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他寫性,就要寫到基於小時候的某種體驗,從第一次到最後一次,他一定要把這個脈絡關係弄清楚,性在他生活中每個時期的作用。其實在我的經驗中,好像性不會對人的生理或精神產生那麼大的作用。但是我發現在小說中,你寫著寫著會情不自禁地加重性這種東西。因為你原意是想不加什麼地寫它,沒有什麼廢話,每一段都寫得非常地道,但在寫作過程中,你會無意識地強調它的作用。性在寫作中對整個故事的影響,對人物的影響有種無意識的潛在作用。我也不敢擔保我將來寫到性就一定能沒有這種潛在的強化,可能會有。
我看到的現在的大多數性描寫,我覺得林白的那個好。因為她就是老老實實地寫,就是寫每一次的不一樣。而大部分中國的包括外國的性描寫,都是把它當作同一件東西描寫的,要麼是美好的,要麼是快感層面的,要麼是變態的,導致一些狂亂的想法。林白好像對性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她寫這個東西,我覺得她的態度就是不太重視性,就像對待吃飯一樣,你說誰會把吃飯這東西賦予過多的意義,什麼吃飯時它產生的氛圍呀,它對你身體的影響呀,使你吃完飯累了呀,或好舒服呀,吃飯的時候誰也沒有歪的邪的。吃飯就是吃飯。但就是在性的問題上,大家會生出許多莫須有的東西。可能是因為它比較隱秘,而且它總是處在一種道德的邊緣狀態。
那你寫的時候,就會情不自禁地說:我要把它想明白了,我得對它有個態度……這些東西我想我再寫到性的時候都不要有,碰到這些事自然發生了,就按照它的自然發生的樣子寫。因為我覺得有很多事情……不是一定要導致性這種東西的。或者性描寫現在的狀態,是某種強調美的結果。實際上它可能什麼都是,在不同情況下它是不一樣的。也可能是毫無感覺,也可能是感覺很多,有時感覺好不見得會導致好結果。我覺得,這是非常千差萬別的。我對寫這種東西有信心就在於:我覺得它本來是什麼我就寫什麼。
老俠:林白的東西我讀得不多,就一二篇吧,不能全面評價她的性描寫。但只就我看過的東西的印象而言,給我的感覺她還是把性誇大了。有一篇東西她寫到那人物很小就非常成熟了,就意識到性,就能用自摸來滿足自己,這種自慰給她以後的生活生命帶來了什麼,似乎是取之不盡的東西。她這還是叫性負載過多。性這個東西確實有些怪誕,人人都有性經歷,像穿衣吃飯一樣平常,但卻被人類弄得很神秘。從古至今,社會對它有無數道德的法律的禁忌,很多傳統的東西都是從這個事情上來的。可能古人多看重性的生殖功能,為後代計就格外重視它,久而久之把對生殖的看重轉變為對性本身的強調。最近看了一本書,是口述歷史,講六十年代西方的性革命,許多人的自述都強調那個時代由於避孕藥的出現和觀念的轉變所帶來的性解放性自由,以及由此而引發的年輕人的一系列叛逆行為。禁慾時代的性甚至成為生死攸關的問題。性本身的自然屬性,被社會附加了過於沉重的功能與意義。
它在現實生活中是每個人都經歷著的事,但一旦把它拿出來討論,作為一個社會話題時,它就變成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它負載了太多沉重的本不該由它承擔的東西。所以,以常識的態度對待性描寫性,是件不太容易的事。雖然我們本身的性可能很簡單很平常,但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過於紛亂的性觀念。文學作品中的性描寫之所以寫不好性,我覺得是因為作家們寫的不是自己的實實在在的性經驗,而是千百年來被灌輸的 性觀念 。
簡單地說就是:不是寫性本身,而是寫對性的觀念、態度、禁忌……就是社會強加於性的東西。
所以像你說的那種寫法,以平常心看待性,它是個什麼,我怎樣經歷了它,我就老老實實怎麼描寫它就夠了。這種性描寫在古今中外我讀過的作品中和看過的藝術品中,還沒有見過。這麼踏踏實實地導勝,像寫一頓飯那樣。你能夠完全擺脫在腦子裡潛意識中已經紮根了的關於性的觀念嗎?這種路數就對嗎?
