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蔣介石稱:美國如有改進中蘇關係辦法,"中國必將全力以赴"(1) 蔣介石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 收藏本書 字號 -+
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的條件之一就是恢復沙皇俄國在1904年日俄戰爭中失去的特權。蔣介石在得知雅爾達協定後的心情,可以用"痛憤與自省"來形容。他確實有一種被出賣的感覺。在一連幾天的考慮之後,蔣介石終於決定了對雅爾達協定的基本態度。但他對"租借"二字無法接受,認為"租借地"這個名稱被中國人認為是"最大之羞辱與污點",所以,"今後決不願此名詞再見於中華民族之歷史"。蔣介石還信誓旦旦地說,如果旅順再次被俄國租借,將"決難忍辱"。
蔣介石關心的是中國東北的主權問題。他之所以接受雅爾達協定有關中國問題的條款,主要原因還在於他希望蘇聯出兵對日作戰,幫助他收復東北失地。這從他當時同蘇聯駐華大使彼得羅夫談話中可以看出。蔣介石表示,凡是幫助中國收復失地的友邦,"將來中國領土內,如為遠東和平有建築海、空軍基地之必要時,中國願與各友邦共同使用,當不加拒絕。如蘇聯能幫助我國恢復東三省領土、主權完整及行政獨立以後,東三省的鐵路和商港,當給蘇聯以便,如有軍港需要,則軍港亦可與蘇聯共同使用,決不致於蘇聯有不利之措施。"他還聲稱,如果蘇聯能夠按照中國的要求解決東北問題,那麼,這將是"中蘇合作的第二個機會"。蔣介石甚至表示,中蘇簽訂密切合作條約之後,"將來中蘇之間的國界上,甚至可以不設防",就像美國同加拿大之間一樣。
蔣介石急於同莫斯科簽訂友好條約,一個重要原因是打算在戰後解決中共問題時"避免遭到俄國的干擾"。其實,早在6月份日本就請求蘇聯出面調停結束戰爭。但美國和英國急於要求蘇聯參戰。如果沒有人敦促蘇聯參戰,那麼,結局可能會是另外一個樣子。儘管如此,蔣介石"總體上對條約是滿意的"。他承認,條約的簽訂表明蘇聯準備幫助他統一中國的武裝力量,支持國民黨建立聯合政府。
當然,史達林對條約更加滿意。蘇聯以最小的代價換來了在法律上承認外蒙古的獨立,以及恢復了沙皇在中國東北的大部分特權,從而大大改善了蘇聯在遠東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地位。史達林得意之情溢於言表:"旅順口是我們的,大連是我們的",而且"中長鐵路是我們的",中國、蒙古,"一切都已正常"。
1.蔣介石稱:美國如有改進中蘇關係辦法,"中國必將全力以赴"
1943年2月,蘇聯紅軍取得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出現轉折。7月至8月,蘇軍又取得庫爾斯克戰役大捷。與此同時,英美聯軍也在西西里登陸,義大利隨即投降。11月底至12月初,蘇、美、英三國首腦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締結了《德黑蘭協定》。根據這項協定,美國和英國應在1944年5月發起諾曼第戰役,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由此看來,盟軍在歐洲戰場的勝利已為時不遠。這預示著美蘇將取代傳統的歐洲強國在戰後主導世界。於是,美蘇兩國開始按照各自的意圖規劃戰後世界新格局。
毫無疑問,日本戰敗之後,中國在遠東地區舉足輕重。美國要想在戰後確保它在該地區的勢力,並且與蘇聯相抗衡,它就必須使中國成為其可靠的同盟國。也就是說,美國對戰後世界局勢尤其是遠東格局的設想是同中國局勢的發展緊緊聯繫在一起的。1943年聖誕節前夕,剛參加過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的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爐邊談話。他說,英國、俄國、中國和美國及它們的盟國擁有世界三分之四以上的人口。"只要這四個擁有巨大軍事實力的國家緊密合作,決心維護和平,就不可能出現一個侵略國來發動另一次世界戰爭。"
