他據守宛城,和關羽聯結,迫使當時駐守在樊城的曹仁不得不回兵討伐。經過三個月的血戰,建安二十四年正月,曹仁終於攻破宛城,屠城。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定軍山一戰,夏侯淵被斬;五月,曹操撤離漢中,劉備乘勝追擊,三路進逼,準備肅清漢水沿岸;原本鎮守宜都的孟達率兵北上,攻擊漢水邊上的房陵郡;副軍中郎將劉封則從漢中往東,沿著漢水攻擊上庸、西城兩郡;最後是關羽,他率領荊州兵團,重兵攻打漢水要塞襄陽與樊城。

  上庸、西城、房陵合稱“東三郡”,位於漢中東邊,荊州西北,也就是今天湖北和陝西的交界處,這一帶是秦嶺、大巴山、武當山等山脈的交匯處,山勢險峻,因此成為漢水上游的戰略要地,對於關中和南陽盆地都有著居高臨下的優勢。

  劉備以孟達、劉封率兵從東、西兩路夾攻東三郡,很快便有所斬獲,房陵太守蒯祺被孟達所殺,上庸太首申耽投降。

  這一連串的勝利使劉備集團大為振奮,辛辛苦苦幾十年,終於得到了回報,也該是升官發財的時候了。當然,升官要先從老闆升起。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由平西將軍、都亭侯馬超領銜,一百二十名漢臣“上表”給皇帝,表示劉備現在的頭銜“左將軍、司隸校尉、豫州牧、荊州牧、益州牧、宜城亭侯”太寒酸了,不足以“鎮衛社稷”,故因循舊例,由群臣推舉劉備為“漢中王”,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

  劉備也不客氣,簡單給皇帝打了個報告,表示不便違逆眾議,只好先受領王爵,並奉還之前所領的左將軍、宜城亭侯的印綬。今後,他會更加努力,撲討逆賊,以報皇恩。一系列形式上的過場走完之後,劉備便在漢中沔陽舉行加冕儀式,接受了漢中王的王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