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6月20日,國民黨政府頒布《戰時出版品審查辦法及禁載標準》、《戰時書刊審查規則》,儘管將圖書和不涉及軍事、政治、外交的雜誌由原稿審查改為著作人或發行人自行審查,禁載的事項也比以往略有減少,但仍堅持對報紙和其他雜誌的事前檢查。
6月,上海《萬象》雜誌主編柯靈在被日本憲兵第一次拘捕,幸未受刑。
8月19日,國民黨政府內政部、社會部命令公布《新聞記者法施行細則》。
9月5日,國民黨政府修正公布《著作權法施行細則》。
9月21日,在孫科、王世傑主持的憲政實施協進會上通過了改善書報檢查辦法。
10月,海燕書店創辦人的俞鴻模在上海被捕,關押了一個月。
12月6日,王世傑在出席外國記者新聞會議時表示,“檢查制度將使之合理化,減少留難。”
12月9日,民盟雲南支部在昆明創辦《民主周刊》。
1945年:“拒檢運動”全國響應
早在2月22日,《新華日報》發表312名知識分子簽名、郭沫若起草的《文化界對時局進言》,提出了包括廢止審查制度,要求言論、出版自由在內的六點建議。簽名者中既有左翼知識分子,也有許多無黨無派的知識分子,如費鞏等。國民黨當局惶惶不可終日,強迫華林、湯灝等簽名者公開登報聲明“並未參加”,拒絕更正的費鞏因此“失蹤”,慘遭殺戮,死不見屍。
4月1日是愚人節,有民盟背景、也有中共地下黨滲透的成都《華西晚報》就曾發表一條新聞,說抗戰即將勝利,重慶國民政府於當天宣布廢除新聞檢查。這是《華西晚報》借愚人節開玩笑為名,向新聞檢查制度發起挑戰。
浙江大學教授費鞏遭國民黨特務秘密綁架後遇害
從1937年到1945年,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檔案中有案可查的,就有1311種書刊遭查禁。從1938年3月到1945年8月,國民黨中宣部和中央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檔案記載,被禁書刊達2000種以上。這些都只是不完全的統計,並不包括各地自行查禁者。
8月7日,重慶《國訊》社未經國民黨當局檢查、自行出版黃炎培的《延安歸來》一書。接著,繼上一年曹禺、張申府、張靜廬等50多人提出“拒絕檢查、拒絕審查”之後,張志讓、楊衛玉、傅彬然三人起草了一份重慶雜誌界拒檢聯合聲明,《憲政》月刊、《國訊》周刊、《中華論壇》(章伯鈞主編)、《民主世界》(孫科等主辦)、《民憲》半月刊(左舜生主編)、《民主與科學》(張西曼主編)、《中學生》(葉聖陶主編)、《中蘇文化》(侯外廬主編)、《現代婦女》(曹孟君主編)、《再生》、《新中華》、《東方雜誌》、《文匯周報》、《戰時教育》、《國論》、《學生雜誌》等16家不同背景的雜誌,都在聲明上簽了字。8月17日,就在《延安歸來》一書被當局搜禁後,拒檢聲明也公開發表,鄭重宣布自9月1日起,所有參與簽名的雜誌不再送檢,並將這一決定函告國民黨中宣部、憲政實施協進會和國民參政會,由此揭開了“拒檢運動”的序幕。
當時整個戰時首都重慶的雜誌也不過是三四十家而已,這麼多不同政治傾向、不同專業的刊物聯合拒絕惡劣的檢查制度確乎是一次空前的壯舉。其中《憲政》、《國訊》、《中華論壇》、《民主世界》、《民憲》、《中學生》、《再生》、《新中華》、《東方雜誌》、《文匯周報》等十大雜誌同時決定出版一份不向政府辦理登記手續、全部稿件都不送檢的《聯合增刊》。由生活書店、新知書店、讀書出版社、國訊書店等19家出版社組成的新出版業聯合總處,也立即宣布堅決支持這一拒檢聲明。8月27日,重慶雜誌社聯誼會集會,在拒檢聲明上簽字的雜誌增至33家。8月31日,《國訊》、《憲政》等8家雜誌負責人集會一致議定第二天起不再送審。
9月1日是記者節,《新華日報》發表激情四溢的評論《為筆的解放而鬥爭》,抨擊了國民黨臭名昭著的原稿審查制度,熱切地呼喊“八年來緊緊束縛著新聞記者的手,從今天開始有了自由,大家的呼吸開始可以透出一點氣來了!”
