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實,鮑羅廷向蔣介石妥協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想利用蔣介石來反擊右派。蔣介石同意了鮑羅廷的要求,在提出整理黨務案時對右派的活動也作了一定的限制。僅此一點,鮑羅廷竟然感到很滿足了。他對彭述之說:"我也知道,蔣介石有很多嚴重的缺點,但在現時的國民黨中,沒有人像他有力量有決心,足以打擊右派的反革命陰謀。因此,為了打開當前極度危險的僵局,我們不得不對蔣作最大限度的讓步,承認他從三月二十日以來所取得的權力,不要反對他的整理黨務案,並支持他儘快北伐"。他甚至相信,"將來隨著北伐的進展,形勢會對我們有利。"

  事後,鮑羅廷在給加拉罕的信中說,今天發生的事情只不過是右派軟弱無力的具體表現。國民黨二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共產黨人的決議"使右派蒙受了比共產黨人更大的損失"。他認為,這些決議"從右派手裡奪走了反對我們的武器","右派被置於極其不利的地位"。現在,右派受到打擊,"也無法諉過於共產黨人"。在談到蔣介石提出整理黨務案的原因時,鮑羅廷解釋說,中派和右派都要求蔣介石繼續打擊共產黨甚至左派。鑑於蔣介石的困難境地,他必須對孫文主義學會或共產黨採取措施。他在5月15日國民黨中央全會上提出的"調整同共產黨人關係"的決議案,實際上是縮小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內權力的決議案。結果適得其反,"左派更生氣了",而孫文主義學會發現蔣介石從3月20日到5月15日,也就是從公開反黨走到反共,則繼續要求蔣介石對共產黨採取越來越強硬的措施。"可以說,他成了他們的俘虜"。所以,蔣介石不得不向中派和右派作出讓步。

  鮑羅廷還說,據他所知,右派人物對這次會議感到很失望。實際上,鮑羅廷對右派的概念是模糊的,他不是把右派當成左派,就是當成中派。在他眼裡,戴季陶、葉楚傖不是右派,而是中派。結果,前者擔任了廣東大學校長,後者也當上了國民黨中央書記。鮑羅廷還天真地認為,吸收中派參加工作,"沉重打擊了黃埔以外的右派"。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公布的宣言既然已經明文規定要團結一切革命勢力,同反對派作鬥爭,我們大可藉此發揮一番,鼓動國民黨繼續往革命方向推進。

  在中共方面,陳獨秀主張由黨內合作改為黨外合作,否則,"不能執行自己的獨立政策,獲得群眾的信任"。然而,對於陳獨秀的意見,莫斯科一方面在《真理報》發表布哈林的文章,嚴厲批評中共退出國民黨的建議,另一方面又派共產國際遠東部部長吳廷康到中國來"矯正中共退出國民黨之傾向"。

  結果,鮑羅廷拒絕了中共退出國民黨的主張,因為這違反了共產國際的旨意。中共既然已經加入了國民黨,現在決不能一無所得地退出來。他承認,"國共是要分家的",但同時又認為,"分得愈遲愈好"。等北伐打到北京的時候,就"可能便要實行分家"了,但現在"應該繼續容忍合作"。

  張國燾卻不以為然,他認為鮑羅廷的所謂"中共註定要做國民革命的苦力"、"不能空手退出國民黨"以及利用"國民黨內部矛盾"的種種想法,"不免吃力不討好"。他也主張中共黨員退出國民黨,轉向注重工農群眾的工作,不要介入國民黨內部的糾紛。

  鮑羅廷譏笑張國燾的想法是"退卻步驟",認為在5月15日以後退出國民黨,這是經不起打擊的示弱表現。他還勸中共中央不必在意整理黨務案,除了其中規定中共黨員擔任國民黨高級黨部委員者不得超過全數的三分之一,以及不得擔任國民黨中央部長等中共所受的實際損失外,其他諸如交出名單和審查中共對黨員的訓令等,只是國民黨的片面決定,中共可以在將來兩黨聯席會議上提出異議。他還建議中共中央採取拖延的辦法對付國民黨所要求的聯席會議,如果不能拖延,就派人到廣州來參加會議。

  譚平山對5月15日後的局勢表示相當不滿,說他是老同盟會會員,蔣介石如此專橫跋扈,中共又如此忍讓,他要以老同盟會會員的資格,聯絡實力派李濟深和廣東老資格的國民黨員,公開同蔣介石抗衡。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鮑羅廷。

  鮑羅廷對於譚平山的意見,並"沒有表示出任何反對"。至此,他"再也不掩飾他對蔣介石、張靜江的反感"。他表示,如果有人反對張靜江,"也是理所當然"的。這說明鮑羅廷對蔣介石極力忍讓,"實際是利用國民黨的內部矛盾,從反對張靜江下手,來改變既成局面。"而他此後的一切行動,也證明了這一點。

  此時,中共中央已經接到共產國際的指示,明確訓令不准退出國民黨。這表明鮑羅廷的建議已得到史達林的支持。

  從中山艦事件到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廣州局勢的發展表明,這是蔣介石削弱蘇聯的控制,打擊中國共產黨和左派,強化資產階級領導的過程。蔣介石個人的權力也越來越大。繼4月16日當選為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主席之後,5月17日,他當上了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6月5日,蔣介石又通過國民黨中央任命自己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7月5日,蔣介石當上國民黨軍人部長。第二天,他又接替張靜江擔任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至此,汪精衛原來擔任的職務,除了國民政府主席外,均由蔣介石擔任。有人評論說,此時的蔣介石,"威福之甚,過於中山為大元帥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