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王朔:《論語》中孔子說的那些話,都是學生問。當老師的大概都有這種心理,學生一問,老師就得給你說出個道道來,可能……有些道理懸掛在嘴邊說不出來,但有人一問,能不能說出道道都要說出個道道。要是說不出來,讓恭敬的求學者失望,更讓自己沒了當老師的面子。有時我有這種感覺,別人問你,你其實根本沒有答案,你是被提問者逼著走,他一路問下來,你現想現說現說現想,朝著自圓其說那兒說著。孔子的那些道理有些可能就是這麼來的。他創建個 中庸 的理兒,我覺得是很合適他的,兩頭都不走極端。兩個極端是兩種性情,能分出好賴來,是非分明,而你擱在中間,那就成道理了。
老俠:中國人講 中庸 ,講 既……又…… 的句式,像劉再復的二重組合論害了很多有才華的藝術家,比如田壯壯拍的《大太監李蓮英》,就是中了性格兩重性理論的毒。李蓮英怎麼寫,應該寫成中國奴才。太監的最高天才。慈德太后這個刁女人太難伺候了,那麼大的權力更使她變態,每天驚恐萬狀的。許多貼身太監都先後被她廢了。唯獨李蓮英留了下來,伺弄得老佛爺服服帖帖,把他當成唯一的心腹、知己,有什麼苦回到後宮與他訴訴。你說李蓮英是不是奴才中的天才,奴才的極致?而壯壯的那個片子把李蓮英拍成個不忍之人,把珍妃投井後,還讓他背過身,蹲下來,用手捂住臉,做痛苦狀,內疚樣。屁!他決心把自己的那個玩意兒割了的那刻起,他進宮的第一天就要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連自己的那個玩意兒都不要了,還在乎一個老佛爺恨之入骨的妃子的生命?李蓮英殺了多少人哪,宮廷鬥爭的殘酷血腥他見多了,殺一個珍妃算什麼。他有憐憫之心?天大的玩笑!
王朔:這麼拍人家會說你對人性缺少深度把握,把複雜的東西簡化了。
老俠:人喜歡極端的東西,實際上許多特別棒的文學作品都是極端,包括那些現代派作品。從莎士比亞的膨脹到極端的麥克白的野心,到艾米莉《呼嘯山莊》中的那種走向極端的長著毒牙齒的愛與恨,還有加繆的那個 局外人 ,一個極端冷漠的人,對母親的死無動於衷,對情人的愛可有可無,對自己的生命沒有任何熱情,他誤殺了人,不要律師為他辯護,不要神父為他祈禱。就那麼被判死刑,處決了。
加繆把他的冷漠或麻木推向極端。魯迅的 阿Q 也是一種極端的性格。一旦達到某一極端,反而有無限豐富,難以窮盡。
王朔:我覺得走極端挺難的,學孔子那套倒不難。但得為一個明確的目的學,比如我為了做一官兒,或者當一個學術界的恐龍,或者我為了拍馬屁,就學這個。
我沒有目的,就不用學了,翻翻就完了。當然我準備老了看看他這個書。我現在是覺得這書太有道理了我就不看了。怕被它人帶著走,再找不回自己了。我相信天下沒有一個理兒能夠說得天衣無fèng,放之四海而皆準。物理學中好像還沒有統一場論,現在還沒有統一吧…… 老俠:沒有。
王朔:愛因斯坦琢磨了半天沒琢磨出來。我想這個……思想上也不該有什麼統一場論,但實際上有很多冒充是統一場論的東西,當它一出現,我就有種本能的反應:我這人智商不高能力有限,所以我只能先拒絕。等歲數大了,我再好好看看。
我當然樂意認為這是我跟那幫學生不一樣的地方,是我的優越之處。他們上大學是洗澡去了,是學人家去了。
老俠:那你接受知識的前提呢?好像歲數是前提,這有點兒怪誕。
王朔:我接受知識有一前提,我得能破了你這個,我沒能力破了你,我就滿足於知道一個大概齊就完了,不細看那些東西。我覺得最不好的東西或者說知識,是那些要把道理說在先的,比如一些流行的時文,像余秋雨呀、學院派的有些大文章呀、報上的那些社論呀,上來就拿大道理壓人,拿大話壓人,其實越這樣的東西越沒道理。
