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8月17日,德軍後衛部隊仍在頑強抵抗,掩護著潰敗的其餘部隊源源向東後撤。前一段時間,天氣惡劣,敵我雙方膠著混戰在一起,盟國空軍無法參戰。後來烏雲消散,天空放晴,英美空軍便投入了戰鬥。

  德軍仍在作垂死掙扎,拼命抵抗著英、美、加、波諸軍的進攻。到8月18日,他們還是撐開著一道6英里寬的缺口。可是,這時盟軍的作戰飛機和大炮發揮了極其強大的威力,實際上已將這道缺口封死。德軍被緊緊逼入急劇收縮著的袋形陣地內。他們沿著公路,穿越田野,拼命向東逃竄。在德軍力圖從缺口處逃命的那6天中,他們大約有10000人慘遭殺戮,此外還有50000人被俘。在從缺口逃出來的2—5萬人中,有很多人還沒到塞納河畔就被打死了。在敵軍主力遭到毀滅性打擊的同時,被分割包圍在其他地區的數千名德軍,也繳械投降了。德軍右8個來兵師和2個裝甲師的人馬,幾乎是一個不漏地全部束手就擒。希特勒希望用來粉碎西線盟軍的整個軍隊,已被徹底擊潰。正是:面對批評心不驚,計劃不變戰術靈;待到敵軍潰敗時,誰對誰錯理自明。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章分解。

  ------------------

  第十七章 偉人之爭

  各執一詞互不讓,盟軍銳勢受損傷;

  “單一衝擊”被否定,“寬大正面”遭阻擋。

  8月25日,盟軍攻克巴黎。蒙哥馬利曾因“小心翼翼”而受到激烈的批評,但現在他發現,正是由於他的總體計劃,德國人才垮得比預料的要快得多。在“霸王”計劃中他們曾設想,登陸日後的90天內將占領塞納河左岸地區,此後,在繼續向前推進之前,將有一段較長時間的停頓。但事實上,在登陸日後的第79天盟軍就到達了塞納河。美軍幾乎是在行進間渡過河去的,英軍也緊隨其後。按照原先的計劃,預計在登陸日後90天,要為12個美軍師提供物資供應,直到登陸日後第120天之前不會再向前推進,在登陸日後第150天才會“向埃納河以遠作一小小的推進”。然而,在9月1日,即登陸日後的第87天,卻有16個美軍師到了河的右岸,先頭部隊已在東面150英里之外。9月初,第21集團軍群的絕大部分部隊也越過了塞納河。

  8月26日,最高統帥部的情況簡報說:“兩個半月的苦戰,最終使嗜血的德軍傷亡慘重,支撐不住,因此,歐戰結束近在眼前,幾乎唾手可得。德國陸軍在西線已土崩瓦解,巴黎再次回到法國人的懷抱,盟軍正以排山倒海之勢朝著第三帝國的疆界挺進。”

  但是,後勤供應帶來的困難卻減慢了盟軍前進的速度。按照“霸王”計劃的簡單預計,支持沿塞納河擺開處於靜止狀態的英美部隊,也得充分利用布雷頓的一些港口,每天運來1.4萬噸物資。然而在當時,一個港口也未到手。結果是所有的供給品都得先通過灘頭陣地向諾曼第的後勤供應區輸送,然後再從諾曼第通過公路運出去,或者用飛機直接從英國空運。這樣,蒙哥馬利不得不讓他的3個軍中的1個軍停步不前,而且前方一點物資儲備都沒有。

  然而,比後勤供應更為重要的是,盟軍最高統帥部沒有一個意見一致的作戰計劃。艾森豪竭力推行他的全線挺進、全面,出擊的“寬大正面”戰略;蒙哥馬利則主張採用“單一衝擊”戰略,即在單一司令官的指揮下,集中第12和第21兩個集團軍群的40個師,以壓倒優勢兵力向北發動大規模進攻,橫掃日趨崩潰的德軍,從阿登高原的北面側翼打過去,迅速占領魯爾區,最終奪取柏林。

  在諾曼第戰役最後階段戰鬥結束之前,蒙哥馬利就已擬好了“單一衝擊”計劃,並於8月17日飛赴布萊德雷的司令部,向他談自己的計劃。布萊德雷當即表示完全同意。8月20日,艾森豪在他的指揮所召齊參謀人員會議,商討今後作戰設想。蒙哥馬利派德·甘岡去出席這次會議。會上主要作出了兩項決定:1.從9月1日起,指揮系統有所變更,由艾森豪親自指揮各集團軍群;2.第12集團軍群應直搗梅斯和薩爾,在那兒與龍騎兵會師。蒙哥馬利不同意這些決定,就讓德·甘岡帶著他的便條去說服艾森豪。結果,蒙哥馬利的意見被否定了。於是,蒙哥馬利決定面見艾森豪,就邀他8月23日前來共進午餐。艾森豪欣然同意。

  蒙哥馬利希望在和艾森豪見面之前,再同布萊德雷談一次,便於23日一早飛往布萊德雷的司令部,但使蒙哥馬利吃驚的是,布萊德雷已改變主意,而全力支持他的集團軍群向東往梅斯和薩爾方向挺進。於是,蒙哥馬利馬上返回自己的作戰指揮所,以便及時與艾森豪會晤。

  在艾森豪的參謀長參加會談之前,蒙哥馬利與艾森豪單獨談了1小時。蒙哥馬利說:“應該決定主攻方向並在主攻地區保持強大的兵力,以便迅速獲得決定性戰果……必須把汽油和彈藥集中在經過選擇的突破線後面,若在全線平均分布,戰事無法定局……若採用全線挺進、全面出擊的‘寬大正面’戰略,那麼,挺進就不會有力,最後非停止不可,德軍就有喘息的機會,戰爭將拖到整個冬季,甚至到1945年。”然後,他向艾森豪談了他提出的、布萊德雷原先已經同意了的計劃,並指著地圖,詳加標述,說明這樣做,獲勝的可能性很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