王朔:就是說,聽你這麼一說,我覺得還有機會寫好性,這條路還沒有走錯。
我覺得這個東西就需要在一個較長的篇幅內把這種感覺寫出來。如果一個短篇拿這個做軸心的話,只要一寫,你就想負載點兒什麼東西。其實很多人他經歷這東西時是很激動的,自我激動,而且在平常的人生、和平的人生中這是大事,這就造成了描寫當代青年的作品中,好像都要寫到性,似乎都是奔這個來的,非常重大的。但是你要想讓它回到應有的位置上來的話,其他的篇幅就要有。可能大多數人在寫這種小說的時候,拿它當主要線索了,我覺得這樣寫他就在無形中加強了性。可能我寫的時候自以為用平常心寫它,說不定寫出來一看還是在強化它。它是多少要影響到命運的,這樣的影響是存在的,但我覺得不是那麼大。實際上沒有一件事是因為單-一個因素,這中間其實都有好多東西,但是有主要的。
而我覺得再主要的原因也沒有主要到決定一切的程度。沒有。
只不過有人就要突出這個罷了。
老俠:有的時候,社會在這個性的問題上需要一個非常粗俗的神話,大家都希望看到這樣的神話,這就是文學作品中愛情的主題性的因素淵遠流長地被不斷重複描寫的原因。好萊塢大片《鐵達尼號》就是這種粗俗性神話的當代翻版。災難加生死不渝的性愛。還有《廊橋遺夢》也屬於此類性神話。人類文明把性愛變成一部生死戀性的浪漫史,要麼就是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梁祝式的那種生死之戀,要麼就是夫妻長期在一塊兒發生厭倦,上床成為一種義務和負擔,於是又有了婚外情。
還有就是有志青年屢受挫折,頹廢之時或找女人宣洩或被情人拯救。我看過一本法國小說,叫《我的俄國母親》,講了一些他少年時的性經驗,怎樣被成熟的女人誘jian。他母親怎樣慫恿他去嘗試性。後來他長大了,一直有一種狂想,幻想他的母親怎樣誘jian了他,他和母親上床的過程描寫得挺過分的,他想重回他出生之地,去體驗一下在母親的子宮中是怎樣的生活,從母親xx道里出來時是怎樣的感覺。這是一種既恨又愛漸趨變態的性妄想。即便對老外來說,他描寫的那種性妄想也是一種極端體驗了。
八十年代的北歐,那裡曾公開討論亂倫的問題。事情的起因是一位母親起訴自己的丈夫,說他誘jian或強xx了女兒,但女兒卻公開聲稱不是誘jian和強xx,而是她愛父親,像愛一個男人或情人那樣愛他。那父親也聲稱愛女兒,像愛一個女人那樣愛她。大家就討論這種亂倫是不是不道德,這個事件是不是違法?有一派指責這是亂倫,是不道德,當然傳統的性觀念肯定對此極為憤怒。但另一派則指出,只要是出於愛情的性關係就都是道德的。亂倫之所以在傳統社會是不道德的是禁忌,是因為生育問題。後代的身心健康問題,血緣之間的性關係從遺傳上講很可能導致畸型兒,這是對後代不負責任,所以不道德。
但時代發展到今天,技術上完全可以解決性關係中的畸型兒問題,越來越安全的避孕措施已經消除了血緣性關係的畸型兒。
有了這種現代技術,父女之間因相愛而上床就不是什麼有害他人的道德問題了。
沒有血緣關係的性關係也會導致後代的痛苦。既是兩性相愛,只要是兩性就足夠了,其他的都不重要,只有兩性相吸相愛才是重要的。如果不把兩性相愛作為性關係中最道德的理由,那麼任何其他的因素所促成的性關係就更不道德了。所以,用血緣關係這個藉口強行分離兩個真正相愛的男女,就是不道德的。