四大國的概念是羅斯福首先提出來的。1943年11月蘇、美、英三國莫斯科外長會議發表一項宣言,中國駐蘇大使作為副署。四國在宣言中保證,戰後將"聯合行動",以"締造和維護和平與安全"。但是,"莫斯科並不希望中國被承認為四個大國之一",史達林"強烈反對中國參加簽署宣言"。蘇聯為敦巴頓橡樹園會議起草的宣言草案只提出由蘇、美、英三國政府達成協議,而將中國排除在外。美國以拒絕在宣言上簽字相威脅,蘇聯才承認了中國作為四大國成員,但也"不是真心承認"。
蘇聯同美、英兩國畢竟存在著意識形態上的差異,而且,中國國內還有國共兩黨之間的衝突問題。美國要想在戰後實現這四個國家的合作,就不得不考慮到這些因素。美國駐華外交官戴維斯曾就國共兩黨之間的鬥爭以及美、蘇捲入這場鬥爭的問題給華盛頓寫了一份報告。他認為,蔣介石不可能接受共產黨人提出的合情合理的要求,即讓共產黨合法化並推進民主改革的實施。另一方面,共產黨也不會接受蔣介石提出的解散其武裝的要求。解決這一僵局的辦法,就是國民黨取締共產黨。一旦採取這種辦法,就會爆發內戰。戴維斯分析,只有在蔣介石進攻中國共產黨的情況下,共產黨才能向蘇聯請求援助。因為在日本戰敗之後,蘇聯東部邊境不再受到威脅,所以,莫斯科"不再像目前那樣需要蔣介石的合作"。史達林可能希望"在他的側翼有一個友好的而不是作為衛星國的共產黨政府"。由於有蘇聯的武器供應和技術援助,再加上人民的支持,中國共產黨有可能打敗蔣介石政府,最終取得對整個中國的控制權。但是,美國"不會歡迎出現一個以中國作為從屬夥伴的蘇中集團"。戴維斯還在報告中提到,國民黨高級官員們不斷發表談話說,"他們不但要為未來的內戰作準備,而且要準備同俄國人打仗。"戴維斯預計,蔣介石將竭力使出一切手段使美國"以實際行動支持中央政府"。
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的條件之一就是恢復沙皇俄國在1904年日俄戰爭中失去的特權。蔣介石在得知雅爾達協定後的心情,可以用"痛憤與自省"來形容。他確實有一種被出賣的感覺。在一連幾天的考慮之後,蔣介石終於決定了對雅爾達協定的基本態度。但他對"租借"二字無法接受,認為"租借地"這個名稱被中國人認為是"最大之羞辱與污點",所以,"今後決不願此名詞再見於中華民族之歷史"。蔣介石還信誓旦旦地說,如果旅順再次被俄國租借,將"決難忍辱"。
蔣介石關心的是中國東北的主權問題。他之所以接受雅爾達協定有關中國問題的條款,主要原因還在於他希望蘇聯出兵對日作戰,幫助他收復東北失地。這從他當時同蘇聯駐華大使彼得羅夫談話中可以看出。蔣介石表示,凡是幫助中國收復失地的友邦,"將來中國領土內,如為遠東和平有建築海、空軍基地之必要時,中國願與各友邦共同使用,當不加拒絕。如蘇聯能幫助我國恢復東三省領土、主權完整及行政獨立以後,東三省的鐵路和商港,當給蘇聯以便,如有軍港需要,則軍港亦可與蘇聯共同使用,決不致於蘇聯有不利之措施。"他還聲稱,如果蘇聯能夠按照中國的要求解決東北問題,那麼,這將是"中蘇合作的第二個機會"。蔣介石甚至表示,中蘇簽訂密切合作條約之後,"將來中蘇之間的國界上,甚至可以不設防",就像美國同加拿大之間一樣。
蔣介石急於同莫斯科簽訂友好條約,一個重要原因是打算在戰後解決中共問題時"避免遭到俄國的干擾"。其實,早在6月份日本就請求蘇聯出面調停結束戰爭。但美國和英國急於要求蘇聯參戰。如果沒有人敦促蘇聯參戰,那麼,結局可能會是另外一個樣子。儘管如此,蔣介石"總體上對條約是滿意的"。他承認,條約的簽訂表明蘇聯準備幫助他統一中國的武裝力量,支持國民黨建立聯合政府。
