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頁
日, 蔣介石發出了求和文告,說什麼:“三年以來,政治商談之目的,固在於和 平;即動員戡亂之目的,亦在於和平。但是,今日時局為和為戰,人民為禍
為福,其關鍵不在於政府,亦非我同胞對政府的片面的希望所能達成。須知 這個問題的決定完全在共黨,國家能否轉危為安,人民能否轉禍為福,乃在
於共產黨一轉念之間。”蔣介石又說:“只要中共有和平的誠意,能作確切 表示,政府必開誠相見,願與商討停止戰爭恢復和平的具體方法”。同時,
蔣又提出和談的條件,即“只要和議無害於國家的獨立完整,而有助於人民 的休養生息;只要神聖的憲法不由我而違反,民主憲政不由此而破壞,中華
民國國體能夠確保,中華民國的法統不致中斷;隊有確實的保障,人民能夠 維持其自由的生活方式,與最低生活水準。”很顯然,這幾條的實質就是他
蔣介石國民黨的那一套都不能變。蔣在文告中說及他個人可以下野,“只望 和平能早日實現,則個人進退出處,絕不縈懷,而一惟國民公意是從”。當
時,白崇禧曾兩次致電蔣介石,主張停戰言和。蔣介石在 1 月 2 日的復電中 說:“亥敬亥全兩電均悉,中正元旦文告,諒荷閱及,披肝瀝膽而出,自問
耿耿此心,可質天日,今日吾人既已傾吐精誠,重啟和平之門,假令共黨確 能翻然悔禍,保全國家之命脈,顧念生民之塗炭,對當前國民,能共商合理
合法之解決,則中正決無他求,即個人之進退出處,均惟全國人民與全體袍 澤之公意是從。”又說了一番“言和”是很困難,“前途演變尚極微妙”,
要自崇禧“激勵華中軍民,持以寧靜,藉期齊一步驟,鞏固基礎,然後可戰 可和,乃可運用自如,而不為共匪所算”。同日,蔣介石又給張畛復電,說
什麼“須知今日之事,可和而不可降,能戰而後能和”。很顯然,蔣介石的 求和是假的,中國共產黨在 1 月 5 日以新華社名義發表了《評戰犯求和》的
評論,揭露了蔣介石求和的虛偽性和反動性。
① 張治中是 1945 年 11 月被蔣介石派往新疆解決”三區”(伊犁、塔城、阿山暴動的,同時擔任了西北(陝、 寧、甘、青、新)行轅主任。
② 《李宗仁回憶錄》(下)第 914 頁。
1949 年 1 月 4 日,蔣介石親自登門找李宗仁,要李宗仁上來接替他來同 我黨談判。8 日,蔣介石又派張群約黃紹城由南京飛往武漢和長沙,與白崇
禧、程潛商討關於他下野的事。11 日,他給白崇禧的復電中再彈老調,說什 麼:“中以為長江以南之作戰,匪我兩方今昔異勢,匪乃為客,我反為主,
不患不能持久,亦不患不能制勝。”又說:“倘苟有一線和平之希望,吾人 必竭盡一切方法,以求得之,但必須要有代價,至少中華民國之國體與法統
不能變更,軍民生活必有保障,共產主義不能代替我三民主義,苟能如此, 則吾人求仁得仁,雖萬死亦所不辭,個人之得失榮辱,豈足縈懷。”14 日,
中共又發表了《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關於時局的聲明》,提出了和談的八項 條件,徹底剝下了蔣介石求和的畫皮。19 日,蔣介石找了張冶中、張群、吳
忠信、孫科、邵力子、吳鐵城、陳立夫等人商談。一開始,蔣介石就說:“我 是決定下野的了,現在有兩個案子請大家研究:一個是請李德鄰出來和談,
談妥了我再下野;一個是我現在就下野,一切由李德鄰主持。”半晌沒人答 話,蔣介石就一個人一個人問過去,最後十分氣憤地說:“我現在不是被共
產黨打倒的,是被國民黨打倒的!”表示他決心採用第二個方案。
1 月 21 日,蔣介石召集了在南京的黨政軍高級人員百餘人,舉行緊急會 議,蔣介石聲音低沉,似有無限悲傷地說:目前“軍事、政治、財政、外交
皆瀕於絕境,人民所受痛苦亦已達頂點。我有意息兵言和,無奈中共一意孤 行到底。在目前情況下,我個人非引退不可,讓德鄰足依法執行總統職權,
與中共進行和談,我於五年之內絕不干預政治,但願從旁協助。希望各同志 以後同心合力支持德鄰兄,挽救黨國危機。”與會人員黯然無聲,空氣極為
沉重。在蔣介石說話時,有人流淚,等他說完後,竟有人失聲痛苦,有人還 大聲疾呼:“總裁不應退休,應繼續領導,和共產黨作戰到底!”最後,蔣
介石從衣袋裡拿出擬好的《引退謀和書告》,要李宗仁在上面簽了字。會後, 蔣介石就乘美齡號專機飛往杭州。蔣介石在歷史上就第三次下台了。
四、和談決裂
蔣介石下台後,和談空氣是濃厚起來了。李宗仁一上台感到他面前有三 項迫在眉睫的任務:一是為著結束內戰,不得不誠心同中共舉行談判,以求
和解;二是不得不阻止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以求得“體面的和平”;三是 必得尋求美援,以制止通貨膨脹。1 月 27 日,李宗仁致電毛澤東,倡議和解,
