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導淮入海,要將西水導入西海中。
大水不為我害,大水不為我害。
大旱亦收灌溉之功。
大家齊用力,為了大家安樂與年豐!
大家多用力,為了永久安樂與年豐。
治淮的初步成功,對陳果夫確是很大的鼓舞,他決心再接再厲,繼續完成尚未完成的其他工程,以達到徹底根治淮水的目的。1937年先後開工的工程有:興建周門活動壩、劉澗淺水壩、中運河涵洞,開挖裏運河淺段,疏浚皖淮淺段等,但後來均因抗日戰爭的爆發而相繼停工,所有運到工地的鋼料、水泥、涵管、石塊等,均損失殆盡。1938年,隨著日本帝國主義的進攻和國民黨軍事上的敗退,整個淮河流域全部淪陷,導淮工程陷於停頓。
為了避免在導淮委員會服務的專業水利人才逃離星散,陳果夫向蔣介石建議,仍然保存導淮委員會的機構設置。為了保證這些人有事做,將四川省的一些水利工程交與導淮委員會承辦,如綦江工程、馬江工程、赤水河工程等。這樣,導淮委員會在實施這些工程中,保存、培養了一大批水利建設人才。陳果夫在主持導淮委員會工作期間,積累了很多治水的經驗,他在一些文章中進行了總結,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治水必須達到綜合利用的目的。陳果夫認為,治水是花費巨大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工程,不能為治水而治水,必須使水利能綜合利用,即治水後,不但使之能防洪防澇,而且要達到航運、發電、灌溉、水土保持等綜合利用的目的。
的確,陳果夫幹得非常起勁,也非常高興。而蔣介石也非常滿意,因為,蔣介石的目的達到了,一方面江蘇在陳果夫的主持下形勢不錯,讓他少操了不少心。另一方面,這也分散了陳果夫的注意力,在政治上減少了一份憂患。蔣介石自然高興。
第十部分 7.蔣介石把陳果夫、陳立夫分開,分…
蔣家王朝的核心是蔣宋孔陳四大家族。四大家族有著共同的政治、經濟利益,他們由升官而發財,領先政治勢力建立起官僚資本。他們之間的關係密切而又微妙,但又非鐵板一塊。在宋孔兩人之間。據說蔣介石特別信賴孔祥熙,因為:一、宋子文管財政部,要講究手續,蔣介石向財政部取錢,他要問作什麼用,蔣介石因此很不高興。孔祥熙則完全不管這一套,你要用就取,決不問作什麼用,只要自己腰包里裝滿了就好。二、一部分資產階級,特別是買辦資產階級對宋子文十分崇拜,英美帝國主義也看中他。這是蔣介石所妒忌的。孔祥熙則什麼人也不信仰他、重視他,所以蔣介石對他完全不用擔心。三、1932年,蔣家政府財政拮据,改變公債還本付息條例,"以2年不發行新公債為交換條件,這一層蔣宋是答應了的。哪知時過不久,蔣又要宋向銀行界舉債,宋以諾言在先,不便食言而婉拒。但蔣是流氓作風,素來說話不認帳,乃對宋大發脾氣。宋於是憤而辭職。"宋是以退為進,而蔣卻以孔代宋,並且還改組了宋子文的稅警團,蔣宋矛盾由此埋下伏筆。
陳家兄弟把持著蔣幫的國民黨黨務,"蔣家天下陳家黨",是天下人盡知的事實。1945年國民黨召開六大,有人在選票上畫一個烏龜,有人在選票上寫了"總裁獨裁,中正不正"八個字。段劍鳴竟在選票上寫了一首詩:"劍鳴革命二十年,辛苦不值半文錢。蔣家天下陳家黨,但願花好月長圓。"這些選票後來由張繼等三人燒毀,藉以滅跡。
蔣介石一直視二陳為親信,二陳則視蔣為靠山,始終鞍前馬後為蔣效勞。但是,蔣陳之間的潛在矛盾在日益加深,原來那種手足情漸漸被一種看不見的戒心甚至敵意取而代之。後來,當陳果夫真正認識到這一點時,才如夢初醒,大吃一驚。這無疑對陳果夫、陳立夫的打擊很大。
