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惟有上下決心,共同以死中求生之覺悟,衝破幾條血路,反匪包圍,予以殲

  滅若干縱隊,乃可解決戰局。”3 日,蔣介石又空投一封親筆信給社聿明。 信上說:“濉溪口之敵大部向永城流竄,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進,如此行動,

  坐視黃兵團消滅,我們將要亡國滅種,望弟迅速令各兵團停止向永城前進, 轉向灘溪口攻擊前進,協同由蚌埠北進之李延年兵團南北夾擊,以解黃維兵 團之圍”。6

  日,蔣介石又致電杜聿明,要他全力衝破重圍。杜聿明懾於蔣 介石的淫威,採用三面掩護、一面攻擊、逐次躍進的戰法,能攻則攻,不能

  攻則守。同時給蔣介石復電說:

  “奉到鈞座手諭,當時遵照改變部署,向灘溪口之匪攻擊前進。”杜聿 明的三個兵團在永城東北的青龍集、陳官莊被人民解放軍包圍了三十三天,

  蔣介石最擔心他的心腹將領和嫡系部隊投降,叮囑侍從,杜聿明的來電隨時 送閱,空投糧食情況要逐日送閱。當 1949 年 1 月 10 日杜聿明被人民解放軍

  圍殲失去聯絡時,蔣介石說:“杜等歷盡危難,戰至最後不降敵”,表示悲 喜交集。

  淮海戰役中,蔣介石的華東劉峙集團五十五萬部隊被人民解放軍全部解 決。

  當遼瀋戰役結束、淮海戰役還在進行的時候,人民解放軍發起了平津戰 役。華北主帥博作義不是蔣介石的嫡系,蔣開始是用陳繼承(蔣的親信,華

  北“剿總”副司令兼北平警備司令)去牽制傅作義,蔣給華北嫡系部隊的口 諭是:“軍令聽傅的,政治聽陳的”。後來蔣介石將陳繼承調走,逐漸將華

  北的軍政財權全部交給傅作義。當時蔣介石為了保存力量,重建江南防線, 想將華北兵力全部由海上南撤,萬不得已就從陸路南撤。而傅作義是三條路,

  到底走那一條舉棋不定:一條是南撤,察綏部隊不是蔣的嫡系,海運寧滬有 困難,陸運要通過遼闊的解放區,希望極少;一條是西竄,顧慮蔣的嫡系部

  隊帶不走;一條是固守平津。那時,蔣介石判斷人民解放軍東北部隊在遼瀋 戰役之後,還會有一個時期的休整,不會很快入關;華北傅作義集團也想抓

  緊獲得美援裝備,補充兵員,然後再作決定也不晚。

  不料,人民解放軍東北部隊迅速入關,會合解放軍華北部隊,在東起灤 縣西至張家口的長達一千二百餘里的戰線上以疾風驟雨之勢,展開了大規模 的戰役行動。從

  1948 年 12 月 22 日至 24 日,在新保安殲滅了傅作義的第三 十五軍軍部和兩個師,在張家口殲滅了第十一兵團所屬的一個軍部、五個師、

  兩個騎兵旅。1949 年 1 月 3 日,蔣介石致電傅作義等,勉以團結一心保衛平 津華北,胡吹什麼“就華北言,匪眾雖多,其裝備補給則不如我,其素質訓

  練,又遠不如我”,要“抱定有匪無我,有我無匪之決心,激勵所部,鼓起 滅此朝食之勇氣,造成高度堅強力量,發揚我革命軍人冒險犯難,以一敵十

  之精神,搶占機先,穩紮猛打,奮鬥到底,堅持最後五分鐘,為戡亂高潮創 造輝煌戰史之一頁,深信克敵制勝,完成戡亂建國之功,端在此戰也”。蔣

  的電文等於廢紙一張,起不了救命符的作用。13 日至 15 日,人民解放軍解 放了天津,殲滅了傅的第八十五軍、第六十二軍和第九十二軍的一個師。守

  塘沽的第十七兵團所屬第八十七軍和獨立第九十五師南逃。這兩仗一打,傅 作義的南撤、西竄都無望了。蔣介石曾給平津部隊軍長以上的投過一封親筆

  信,要他們“固守待援,不成功,便成仁,以完成革命大業”。剩下的北平 在人民解放軍七個縱隊的包圍下,傅作義迫不得已,接受了和平改編的條件。

  1 月 31 日,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戰役中,蔣介石的華北傅作義集團(除塘沽的五萬人由海上逃跑外)

  的五十二萬部隊全部被人民解放軍解決。 這三大戰役一打,蔣介石的五大軍事集團被人民解放軍搞掉了三個,一

  百五十四萬精銳部隊喪失殆盡。李宗仁回憶說:“國軍精銳,至此幾乎全部 消滅,剿共戰事,遂不可收拾了。”①

  三、蔣介石的第三次下野

  在 1948 年 11 月初,蔣介石把張治中叫到南京談話①。張治中當時主張仗 絕對不能再打下去了,要由蔣介石來倡導和平。蔣認為:“我現在不能講和

  平,要和,我就得下野,但是現在不是我下野的時候。”在 8 日的總理紀念 周上,他還痛斥主和者,說什麼“前幾天竟有少數知識分子公然發表文字,

  提出和平的主張,這實在是自己喪失了民族精神,完全是投降主義者”。但 是,到黃伯韜兵團被殲滅後,再加上金圓券的貶值,蔣介石就請孫科出來組

  織內閣,而且對孫科說:“內閣組成以後,由你們去研究,如果大家認為一 定要和平的話,我也可以考慮的。”淮海戰役接近尾聲,“京、滬震動,人

  心惶惶,陰沉氣氛彌滿全國”②,國內外許多民意機關和國民黨一些高級將領, 都希望蔣介石在“猶有可為之時”,與中共恢復和平談判。1949 年 1 月 1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