老俠:生在這塊土地上,也希望從自己傳統的積累中找到可以使人活出尊嚴活得誠實的資源來。為此,我多次重回故紙堆里,但一次比一次失望,弄到最後是絕望。現在我信魯迅對年輕人的勸告:少讀以至不讀中國書。
王朔:我看孔子……我是買的《四書五經》,黑皮的。我不大喜歡看那種書,它裡邊加了很多注,把正文切割得一塊一塊的,每幾個大一點兒的正文旁,都有密密麻麻的注釋,特累。看得暈頭轉向的。總的感覺,那裡邊道理十足,拉出來就跟你講道理。我在中學就學了一點兒文言文,看這種東西還是比較吃力的。
老俠:你說的對孔子的感覺,曾有過一篇比較孔子和蘇格拉底的文章。兩人都是與人談話,但方式完全不同。孔子是中國的先哲,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先哲,他倆講過的類似的話,只有關於 知與不知 的。孔子說: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 蘇格拉底說過,人的最高智慧是意識到自己的無知。似乎在這點上兩人一樣。但在對別人的態度上則不同。
王朔:我女兒也常說孔子的這句話,她們學校也教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也。但這句話讓我感覺,是因為弟子問他一問題,他答不上來了,又不能說自己不知道,只能這麼圓滑一下,是給自己打圓場的話。他的那些道理就是教人怎麼打圓場的。
老俠:孔子與人談話的方式是以老師自居,居高臨下,別人以學生自居,謙卑仰視;永遠是別人提問,他解答;別人困惑,他明白;別人什麼也不懂,他什麼都懂;而蘇格拉底的方式恰恰相反,不管談話的對手是什麼人,他都是提問者,他知道人的智力的界限,一直問到你理屈詞窮,答不上來了,這就算完滿了。至於他自己有沒有答案,他也沒有答案。他只想告訴你,人不能狂妄,以為自己無所不知,最高的智慧不是無所不知,而是意識到自己的有所不知。正是蘇格拉底開始的這個傳統,才會有哈耶克、波普爾等現當代大師的認識論——相對於人類社會與宇宙,必須承認人的無知是絕對的,人的有知是相對的,真理必須是可以證偽的,社會必然是有缺陷的。而孔子開創的傳統,卻使後來的讀書人一代比一代狂妄,就是你說的那種感覺,上來就拿大道理壓人,以為自己無所不知真理在握。
王朔:蘇格拉底用這種追問的方法,是想把所有的道理觀點都駁倒,哪怕是使用詭辯呢?這也有點兒黑。
老俠:他不教給你道理,只讓你自己在論辯的失敗中悟出自己的知識的界限,這才是大智慧。而孔子的 誨人不倦 則是小聰明,小聰明一定要賣弄,要以別人的導師自居。與其說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不如說他 誨人不倦 ,不亦樂乎,且樂此不疲。以至於使被誨者大為疲倦。中國人的那套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動不動自我標榜偉大光榮正確,都是從孔子那學來的。
王朔:像我們在這兒這套就叫做 誨人不倦 。
老俠:當你知道了被誨者疲倦了,你再不倦地誨下去,就有點兒不知趣了。
王朔:就是。他是從哪兒學的?他有沒有老師呀,孔子?
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但跟那麼多人行過,我也沒見他拜誰為師呀。
老俠:莊子說他跟老子問過 道 ,但考證起來,又無從證實。
王朔:那時有書嗎?他們看什麼呀,那些大竹簡子搬來搬去的?他到哪兒去看呀?孔子除了《論語》還攢過其它書嗎?
