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第二十章 參謀總長

  艱難時刻來上任,遍訪列國情況明;

  為強陸軍多爭吵,據理力爭終是贏。

  蒙哥馬利顯然完全不適合於做帝國參謀總長那種複雜的政治工作,但他怎麼又被選作帝國參謀總長了呢?對於局外人來說,這似乎是一個令人迷惑不解的問題。然而,對於了解英國陸軍現狀的人來說,這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它僅僅表明,英國陸軍上層可供選擇的範圍是多麼狹小,而一場重要的戰爭又怎樣能在短期內進一步縮小這種範圍。布魯克從1941年起任帝國參謀總長,到戰爭結束時,他已感到“非常非常疲倦”。他非常願意接替即將退休的阿思隆勳爵,繼任加拿大總督。接替他繼任帝國參謀總長的,只有一個符合邏輯的人選——亞歷山大,但在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上,邱吉爾決定讓布魯克再留任一年。於是,亞歷山大成為加拿大總督。因此,到1945年冬必須另選一個人於1946年6月接替布魯克時,卻沒有一個完全適合的人選。韋維爾太老,現任印度總督;奧金萊克現任印度英軍總司令,但他的主要經歷又在印度陸軍而不在英國陸軍。此外,他們倆人都有失敗的記錄(至少公眾認為是失敗)。斯利姆在遠東進行的戰役似乎太遙遠,他的部隊已經是“被遺忘的部隊”。此外,他還有對行政事務不感興趣的名聲,而行政管理卻是參謀總長的份內事。比較而言,蒙哥馬利卻是一個更為可取的人選。至少,他有指揮英國陸軍在歐洲作戰的豐富經驗,是一個受人歡迎的英雄。在歐洲戰區,沒有任何其他人可以被提拔到蒙哥馬利之上而不意味著是對蒙哥馬利的輕視。所以,蒙哥馬利作為英國最受人歡迎的將軍,幾乎是不可避免地被選來擔任帝國參謀總長的工作。

  1946年5月2日蒙哥馬利調離德國後,即去欣德黑德休假。他的好友雷諾茲少校夫婦仍為他照料戴維。戴維當時已17歲,仍在溫切斯特念書。雷諾茲夫婦允諾他繼續在欣德黑德住下去,直到他在別處為戴維和他自己安家為止。蒙哥馬利從德國帶回了他的指揮車,停在他們的院子裡,由於要幹的事太多,儘管是休假,他仍整天在指揮車裡埋頭工作。

  為了一就任帝國參謀總長就能按照自己的設想去建設英國陸軍,蒙哥馬利一回到英國就開始起草《戰後陸軍問題》文件,並準備在出任新職之前訪問駐有英國武裝部隊的東地中海國家和印度,以掌握第一手資料。

  6月9日,蒙哥馬利離開倫敦前往埃及訪問。在埃及,蒙哥馬利同埃及國王和首相進行了會談,表示英國願意儘早從尼羅河三角洲地帶撤軍,但希望能在埃及保有軍事基地。首相表示同意合作,但國王對此不感興趣,會談幾乎是毫無結果。

  巴勒斯坦是蒙哥馬利訪問的第二站,這裡局勢每況愈下,他指示駐巴勒斯坦英軍總司令伊夫林·巴克中將控制局勢,重建英國的權威。

  在去印度前,蒙哥馬利飛赴安曼同阿卜杜拉國王共進午餐,交換意見;在去印度途中,他在巴斯拉停留一晚,同駐伊拉克的英軍司令官討論了俄國在伊朗和其他地區推行的政策。

  在印度,蒙哥馬利就印度獨立及其對軍事的影響,同總督韋維爾和總司令奧金萊克作了長時間的交談,還就英軍撤出印度的問題,同國大黨領袖曼拉納·阿扎德和穆斯林聯盟領袖真納進行了討論。

  接著,蒙哥馬利訪問希臘,同英國大使克利福德·諾頓爵士和司令官克勞福德將軍討論了希臘的局勢,檢閱了希臘陸軍並被希臘國防部長授予英勇金質勳章。

  義大利是蒙哥馬利這次訪問的最後一站,他只在義大利逗留了18個小時就在6月26日早上匆匆離開義大利,趕回倫敦就任新職。

  蒙哥馬利是在一個異常艱難的時刻就任帝國參謀總長的。當時,不僅後殖民時代的問題開始出現,而且蘇聯同西方盟國的衝突也變得日益尖銳起來。原子彈的出現和工黨政府的上台,使得帝國參謀總長的工作更加棘手,因為原子彈的發展改變了人們以前對戰爭的許多看法,而工黨政府決定建立福利國家,就將不可避免地大幅度削減軍費預算。

  蒙哥馬利在戰爭的最後兩年中認識到,與同級和頂頭上司保持友好交往對於有效地管理軍事機構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來到陸軍部後,蒙哥馬利便努力與白廳的人打成一片,並盡力與其政治主子保持友好關係。在蒙哥馬利任職期間,他不得不同他的頂頭上司、先後三任陸軍大臣打交道。第一任陸軍大臣是傑克·勞森,第二任是弗雷德·貝倫格,第三任是伊曼紐爾·欣韋爾。他同三任陸軍大臣都相處甚好,與欣韋爾尤其如此。此外,他還同陸軍部常務次官埃里克·斯皮德爵士每逢星期一定期共進午餐,以聯絡感情,便於工作。

  剛到陸軍部不久,蒙哥馬利就順利地解決了一起潛在的爆炸性事件。一位次官計劃去海外巡視,便親自命令副官長進行安排,並下達了如何款待他的指示。他在指示中寫道:

  “我將隨時視察部隊,視察時不得有軍官在場。”

  我的工作時間為早上9點到下午6點。

  我喜歡同軍官和士兵分別共進午餐。

  不要為我安排儀仗隊,不要為我安排檢閱儀式,也不要設宴招待我,應視此為命令。仰各遵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