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王朔:十年、二十年……
老俠:四十年。
王朔:咱們沒有那麼傻的人。
老俠:哪有傻到這份兒的人,開玩笑!追著浪cháo走,這個浪頭趕不上,嘩 地又是下一撥兒了。
王朔:是呀。那麼弄,弄成了,也老了,完了。什麼也享受不到了。誰願下這大功夫。咱的學校體制對學者。教授的要求,有沒有什麼量化的標準?我是說,怎麼才能混成體面的學者?有沒有硬性的標準?
老俠:高等院校中最令人羨慕的是那些既當它又有學術聲望的聰明人,就像當年的王蒙,既是文化部長又是知名作家。
老俠:中國的讀書跟西方反著。人家是大學本科最好讀,越往上越難,讀個博士七八年。十來年讀不下來的是常事兒。
中國是本科最難讀,越往上越好讀,博士學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導師的影響力。
西方人做論文,每一個注都要有關於出處的詳細說明。觀點摘要,證明你讀過這本書,他們的博士論文的注釋部分往往比正文還多。中國的導師不會這麼為難自己的學生。學生論文的通過與否,涉及到導師的榮耀和面子,所以論文答辯時請誰不清誰挺有講究的,這裡邊的人情學問不次於做論文的學問。聽說現在可以用錢直接買學位了。改革了嘛,錢一管用,人情自然就淡泊了。錢就是人情,就是關係。
王朔:高校里不至於如此齷齪吧。不是說校園中的書桌還是方淨土嗎?
老俠:類似余杰這麼精明的才俊,就是本來乾淨的書桌,也會被他們弄髒,不弄髒就混不出名堂來。這兩天又看了他們那一撥的幾本書,有個叫摩羅的,他與余杰之間的相互吹捧已經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程度。摩羅的文集中有一篇余杰寫的序和一篇摩羅的寫余杰的文字,互相獻媚的句式、語感。詞句都差不多。余杰說什麼在當今時代,在思想隨筆上唯一能同他相媲美的青年學者只有摩羅。余杰喜歡用 最 字,陳平原是 最傑出的文學史家之一 ,摩羅的文字就是20世紀末中國 最驚心動魄的文字之一 。 最 在漢語中是頂點、唯一的意思, 最什麼什麼之一 本身就是語言花活。有了 最 就沒有 之一 。但他既想把人夸到 最 ,又不想給人以 唯一 的話把,於是就只能用 最……之一 這類缺乏語言常識的句式了。再看兩個人相互拋媚眼的文章的結尾,余杰說: 摩羅也在尋找更寒冷的空間,我願與他同行。這是一條充滿荊棘的、沒有路的路。這是一條心靈救贖的路。我們並著肩往前走,正如魯迅先生筆下的過客……
再看摩羅怎麼樣夸余杰,你一定想笑,他的文章叫《什麼是寫作》,他先列舉了盧梭、拜倫、魯迅、卡夫卡、陽思妥耶夫斯基是他心目中值得尊敬的寫作。最後把這些偉大人物聚光在余杰身上, 最近讀余杰的隨筆也是這樣理解的。 在我看來,余杰的寫作就是這種理想的寫作。 獻媚也要講點含蓄與技巧,這些人卻狂妄得一個個都站在巨人的頭上俯視眾生。再看摩羅獻媚的最後: 無論如何……余杰的所有文字中,畢竟掙扎著一個覺醒的自我,覺醒的生命……但生命既是余杰的生命,也是我的生命。我還傾向於把它看作某個更大更模糊的存在物的生命。
一個是在沒路的路上,贖罪的路上,一個是覺醒的生命;一個願與另一個同行,並肩走到底,一個的生命是另一個的生命。我要問,他們在贖什麼罪,要虔誠懺悔的人怎麼能這麼不擇手段地黑著臉獻媚,他心裡有什麼罪惡感,一點也沒有。他們怎麼覺醒的?覺醒到用世界上偉大的作家向自己的團伙小兄弟獻媚。
王朔:我覺得我這人臉皮已經很厚了,也是個人精兒了,沒想到還有比我臉皮更厚,更精於計算的後生。真他媽的是後生可畏,咱得躲遠點兒。
老俠:還有一個自稱是北大醉俠的叫孔慶東的,自誇與獻媚的水平遠不如前兩位,他的誇人像報紙上的悼詞,卻是為錢理群先生祝壽而寫的。他說: 您和您的學生都是 五四 精神傳人,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清醒的批判意識。恰恰在我們這些人身上,延續著中華文明最寶貴的美德……檢閱一下您的學生,可以發現,儘管他們聞道有先後,學問有深淺,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都是君子,都是道德上的好人。他們既能尊人又能自尊,既能與人為善又能獨立不阿,既能尊師敬老又不巧言令色,既能團結互助同時又君子不黨。中國傳統道德所推崇的禮義廉恥,儒家所弘揚的仁義禮智信,都在他們身上自覺不自覺地閃爍著。……我們在您身邊,學到的不僅是專業,比專業更重要的是思想,比思想更重要的是精神。您是我們精神上永遠的導師! 這樣祝壽詞在中國傳統中一般只用於人死之後的蓋棺論定,我不知道錢理群看了這樣的祝壽詞有何感想,要是有人這麼誇你,你會認定他不是為你祝壽,而是咒你快點入土為安。這篇文字可以作為這群有著博士。碩士頭銜的市儈學問家的自畫像。就這麼一群人還要義正辭嚴,還被稱之為一匹匹 黑駿馬 ,除非全世界的人都死光了,只剩下他們幾個敞開了互媚。 老俠:你看過老子嗎?