老俠:據說他刪改過《詩經》,經他一刪改,只剩現今能看到的三百首了,剩下的八成兒都被他那點兒道理給滅了。沒有孔子,我們今天說不定還能多看到幾首先秦的詩。中國每朝每代編書,都要刪改,最狠的是清朝編的《四庫全書》,被滅掉的遺產有多少,現在的人也搞不清,反正數量不會小。據說孔子還編過《春秋》,魯國的編年史。其實,孔子刪改前人典籍,與秦始皇焚書也沒什麼區別。被刪掉的再也找不回來了,不就跟燒了一樣。被改過的面目全非,全成了篡改者的主觀意志,還不如一把火燒了,也少讓今天的人中毒。
王朔:那個時候的窮孩子怎麼認字呀?這個字是誰教的?
孔子家也不太富裕吧。誰教得他這麼勁勁的,張口就是至理名言。
老俠:他的自我期許很狂,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多狂呀,既隨心所欲,又中規中矩,這隻有神人的份了。
王朔: 發乎情,止乎禮義 是他說的吧。全是自我解嘲的話,有賊心沒賊膽。
應該給他重新拿白話寫一遍,重新造一下句。
老俠:中國讀書人的那種人格狂妄就是從孔子開始的。不管你問什麼,都難不倒我,我都有一套說辭。所以中國知識分子從沒有自知之明,沒有界限。人稍出點名,就什麼都敢搶,文學評論家可以到音樂討論會、繪畫研討會、經濟討論會上去。
還真就有人喜歡附庸風雅去請,他也不要臉地有請必侃。
王朔:這叫通才,任什麼也難不倒。
老俠:我在國外,曾問過他們這類問題。他們說,如果開有關物理學的討論會,一定要請楊振寧,因為他是這方面的專家、權威,一定能說出有見地的話。但要開經濟學或政治學討論會,不可能想到去請楊振寧。而楊振寧到中國來,什麼都請他講,他也敢講。
王朔:也不光咱這兒吧。人一出名,張口就有格言。
老俠:有時看那些大人物的格言,看著看著就要背過氣去。比如說,維根斯坦與羅素同為西方的大哲,維就只專注於哲學,純粹極了。而羅素成了大哲後,就什麼都想插一槓子,什麼都想評論一番。其實在哲學之外的領域,他也沒說過幾句語驚四座的話,都挺一般的,但就因為他有名,就成了格言了。
王朔:像有朋友從大老遠兒的來,不也高興嗎,說這類大白話,誰都能說出來,可他一說就成了格言。
老俠:不光是格言,就是這些大白話,中國人就注釋了幾千年,中國的智慧就浪費在這類迂腐的注釋上了。我把這叫 注釋偏執狂 ,是一種精神疾病或學術痴呆。名人的話就是格言或經典,什麼領域都可以說三道四,放個屁都沉甸甸的。
王朔:咱要是把老師都滅了,滅到孔子之前,誰也不知道孔子的老師是誰,孔子成了師祖。現在就這麼老師、師祖、師爺一大堆一溜順地下去成了系統。
老俠:唐代的韓愈就排過 道統 ,宋代的理學家朱熹也排過,兩人排的還不一樣。
王朔:他其實光把這話琢磨透了,說明白了,哪用得著費這麼大的勁呀。那你說,包括西方的學術規範也是這樣吧。比如說我寫博士論文,一本著作也不引,沒有注釋,全是自己的看法,這不行吧?不行。你得說清楚你的基礎在哪兒,你研究的那東西以前都有些什麼人說過些什麼。我說我沒基礎,就是自己拍腦袋想出來的,大家堅決不答應。
老俠:中國人講 中庸 ,講 既……又…… 的句式,像劉再復的二重組合論害了很多有才華的藝術家,比如田壯壯拍的《大太監李蓮英》,就是中了性格兩重性理論的毒。李蓮英怎麼寫,應該寫成中國奴才。太監的最高天才。慈德太后這個刁女人太難伺候了,那麼大的權力更使她變態,每天驚恐萬狀的。許多貼身太監都先後被她廢了。唯獨李蓮英留了下來,伺弄得老佛爺服服帖帖,把他當成唯一的心腹、知己,有什麼苦回到後宮與他訴訴。你說李蓮英是不是奴才中的天才,奴才的極致?而壯壯的那個片子把李蓮英拍成個不忍之人,把珍妃投井後,還讓他背過身,蹲下來,用手捂住臉,做痛苦狀,內疚樣。屁!他決心把自己的那個玩意兒割了的那刻起,他進宮的第一天就要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連自己的那個玩意兒都不要了,還在乎一個老佛爺恨之入骨的妃子的生命?李蓮英殺了多少人哪,宮廷鬥爭的殘酷血腥他見多了,殺一個珍妃算什麼。他有憐憫之心?天大的玩笑!
