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4月6日的國民黨中常會除了對蔣介石遺囑作出決議外,還作出兩項決定:
第一項決定:“副總統”嚴家淦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第49條規定:“總統”缺位時由“副總統”繼位,宣誓就任“總統”職。嚴家淦在就職後發表談話稱:
“力行總統蔣公遺訓,繼承未意的志業,竟智盡忠,馳驅效命。”台灣《中央日報》社編:《領袖精神萬古常新》。
第二項規定:對蔣經國辭職決議“懇予慰留”。蔣經國於其父病逝第二天便以從政主管官員身份向國民黨中央提出辭呈:
“經國不孝,侍奉無狀,遂致總裁心疾猝發,遽爾崩殂,五內摧裂,已不復能治理政事,伏懇中央委員會矜念此孤臣孽子之微忠,准予解除行政院一切職務,是所至禱。”《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9輯第257頁。
國民黨中常會對蔣經國的辭呈決議如下:
“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同志,以總裁崩殂,懇辭行政院院長職務一節,中央常會咸以國家內遭大變,外毀橫逆……革命之事功未竟……至望蔣經國同志深維古人墨經之義,勉承艱大,共竭其效死勿去這忠盡,即所以篤其錫類不匱之孝恩。”《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9輯第258頁。
蔣經國對國民黨中常會“效死勿去”之議,發表談話稱:“敢不銜哀受命,墨經從事,期毋負於全黨同志與全國軍民之督望。”《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9輯第257頁。
對於國民黨中常會兩項決議,作家江南發表評論稱:
“兩項決議十分荒唐,嚴家淦宣誓就任,法有明文,無須常會多此一舉”。“經國因父喪辭職應向新任總統提出,因行政院長非黨內職務,如辭國民黨中常委,那又當別論。”江南:《蔣經國傳》第447頁。
阮大仁先生就國民黨中央上述決議也提出疑問:
---------------
崩殂(3)
---------------
“即使黨決定予以慰留,其仍須向新任總統提出辭職。黨的慰留只是表示黨支持其留任,並不表示新任總統亦予慰留。吊然嚴家淦總統身為中常委,在常會中亦表示希望蔣經國留任,但是嚴家淦總統與嚴家淦中常會的身份不同,雖然同是一人,兩種身份的法定地位不同,嚴家淦中常委的在黨內的意見不能取代嚴家淦總統在憲法上應有權力。”阮大仁:《台灣內部的幾件大事及台局動向》,香港《明報月刊》第115期。
江南與阮大仁均從法理上指責國民黨中常會兩項決議不妥,確切中要害。但殊不知國民黨的領導體制是“以黨領政”、“以黨代政”、“黨政不分”。如果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國民黨中常會的兩項決議,也就不難理解了。
---------------
眾說紛紜話喪事(1)
---------------
蔣介石病逝後,台灣當局開動一切宣傳機器以表示對蔣介石死亡的“隆重哀悼”。從4月6日至17日蔣介石大殮的次日,台灣的報紙將平日紅色套版改為一律黑色的版面,幾乎全部篇幅都用在有關蔣介石這個主題上。字典上一切美好的字眼幾乎都用盡了,台灣新聞界使出渾身的解數,盡最大努力對蔣介石的公共形象加以最後的神化、聖化、完美化。蔣介石的死亡被稱作“崩殂”,他的墳墓被稱為“陵寢”。台報還宣稱:在蔣介石病逝時“淡水海外東北角上突然出現一個金紅色的巨球,四周圍繞著五彩祥雲,迤邐划過天空,不旋踵的電光閃閃,巨雷驚蟄,緊接著大雨傾盆而下。吳一舟:《蔣總統的一生》。蔣經國在日記中也稱蔣介石病逝時“天發雷電,繼之以傾盆大雨,正是所謂風雲異色,天地同哀”。《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9輯第620頁。這在實際上是不折不扣地把蔣介石當作了封建帝王。
台灣新聞界除了再次神化蔣介石之外,同時也透露出台灣統治階層的一種彷徨無主、失望沮喪,甚至是歇斯底里的情緒,借一位退伍老兵的口,《中央日報》報導說:
“我一直期望著總統蔣公能帶我們回去,現在他老人家竟然先走了。”
借錢穆之口,《中央日報》告台灣民眾“不要有驚慌之心”,“必須鎮定和團結”,並多次重複被人引為笑柄的所謂蔣介石的格言:“處變不驚,莊敬自強”。
借何應欽之口,《中央日報》要台灣民眾:
“遵奉蔣公的遺志,擁護政府暨嚴總統、蔣院長,與我們全國同胞團結一致。相信蔣公的精神一定是永遠與我們常相左右,我們也將必能在蔣公的精神與我們政府的領導下,實現蔣公的遺志,達成反共復國建國的最後成功。”
蔣介石病逝在島外也引起了不同的反響。
首先來自大陸新華社的消息是:中國共產黨仍視他的老對手蔣介石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代表”,“雙手沾滿了中國革命人民的鮮血”,他是“國民黨反動派的頭子、中國人民的公敵”,是死有餘辜。
此一訊息說明中共對蔣介石死後有如生前一樣的鄙視。
來自外國的消息是:有些國家把蔣介石貶得一文不值,有些國家又把他說成是20世紀的英雄。蔣介石一生中最“忠實”的外交盟友美國,對蔣之死表示十分冷淡,福特總統只擬派農業部長前來弔喪。後經台灣當局要求,才改派副總統洛克菲勒前來。福特對蔣介石病逝只作了禮節性的聲明,稱:
