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蔣介石“是一個具有堅定正直的品質、巨大的勇氣和深切的政治信念的人”,是“最後一位在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重要盟國領導人”。他的病逝“標誌著中國歷史上一個時代的結束”朱養民等:《論蔣介石的生前與死後》,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1978年版。。
美國人之所以對蔣介石的死反應冷淡,是因為蔣介石並不是他們在台灣的理想統治工具。國民黨退台前後,美國人的做法激怒了蔣介石,致使吳、孫、陳一一被清除。美、蔣失和後,中國積極發展中美兩國的關係。蔣介石病逝之時,正值中、美兩國建交前夕,從其全球戰略考慮,美國人不能不對蔣介石表示遺憾了。
蔣介石另一“外交”夥伴日本,對蔣介石病逝表現出出奇的狂熱。4月7日,各大報均以頭版頭條新聞報導了蔣介石病逝的消息。多數日本報紙稱蔣介石是“近代中國所產生的英雄”。
日本人之所以產生這種看法,是因為日本人自古就同情有如凋落的櫻花似的“失敗英雄”;也因在相當一部分日本人的觀念里,蔣介石之所以成為中國的“英雄”,其根源全在於蔣到日本留學的緣故;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對日本發動戰爭罪責的“既往不咎”與“以德報怨”,也使一些日本人認為這是“東洋人的信條”。正是在上述觀念的支配下,使日本對病逝的蔣介石產生了好感。日本的井出官房長官代表日本政府發表了一個“非官方式”的談話,稱讚蔣介石,並以示哀悼。其後,日本首相三木武夫以自民黨總裁的名義,給蔣經國打了一個唁電。同時,自民黨決定派前首相佐滕榮作以“自民黨總裁代理”的名義前往台北弔喪。由於中國大陸方面的抗議,日方連自民黨代表的名義也不用,佐滕榮作與另一位前首相岸信介以“友人代表”身份出席了蔣介石的葬禮。
來自台灣近鄰菲律賓一家報紙的消息是:
蔣介石“夢想返回大陸仍舊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②③朱養民等:《論蔣介石的生前與死後》。
來自歐洲地區的訊息是,瑞典《今日新聞》報編輯奧洛夫山德遜發表文章,稱蔣介石的死是:
“一個鬼魅死去了”,“逝去的只是一個老頑固,這老頑固在一段長的荒謬的時間裡,曾經贏取過他完全不配得到的同情”。②
---------------
眾說紛紜話喪事(2)
---------------
外國輿論對於蔣介石病逝後台灣政局及前途給予相當重視,外電評論稱:
“蔣介石的死,意味著統治過戰後冷戰時代的‘國民政府是中國的正統政府’這種虛構,已名副其實地崩潰了”。“蔣介石之死,已使台灣進入了蔣經國的領導體制。今後的台灣是孕育著風波的”。③
今後台灣孕育著什麼風波呢?外電分析稱:
“第一,蔣介石在各界都擁有絕對優勢的力量,但是,對蔣經國無論在政界或軍界內都有不少反對勢力。蔣經國近3年半以來事實上能夠代行總統的權力,也是由於蔣介石發揮了保護人的作用。這些反對勢力許多是在日本戰爭、國共內戰中與蔣介石同生死共命運的所謂嫡系。他們認為蔣經國是戰後派……,因此,當主張蔣經國應成為蔣介石的接班人的意見抬頭時,他們說:‘天下為公,不應靠父子之情而讓之’,一直表示反對。蔣經國要在短期內清除反對勢力,其力量在目前尚不足。”
“第二,占居民85%的台灣人認為蔣經國體制歸根結底還是外省人的強權統治”。蔣介石病逝後,“台獨”之聲甚囂塵上。②朱養民等:《論蔣介石的生前與死後》。
外電上述評論確有一定道理,但也不盡然。按照歷史定律,任何一位主席當政者病逝後,圍繞著權力繼承問題,必然有一番爭論與爭鬥。這種狀況在蔣介石病逝後也依然存在。老的一代因蔣介石在世不好發作,蔣一死,已無人再能約束他們,他們不會買蔣經國的帳。對於老一代此時此刻的心境,蔣經國最明白不過了。經過幾十年老蔣的培養,蔣經國長進甚大,羽毛日漸豐滿。他出任“閣揆”後的種種動作愈益顯示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蔣介石病逝時,儘管嚴家淦依“憲法”就任“總統”職,但國民黨統治體制是“以黨統政”,黨權高於一切。嚴家淦繼“統”,並未解決權力繼承問題。蔣經國為順利繼承父位,接連拋出了幾個殺手鐧。
首先採取以退為進策略。此一策略就是蔣經國在其父病逝後第二天凌晨向國民黨中常會提出的“辭呈”。江南稱蔣經國此舉純系“荒唐”,並藐視新“總統”。
其次借父喪壓先朝老臣。在蔣介石病逝後,蔣經國利用其父的偶像地位,做出“至孝感人”的樣子,一方面“悲哀跪哭,昏迷不省”;一方面抱病夜宿靈堂。報刊登出他“長跪致哀”的照片,又登出“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阿諛之言,並推論說:
“由於蔣院長的恪盡孝道,我們更感到國家信託得人,他所領導的政府,必然是一個大有為的政府”。②