《華西晚報》也在9月初發表社論《我們對於抗戰結束時期新聞事業的六項建議》,提出包括立即取消黨政機關出版特權、立即取消新聞檢查、釋放被捕的新聞記者、解除對抗戰時期被封閉的報刊禁令等在內的六點建議。遠在延安的《解放日報》迅速轉載了這篇社論。
經歷八年苦戰之後,日本終於投降了,重慶雜誌界率先發起的“拒檢運動”得到全國各地的廣泛回應,在百年言論史上書寫了可歌可泣的一頁。
9月8日,成都《新中國日報》、《華西晚報》、《成都快報》、《大學月刊》、《天風周刊》《開明少年》、《現代周刊》、《大義周刊》及川康通訊社、自強通訊社、國訊社等16家報刊、通訊社隆重集會,聯名發表由葉聖陶執筆的《致重慶雜誌界聯誼會公開信》,聲援拒檢運動,指出“八年來以戰時為藉口的檢查制度,嚴重踐踏了中國人民的言論自由,損害了中國新聞文化界的尊嚴和信譽。現在戰爭已經結束,一切鉗制言論自由的戰時法令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根據。政府既無意及時採取措施,我們為了中國人民的言論自由,當然有理由自動宣布檢查制度的死亡,”鄭重表示“共同高舉起言論自由的大旗,宣告檢查制度的死亡,宣告一切壓迫言論自由的法令與制度的死亡!”9月10日,在這一公開信上簽名的新聞出版機構增加到22家。
6月,上海《萬象》雜誌主編柯靈在被日本憲兵第一次拘捕,幸未受刑。
8月19日,國民黨政府內政部、社會部命令公布《新聞記者法施行細則》。
9月5日,國民黨政府修正公布《著作權法施行細則》。
9月21日,在孫科、王世傑主持的憲政實施協進會上通過了改善書報檢查辦法。
10月,海燕書店創辦人的俞鴻模在上海被捕,關押了一個月。
12月6日,王世傑在出席外國記者新聞會議時表示,“檢查制度將使之合理化,減少留難。”
12月9日,民盟雲南支部在昆明創辦《民主周刊》。
1945年:“拒檢運動”全國響應
早在2月22日,《新華日報》發表312名知識分子簽名、郭沫若起草的《文化界對時局進言》,提出了包括廢止審查制度,要求言論、出版自由在內的六點建議。簽名者中既有左翼知識分子,也有許多無黨無派的知識分子,如費鞏等。國民黨當局惶惶不可終日,強迫華林、湯灝等簽名者公開登報聲明“並未參加”,拒絕更正的費鞏因此“失蹤”,慘遭殺戮,死不見屍。
4月1日是愚人節,有民盟背景、也有中共地下黨滲透的成都《華西晚報》就曾發表一條新聞,說抗戰即將勝利,重慶國民政府於當天宣布廢除新聞檢查。這是《華西晚報》借愚人節開玩笑為名,向新聞檢查制度發起挑戰。
浙江大學教授費鞏遭國民黨特務秘密綁架後遇害
從1937年到1945年,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檔案中有案可查的,就有1311種書刊遭查禁。從1938年3月到1945年8月,國民黨中宣部和中央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檔案記載,被禁書刊達2000種以上。這些都只是不完全的統計,並不包括各地自行查禁者。
