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大公報》獲美國密蘇里大學榮譽獎章慶典
此文一出,前者引發了昆明、貴州等地大學生反對孔祥熙的學潮,後者直接導致郭的下台。24日,遠在美國的胡適得知這一消息,激動得在日記中寫下:“一個報館的言論可以趕掉一個外交部長,偉大哉《大公報》!”
之前,12月11日,重慶《新民報》也以花絮集錦的形式躲過疏而有漏的新聞檢查,在“社會新聞”版頭條發表了浦熙修采寫的“飛機洋狗”消息。《佇候天外飛機來》註定了和王芸生的社評一起成為大時代一支令人難忘的插曲。
據國民黨中宣部統計,1937年全國報刊有1031家,到1941年10月,獲核准的只有273家,大部分還是親國民黨的或消遣、娛樂性的刊物。僅這一年被查禁的抗戰以後出版的書刊就有961種。國民黨中央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印發的《取締書刊一覽》,收入了1938年以來查禁的書刊目錄,共計961種。
從2月8日到21日,生活書店除重慶分店外,成都、桂林、貴陽、昆明等地55處分店被封閉或被迫停業,貴陽分店有13人被捕,其中經理周積涵被押4年多,最後越獄脫險。2月22日,鄒韜奮等主辦、發行量最高達30萬份的《全民抗戰》三日刊,也在出至第157期後被查封。至此,他16年來慘澹經營的事業幾乎全部被毀。兩天後,他憤然辭去參政員一職,出走香港。
在上海“孤島”,《申報》記者金華亭、《大美晚報》副經理李駿英、《華美晚報》社長朱作同、《正言報》經理馮夢雲等相繼遭暗殺,讀書生活出版社的鄭易里、羅稷南等曾被捕。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守“孤島”發出抗戰聲音的人們無疑也是那個時代“最可愛的人”,他們以筆為槍,把自己鮮紅的血液一點點灑在了自己祖國的土地上。
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駐上海“孤島”,當天上午,日軍查封了《申報》、《新聞報》、《大美晚報》、《中美日報》、《正言報》、《大美周報》、《大晚報》、《大英夜報》、《華美晚報》等外商報紙,連《良友》畫報也未能倖免。26日起,日軍對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大東書局、開明書店、光明書局、良友圖書公司、兄弟圖書公司等八家出版機構封門檢查達一月之久,被認為抗日的書刊一律被抄去焚毀,連紙張都遭沒收。文化生活出版社曾被查抄,魯迅夫人許廣平也曾遭日本憲兵拘捕。
12月15日,日軍以刺刀命令《申報》、《新聞報》仍以美商名義恢復出版,以欺騙輿論。望平街上,有著悠久歷史的“申”、“新”二報,歷經了多少風雨滄桑,改朝移代,最終在日本入侵時代失去了品格,淪落凋謝了。
[記事]
1月8日,重慶《國民公報》、河南許昌《大河報》遭查封。
1月16日,湖南衡陽《開明日報》被迫停刊,總編輯等11人被捕。
1月24、25日,汪偽政府修正公布了《出版法》及《出版法施行細則》,不准出版物刊載“違反國策”的言論與新聞,以及主管部門禁止登載的文字,違者處罰。
年初皖南事變發生之後,《新華日報》自貢分銷處被迫關閉,桂林營業分處則被國民黨武力查封(營業實際上一直維持到1944年秋)。在重慶,僅2月4日到16日的短短13天中,國民黨軍警憲特拘捕毆打《新華日報》的報童報丁就有35人次。最為嚴重的是2月6日,國民黨秘密作出了《新華日報》“只准印,不准發”的決定,大量《新華日報》被沒收,周恩來親往交涉,潘梓年先後5次致函國民黨當局,提出嚴重抗議。
新知書店、讀書書店除重慶一家分店以外,其餘都遭查封或被迫停業。新知書店貴陽分店經理孫家林被關押3年2個月才逃回。
2月28日,桂林《救亡日報》被國民黨當局勒令停刊。
2月,太原的全民通訊社因受國民黨當局迫害被迫關閉。
1941年於香港創刊的《光明報》
春天,廣東韶關有共產黨背景的《新華南》雜誌被國民黨當局封閉,共出版50多期。
4月1日,周鯨文在他主編的《時代批評》半月刊第69期提出人權運動十大主張。7月1日,推出《人權運動專號》,發表了《人權運動綱領》、《人權建國論》、《黨派與人權》、《爭取人權》、《保障輿論與保障人權》、《人權運動的行動性》等一系列文章。同一天,《華商報》也發表《保障人權》的社論。
5月10日,國民黨中央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通過《雜誌原稿送審須知》,針對《群眾》周刊等雜誌的慣用手法,規定:免登的稿件不能在出版時仍保留題名,不能在編輯後記或編者按語內加以任何解釋與說明。被刪之處,不能註明上略、中略、下略等字樣或其他足以表示已被刪節的符號。
這一年,青記總會和設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各分會均遭查封。
新成立的民盟派梁漱溟到香港創辦機關報《光明報》。
1942年:陸蠡用生命書寫正氣歌
《大公報》桂林版風行大後方,發行量最高達6萬份。子岡的“重慶百箋”等在《大公報》重慶版發表不出的通訊都是在桂林版刊載的,它和徐鑄成執筆的社評一起成為《大公報》桂林版的特色。
從2月28日查封《世界知識》雜誌開始,這一年被國民黨當局封閉的報刊多達500多種。僅9月,重慶市圖書審查處一次就撕毀書刊127種、1242冊(其中有毛澤東、朱德、郭沫若、茅盾等人的著作)。相形之下,這一年大後方知識分子的抗爭就鮮有進入歷史記憶的。
此文一出,前者引發了昆明、貴州等地大學生反對孔祥熙的學潮,後者直接導致郭的下台。24日,遠在美國的胡適得知這一消息,激動得在日記中寫下:“一個報館的言論可以趕掉一個外交部長,偉大哉《大公報》!”