王朔:我也就是翻翻。道非道的,可道不可道的,非常道的……其實我看過。
但現在記不住多少,看完就忘了。以前總聽說老莊老莊的,我還以為他們是一個姓莊的人,就像叫老劉、老王那樣,後來才知道是倆人。他倆有個先後沒有?
老俠:莊子是老子後面的。
王朔:我粗著看的,也粗著聽人說的。他那個道理是一個挺想得開的道理,教人想開點兒,別活得累。中國人的道理,一個孔子,一個老子,一儒一道,要麼教人想開點兒,要麼給人立規矩,想不開就去立規矩或讓別人給你立規矩,想開了就離人群遠點兒,自己個兒,別扎堆兒,凡扎堆兒的就是想不開的,凡不扎堆的就是想得開的。基本上是些似是而非的東西,我覺得有好些人也不太知道他,不知道他是怎麼回事,更不知道他還當過一回孔子的老師。但他們都在文章中提到他,說某某人有 老莊之風 呀。我一直就不知道這 老莊之風 說些什麼。有些人好玩這個,什麼出世呀。隱逸呀,說某人的作品某人的生活態度中有這個。在我看,凡在文章中掉書袋子做有文化狀的東西,都是諂媚一路的。我不真的了解老莊。我覺得那往往是一些人的遮羞布,老莊被好些人弄成了遮羞布,達不到目的就使小性子,捉迷藏,類似於撒嬌,無非是讓人再看重他,三顧個茅廬什麼的,弄個仙風道骨不正眼看人什麼的。我對他基本是這麼個看法。
老俠:莊子啦。佛教的禪啦,從古到今一直是附庸風雅者的好牌坊,文人們在仕途上一被下絆子,就必定非老莊即禪宗,魏晉時期的風流名士的附庸風雅,雖有反抗發泄的真實一面,但太消極,且骨子裡仍不滿。魯迅早對此有精闢的見解。
這之後的山水詩,從謝靈運到王維到蘇東坡到朱熹……不過是一種失意後的點綴而已。據說中國排宗的高師不識字,卻弄得那麼多識字的人跟著瞎起鬨。中國文化只有 內儒外法 是真的,統治術是儒法互補,而不是李澤厚的儒道互補。對外講儒,講禮儀,讓別人 克已復禮 。對內的權力鬥爭就全是法家陰陽家的那一套,陰而狠。中國知識人何嘗真信過什麼?美國詩人金斯堡信佛,尤喜禪宗,他來過中國,想找到正宗的禪,不用想,肯定是失望而歸。現在的宗教、寺廟、教堂,教士啦、和尚啦都有行政級別。我記得八十年代有件事特別能說明中國的信徒是個什麼東西。有一個七十多歲的大法師,叫什麼法師來著……?
王朔:是海燈法師,二指禪的那個。
老俠:就是他。有一年春節晚會,居然把他弄到中央電視台當嘉賓,他也就去了。
王朔:二指禪,是嗎?
