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美國既希望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同時又擔心蘇聯的勢力一旦進入中國也就很難退出去。因此,華盛頓希望中國不僅在對日作戰中能夠發揮作用,而且在戰後還能成為抗衡蘇聯的一支力量。於是,美國對華政策基於這樣一種考慮:"遠東地區和平與安全的基本條件是使中國成為該地區的主要穩定因素"。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美國必須不遺餘力地援助蔣介石,使中國在蔣介石的領導下實現統一。羅斯福直言不諱地說,中國沒有任何一個政權、政府或者任何領導人能比國民黨和蔣介石給予美國更多的支持與合作。
華盛頓為了促使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卻又不願意以犧牲美、蘇關係為代價來扶助一個腐敗的國民黨政府。羅斯福曾告訴孔祥熙,如果中國同蘇聯鬧糾紛的話,在目前這種情況下,美國無法提供任何幫助。結果,國民黨的反蘇情緒暫時被抑制下去了。國民黨官員似乎已經形成這樣一種認識:當戰爭正在進行之際,抱怨來自蘇聯的威脅,那是非常愚蠢而危險的。現在說蘇聯的不是,對國民黨沒有多大好處。
這個時候,新疆問題對中蘇關係無疑是一個嚴峻考驗。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在戰爭初期遭遇了極大困難。新疆的盛世才以為蘇聯可能支撐不住了,在國民黨政府的拉攏下,於1942年8月投靠了蔣介石,迫使蘇聯的勢力退出新疆。蔣介石把新疆的歸順稱為"國民政府成立以來最大之成功"。中蘇關係也由此降到了自"九一八"事變以來的低谷。
1944年春夏,白俄羅斯戰役結束,蘇聯對德戰爭的勝利局勢已基本確定。莫斯科開始考慮對日作戰的問題了,史達林已決定派遣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指揮蘇聯遠東部隊。蘇聯又有時間和精力策劃對新疆的捲土重來。在組織上,蘇聯積極幫助新疆少數民族建立各種秘密團體。在軍事方面,蘇聯向新疆少數民族反抗組織提供了大量武器,還在蘇聯境內為武裝暴動培訓軍事幹部,甚至派遣軍事顧問直接參與對新疆游擊活動的領導和組織。蘇聯在阿拉木圖和安集延建立了兩個軍事基地,專門訓練逃亡到蘇聯境內的新疆少數民族反抗人士。阿拉木圖基地負責正規戰訓練,安集延基地負責游擊戰。1944年4月上旬,蒙古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喬巴山來到新疆青河縣,會見了當地反抗組織首領,給他們派來了一批軍事顧問,還運送了武器彈藥。在阿山暴動過程中,他們不斷從蒙古得到大批武器。
對於蘇聯重新染指新疆的行為,蔣介石的態度起初十分強硬。他甚至調兵遣將,準備不惜同蘇聯一戰。同時,蔣介石還向羅斯福告史達林的狀,希望美國對蘇聯施加壓力。3月17日,蔣介石致電羅斯福,說他對標有蘇聯徽記的飛機對外蒙古邊境上的新疆軍隊進行攻擊深感不安。他警告說:不能簡單地把這看作是一種地方性事件,而應當把它看成是"對蘇聯當前和未來的遠東政策的極其重要的說明"。蔣介石還告訴羅斯福,他對新疆、俄國人、外蒙古和中國共產黨使中國布爾什維克化的意圖感到焦慮。
出乎蔣介石的意料,美國的反映並不強烈。4月8日,羅斯福建議蔣介石政府暫時"凍結"新疆事件,等到戰後再解決。兩天之後,羅斯福又勸蔣介石對蘇聯要忍耐,甚至禁止中國再擴大反蘇宣傳。在華盛頓的一再敦促下,4月19日,蔣介石批准了一項緩和中蘇在新疆問題上緊張關係的計劃,嚴令新疆當局力求避免任何邊界衝突,然後再尋機將盛世才調離新疆,以取得蘇聯的好感。
