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上海“孤島”淪陷之後,編輯陸蠡(陸聖泉)還堅守在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崗位上,在民族危亡的時刻,繼續為國人提供精神糧食,包括一些有抗日傾向的文學作品。4月13日,聞風而來的日本憲兵隊到文化生活出版
用生命寫下正氣歌的陸蠡
社查抄整整兩卡車的書。那天,他正好外出,一個前來送書的印刷廠工人卻被抓走了。陸蠡毅然冒險到租界巡捕房去說理,這一去自然是自投羅網。文學界的朋友巴金、唐弢、黃源、柯靈、許傑等多方營救,都杳無音訊。有人說他被送進了日本憲兵隊,但沒有確切消息。冬天到了,唐弢往監獄裡寄棉袍,結果“查無此人”退回。
當年8月,從他獄中的難友那裡,人們才得知他被日本憲兵關押期間,曾飽受酷刑折磨,始終不屈,
1942年3月,陸蠡與張宛若女士結婚,4個月後陸蠡即遭殺害
表現得極為堅強。日本人問他:“你愛不愛國?”他大聲回答:“愛國!”又問:“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國?”他回答:“絕對不能征服!”他每次受審時的口供都讓身邊的獄友“膽寒色變”。
7月21日,陸蠡被押出牢房,說是釋放,但從此“失蹤”,再也沒有回來。以後,朋友們就把這一天當作他的遇難紀念日。
他的朋友吳朗西說他個性死硬,在任何強暴前面都不會低頭,這正是魯迅所說的台州式的“硬氣”和“迂”(陸蠡是台州人)。吳朗西說:“陸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愛,感召我至深的,就是這一股傻氣、正氣。”
陸蠡在大學讀機械工程專業,最終卻成了散文家,留下了《囚綠記》、《竹刀》等傳世的名篇。他還翻譯過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羅亭》、《煙》等小說。但與這些文字相比,陸蠡相信:“世界上,應有更高貴的東西。”慷慨赴死,義無反顧是“傻氣”,是“硬氣”、“正氣”,更是這種“高貴”的體現。他的死難比他那些美麗的文字更加感人,他用34歲的生命書寫了一首正氣歌,1942年的中國將因陸蠡之死而永遠沉浸在悲痛之中。
[記事]
2月7日,國民黨當局通過《圖書送審須知》。
2月16日,國民黨當局通過《劇本出版及演出審查辦法》。
3月7日,國民黨當局公布《審查處理已出版書刊細則》。
4月16日,汪偽“南京政府”宣傳部實施無線電收音機登記,各地警察局作為登記執行機關,目的是防止老百姓收聽抗日廣播。
5月5日,國民黨當局公布《書店、印刷店管理規則》。
5月17日,西南聯大伍啟元、李樹青、沈來秋、林良桐、張德昌、費孝通、楊西孟、鮑覺民、戴世光等經濟學、社會學教授聯名在《大公報》發表《我們對當前物價問題的意見》,公開批評國民黨當局的物價政策。
1941年12月26日日本侵略者封閉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出版機構時的貼條及1942年1月16日啟封時的貼條
5月29日,國民黨當局公布《國家總動員法》,第22條規定:“本法實施後,政府於必要時,得對報館及通訊社之設立,報紙通訊稿及其印刷物之記載,加以限制、停止,或命令其為一定之記載。”第23條規定:“本法實施後,政府於必要時,得對人民之言論、出版、著作、通訊、集會、結社,加以限制。”自5月5日起實施。
6月,《華北文藝》主編蔣弼慘遭日軍殺害。
9月29日,汪偽“南京政府”公布《無線電收音機取締暫行條例》、《違禁收音機使用持有特許標準》、《各地違禁收音機特許委員會組織辦法》。“違禁收音機”是指有短波裝置的收音機。
9月,國民黨當局連續公布《修正圖書雜誌劇本送審須知》、《出版品審查法規與禁載標準》。
11月25日,日本海軍查封上海《申報》,起因於日本海、陸軍之間的勾心鬥角的利益之爭。12月8日,日本駐滬海軍報導部捧出他們手中的傀儡陳彬和,《申報》復刊。同月,日本海軍取代陸軍接管《新聞報》。
1943年:《看重慶,念中原》令蔣介石震怒
1943年,歲在癸未。2月2日,繼張季鸞之後主持重慶《大公報》筆政的王芸生,讀了記者張高峰采寫的《豫災實錄》通訊之後,心情激盪,揮筆寫下《看重慶,念中原》的社評:
餓死的暴骨失肉,逃亡的扶老攜幼,妻離子散,擠人叢,挨棍打,未必能夠得到賑濟委員會的登記證。吃雜草的毒發而死,吃干樹皮的忍不住刺喉絞腸之苦。把妻女馱運到遙遠的人肉市場,未必能換到幾斗糧食。……災荒如此,糧課依然,縣衙門捉人逼拶,餓著肚納糧,賣了田納糧。憶童時讀杜甫所詠嘆的《石壕吏》,輒為之掩卷嘆息,乃不意竟依稀見於今日的事實。
河南的災民賣田賣人甚至餓死,還照納國課,為什麼政府就不可以徵發豪商巨富的資產並限制一般富有者“滿不在乎”的購買力?看重慶,念中原,實在令人感慨萬千!王芝琛、劉自立編:《1949年以前的〈大公報〉》,頁162、163—164。
