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孫權是孫堅的兒子,孫策的弟弟。孫堅與袁術是盟友,他死後,他的兒子孫策依靠袁術。孫策也是個彪悍勇敢的人,袁術很欣賞他,就把孫堅手下的軍隊都還了他。孫策替袁術打過好幾次勝戰,但袁術賞罰不明,派他去打仗時,許諾他戰勝之後如何酬勞他,後來都不能實踐。孫策心中失望,覺得在袁術手下一輩子沒有出路,就自告奮勇,願去平定江東。孫策去江東後,打敗了揚州刺史劉繇,劉繇逃到江西,不久就病死了。於是從江蘇到江西一帶,全成為孫策的勢力範圍。不久後袁術稱帝,孫策公然寫信和他絕交了。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孫策也要出兵偷襲許昌,不想還沒出兵,就被人暗殺了。

  孫策臨死時,把印綬佩在孫權身上,對他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權繼任之後,一面整理現在江、浙、皖、贛之地,一面頻年出兵,攻擊江夏(江夏郡在今湖北黃岡縣)太守黃祖。在公元208年,孫權把黃祖殺掉。於是孫權的勢力,達到現在湖北省的東南部,再向西,就可到現在的漢口,窺伺江陵和襄陽了。而曹操也在這一年進攻劉表。

  諸葛亮來到柴桑見到了孫權。這時候的孫權,心裡一直在猶豫是否要投降曹操。孫權聚群下會議,大多數主張迎降。其理由是:第一,曹操託名漢相,和他拒敵,似乎是反抗中央;第二,曹操已得荊州的水軍,又有步兵,水陸並進,並非專靠馬隊,所以長江之險,並不足恃;第三,則為眾寡不敵。只有魯肅不開口。孫權出去更衣,魯肅卻跟了出去。孫權知道他有話說,握著他的手道:“你要說什麼呢?”魯肅道:“剛才眾人的議論,是要誤你的,你不要聽他們的。像我是可以投降曹操的,你卻使不得。為什麼呢?我在你手下,不過做個官兒,投降了曹操,官還是有得做的,你卻怎樣呢?”這幾句話,正合孫權之意,孫權便表示採納。這時候,周瑜因事到鄱陽去,魯肅便勸孫權把他召回,共商降戰之計。

  周瑜到了,就決定迎戰。他的理由是:第一,北方並未大定,加以關西還有韓遂、馬超,曹操的兵決不能作持久之計;第二,北方的人不善水戰,荊州的人又非心服;第三,大寒之際,缺乏馬草,天時亦不相宜。諸葛亮遊說孫權的話,理由也大致相同,於是孫權就決意聯合劉備,抵抗曹操了。孫權派周瑜、程普為左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去和劉備協力。

  當時兩方的兵力對比懸殊:曹操帶來的北方軍隊大約是十五六萬,荊州投降的軍隊也有七八萬,合計共二十餘萬。劉備一方面,合水陸兵共有萬人,劉琦手下的江夏兵,也有一萬。周瑜、程普的兵,與魯肅手下合計,合共有三萬。孫劉之兵,約在五萬左右。兩方的兵力,約一與五之比。但劉備、孫權方面卻占據地利的優勢。

  當時因為北方的士卒不習慣坐船,曹操就把艦船首尾連接起來,人馬在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將黃蓋說:“如今敵眾我寡,難以長期相持。曹軍正把戰船連在一起,首尾相連,可以用火攻,擊敗曹軍。”於是,周、黃選取戰船十艘,裝上乾柴,又澆上油,外面裹上帷幕,預先備好快艇,系在船尾。黃蓋先派人送信給曹操,說打算投降。曹操軍中的官兵都走出營來觀看,指著船說是黃蓋來投降了。

  離曹軍還有二里多遠,那十艘船同時點火,火烈風猛,船像箭一樣沖向曹軍,把曹軍連在一起的戰船全部燒光,火勢還蔓延到曹軍設在陸地上的營寨,曹軍人馬燒死和淹死的不計其數。周瑜等率領輕裝的精銳戰士緊隨在後,鼓聲震天,奮勇向前,曹軍大敗。曹操率軍從華容道步行撤退,遇到泥濘,道路不通,天又颳起大風。曹操讓所有老弱殘兵背草鋪在路上,騎兵才勉強通過。老弱殘兵被人馬所踐踏,陷在泥中,死了很多。

  曹操回到江陵後,害怕赤壁失利而使後方政權不穩,就留曹仁防守江陵,自帶大兵北歸。周瑜又跟著攻擊,曹仁守不住,只得把江陵也放棄了,退守襄陽。

  經過這一戰,南北分立的形勢已成。但要說三足鼎立,劉備還不夠資格,因為他的地盤太小了。

  荊州從襄陽以北的一部分,還在曹操手裡。沿江一帶的要地,又大半給孫權占去了。劉備在此時,只有覬覦著益州,然而益州是個天險之地,雖說益州牧劉璋不是雄才大略之人,但打進去也不容易。

  但此時益州內部禍起蕭牆,劉璋自己把劉備請進去了。劉焉就是當初建議漢靈帝將刺史改為州牧的那一位,之後他就任益州牧,但任內一直沒能處理好與當地豪強的關係。劉焉死後,他的兒子劉璋繼位時,已經是上下離心,統治已經很難持續了。

  公元211年,曹操要去攻張魯(東漢末割據軍閥、五斗米道第三代天師,雄踞漢中三十年)。消息傳到益州,劉璋手下的張松就對劉璋說:“漢中是巴蜀的門戶。假如曹操占據了漢中,巴蜀就都危險了。而且蜀中諸將,像龐羲、李異等,都是靠不住的。劉備是你的同宗,善於用兵,又和曹操是冤家,不如招他來防守益州,曹操就不足慮了。”劉璋頗以為然,就派了法正,去迎接劉備。張魯素來驕縱,不聽劉璋號令,劉璋曾殺張魯母弟,雙方乃為仇敵。把漢中送給劉備,劉璋自己是不吃虧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