老俠:這大法師,據說幾十年末出山,修得六根純淨。其實這中央台太殘酷了,可以靠行政命令把人家從深山拉到鬧市來,人家在深山裡修煉那麼多年,心情平靜,這一下說不定毀了他一生的修行。春節晚會,多世俗多平庸多煽情多誘人呀。花花綠綠的,歌呀舞呀,露膀子露大腿的,這不是成心拉法師下水嗎?這大法師肯定是迫不得已,挺不情願的。但他似乎很興奮,覺得自己受到隆重的禮遇,他當即賦詩一首,給這台惡俗的大拼盤添了點禪香。
王朔:出名的,就是被人知道的。被咱們知道的,被誇成 老莊 的,我看都不太老莊,真正的老莊是咱們不知道的。
我想也許有那種思凡出了山了,後邊還跟著一群人誇他如何如何地超凡脫俗,這種人肯定不太 老莊 了。最起碼他跟俗世這些附庸風雅的關係弄得不錯,人們覺得這和尚人也不錯呀,心裡也有些周旋的。
老俠:你讀過《史記》、《資治通鑑》之類史書嗎?
王朔:看過。小時候看的《史記》,但看得不多,也記不住多少東西了。《資治通鑑》我看過三四本,有點望而生畏。
我發覺裡面也充滿了各種道理,我發現中國的那些寫史的人也是誨人不倦的 腕兒 ,在史實的故事引申出一些評論,說出些道理來,我就怕這些說道理的書,一講道理,我就兩眼發黑,看不進去了。好像除了道理,中國人不會寫別的東西。
老俠:中國的小說也是這樣,隨時隨地誨人不倦。看那些古典的名著和不出名的小說,總要在每章每回的開始或結尾弄一段講道理的東西,往往是用詩講道理,什麼有詩曰什麼的……
王朔: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都是挺陳腐挺平庸的道理。《資治通鑑》中有許多權術。最初講權術是不是也從孔子那兒開始講的?
老俠:權術來自戰國時的縱橫術。陰陽學。老子是中國的陰謀設計大師,他為中國政治的陰暗運作提供了根本的遊戲規則。那些縱橫家,哪個君王認他,他就為之服務,今天去齊國,明天去魏國的。實際上,不僅縱橫家,就是孔子也周遊列國,去賣他那套東西,誰認他就賣給誰,就跟現在的 跑官
一樣。或者說,現在知識分子的幕僚心態從孔子就開始了,他周遊列國無非是去 跑官 ,混個一官半職。他說仁義,但當了官也照樣心狠手辣,做了幾天大司寇,就把少正卯給誅了。
當時也有些君王喜歡 養士 ,在家裡養一大堆飽學之土,像養一群好馬。從那時起,中國讀書人的宿命已經定了。縱橫家那套遊說技巧,都叫後人繼承了。做人是有奶便是娘,今天投靠那個,明天又投靠這個,什麼信念啦。忠誠啦,全沒有。
今天也如此。
王朔:玩權術的人,我覺得在咱中國永遠不倒也不老。
老俠:《資治通鑑》集古代權術之大全,它就是古代的《厚黑學》。它的可讀性不在於司馬光從史實中抽出的那幾條迂腐的道理,而是中國傳統政治的黑暗,陰謀與暴力,誰黑誰狠誰無恥誰就肯定能滅掉政敵,大權獨攬。真得六親不認,只要是奪權的障礙,愛誰誰,一律滅掉。這種智慧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老子和法家。老子就是陰謀家,他的道理是由自然本體論到倫理韜晦術再到政治權謀,所謂以柔克剛,以陰克陽,以不變應萬變,無私方能有大私等等……無一不透著智慧的狡黠。二十四史中這樣的東西太多了,韓信受胯下之辱終成偉業就是經典的例子。從學校到家庭,大人們都愛拿韓信的韜晦之術教導晚輩,教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甚至放棄人的尊嚴。如果你是一個人,一個有尊嚴的人,你怎麼能夠為一時的權直而甘受胯下之辱,用這種方式求將來的飛黃騰達,就等於告訴你想為人上人就要不拿自己當人,人下人就不是人。中國歷史上的太監擅權就是一種制度化的韓信謀略。最後弄成不是宮廷非要閹了誰,而是許多人自我閹割,爭著進宮。我們的史書一提到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之爭,大都把罪惡推到宦官身上,常說中國文化毀於宦官之手。這不公平。第一,宦官是皇權制度的產物;第二,文官集團在道義上也決不比宦官集團高到哪兒去,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宮廷黨爭的殘酷和血腥,不是因為養了一群小人,而是因為這個制度只能靠陰謀和血腥的政治來支撐。宦官整文官狠,文官得勢整起宦官來也決不會有一絲憐憫,甚至比宦官還要狠。這不是某個皇帝或某一集團決定的,而是制度本身決定的。
老俠:四十年。
王朔:咱們沒有那麼傻的人。
老俠:哪有傻到這份兒的人,開玩笑!追著浪cháo走,這個浪頭趕不上,嘩 地又是下一撥兒了。
王朔:是呀。那麼弄,弄成了,也老了,完了。什麼也享受不到了。誰願下這大功夫。咱的學校體制對學者。教授的要求,有沒有什麼量化的標準?我是說,怎麼才能混成體面的學者?有沒有硬性的標準?