此文一出,國人爭相傳閱,蔣介石龍顏大怒,《大公報》被罰停刊三天。2月4日的王世傑日記中說:“《大公報》因指摘限制物價之失敗,受停刊三日之處分。”這是《大公報》和王芸生的光榮。《看重慶,念中原》如同一塊紀念碑一般屹立在百年言論史上,成為知識分子以言報國的象徵。
用生命寫下正氣歌的陸蠡
社查抄整整兩卡車的書。那天,他正好外出,一個前來送書的印刷廠工人卻被抓走了。陸蠡毅然冒險到租界巡捕房去說理,這一去自然是自投羅網。文學界的朋友巴金、唐弢、黃源、柯靈、許傑等多方營救,都杳無音訊。有人說他被送進了日本憲兵隊,但沒有確切消息。冬天到了,唐弢往監獄裡寄棉袍,結果“查無此人”退回。
當年8月,從他獄中的難友那裡,人們才得知他被日本憲兵關押期間,曾飽受酷刑折磨,始終不屈,
1942年3月,陸蠡與張宛若女士結婚,4個月後陸蠡即遭殺害
表現得極為堅強。日本人問他:“你愛不愛國?”他大聲回答:“愛國!”又問:“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國?”他回答:“絕對不能征服!”他每次受審時的口供都讓身邊的獄友“膽寒色變”。
7月21日,陸蠡被押出牢房,說是釋放,但從此“失蹤”,再也沒有回來。以後,朋友們就把這一天當作他的遇難紀念日。
他的朋友吳朗西說他個性死硬,在任何強暴前面都不會低頭,這正是魯迅所說的台州式的“硬氣”和“迂”(陸蠡是台州人)。吳朗西說:“陸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愛,感召我至深的,就是這一股傻氣、正氣。”
陸蠡在大學讀機械工程專業,最終卻成了散文家,留下了《囚綠記》、《竹刀》等傳世的名篇。他還翻譯過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羅亭》、《煙》等小說。但與這些文字相比,陸蠡相信:“世界上,應有更高貴的東西。”慷慨赴死,義無反顧是“傻氣”,是“硬氣”、“正氣”,更是這種“高貴”的體現。他的死難比他那些美麗的文字更加感人,他用34歲的生命書寫了一首正氣歌,1942年的中國將因陸蠡之死而永遠沉浸在悲痛之中。
[記事]
2月7日,國民黨當局通過《圖書送審須知》。
2月16日,國民黨當局通過《劇本出版及演出審查辦法》。
3月7日,國民黨當局公布《審查處理已出版書刊細則》。
4月16日,汪偽“南京政府”宣傳部實施無線電收音機登記,各地警察局作為登記執行機關,目的是防止老百姓收聽抗日廣播。
5月5日,國民黨當局公布《書店、印刷店管理規則》。
5月17日,西南聯大伍啟元、李樹青、沈來秋、林良桐、張德昌、費孝通、楊西孟、鮑覺民、戴世光等經濟學、社會學教授聯名在《大公報》發表《我們對當前物價問題的意見》,公開批評國民黨當局的物價政策。
1941年12月26日日本侵略者封閉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出版機構時的貼條及1942年1月16日啟封時的貼條
5月29日,國民黨當局公布《國家總動員法》,第22條規定:“本法實施後,政府於必要時,得對報館及通訊社之設立,報紙通訊稿及其印刷物之記載,加以限制、停止,或命令其為一定之記載。”第23條規定:“本法實施後,政府於必要時,得對人民之言論、出版、著作、通訊、集會、結社,加以限制。”自5月5日起實施。
6月,《華北文藝》主編蔣弼慘遭日軍殺害。
9月29日,汪偽“南京政府”公布《無線電收音機取締暫行條例》、《違禁收音機使用持有特許標準》、《各地違禁收音機特許委員會組織辦法》。“違禁收音機”是指有短波裝置的收音機。
9月,國民黨當局連續公布《修正圖書雜誌劇本送審須知》、《出版品審查法規與禁載標準》。
11月25日,日本海軍查封上海《申報》,起因於日本海、陸軍之間的勾心鬥角的利益之爭。12月8日,日本駐滬海軍報導部捧出他們手中的傀儡陳彬和,《申報》復刊。同月,日本海軍取代陸軍接管《新聞報》。
1943年:《看重慶,念中原》令蔣介石震怒
1943年,歲在癸未。2月2日,繼張季鸞之後主持重慶《大公報》筆政的王芸生,讀了記者張高峰采寫的《豫災實錄》通訊之後,心情激盪,揮筆寫下《看重慶,念中原》的社評:
餓死的暴骨失肉,逃亡的扶老攜幼,妻離子散,擠人叢,挨棍打,未必能夠得到賑濟委員會的登記證。吃雜草的毒發而死,吃干樹皮的忍不住刺喉絞腸之苦。把妻女馱運到遙遠的人肉市場,未必能換到幾斗糧食。……災荒如此,糧課依然,縣衙門捉人逼拶,餓著肚納糧,賣了田納糧。憶童時讀杜甫所詠嘆的《石壕吏》,輒為之掩卷嘆息,乃不意竟依稀見於今日的事實。
河南的災民賣田賣人甚至餓死,還照納國課,為什麼政府就不可以徵發豪商巨富的資產並限制一般富有者“滿不在乎”的購買力?看重慶,念中原,實在令人感慨萬千!王芝琛、劉自立編:《1949年以前的〈大公報〉》,頁162、163—164。
此文一出,國人爭相傳閱,蔣介石龍顏大怒,《大公報》被罰停刊三天。2月4日的王世傑日記中說:“《大公報》因指摘限制物價之失敗,受停刊三日之處分。”這是《大公報》和王芸生的光榮。《看重慶,念中原》如同一塊紀念碑一般屹立在百年言論史上,成為知識分子以言報國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