可憐的嚴家淦,大約是因為沒有一個可以令他“恪盡孝道”的父親,剛剛當上“總統”,“政府”就已經由別人領導了。蔣經國深感自己地位還不夠固若金湯,故要報紙刊登他的舊作《我的父親》,還拿出蔣介石給他寫的一些字幅交給報紙發表。凡此種種,無非是想借他父親的聲威壓服先朝的“元老”。同時,他又為爭取民心,每天早晨去中山紀念館向瞻吊其父的老百姓致謝。
美國人之所以對蔣介石的死反應冷淡,是因為蔣介石並不是他們在台灣的理想統治工具。國民黨退台前後,美國人的做法激怒了蔣介石,致使吳、孫、陳一一被清除。美、蔣失和後,中國積極發展中美兩國的關係。蔣介石病逝之時,正值中、美兩國建交前夕,從其全球戰略考慮,美國人不能不對蔣介石表示遺憾了。
蔣介石另一“外交”夥伴日本,對蔣介石病逝表現出出奇的狂熱。4月7日,各大報均以頭版頭條新聞報導了蔣介石病逝的消息。多數日本報紙稱蔣介石是“近代中國所產生的英雄”。
日本人之所以產生這種看法,是因為日本人自古就同情有如凋落的櫻花似的“失敗英雄”;也因在相當一部分日本人的觀念里,蔣介石之所以成為中國的“英雄”,其根源全在於蔣到日本留學的緣故;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對日本發動戰爭罪責的“既往不咎”與“以德報怨”,也使一些日本人認為這是“東洋人的信條”。正是在上述觀念的支配下,使日本對病逝的蔣介石產生了好感。日本的井出官房長官代表日本政府發表了一個“非官方式”的談話,稱讚蔣介石,並以示哀悼。其後,日本首相三木武夫以自民黨總裁的名義,給蔣經國打了一個唁電。同時,自民黨決定派前首相佐滕榮作以“自民黨總裁代理”的名義前往台北弔喪。由於中國大陸方面的抗議,日方連自民黨代表的名義也不用,佐滕榮作與另一位前首相岸信介以“友人代表”身份出席了蔣介石的葬禮。
來自台灣近鄰菲律賓一家報紙的消息是:
蔣介石“夢想返回大陸仍舊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②③朱養民等:《論蔣介石的生前與死後》。
來自歐洲地區的訊息是,瑞典《今日新聞》報編輯奧洛夫山德遜發表文章,稱蔣介石的死是:
“一個鬼魅死去了”,“逝去的只是一個老頑固,這老頑固在一段長的荒謬的時間裡,曾經贏取過他完全不配得到的同情”。②
---------------
眾說紛紜話喪事(2)
---------------
外國輿論對於蔣介石病逝後台灣政局及前途給予相當重視,外電評論稱:
“蔣介石的死,意味著統治過戰後冷戰時代的‘國民政府是中國的正統政府’這種虛構,已名副其實地崩潰了”。“蔣介石之死,已使台灣進入了蔣經國的領導體制。今後的台灣是孕育著風波的”。③
今後台灣孕育著什麼風波呢?外電分析稱:
“第一,蔣介石在各界都擁有絕對優勢的力量,但是,對蔣經國無論在政界或軍界內都有不少反對勢力。蔣經國近3年半以來事實上能夠代行總統的權力,也是由於蔣介石發揮了保護人的作用。這些反對勢力許多是在日本戰爭、國共內戰中與蔣介石同生死共命運的所謂嫡系。他們認為蔣經國是戰後派……,因此,當主張蔣經國應成為蔣介石的接班人的意見抬頭時,他們說:‘天下為公,不應靠父子之情而讓之’,一直表示反對。蔣經國要在短期內清除反對勢力,其力量在目前尚不足。”
“第二,占居民85%的台灣人認為蔣經國體制歸根結底還是外省人的強權統治”。蔣介石病逝後,“台獨”之聲甚囂塵上。②朱養民等:《論蔣介石的生前與死後》。
外電上述評論確有一定道理,但也不盡然。按照歷史定律,任何一位主席當政者病逝後,圍繞著權力繼承問題,必然有一番爭論與爭鬥。這種狀況在蔣介石病逝後也依然存在。老的一代因蔣介石在世不好發作,蔣一死,已無人再能約束他們,他們不會買蔣經國的帳。對於老一代此時此刻的心境,蔣經國最明白不過了。經過幾十年老蔣的培養,蔣經國長進甚大,羽毛日漸豐滿。他出任“閣揆”後的種種動作愈益顯示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蔣介石病逝時,儘管嚴家淦依“憲法”就任“總統”職,但國民黨統治體制是“以黨統政”,黨權高於一切。嚴家淦繼“統”,並未解決權力繼承問題。蔣經國為順利繼承父位,接連拋出了幾個殺手鐧。
首先採取以退為進策略。此一策略就是蔣經國在其父病逝後第二天凌晨向國民黨中常會提出的“辭呈”。江南稱蔣經國此舉純系“荒唐”,並藐視新“總統”。
其次借父喪壓先朝老臣。在蔣介石病逝後,蔣經國利用其父的偶像地位,做出“至孝感人”的樣子,一方面“悲哀跪哭,昏迷不省”;一方面抱病夜宿靈堂。報刊登出他“長跪致哀”的照片,又登出“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阿諛之言,並推論說:
“由於蔣院長的恪盡孝道,我們更感到國家信託得人,他所領導的政府,必然是一個大有為的政府”。②
可憐的嚴家淦,大約是因為沒有一個可以令他“恪盡孝道”的父親,剛剛當上“總統”,“政府”就已經由別人領導了。蔣經國深感自己地位還不夠固若金湯,故要報紙刊登他的舊作《我的父親》,還拿出蔣介石給他寫的一些字幅交給報紙發表。凡此種種,無非是想借他父親的聲威壓服先朝的“元老”。同時,他又為爭取民心,每天早晨去中山紀念館向瞻吊其父的老百姓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