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伊賀以東的東海道諸將,包括近江、美濃之兵為主力,沿東海而上,先陣:德川家康。

  中國、四國諸侯,包括紀伊、伊勢的水軍,沿東海道海岸指向伊豆、相模。

  越後、信濃之兵,從東山道,經上野、武藏南下,稱為“北陸支隊”,大將:前田利家、上杉景勝。

  天正十八年二月一日到三月一日為出陣日期。

  以長束正家為兵糧奉行,準備軍糧二十萬石,並用黃金兩萬枚從伊勢、尾張、三河、遠江、駿河諸國收購糧草隨時補充。

  聯軍兵力統計為:德川先陣三萬人,延東海道而上的秀吉本隊十四萬,水軍一萬,北陸支隊三萬五千,另外東海道諸城守軍一萬餘——總兵力,二十二萬!

  【小田原評定】

  二十二萬之眾,對外號稱三十萬,這是戰國百餘年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強大軍勢。其實以豐臣秀吉當時的實力,三分日本有其二,根本不用動員半數兵力就可以平定關東。但是一來秀吉習慣以強大軍勢或者驚人謀略不戰而屈人之兵,二來也要向天下人顯示自己如神一般的威嚴。可惜,俏眉眼做給瞎子看,北條氏政根本不是那種有頭腦、有眼光的人(如果氏康在,肯定比家康都要早地降伏豐臣氏)。

  當然,終歸也有知情識趣的人存在。秀吉所以叫與北條氏有姻親關係的德川家康為先陣,正是想試家康之心。翌年的正月三日,家康主動把第三子長丸送到了大坂。秀吉心花怒放,立刻親自給長丸舉辦了元服儀式,並賜一個“秀”字——這就是後來的德川幕府二代將軍秀忠。

  第二個善看風色的,是才剛攻滅蘆名,統一南奧的伊達政宗。天正十八年三月小田原出陣,四月籠城戰開始,六月政宗即南下參陣,覲見秀吉。

  那麼,防守方的北條氏政究竟是怎麼打算的呢?北條側氏政、氏直父子領國總動員,得兵三萬五千,再加上友軍兩萬餘,總兵力也達到了五萬六千。如果純從數字方面考慮的話,用五萬重兵防護堅城,沒有三五十萬兵馬確實難以攻克。然而,天下大勢已經完全變更,軍隊的編組也與戰國時代有了很大不同。

  這裡要提到“小田原評定”,本來這種每月兩回的重臣評定,是北條氏獨創的先進會議制度,然而這一名詞,後世卻成為“久拖不決的會議”之代名詞。因應秀吉來攻的重要評定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天正十六年五月,商討臣從還是敵對的問題;第二次,天正十八年正月,商討籠城還是出陣的問題;第三次,天正十八年六月,商討降伏還是決戰的問題。

  第二次評定的時候,主張籠城的,乃是重臣松田憲秀,主張全軍出擊,在箱根天險迎擊秀吉的,乃是缽形城主、一門眾北條氏邦。雙方各執己間,相對侃侃而談,長久不能達成決議。最後還是氏政親自出面,以先父氏康當初兩度籠城,上杉、武田先後來攻,均鎩羽而去為理由,敲定了籠城的方略。

  把擁有二十二萬軍勢的豐臣秀吉,和頂多可以動員兩三萬人的上杉謙信、武田信玄相比,氏政的頭腦真是僵化到了極點!

  二月七日,德川家康以本多忠勝、榊原康政、井伊直政為先鋒,拉開了小田原合戰的序幕……

  ●十二章、戰國的名將·關東篇(下)

  小田原之陣的勝負是顯而易見的。除去兵數不談,雙方的兵質就有很大差別。北條家依舊使用戰國時代兵農不分離的政策,所謂的五萬六千兵馬,是盡數搜集領內十五歲到七十歲之男子,免除部分勞役和年貢的結果。而秀吉的部隊,則兵農分離,正從臨時義務兵向職業兵轉變中。用五萬民兵對抗二十萬職業軍人,其結果可想而知。

  提到兵農分離,就必須談一下上市不久的PS《天下統一》。所有戰國遊戲中,惟有此款真正體現了養兵制度的這種劃時代革新。在“動員”指令下面,有兩個分指令“兵農分離”和“鄉士制度”。如果選擇前一個指令,你的“動員率”就會提高,相對應的徵兵費用和士兵士氣也大幅度攀升。選擇“鄉士制度”,則“動員率”、徵兵費用和士兵士氣都會降低。而士氣在這款參數簡單明確的遊戲中,直接等同於戰鬥力。

  【進攻!山中和韭山】

  天正十八(1590)年三月一日,豐臣秀吉親率三萬兩千直屬部隊出陣,十九日到達駿府。當時,德川家康已經在伊豆、駿河國境上的長久保城紮下本陣,翌日即趕到駿府,與秀吉共商進攻方略。二十七日,秀吉進入沼津的三枚橋城,翌二十八日,與家康一起來到北條氏的前線陣地山中城附近視察。視察後交換的結果,是從二十九日開始,向山中城和附近的韭山城發起第一輪攻擊。

  北條氏政、氏直父子,一直致力於把整個關東整合成獨立於中央政權的“關八州國家”,因此因應新的強力中央政權之誕生,很早以前就開始加緊軍事準備。天正十五(1587)年,秀吉九州平定,北條氏理所當然地認識到,下一步必是“關東平定戰”。當年,即以“京勢陣用意”為名,徵發領內各寺社的鐵鐘,改鑄為用作城守的大炮。

  同時,加修各支城的城防工事,尤其在東海道必經之路的箱根天險附近,構築了足柄、山中、韭山三城,作為第一道防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