第一項決定:“副總統”嚴家淦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第49條規定:“總統”缺位時由“副總統”繼位,宣誓就任“總統”職。嚴家淦在就職後發表談話稱:
“力行總統蔣公遺訓,繼承未意的志業,竟智盡忠,馳驅效命。”台灣《中央日報》社編:《領袖精神萬古常新》。
第二項規定:對蔣經國辭職決議“懇予慰留”。蔣經國於其父病逝第二天便以從政主管官員身份向國民黨中央提出辭呈:
“經國不孝,侍奉無狀,遂致總裁心疾猝發,遽爾崩殂,五內摧裂,已不復能治理政事,伏懇中央委員會矜念此孤臣孽子之微忠,准予解除行政院一切職務,是所至禱。”《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9輯第257頁。
國民黨中常會對蔣經國的辭呈決議如下:
“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同志,以總裁崩殂,懇辭行政院院長職務一節,中央常會咸以國家內遭大變,外毀橫逆……革命之事功未竟……至望蔣經國同志深維古人墨經之義,勉承艱大,共竭其效死勿去這忠盡,即所以篤其錫類不匱之孝恩。”《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9輯第258頁。
蔣經國對國民黨中常會“效死勿去”之議,發表談話稱:“敢不銜哀受命,墨經從事,期毋負於全黨同志與全國軍民之督望。”《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9輯第257頁。
對於國民黨中常會兩項決議,作家江南發表評論稱:
“兩項決議十分荒唐,嚴家淦宣誓就任,法有明文,無須常會多此一舉”。“經國因父喪辭職應向新任總統提出,因行政院長非黨內職務,如辭國民黨中常委,那又當別論。”江南:《蔣經國傳》第447頁。
阮大仁先生就國民黨中央上述決議也提出疑問:
---------------
崩殂(3)
---------------
“即使黨決定予以慰留,其仍須向新任總統提出辭職。黨的慰留只是表示黨支持其留任,並不表示新任總統亦予慰留。吊然嚴家淦總統身為中常委,在常會中亦表示希望蔣經國留任,但是嚴家淦總統與嚴家淦中常會的身份不同,雖然同是一人,兩種身份的法定地位不同,嚴家淦中常委的在黨內的意見不能取代嚴家淦總統在憲法上應有權力。”阮大仁:《台灣內部的幾件大事及台局動向》,香港《明報月刊》第115期。
江南與阮大仁均從法理上指責國民黨中常會兩項決議不妥,確切中要害。但殊不知國民黨的領導體制是“以黨領政”、“以黨代政”、“黨政不分”。如果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國民黨中常會的兩項決議,也就不難理解了。
---------------
眾說紛紜話喪事(1)
---------------
蔣介石病逝後,台灣當局開動一切宣傳機器以表示對蔣介石死亡的“隆重哀悼”。從4月6日至17日蔣介石大殮的次日,台灣的報紙將平日紅色套版改為一律黑色的版面,幾乎全部篇幅都用在有關蔣介石這個主題上。字典上一切美好的字眼幾乎都用盡了,台灣新聞界使出渾身的解數,盡最大努力對蔣介石的公共形象加以最後的神化、聖化、完美化。蔣介石的死亡被稱作“崩殂”,他的墳墓被稱為“陵寢”。台報還宣稱:在蔣介石病逝時“淡水海外東北角上突然出現一個金紅色的巨球,四周圍繞著五彩祥雲,迤邐划過天空,不旋踵的電光閃閃,巨雷驚蟄,緊接著大雨傾盆而下。吳一舟:《蔣總統的一生》。蔣經國在日記中也稱蔣介石病逝時“天發雷電,繼之以傾盆大雨,正是所謂風雲異色,天地同哀”。《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9輯第620頁。這在實際上是不折不扣地把蔣介石當作了封建帝王。
台灣新聞界除了再次神化蔣介石之外,同時也透露出台灣統治階層的一種彷徨無主、失望沮喪,甚至是歇斯底里的情緒,借一位退伍老兵的口,《中央日報》報導說:
“我一直期望著總統蔣公能帶我們回去,現在他老人家竟然先走了。”
借錢穆之口,《中央日報》告台灣民眾“不要有驚慌之心”,“必須鎮定和團結”,並多次重複被人引為笑柄的所謂蔣介石的格言:“處變不驚,莊敬自強”。
借何應欽之口,《中央日報》要台灣民眾:
“遵奉蔣公的遺志,擁護政府暨嚴總統、蔣院長,與我們全國同胞團結一致。相信蔣公的精神一定是永遠與我們常相左右,我們也將必能在蔣公的精神與我們政府的領導下,實現蔣公的遺志,達成反共復國建國的最後成功。”
蔣介石病逝在島外也引起了不同的反響。
首先來自大陸新華社的消息是:中國共產黨仍視他的老對手蔣介石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代表”,“雙手沾滿了中國革命人民的鮮血”,他是“國民黨反動派的頭子、中國人民的公敵”,是死有餘辜。
此一訊息說明中共對蔣介石死後有如生前一樣的鄙視。
來自外國的消息是:有些國家把蔣介石貶得一文不值,有些國家又把他說成是20世紀的英雄。蔣介石一生中最“忠實”的外交盟友美國,對蔣之死表示十分冷淡,福特總統只擬派農業部長前來弔喪。後經台灣當局要求,才改派副總統洛克菲勒前來。福特對蔣介石病逝只作了禮節性的聲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