老俠:高等院校中最令人羨慕的是那些既當它又有學術聲望的聰明人,就像當年的王蒙,既是文化部長又是知名作家。
老俠:中國的讀書跟西方反著。人家是大學本科最好讀,越往上越難,讀個博士七八年。十來年讀不下來的是常事兒。
中國是本科最難讀,越往上越好讀,博士學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導師的影響力。
西方人做論文,每一個注都要有關於出處的詳細說明。觀點摘要,證明你讀過這本書,他們的博士論文的注釋部分往往比正文還多。中國的導師不會這麼為難自己的學生。學生論文的通過與否,涉及到導師的榮耀和面子,所以論文答辯時請誰不清誰挺有講究的,這裡邊的人情學問不次於做論文的學問。聽說現在可以用錢直接買學位了。改革了嘛,錢一管用,人情自然就淡泊了。錢就是人情,就是關係。
王朔:高校里不至於如此齷齪吧。不是說校園中的書桌還是方淨土嗎?
老俠:類似余杰這麼精明的才俊,就是本來乾淨的書桌,也會被他們弄髒,不弄髒就混不出名堂來。這兩天又看了他們那一撥的幾本書,有個叫摩羅的,他與余杰之間的相互吹捧已經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程度。摩羅的文集中有一篇余杰寫的序和一篇摩羅的寫余杰的文字,互相獻媚的句式、語感。詞句都差不多。余杰說什麼在當今時代,在思想隨筆上唯一能同他相媲美的青年學者只有摩羅。余杰喜歡用 最 字,陳平原是 最傑出的文學史家之一 ,摩羅的文字就是20世紀末中國 最驚心動魄的文字之一 。 最 在漢語中是頂點、唯一的意思, 最什麼什麼之一 本身就是語言花活。有了 最 就沒有 之一 。但他既想把人夸到 最 ,又不想給人以 唯一 的話把,於是就只能用 最……之一 這類缺乏語言常識的句式了。再看兩個人相互拋媚眼的文章的結尾,余杰說: 摩羅也在尋找更寒冷的空間,我願與他同行。這是一條充滿荊棘的、沒有路的路。這是一條心靈救贖的路。我們並著肩往前走,正如魯迅先生筆下的過客……
再看摩羅怎麼樣夸余杰,你一定想笑,他的文章叫《什麼是寫作》,他先列舉了盧梭、拜倫、魯迅、卡夫卡、陽思妥耶夫斯基是他心目中值得尊敬的寫作。最後把這些偉大人物聚光在余杰身上, 最近讀余杰的隨筆也是這樣理解的。 在我看來,余杰的寫作就是這種理想的寫作。 獻媚也要講點含蓄與技巧,這些人卻狂妄得一個個都站在巨人的頭上俯視眾生。再看摩羅獻媚的最後: 無論如何……余杰的所有文字中,畢竟掙扎著一個覺醒的自我,覺醒的生命……但生命既是余杰的生命,也是我的生命。我還傾向於把它看作某個更大更模糊的存在物的生命。
一個是在沒路的路上,贖罪的路上,一個是覺醒的生命;一個願與另一個同行,並肩走到底,一個的生命是另一個的生命。我要問,他們在贖什麼罪,要虔誠懺悔的人怎麼能這麼不擇手段地黑著臉獻媚,他心裡有什麼罪惡感,一點也沒有。他們怎麼覺醒的?覺醒到用世界上偉大的作家向自己的團伙小兄弟獻媚。
王朔:我覺得我這人臉皮已經很厚了,也是個人精兒了,沒想到還有比我臉皮更厚,更精於計算的後生。真他媽的是後生可畏,咱得躲遠點兒。
老俠:還有一個自稱是北大醉俠的叫孔慶東的,自誇與獻媚的水平遠不如前兩位,他的誇人像報紙上的悼詞,卻是為錢理群先生祝壽而寫的。他說: 您和您的學生都是 五四 精神傳人,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清醒的批判意識。恰恰在我們這些人身上,延續著中華文明最寶貴的美德……檢閱一下您的學生,可以發現,儘管他們聞道有先後,學問有深淺,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都是君子,都是道德上的好人。他們既能尊人又能自尊,既能與人為善又能獨立不阿,既能尊師敬老又不巧言令色,既能團結互助同時又君子不黨。中國傳統道德所推崇的禮義廉恥,儒家所弘揚的仁義禮智信,都在他們身上自覺不自覺地閃爍著。……我們在您身邊,學到的不僅是專業,比專業更重要的是思想,比思想更重要的是精神。您是我們精神上永遠的導師! 這樣祝壽詞在中國傳統中一般只用於人死之後的蓋棺論定,我不知道錢理群看了這樣的祝壽詞有何感想,要是有人這麼誇你,你會認定他不是為你祝壽,而是咒你快點入土為安。這篇文字可以作為這群有著博士。碩士頭銜的市儈學問家的自畫像。就這麼一群人還要義正辭嚴,還被稱之為一匹匹 黑駿馬 ,除非全世界的人都死光了,只剩下他們幾個敞開了互媚。 老俠:你看過老子嗎?