在咱這地方,不可能有這樣的討論。人家的這種公開化討論也沒有導致性關係的混亂,只能促進人們對性關係的複雜性的深入了解。在當代中國,賣yín和第三者插足已經是中國人性關係上的常態,但很難形成公開的社會性討論。在影視劇中,表現這種東西一定要程度不同地附加上道德譴責,對jì女、對插足的第三者、對發生婚外戀情的丈夫或妻子,有著一種來自傳統觀念和主流意識形態的道德歧視。還有就是古今中外的文學傳統中對性關係的那種神化造成的。有人說,愛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實際上就是一種慣性的神化,或准神聖的東西在起作用。
王朔:就我接觸的大眾文化而言,這方面的禁忌主要是由於政策的限制。當然這並不排除社會的潛意識中就有這樣的禁忌或需要。女作者肯定有這樣一種意識或潛意識,比較傾向於懲罰第三者,《牽手》就是這種傾向。
老俠:《來來往往》也如此,比《牽手》還強烈。
王朔:《牽手》這個東西也有明顯的政策影響。一九九六年搞出來以後,給了藝術中心,因為涉及到第三者插足,在道德上對第三者必須進行譴責,決不能出了這條界限,第三者不能成為主要角色。作者就擱下了。當然,中國一向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這種東西既然政策不允許,就要變通一下,變成一種無意識行為。就是說,作者修改的方向必須是向無意識方向走,要儘量使第三者關係發生得非常無意識,變成不是有意去做第三者,而是有具體的施恩和感激,不是因為想愛上誰兩人才有了交往,而是因為其他事交往起來,日久生情這種的,要出現很多其他東西,足以表現她不是有意識要破壞別人的家庭,而是有生活中逐漸積累的情不自禁的東西,絕不可能讓她就是要當第三者。
我記得那時還有一個很極端的東西,叫 誰是第三者?
比較激進的,但拍的沒有什麼說服力。女人在這方面是比較激進的,特別是所謂的知識女性,她們會認為愛情還是很重要的,不是誰在先,誰在後的先來後到的順序問題,也不是誰有合法性和誰沒合法性的問題。但是,目前咱這兒的政策允許的範圍,不可能把這兩件事都擱在同一水平的位置上。傳統文化的道德觀念天生就和官方政策合拍,或者說官方政策是以傳統的道德觀為基礎制定的。反正拍這種三角的關係,裡面就要有被譴責的。女作者這樣寫,心理負擔也小。因為她們本身就有這種傾向。而且我覺得這是迎合了大多數人的道德觀念。對一種既有的關係進行破壞這個就是理虧在先了。假如說碰到認為感情就是不合的,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即使有如此充足的理由,第三者還是要受到道德指責,他們會說都這樣子會影響社會安定。現在科學通過化學分析,通過基因分析以及一系列科學研究都證明了,人天生就是喜新厭舊的,異性之間的感情不會天長地久。這些結論對人們道德觀念的影響或改變要一段挺長的時間。不是一有了這方面的科學論證,人們就能在道德上接受第三者插足和喜新厭舊。但說到除了感情之外的道德理由,那我就認為這跟男女之間的關係已經無關了,很多人利用這個藉口說別的事。中國人很愛節外生枝,沒有界限感,給他個藉口,他就會天南地北地掄圓了說。所以,既然有這樣的社會氛圍,再加上女人的天然傾向,女人寫這類東西,往往一開始就已經設計好了第三者沒有好下場,有了這個才開始寫。女性本身在這個問題上要求的是一個單方面的明媒正娶的地位,第三者的地位並不是她甘心的,所以變成了女人與女人的戰爭,男人夾在中間,作品最終要歸到第三者沒有好下場上。男的在這方面好像就沒有一致的態度,因為作品中的男人面臨的問題是怎樣為這種越軌的行為辯護,想辦法在妻子面前、進而也就是在觀眾面前社會面前使這個越軌顯得合理,起碼要讓人同情或多少有點理解。一般的作品往往寫的是這樣的男人,把這個東西弄成合情合理,這是人性的弱點,最損了是人性弱點,他會在社會面前做出無奈的姿態:
我看到的現在的大多數性描寫,我覺得林白的那個好。因為她就是老老實實地寫,就是寫每一次的不一樣。而大部分中國的包括外國的性描寫,都是把它當作同一件東西描寫的,要麼是美好的,要麼是快感層面的,要麼是變態的,導致一些狂亂的想法。林白好像對性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她寫這個東西,我覺得她的態度就是不太重視性,就像對待吃飯一樣,你說誰會把吃飯這東西賦予過多的意義,什麼吃飯時它產生的氛圍呀,它對你身體的影響呀,使你吃完飯累了呀,或好舒服呀,吃飯的時候誰也沒有歪的邪的。吃飯就是吃飯。但就是在性的問題上,大家會生出許多莫須有的東西。可能是因為它比較隱秘,而且它總是處在一種道德的邊緣狀態。
那你寫的時候,就會情不自禁地說:我要把它想明白了,我得對它有個態度……這些東西我想我再寫到性的時候都不要有,碰到這些事自然發生了,就按照它的自然發生的樣子寫。因為我覺得有很多事情……不是一定要導致性這種東西的。或者性描寫現在的狀態,是某種強調美的結果。實際上它可能什麼都是,在不同情況下它是不一樣的。也可能是毫無感覺,也可能是感覺很多,有時感覺好不見得會導致好結果。我覺得,這是非常千差萬別的。我對寫這種東西有信心就在於:我覺得它本來是什麼我就寫什麼。
老俠:林白的東西我讀得不多,就一二篇吧,不能全面評價她的性描寫。但只就我看過的東西的印象而言,給我的感覺她還是把性誇大了。有一篇東西她寫到那人物很小就非常成熟了,就意識到性,就能用自摸來滿足自己,這種自慰給她以後的生活生命帶來了什麼,似乎是取之不盡的東西。她這還是叫性負載過多。性這個東西確實有些怪誕,人人都有性經歷,像穿衣吃飯一樣平常,但卻被人類弄得很神秘。從古至今,社會對它有無數道德的法律的禁忌,很多傳統的東西都是從這個事情上來的。可能古人多看重性的生殖功能,為後代計就格外重視它,久而久之把對生殖的看重轉變為對性本身的強調。最近看了一本書,是口述歷史,講六十年代西方的性革命,許多人的自述都強調那個時代由於避孕藥的出現和觀念的轉變所帶來的性解放性自由,以及由此而引發的年輕人的一系列叛逆行為。禁慾時代的性甚至成為生死攸關的問題。性本身的自然屬性,被社會附加了過於沉重的功能與意義。
它在現實生活中是每個人都經歷著的事,但一旦把它拿出來討論,作為一個社會話題時,它就變成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它負載了太多沉重的本不該由它承擔的東西。所以,以常識的態度對待性描寫性,是件不太容易的事。雖然我們本身的性可能很簡單很平常,但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過於紛亂的性觀念。文學作品中的性描寫之所以寫不好性,我覺得是因為作家們寫的不是自己的實實在在的性經驗,而是千百年來被灌輸的 性觀念 。
簡單地說就是:不是寫性本身,而是寫對性的觀念、態度、禁忌……就是社會強加於性的東西。
所以像你說的那種寫法,以平常心看待性,它是個什麼,我怎樣經歷了它,我就老老實實怎麼描寫它就夠了。這種性描寫在古今中外我讀過的作品中和看過的藝術品中,還沒有見過。這麼踏踏實實地導勝,像寫一頓飯那樣。你能夠完全擺脫在腦子裡潛意識中已經紮根了的關於性的觀念嗎?這種路數就對嗎?