8月7日,重慶《國訊》社未經國民黨當局檢查、自行出版黃炎培的《延安歸來》一書。接著,繼上一年曹禺、張申府、張靜廬等50多人提出“拒絕檢查、拒絕審查”之後,張志讓、楊衛玉、傅彬然三人起草了一份重慶雜誌界拒檢聯合聲明,《憲政》月刊、《國訊》周刊、《中華論壇》(章伯鈞主編)、《民主世界》(孫科等主辦)、《民憲》半月刊(左舜生主編)、《民主與科學》(張西曼主編)、《中學生》(葉聖陶主編)、《中蘇文化》(侯外廬主編)、《現代婦女》(曹孟君主編)、《再生》、《新中華》、《東方雜誌》、《文匯周報》、《戰時教育》、《國論》、《學生雜誌》等16家不同背景的雜誌,都在聲明上簽了字。8月17日,就在《延安歸來》一書被當局搜禁後,拒檢聲明也公開發表,鄭重宣布自9月1日起,所有參與簽名的雜誌不再送檢,並將這一決定函告國民黨中宣部、憲政實施協進會和國民參政會,由此揭開了“拒檢運動”的序幕。
當時整個戰時首都重慶的雜誌也不過是三四十家而已,這麼多不同政治傾向、不同專業的刊物聯合拒絕惡劣的檢查制度確乎是一次空前的壯舉。其中《憲政》、《國訊》、《中華論壇》、《民主世界》、《民憲》、《中學生》、《再生》、《新中華》、《東方雜誌》、《文匯周報》等十大雜誌同時決定出版一份不向政府辦理登記手續、全部稿件都不送檢的《聯合增刊》。由生活書店、新知書店、讀書出版社、國訊書店等19家出版社組成的新出版業聯合總處,也立即宣布堅決支持這一拒檢聲明。8月27日,重慶雜誌社聯誼會集會,在拒檢聲明上簽字的雜誌增至33家。8月31日,《國訊》、《憲政》等8家雜誌負責人集會一致議定第二天起不再送審。
9月1日是記者節,《新華日報》發表激情四溢的評論《為筆的解放而鬥爭》,抨擊了國民黨臭名昭著的原稿審查制度,熱切地呼喊“八年來緊緊束縛著新聞記者的手,從今天開始有了自由,大家的呼吸開始可以透出一點氣來了!”
《華西晚報》也在9月初發表社論《我們對於抗戰結束時期新聞事業的六項建議》,提出包括立即取消黨政機關出版特權、立即取消新聞檢查、釋放被捕的新聞記者、解除對抗戰時期被封閉的報刊禁令等在內的六點建議。遠在延安的《解放日報》迅速轉載了這篇社論。
經歷八年苦戰之後,日本終於投降了,重慶雜誌界率先發起的“拒檢運動”得到全國各地的廣泛回應,在百年言論史上書寫了可歌可泣的一頁。
9月8日,成都《新中國日報》、《華西晚報》、《成都快報》、《大學月刊》、《天風周刊》《開明少年》、《現代周刊》、《大義周刊》及川康通訊社、自強通訊社、國訊社等16家報刊、通訊社隆重集會,聯名發表由葉聖陶執筆的《致重慶雜誌界聯誼會公開信》,聲援拒檢運動,指出“八年來以戰時為藉口的檢查制度,嚴重踐踏了中國人民的言論自由,損害了中國新聞文化界的尊嚴和信譽。現在戰爭已經結束,一切鉗制言論自由的戰時法令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根據。政府既無意及時採取措施,我們為了中國人民的言論自由,當然有理由自動宣布檢查制度的死亡,”鄭重表示“共同高舉起言論自由的大旗,宣告檢查制度的死亡,宣告一切壓迫言論自由的法令與制度的死亡!”9月10日,在這一公開信上簽名的新聞出版機構增加到2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