當然,史達林對條約更加滿意。蘇聯以最小的代價換來了在法律上承認外蒙古的獨立,以及恢復了沙皇在中國東北的大部分特權,從而大大改善了蘇聯在遠東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地位。史達林得意之情溢於言表:"旅順口是我們的,大連是我們的",而且"中長鐵路是我們的",中國、蒙古,"一切都已正常"。
1.蔣介石稱:美國如有改進中蘇關係辦法,"中國必將全力以赴"
1943年2月,蘇聯紅軍取得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出現轉折。7月至8月,蘇軍又取得庫爾斯克戰役大捷。與此同時,英美聯軍也在西西里登陸,義大利隨即投降。11月底至12月初,蘇、美、英三國首腦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締結了《德黑蘭協定》。根據這項協定,美國和英國應在1944年5月發起諾曼第戰役,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由此看來,盟軍在歐洲戰場的勝利已為時不遠。這預示著美蘇將取代傳統的歐洲強國在戰後主導世界。於是,美蘇兩國開始按照各自的意圖規劃戰後世界新格局。
毫無疑問,日本戰敗之後,中國在遠東地區舉足輕重。美國要想在戰後確保它在該地區的勢力,並且與蘇聯相抗衡,它就必須使中國成為其可靠的同盟國。也就是說,美國對戰後世界局勢尤其是遠東格局的設想是同中國局勢的發展緊緊聯繫在一起的。1943年聖誕節前夕,剛參加過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的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爐邊談話。他說,英國、俄國、中國和美國及它們的盟國擁有世界三分之四以上的人口。"只要這四個擁有巨大軍事實力的國家緊密合作,決心維護和平,就不可能出現一個侵略國來發動另一次世界戰爭。"
四大國的概念是羅斯福首先提出來的。1943年11月蘇、美、英三國莫斯科外長會議發表一項宣言,中國駐蘇大使作為副署。四國在宣言中保證,戰後將"聯合行動",以"締造和維護和平與安全"。但是,"莫斯科並不希望中國被承認為四個大國之一",史達林"強烈反對中國參加簽署宣言"。蘇聯為敦巴頓橡樹園會議起草的宣言草案只提出由蘇、美、英三國政府達成協議,而將中國排除在外。美國以拒絕在宣言上簽字相威脅,蘇聯才承認了中國作為四大國成員,但也"不是真心承認"。
蘇聯同美、英兩國畢竟存在著意識形態上的差異,而且,中國國內還有國共兩黨之間的衝突問題。美國要想在戰後實現這四個國家的合作,就不得不考慮到這些因素。美國駐華外交官戴維斯曾就國共兩黨之間的鬥爭以及美、蘇捲入這場鬥爭的問題給華盛頓寫了一份報告。他認為,蔣介石不可能接受共產黨人提出的合情合理的要求,即讓共產黨合法化並推進民主改革的實施。另一方面,共產黨也不會接受蔣介石提出的解散其武裝的要求。解決這一僵局的辦法,就是國民黨取締共產黨。一旦採取這種辦法,就會爆發內戰。戴維斯分析,只有在蔣介石進攻中國共產黨的情況下,共產黨才能向蘇聯請求援助。因為在日本戰敗之後,蘇聯東部邊境不再受到威脅,所以,莫斯科"不再像目前那樣需要蔣介石的合作"。史達林可能希望"在他的側翼有一個友好的而不是作為衛星國的共產黨政府"。由於有蘇聯的武器供應和技術援助,再加上人民的支持,中國共產黨有可能打敗蔣介石政府,最終取得對整個中國的控制權。但是,美國"不會歡迎出現一個以中國作為從屬夥伴的蘇中集團"。戴維斯還在報告中提到,國民黨高級官員們不斷發表談話說,"他們不但要為未來的內戰作準備,而且要準備同俄國人打仗。"戴維斯預計,蔣介石將竭力使出一切手段使美國"以實際行動支持中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