表示“自弟主政之日起,即決心以最高之誠意,盡最大之努力,務期促成和 平之實現”。同時,內閣(行政院)也重新改組,由何應欽接孫科的班。何
為福,其關鍵不在於政府,亦非我同胞對政府的片面的希望所能達成。須知 這個問題的決定完全在共黨,國家能否轉危為安,人民能否轉禍為福,乃在
於共產黨一轉念之間。”蔣介石又說:“只要中共有和平的誠意,能作確切 表示,政府必開誠相見,願與商討停止戰爭恢復和平的具體方法”。同時,
蔣又提出和談的條件,即“只要和議無害於國家的獨立完整,而有助於人民 的休養生息;只要神聖的憲法不由我而違反,民主憲政不由此而破壞,中華
民國國體能夠確保,中華民國的法統不致中斷;隊有確實的保障,人民能夠 維持其自由的生活方式,與最低生活水準。”很顯然,這幾條的實質就是他
蔣介石國民黨的那一套都不能變。蔣在文告中說及他個人可以下野,“只望 和平能早日實現,則個人進退出處,絕不縈懷,而一惟國民公意是從”。當
時,白崇禧曾兩次致電蔣介石,主張停戰言和。蔣介石在 1 月 2 日的復電中 說:“亥敬亥全兩電均悉,中正元旦文告,諒荷閱及,披肝瀝膽而出,自問
耿耿此心,可質天日,今日吾人既已傾吐精誠,重啟和平之門,假令共黨確 能翻然悔禍,保全國家之命脈,顧念生民之塗炭,對當前國民,能共商合理
合法之解決,則中正決無他求,即個人之進退出處,均惟全國人民與全體袍 澤之公意是從。”又說了一番“言和”是很困難,“前途演變尚極微妙”,
要自崇禧“激勵華中軍民,持以寧靜,藉期齊一步驟,鞏固基礎,然後可戰 可和,乃可運用自如,而不為共匪所算”。同日,蔣介石又給張畛復電,說
什麼“須知今日之事,可和而不可降,能戰而後能和”。很顯然,蔣介石的 求和是假的,中國共產黨在 1 月 5 日以新華社名義發表了《評戰犯求和》的
評論,揭露了蔣介石求和的虛偽性和反動性。
① 張治中是 1945 年 11 月被蔣介石派往新疆解決”三區”(伊犁、塔城、阿山暴動的,同時擔任了西北(陝、 寧、甘、青、新)行轅主任。
② 《李宗仁回憶錄》(下)第 914 頁。
1949 年 1 月 4 日,蔣介石親自登門找李宗仁,要李宗仁上來接替他來同 我黨談判。8 日,蔣介石又派張群約黃紹城由南京飛往武漢和長沙,與白崇
禧、程潛商討關於他下野的事。11 日,他給白崇禧的復電中再彈老調,說什 麼:“中以為長江以南之作戰,匪我兩方今昔異勢,匪乃為客,我反為主,
不患不能持久,亦不患不能制勝。”又說:“倘苟有一線和平之希望,吾人 必竭盡一切方法,以求得之,但必須要有代價,至少中華民國之國體與法統
不能變更,軍民生活必有保障,共產主義不能代替我三民主義,苟能如此, 則吾人求仁得仁,雖萬死亦所不辭,個人之得失榮辱,豈足縈懷。”14 日,
中共又發表了《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關於時局的聲明》,提出了和談的八項 條件,徹底剝下了蔣介石求和的畫皮。19 日,蔣介石找了張冶中、張群、吳
忠信、孫科、邵力子、吳鐵城、陳立夫等人商談。一開始,蔣介石就說:“我 是決定下野的了,現在有兩個案子請大家研究:一個是請李德鄰出來和談,
談妥了我再下野;一個是我現在就下野,一切由李德鄰主持。”半晌沒人答 話,蔣介石就一個人一個人問過去,最後十分氣憤地說:“我現在不是被共
產黨打倒的,是被國民黨打倒的!”表示他決心採用第二個方案。
1 月 21 日,蔣介石召集了在南京的黨政軍高級人員百餘人,舉行緊急會 議,蔣介石聲音低沉,似有無限悲傷地說:目前“軍事、政治、財政、外交
皆瀕於絕境,人民所受痛苦亦已達頂點。我有意息兵言和,無奈中共一意孤 行到底。在目前情況下,我個人非引退不可,讓德鄰足依法執行總統職權,
與中共進行和談,我於五年之內絕不干預政治,但願從旁協助。希望各同志 以後同心合力支持德鄰兄,挽救黨國危機。”與會人員黯然無聲,空氣極為
沉重。在蔣介石說話時,有人流淚,等他說完後,竟有人失聲痛苦,有人還 大聲疾呼:“總裁不應退休,應繼續領導,和共產黨作戰到底!”最後,蔣
介石從衣袋裡拿出擬好的《引退謀和書告》,要李宗仁在上面簽了字。會後, 蔣介石就乘美齡號專機飛往杭州。蔣介石在歷史上就第三次下台了。
四、和談決裂
蔣介石下台後,和談空氣是濃厚起來了。李宗仁一上台感到他面前有三 項迫在眉睫的任務:一是為著結束內戰,不得不誠心同中共舉行談判,以求
和解;二是不得不阻止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以求得“體面的和平”;三是 必得尋求美援,以制止通貨膨脹。1 月 27 日,李宗仁致電毛澤東,倡議和解,
表示“自弟主政之日起,即決心以最高之誠意,盡最大之努力,務期促成和 平之實現”。同時,內閣(行政院)也重新改組,由何應欽接孫科的班。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