王朔:就是說,聽你這麼一說,我覺得還有機會寫好性,這條路還沒有走錯。
我覺得這個東西就需要在一個較長的篇幅內把這種感覺寫出來。如果一個短篇拿這個做軸心的話,只要一寫,你就想負載點兒什麼東西。其實很多人他經歷這東西時是很激動的,自我激動,而且在平常的人生、和平的人生中這是大事,這就造成了描寫當代青年的作品中,好像都要寫到性,似乎都是奔這個來的,非常重大的。但是你要想讓它回到應有的位置上來的話,其他的篇幅就要有。可能大多數人在寫這種小說的時候,拿它當主要線索了,我覺得這樣寫他就在無形中加強了性。可能我寫的時候自以為用平常心寫它,說不定寫出來一看還是在強化它。它是多少要影響到命運的,這樣的影響是存在的,但我覺得不是那麼大。實際上沒有一件事是因為單-一個因素,這中間其實都有好多東西,但是有主要的。
而我覺得再主要的原因也沒有主要到決定一切的程度。沒有。
只不過有人就要突出這個罷了。
老俠:有的時候,社會在這個性的問題上需要一個非常粗俗的神話,大家都希望看到這樣的神話,這就是文學作品中愛情的主題性的因素淵遠流長地被不斷重複描寫的原因。好萊塢大片《鐵達尼號》就是這種粗俗性神話的當代翻版。災難加生死不渝的性愛。還有《廊橋遺夢》也屬於此類性神話。人類文明把性愛變成一部生死戀性的浪漫史,要麼就是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梁祝式的那種生死之戀,要麼就是夫妻長期在一塊兒發生厭倦,上床成為一種義務和負擔,於是又有了婚外情。
還有就是有志青年屢受挫折,頹廢之時或找女人宣洩或被情人拯救。我看過一本法國小說,叫《我的俄國母親》,講了一些他少年時的性經驗,怎樣被成熟的女人誘jian。他母親怎樣慫恿他去嘗試性。後來他長大了,一直有一種狂想,幻想他的母親怎樣誘jian了他,他和母親上床的過程描寫得挺過分的,他想重回他出生之地,去體驗一下在母親的子宮中是怎樣的生活,從母親xx道里出來時是怎樣的感覺。這是一種既恨又愛漸趨變態的性妄想。即便對老外來說,他描寫的那種性妄想也是一種極端體驗了。
八十年代的北歐,那裡曾公開討論亂倫的問題。事情的起因是一位母親起訴自己的丈夫,說他誘jian或強xx了女兒,但女兒卻公開聲稱不是誘jian和強xx,而是她愛父親,像愛一個男人或情人那樣愛他。那父親也聲稱愛女兒,像愛一個女人那樣愛她。大家就討論這種亂倫是不是不道德,這個事件是不是違法?有一派指責這是亂倫,是不道德,當然傳統的性觀念肯定對此極為憤怒。但另一派則指出,只要是出於愛情的性關係就都是道德的。亂倫之所以在傳統社會是不道德的是禁忌,是因為生育問題。後代的身心健康問題,血緣之間的性關係從遺傳上講很可能導致畸型兒,這是對後代不負責任,所以不道德。
但時代發展到今天,技術上完全可以解決性關係中的畸型兒問題,越來越安全的避孕措施已經消除了血緣性關係的畸型兒。
有了這種現代技術,父女之間因相愛而上床就不是什麼有害他人的道德問題了。
沒有血緣關係的性關係也會導致後代的痛苦。既是兩性相愛,只要是兩性就足夠了,其他的都不重要,只有兩性相吸相愛才是重要的。如果不把兩性相愛作為性關係中最道德的理由,那麼任何其他的因素所促成的性關係就更不道德了。所以,用血緣關係這個藉口強行分離兩個真正相愛的男女,就是不道德的。
在咱這地方,不可能有這樣的討論。人家的這種公開化討論也沒有導致性關係的混亂,只能促進人們對性關係的複雜性的深入了解。在當代中國,賣yín和第三者插足已經是中國人性關係上的常態,但很難形成公開的社會性討論。在影視劇中,表現這種東西一定要程度不同地附加上道德譴責,對jì女、對插足的第三者、對發生婚外戀情的丈夫或妻子,有著一種來自傳統觀念和主流意識形態的道德歧視。還有就是古今中外的文學傳統中對性關係的那種神化造成的。有人說,愛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實際上就是一種慣性的神化,或准神聖的東西在起作用。