王朔:我也就是翻翻。道非道的,可道不可道的,非常道的……其實我看過。
但現在記不住多少,看完就忘了。以前總聽說老莊老莊的,我還以為他們是一個姓莊的人,就像叫老劉、老王那樣,後來才知道是倆人。他倆有個先後沒有?
老俠:莊子是老子後面的。
王朔:我粗著看的,也粗著聽人說的。他那個道理是一個挺想得開的道理,教人想開點兒,別活得累。中國人的道理,一個孔子,一個老子,一儒一道,要麼教人想開點兒,要麼給人立規矩,想不開就去立規矩或讓別人給你立規矩,想開了就離人群遠點兒,自己個兒,別扎堆兒,凡扎堆兒的就是想不開的,凡不扎堆的就是想得開的。基本上是些似是而非的東西,我覺得有好些人也不太知道他,不知道他是怎麼回事,更不知道他還當過一回孔子的老師。但他們都在文章中提到他,說某某人有 老莊之風 呀。我一直就不知道這 老莊之風 說些什麼。有些人好玩這個,什麼出世呀。隱逸呀,說某人的作品某人的生活態度中有這個。在我看,凡在文章中掉書袋子做有文化狀的東西,都是諂媚一路的。我不真的了解老莊。我覺得那往往是一些人的遮羞布,老莊被好些人弄成了遮羞布,達不到目的就使小性子,捉迷藏,類似於撒嬌,無非是讓人再看重他,三顧個茅廬什麼的,弄個仙風道骨不正眼看人什麼的。我對他基本是這麼個看法。
老俠:莊子啦。佛教的禪啦,從古到今一直是附庸風雅者的好牌坊,文人們在仕途上一被下絆子,就必定非老莊即禪宗,魏晉時期的風流名士的附庸風雅,雖有反抗發泄的真實一面,但太消極,且骨子裡仍不滿。魯迅早對此有精闢的見解。
這之後的山水詩,從謝靈運到王維到蘇東坡到朱熹……不過是一種失意後的點綴而已。據說中國排宗的高師不識字,卻弄得那麼多識字的人跟著瞎起鬨。中國文化只有 內儒外法 是真的,統治術是儒法互補,而不是李澤厚的儒道互補。對外講儒,講禮儀,讓別人 克已復禮 。對內的權力鬥爭就全是法家陰陽家的那一套,陰而狠。中國知識人何嘗真信過什麼?美國詩人金斯堡信佛,尤喜禪宗,他來過中國,想找到正宗的禪,不用想,肯定是失望而歸。現在的宗教、寺廟、教堂,教士啦、和尚啦都有行政級別。我記得八十年代有件事特別能說明中國的信徒是個什麼東西。有一個七十多歲的大法師,叫什麼法師來著……?
王朔:是海燈法師,二指禪的那個。
老俠:就是他。有一年春節晚會,居然把他弄到中央電視台當嘉賓,他也就去了。
王朔:二指禪,是嗎?