之前,12月11日,重慶《新民報》也以花絮集錦的形式躲過疏而有漏的新聞檢查,在“社會新聞”版頭條發表了浦熙修采寫的“飛機洋狗”消息。《佇候天外飛機來》註定了和王芸生的社評一起成為大時代一支令人難忘的插曲。
據國民黨中宣部統計,1937年全國報刊有1031家,到1941年10月,獲核准的只有273家,大部分還是親國民黨的或消遣、娛樂性的刊物。僅這一年被查禁的抗戰以後出版的書刊就有961種。國民黨中央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印發的《取締書刊一覽》,收入了1938年以來查禁的書刊目錄,共計961種。
從2月8日到21日,生活書店除重慶分店外,成都、桂林、貴陽、昆明等地55處分店被封閉或被迫停業,貴陽分店有13人被捕,其中經理周積涵被押4年多,最後越獄脫險。2月22日,鄒韜奮等主辦、發行量最高達30萬份的《全民抗戰》三日刊,也在出至第157期後被查封。至此,他16年來慘澹經營的事業幾乎全部被毀。兩天後,他憤然辭去參政員一職,出走香港。
在上海“孤島”,《申報》記者金華亭、《大美晚報》副經理李駿英、《華美晚報》社長朱作同、《正言報》經理馮夢雲等相繼遭暗殺,讀書生活出版社的鄭易里、羅稷南等曾被捕。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守“孤島”發出抗戰聲音的人們無疑也是那個時代“最可愛的人”,他們以筆為槍,把自己鮮紅的血液一點點灑在了自己祖國的土地上。
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駐上海“孤島”,當天上午,日軍查封了《申報》、《新聞報》、《大美晚報》、《中美日報》、《正言報》、《大美周報》、《大晚報》、《大英夜報》、《華美晚報》等外商報紙,連《良友》畫報也未能倖免。26日起,日軍對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大東書局、開明書店、光明書局、良友圖書公司、兄弟圖書公司等八家出版機構封門檢查達一月之久,被認為抗日的書刊一律被抄去焚毀,連紙張都遭沒收。文化生活出版社曾被查抄,魯迅夫人許廣平也曾遭日本憲兵拘捕。
12月15日,日軍以刺刀命令《申報》、《新聞報》仍以美商名義恢復出版,以欺騙輿論。望平街上,有著悠久歷史的“申”、“新”二報,歷經了多少風雨滄桑,改朝移代,最終在日本入侵時代失去了品格,淪落凋謝了。
[記事]
1月8日,重慶《國民公報》、河南許昌《大河報》遭查封。
1月16日,湖南衡陽《開明日報》被迫停刊,總編輯等11人被捕。
1月24、25日,汪偽政府修正公布了《出版法》及《出版法施行細則》,不准出版物刊載“違反國策”的言論與新聞,以及主管部門禁止登載的文字,違者處罰。
年初皖南事變發生之後,《新華日報》自貢分銷處被迫關閉,桂林營業分處則被國民黨武力查封(營業實際上一直維持到1944年秋)。在重慶,僅2月4日到16日的短短13天中,國民黨軍警憲特拘捕毆打《新華日報》的報童報丁就有35人次。最為嚴重的是2月6日,國民黨秘密作出了《新華日報》“只准印,不准發”的決定,大量《新華日報》被沒收,周恩來親往交涉,潘梓年先後5次致函國民黨當局,提出嚴重抗議。
新知書店、讀書書店除重慶一家分店以外,其餘都遭查封或被迫停業。新知書店貴陽分店經理孫家林被關押3年2個月才逃回。
2月28日,桂林《救亡日報》被國民黨當局勒令停刊。
2月,太原的全民通訊社因受國民黨當局迫害被迫關閉。
1941年於香港創刊的《光明報》
春天,廣東韶關有共產黨背景的《新華南》雜誌被國民黨當局封閉,共出版50多期。
4月1日,周鯨文在他主編的《時代批評》半月刊第69期提出人權運動十大主張。7月1日,推出《人權運動專號》,發表了《人權運動綱領》、《人權建國論》、《黨派與人權》、《爭取人權》、《保障輿論與保障人權》、《人權運動的行動性》等一系列文章。同一天,《華商報》也發表《保障人權》的社論。
5月10日,國民黨中央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通過《雜誌原稿送審須知》,針對《群眾》周刊等雜誌的慣用手法,規定:免登的稿件不能在出版時仍保留題名,不能在編輯後記或編者按語內加以任何解釋與說明。被刪之處,不能註明上略、中略、下略等字樣或其他足以表示已被刪節的符號。
這一年,青記總會和設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各分會均遭查封。
新成立的民盟派梁漱溟到香港創辦機關報《光明報》。
1942年:陸蠡用生命書寫正氣歌
《大公報》桂林版風行大後方,發行量最高達6萬份。子岡的“重慶百箋”等在《大公報》重慶版發表不出的通訊都是在桂林版刊載的,它和徐鑄成執筆的社評一起成為《大公報》桂林版的特色。
從2月28日查封《世界知識》雜誌開始,這一年被國民黨當局封閉的報刊多達500多種。僅9月,重慶市圖書審查處一次就撕毀書刊127種、1242冊(其中有毛澤東、朱德、郭沫若、茅盾等人的著作)。相形之下,這一年大後方知識分子的抗爭就鮮有進入歷史記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