美國之所以不願看到中蘇之間發生衝突,是因為美國希望戰後由美蘇合作主宰世界。而蘇聯要想在戰後保持遠東地區的穩定,也需要同美國合作。1943年底,史達林分別任命梅斯基、李維諾夫擔任戰後賠償委員會和戰後和平條約委員會負責人,就戰後世界問題進行討論。梅斯基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承認,蘇聯需要十年的時間來醫治戰爭創傷。因此,蘇聯在戰後的主要目標,將是確保持久的和平,以使蘇聯"有足夠的時間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即使"歐洲或者亞洲的所有國家的力量合在一起也難以對其構成威脅"。李維諾夫也表示,蘇聯必須尋求合作,"以擁有至少幾十年的和平"。史達林由此考慮到,蘇聯需要同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進行長期的戰後合作"。
如此以來,美、蘇要想在戰後實現合作,需要在對華政策上達成一致意見,即:共同支持蔣介石,使中國在蔣介石的領導下實現統一。6月,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訪問蘇聯和中國,以推動中蘇接觸。華萊士在出訪前宣稱,"中國和俄國這兩個偉大的國家現在是光榮的國家"。這種"政治上的浮誇之詞"顯示出美國再次致力於為蔣介石打氣,並"在中、蘇之間製造善意"。
6月10日,史達林會見了美國駐蘇大使哈里曼,明確表示贊同羅斯福的下述觀點:蔣介石是唯一能使中國統一的人。史達林甚至相信,蔣介石是在中國可以找到的最適當的人選。哈里曼告訴史達林:羅斯福認為應該鼓勵蔣介石同中國共產黨人和解。他還關切地詢問史達林:"有沒有任何想法能夠制定一項聯合的美蘇對華政策"。6月中旬,哈里曼在塔什干迎接華萊士時向他轉告了史達林對蔣介石的上述看法。
6月16日,王世傑受蔣介石之託專程趕往迪化迎接華萊士,並叮囑盛世才不要在華萊士面前公開攻擊蘇聯。6月20日,華萊士抵達重慶,並同蔣介石舉行多次會談。華萊斯明確告訴蔣介石:因中蘇之間衝突而可能產生的任何問題,都應該留待以後解決。他還向蔣介石轉告了史達林同哈里曼的談話內容。
華盛頓為了促使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卻又不願意以犧牲美、蘇關係為代價來扶助一個腐敗的國民黨政府。羅斯福曾告訴孔祥熙,如果中國同蘇聯鬧糾紛的話,在目前這種情況下,美國無法提供任何幫助。結果,國民黨的反蘇情緒暫時被抑制下去了。國民黨官員似乎已經形成這樣一種認識:當戰爭正在進行之際,抱怨來自蘇聯的威脅,那是非常愚蠢而危險的。現在說蘇聯的不是,對國民黨沒有多大好處。
這個時候,新疆問題對中蘇關係無疑是一個嚴峻考驗。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在戰爭初期遭遇了極大困難。新疆的盛世才以為蘇聯可能支撐不住了,在國民黨政府的拉攏下,於1942年8月投靠了蔣介石,迫使蘇聯的勢力退出新疆。蔣介石把新疆的歸順稱為"國民政府成立以來最大之成功"。中蘇關係也由此降到了自"九一八"事變以來的低谷。
1944年春夏,白俄羅斯戰役結束,蘇聯對德戰爭的勝利局勢已基本確定。莫斯科開始考慮對日作戰的問題了,史達林已決定派遣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指揮蘇聯遠東部隊。蘇聯又有時間和精力策劃對新疆的捲土重來。在組織上,蘇聯積極幫助新疆少數民族建立各種秘密團體。在軍事方面,蘇聯向新疆少數民族反抗組織提供了大量武器,還在蘇聯境內為武裝暴動培訓軍事幹部,甚至派遣軍事顧問直接參與對新疆游擊活動的領導和組織。蘇聯在阿拉木圖和安集延建立了兩個軍事基地,專門訓練逃亡到蘇聯境內的新疆少數民族反抗人士。阿拉木圖基地負責正規戰訓練,安集延基地負責游擊戰。1944年4月上旬,蒙古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喬巴山來到新疆青河縣,會見了當地反抗組織首領,給他們派來了一批軍事顧問,還運送了武器彈藥。在阿山暴動過程中,他們不斷從蒙古得到大批武器。