老俠:這大法師,據說幾十年末出山,修得六根純淨。其實這中央台太殘酷了,可以靠行政命令把人家從深山拉到鬧市來,人家在深山裡修煉那麼多年,心情平靜,這一下說不定毀了他一生的修行。春節晚會,多世俗多平庸多煽情多誘人呀。花花綠綠的,歌呀舞呀,露膀子露大腿的,這不是成心拉法師下水嗎?這大法師肯定是迫不得已,挺不情願的。但他似乎很興奮,覺得自己受到隆重的禮遇,他當即賦詩一首,給這台惡俗的大拼盤添了點禪香。
王朔:出名的,就是被人知道的。被咱們知道的,被誇成 老莊 的,我看都不太老莊,真正的老莊是咱們不知道的。
我想也許有那種思凡出了山了,後邊還跟著一群人誇他如何如何地超凡脫俗,這種人肯定不太 老莊 了。最起碼他跟俗世這些附庸風雅的關係弄得不錯,人們覺得這和尚人也不錯呀,心裡也有些周旋的。
老俠:你讀過《史記》、《資治通鑑》之類史書嗎?
王朔:看過。小時候看的《史記》,但看得不多,也記不住多少東西了。《資治通鑑》我看過三四本,有點望而生畏。
我發覺裡面也充滿了各種道理,我發現中國的那些寫史的人也是誨人不倦的 腕兒 ,在史實的故事引申出一些評論,說出些道理來,我就怕這些說道理的書,一講道理,我就兩眼發黑,看不進去了。好像除了道理,中國人不會寫別的東西。
老俠:中國的小說也是這樣,隨時隨地誨人不倦。看那些古典的名著和不出名的小說,總要在每章每回的開始或結尾弄一段講道理的東西,往往是用詩講道理,什麼有詩曰什麼的……
王朔: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都是挺陳腐挺平庸的道理。《資治通鑑》中有許多權術。最初講權術是不是也從孔子那兒開始講的?
老俠:權術來自戰國時的縱橫術。陰陽學。老子是中國的陰謀設計大師,他為中國政治的陰暗運作提供了根本的遊戲規則。那些縱橫家,哪個君王認他,他就為之服務,今天去齊國,明天去魏國的。實際上,不僅縱橫家,就是孔子也周遊列國,去賣他那套東西,誰認他就賣給誰,就跟現在的 跑官
一樣。或者說,現在知識分子的幕僚心態從孔子就開始了,他周遊列國無非是去 跑官 ,混個一官半職。他說仁義,但當了官也照樣心狠手辣,做了幾天大司寇,就把少正卯給誅了。
當時也有些君王喜歡 養士 ,在家裡養一大堆飽學之土,像養一群好馬。從那時起,中國讀書人的宿命已經定了。縱橫家那套遊說技巧,都叫後人繼承了。做人是有奶便是娘,今天投靠那個,明天又投靠這個,什麼信念啦。忠誠啦,全沒有。
今天也如此。
王朔:玩權術的人,我覺得在咱中國永遠不倒也不老。
老俠:《資治通鑑》集古代權術之大全,它就是古代的《厚黑學》。它的可讀性不在於司馬光從史實中抽出的那幾條迂腐的道理,而是中國傳統政治的黑暗,陰謀與暴力,誰黑誰狠誰無恥誰就肯定能滅掉政敵,大權獨攬。真得六親不認,只要是奪權的障礙,愛誰誰,一律滅掉。這種智慧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老子和法家。老子就是陰謀家,他的道理是由自然本體論到倫理韜晦術再到政治權謀,所謂以柔克剛,以陰克陽,以不變應萬變,無私方能有大私等等……無一不透著智慧的狡黠。二十四史中這樣的東西太多了,韓信受胯下之辱終成偉業就是經典的例子。從學校到家庭,大人們都愛拿韓信的韜晦之術教導晚輩,教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甚至放棄人的尊嚴。如果你是一個人,一個有尊嚴的人,你怎麼能夠為一時的權直而甘受胯下之辱,用這種方式求將來的飛黃騰達,就等於告訴你想為人上人就要不拿自己當人,人下人就不是人。中國歷史上的太監擅權就是一種制度化的韓信謀略。最後弄成不是宮廷非要閹了誰,而是許多人自我閹割,爭著進宮。我們的史書一提到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之爭,大都把罪惡推到宦官身上,常說中國文化毀於宦官之手。這不公平。第一,宦官是皇權制度的產物;第二,文官集團在道義上也決不比宦官集團高到哪兒去,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宮廷黨爭的殘酷和血腥,不是因為養了一群小人,而是因為這個制度只能靠陰謀和血腥的政治來支撐。宦官整文官狠,文官得勢整起宦官來也決不會有一絲憐憫,甚至比宦官還要狠。這不是某個皇帝或某一集團決定的,而是制度本身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