王朔:就我接觸的大眾文化而言,這方面的禁忌主要是由於政策的限制。當然這並不排除社會的潛意識中就有這樣的禁忌或需要。女作者肯定有這樣一種意識或潛意識,比較傾向於懲罰第三者,《牽手》就是這種傾向。
老俠:《來來往往》也如此,比《牽手》還強烈。
王朔:《牽手》這個東西也有明顯的政策影響。一九九六年搞出來以後,給了藝術中心,因為涉及到第三者插足,在道德上對第三者必須進行譴責,決不能出了這條界限,第三者不能成為主要角色。作者就擱下了。當然,中國一向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這種東西既然政策不允許,就要變通一下,變成一種無意識行為。就是說,作者修改的方向必須是向無意識方向走,要儘量使第三者關係發生得非常無意識,變成不是有意去做第三者,而是有具體的施恩和感激,不是因為想愛上誰兩人才有了交往,而是因為其他事交往起來,日久生情這種的,要出現很多其他東西,足以表現她不是有意識要破壞別人的家庭,而是有生活中逐漸積累的情不自禁的東西,絕不可能讓她就是要當第三者。
我記得那時還有一個很極端的東西,叫 誰是第三者?
比較激進的,但拍的沒有什麼說服力。女人在這方面是比較激進的,特別是所謂的知識女性,她們會認為愛情還是很重要的,不是誰在先,誰在後的先來後到的順序問題,也不是誰有合法性和誰沒合法性的問題。但是,目前咱這兒的政策允許的範圍,不可能把這兩件事都擱在同一水平的位置上。傳統文化的道德觀念天生就和官方政策合拍,或者說官方政策是以傳統的道德觀為基礎制定的。反正拍這種三角的關係,裡面就要有被譴責的。女作者這樣寫,心理負擔也小。因為她們本身就有這種傾向。而且我覺得這是迎合了大多數人的道德觀念。對一種既有的關係進行破壞這個就是理虧在先了。假如說碰到認為感情就是不合的,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即使有如此充足的理由,第三者還是要受到道德指責,他們會說都這樣子會影響社會安定。現在科學通過化學分析,通過基因分析以及一系列科學研究都證明了,人天生就是喜新厭舊的,異性之間的感情不會天長地久。這些結論對人們道德觀念的影響或改變要一段挺長的時間。不是一有了這方面的科學論證,人們就能在道德上接受第三者插足和喜新厭舊。但說到除了感情之外的道德理由,那我就認為這跟男女之間的關係已經無關了,很多人利用這個藉口說別的事。中國人很愛節外生枝,沒有界限感,給他個藉口,他就會天南地北地掄圓了說。所以,既然有這樣的社會氛圍,再加上女人的天然傾向,女人寫這類東西,往往一開始就已經設計好了第三者沒有好下場,有了這個才開始寫。女性本身在這個問題上要求的是一個單方面的明媒正娶的地位,第三者的地位並不是她甘心的,所以變成了女人與女人的戰爭,男人夾在中間,作品最終要歸到第三者沒有好下場上。男的在這方面好像就沒有一致的態度,因為作品中的男人面臨的問題是怎樣為這種越軌的行為辯護,想辦法在妻子面前、進而也就是在觀眾面前社會面前使這個越軌顯得合理,起碼要讓人同情或多少有點理解。一般的作品往往寫的是這樣的男人,把這個東西弄成合情合理,這是人性的弱點,最損了是人性弱點,他會在社會面前做出無奈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