對於蘇聯重新染指新疆的行為,蔣介石的態度起初十分強硬。他甚至調兵遣將,準備不惜同蘇聯一戰。同時,蔣介石還向羅斯福告史達林的狀,希望美國對蘇聯施加壓力。3月17日,蔣介石致電羅斯福,說他對標有蘇聯徽記的飛機對外蒙古邊境上的新疆軍隊進行攻擊深感不安。他警告說:不能簡單地把這看作是一種地方性事件,而應當把它看成是"對蘇聯當前和未來的遠東政策的極其重要的說明"。蔣介石還告訴羅斯福,他對新疆、俄國人、外蒙古和中國共產黨使中國布爾什維克化的意圖感到焦慮。
出乎蔣介石的意料,美國的反映並不強烈。4月8日,羅斯福建議蔣介石政府暫時"凍結"新疆事件,等到戰後再解決。兩天之後,羅斯福又勸蔣介石對蘇聯要忍耐,甚至禁止中國再擴大反蘇宣傳。在華盛頓的一再敦促下,4月19日,蔣介石批准了一項緩和中蘇在新疆問題上緊張關係的計劃,嚴令新疆當局力求避免任何邊界衝突,然後再尋機將盛世才調離新疆,以取得蘇聯的好感。
美國之所以不願看到中蘇之間發生衝突,是因為美國希望戰後由美蘇合作主宰世界。而蘇聯要想在戰後保持遠東地區的穩定,也需要同美國合作。1943年底,史達林分別任命梅斯基、李維諾夫擔任戰後賠償委員會和戰後和平條約委員會負責人,就戰後世界問題進行討論。梅斯基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承認,蘇聯需要十年的時間來醫治戰爭創傷。因此,蘇聯在戰後的主要目標,將是確保持久的和平,以使蘇聯"有足夠的時間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即使"歐洲或者亞洲的所有國家的力量合在一起也難以對其構成威脅"。李維諾夫也表示,蘇聯必須尋求合作,"以擁有至少幾十年的和平"。史達林由此考慮到,蘇聯需要同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進行長期的戰後合作"。
如此以來,美、蘇要想在戰後實現合作,需要在對華政策上達成一致意見,即:共同支持蔣介石,使中國在蔣介石的領導下實現統一。6月,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訪問蘇聯和中國,以推動中蘇接觸。華萊士在出訪前宣稱,"中國和俄國這兩個偉大的國家現在是光榮的國家"。這種"政治上的浮誇之詞"顯示出美國再次致力於為蔣介石打氣,並"在中、蘇之間製造善意"。
6月10日,史達林會見了美國駐蘇大使哈里曼,明確表示贊同羅斯福的下述觀點:蔣介石是唯一能使中國統一的人。史達林甚至相信,蔣介石是在中國可以找到的最適當的人選。哈里曼告訴史達林:羅斯福認為應該鼓勵蔣介石同中國共產黨人和解。他還關切地詢問史達林:"有沒有任何想法能夠制定一項聯合的美蘇對華政策"。6月中旬,哈里曼在塔什干迎接華萊士時向他轉告了史達林對蔣介石的上述看法。
6月16日,王世傑受蔣介石之託專程趕往迪化迎接華萊士,並叮囑盛世才不要在華萊士面前公開攻擊蘇聯。6月20日,華萊士抵達重慶,並同蔣介石舉行多次會談。華萊斯明確告訴蔣介石:因中蘇之間衝突而可能產生的任何問題,都應該留待以後解決。他還向蔣介石轉告了史達林同哈里曼的談話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