其實,二陳與蔣介石在統治方法上有許多不同,所以他們在某些時候某種問題上也會與蔣介石發生分歧。另外,由於陳氏兄弟的勢力發展過快,蔣介石又時時予以防範,予以限制,使之與其他派系互相牽制。這是蔣介石的用人方法與統治之術。而二陳在受到限制時,也會產生對蔣介石的不滿心理和言行。每當這種時候,蔣陳的關係便會若即若離。因此,二陳在處理一些事情時。常常陷於兩難境地。二陳主張少用民主,但是對蔣介石事事干預的獨裁行為又表示不滿。二陳對國民黨內貪污腐敗現象也十分反感,而且從個人來講,他們自己還算得上是比較清廉的。這樣,越到後來,不滿和反感越是增長,蔣陳關係也逐漸惡化。以至敗走台灣後,蔣介石將國民黨失敗的責任乾脆推到二陳及CC系身上,將他們逐出政治舞台,陳立夫則以出走美國相抗議,蔣陳關係幾乎破裂。
要說二陳敢與蔣介石頂撞幾句,那是陳氏兄弟身居高位、翅膀漸硬之後的事。蔣介石很想把一切權力都攬在自己手中,但由於政務、軍務纏身,分身無術,他在保留了最後決定權的情況下,還是將人事的日常管理權交給了陳果夫。用歸用,蔣介石對二陳卻是有疑心的。所以從1935年起,蔣介石便在忠於自己的黨棍中給陳氏兄弟物色對手,並不斷調換二陳的職務。
1933年5月,陳果夫辭去監察院副院長職務。10月,蔣介石任命他為江蘇省政府主席。蔣介石任命陳果夫為江蘇省政府主席是基於兩種考慮:一是1933年秋,正當蔣介石為圍剿共產黨中央革命根據地焦頭爛額的時候,他的後院江蘇卻出了問題。當時的江蘇省主席顧祝同與民政廳長趙啟祿同時受到監察院的指控,為此,必須有一人選主政江蘇省,以穩定東南,支持前線。由此蔣介石選中了陳果夫。二是蔣介石也想藉此把陳果夫調出中央,削弱一下陳家黨的勢力。可謂是一箭雙鵰。當了多年的京官,現在一下子去當地方官,似乎多有降職之嫌,但陳果夫此時還很高興。
大水不為我害,大水不為我害。
大旱亦收灌溉之功。
大家齊用力,為了大家安樂與年豐!
大家多用力,為了永久安樂與年豐。
治淮的初步成功,對陳果夫確是很大的鼓舞,他決心再接再厲,繼續完成尚未完成的其他工程,以達到徹底根治淮水的目的。1937年先後開工的工程有:興建周門活動壩、劉澗淺水壩、中運河涵洞,開挖裏運河淺段,疏浚皖淮淺段等,但後來均因抗日戰爭的爆發而相繼停工,所有運到工地的鋼料、水泥、涵管、石塊等,均損失殆盡。1938年,隨著日本帝國主義的進攻和國民黨軍事上的敗退,整個淮河流域全部淪陷,導淮工程陷於停頓。
為了避免在導淮委員會服務的專業水利人才逃離星散,陳果夫向蔣介石建議,仍然保存導淮委員會的機構設置。為了保證這些人有事做,將四川省的一些水利工程交與導淮委員會承辦,如綦江工程、馬江工程、赤水河工程等。這樣,導淮委員會在實施這些工程中,保存、培養了一大批水利建設人才。陳果夫在主持導淮委員會工作期間,積累了很多治水的經驗,他在一些文章中進行了總結,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治水必須達到綜合利用的目的。陳果夫認為,治水是花費巨大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工程,不能為治水而治水,必須使水利能綜合利用,即治水後,不但使之能防洪防澇,而且要達到航運、發電、灌溉、水土保持等綜合利用的目的。
的確,陳果夫幹得非常起勁,也非常高興。而蔣介石也非常滿意,因為,蔣介石的目的達到了,一方面江蘇在陳果夫的主持下形勢不錯,讓他少操了不少心。另一方面,這也分散了陳果夫的注意力,在政治上減少了一份憂患。蔣介石自然高興。
第十部分 7.蔣介石把陳果夫、陳立夫分開,分…
蔣家王朝的核心是蔣宋孔陳四大家族。四大家族有著共同的政治、經濟利益,他們由升官而發財,領先政治勢力建立起官僚資本。他們之間的關係密切而又微妙,但又非鐵板一塊。在宋孔兩人之間。據說蔣介石特別信賴孔祥熙,因為:一、宋子文管財政部,要講究手續,蔣介石向財政部取錢,他要問作什麼用,蔣介石因此很不高興。孔祥熙則完全不管這一套,你要用就取,決不問作什麼用,只要自己腰包里裝滿了就好。二、一部分資產階級,特別是買辦資產階級對宋子文十分崇拜,英美帝國主義也看中他。這是蔣介石所妒忌的。孔祥熙則什麼人也不信仰他、重視他,所以蔣介石對他完全不用擔心。三、1932年,蔣家政府財政拮据,改變公債還本付息條例,"以2年不發行新公債為交換條件,這一層蔣宋是答應了的。哪知時過不久,蔣又要宋向銀行界舉債,宋以諾言在先,不便食言而婉拒。但蔣是流氓作風,素來說話不認帳,乃對宋大發脾氣。宋於是憤而辭職。"宋是以退為進,而蔣卻以孔代宋,並且還改組了宋子文的稅警團,蔣宋矛盾由此埋下伏筆。
陳家兄弟把持著蔣幫的國民黨黨務,"蔣家天下陳家黨",是天下人盡知的事實。1945年國民黨召開六大,有人在選票上畫一個烏龜,有人在選票上寫了"總裁獨裁,中正不正"八個字。段劍鳴竟在選票上寫了一首詩:"劍鳴革命二十年,辛苦不值半文錢。蔣家天下陳家黨,但願花好月長圓。"這些選票後來由張繼等三人燒毀,藉以滅跡。
蔣介石一直視二陳為親信,二陳則視蔣為靠山,始終鞍前馬後為蔣效勞。但是,蔣陳之間的潛在矛盾在日益加深,原來那種手足情漸漸被一種看不見的戒心甚至敵意取而代之。後來,當陳果夫真正認識到這一點時,才如夢初醒,大吃一驚。這無疑對陳果夫、陳立夫的打擊很大。
其實,二陳與蔣介石在統治方法上有許多不同,所以他們在某些時候某種問題上也會與蔣介石發生分歧。另外,由於陳氏兄弟的勢力發展過快,蔣介石又時時予以防範,予以限制,使之與其他派系互相牽制。這是蔣介石的用人方法與統治之術。而二陳在受到限制時,也會產生對蔣介石的不滿心理和言行。每當這種時候,蔣陳的關係便會若即若離。因此,二陳在處理一些事情時。常常陷於兩難境地。二陳主張少用民主,但是對蔣介石事事干預的獨裁行為又表示不滿。二陳對國民黨內貪污腐敗現象也十分反感,而且從個人來講,他們自己還算得上是比較清廉的。這樣,越到後來,不滿和反感越是增長,蔣陳關係也逐漸惡化。以至敗走台灣後,蔣介石將國民黨失敗的責任乾脆推到二陳及CC系身上,將他們逐出政治舞台,陳立夫則以出走美國相抗議,蔣陳關係幾乎破裂。
要說二陳敢與蔣介石頂撞幾句,那是陳氏兄弟身居高位、翅膀漸硬之後的事。蔣介石很想把一切權力都攬在自己手中,但由於政務、軍務纏身,分身無術,他在保留了最後決定權的情況下,還是將人事的日常管理權交給了陳果夫。用歸用,蔣介石對二陳卻是有疑心的。所以從1935年起,蔣介石便在忠於自己的黨棍中給陳氏兄弟物色對手,並不斷調換二陳的職務。
1933年5月,陳果夫辭去監察院副院長職務。10月,蔣介石任命他為江蘇省政府主席。蔣介石任命陳果夫為江蘇省政府主席是基於兩種考慮:一是1933年秋,正當蔣介石為圍剿共產黨中央革命根據地焦頭爛額的時候,他的後院江蘇卻出了問題。當時的江蘇省主席顧祝同與民政廳長趙啟祿同時受到監察院的指控,為此,必須有一人選主政江蘇省,以穩定東南,支持前線。由此蔣介石選中了陳果夫。二是蔣介石也想藉此把陳果夫調出中央,削弱一下陳家黨的勢力。可謂是一箭雙鵰。當了多年的京官,現在一下子去當地方官,似乎多有降職之嫌,但陳果夫此時還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