王朔:這麼拍人家會說你對人性缺少深度把握,把複雜的東西簡化了。
老俠:人喜歡極端的東西,實際上許多特別棒的文學作品都是極端,包括那些現代派作品。從莎士比亞的膨脹到極端的麥克白的野心,到艾米莉《呼嘯山莊》中的那種走向極端的長著毒牙齒的愛與恨,還有加繆的那個 局外人 ,一個極端冷漠的人,對母親的死無動於衷,對情人的愛可有可無,對自己的生命沒有任何熱情,他誤殺了人,不要律師為他辯護,不要神父為他祈禱。就那麼被判死刑,處決了。
加繆把他的冷漠或麻木推向極端。魯迅的 阿Q 也是一種極端的性格。一旦達到某一極端,反而有無限豐富,難以窮盡。
王朔:我覺得走極端挺難的,學孔子那套倒不難。但得為一個明確的目的學,比如我為了做一官兒,或者當一個學術界的恐龍,或者我為了拍馬屁,就學這個。
我沒有目的,就不用學了,翻翻就完了。當然我準備老了看看他這個書。我現在是覺得這書太有道理了我就不看了。怕被它人帶著走,再找不回自己了。我相信天下沒有一個理兒能夠說得天衣無fèng,放之四海而皆準。物理學中好像還沒有統一場論,現在還沒有統一吧…… 老俠:沒有。
王朔:愛因斯坦琢磨了半天沒琢磨出來。我想這個……思想上也不該有什麼統一場論,但實際上有很多冒充是統一場論的東西,當它一出現,我就有種本能的反應:我這人智商不高能力有限,所以我只能先拒絕。等歲數大了,我再好好看看。
我當然樂意認為這是我跟那幫學生不一樣的地方,是我的優越之處。他們上大學是洗澡去了,是學人家去了。
老俠:那你接受知識的前提呢?好像歲數是前提,這有點兒怪誕。
王朔:我接受知識有一前提,我得能破了你這個,我沒能力破了你,我就滿足於知道一個大概齊就完了,不細看那些東西。我覺得最不好的東西或者說知識,是那些要把道理說在先的,比如一些流行的時文,像余秋雨呀、學院派的有些大文章呀、報上的那些社論呀,上來就拿大道理壓人,拿大話壓人,其實越這樣的東西越沒道理。
老俠:生在這塊土地上,也希望從自己傳統的積累中找到可以使人活出尊嚴活得誠實的資源來。為此,我多次重回故紙堆里,但一次比一次失望,弄到最後是絕望。現在我信魯迅對年輕人的勸告:少讀以至不讀中國書。
王朔:我看孔子……我是買的《四書五經》,黑皮的。我不大喜歡看那種書,它裡邊加了很多注,把正文切割得一塊一塊的,每幾個大一點兒的正文旁,都有密密麻麻的注釋,特累。看得暈頭轉向的。總的感覺,那裡邊道理十足,拉出來就跟你講道理。我在中學就學了一點兒文言文,看這種東西還是比較吃力的。
老俠:你說的對孔子的感覺,曾有過一篇比較孔子和蘇格拉底的文章。兩人都是與人談話,但方式完全不同。孔子是中國的先哲,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先哲,他倆講過的類似的話,只有關於 知與不知 的。孔子說: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 蘇格拉底說過,人的最高智慧是意識到自己的無知。似乎在這點上兩人一樣。但在對別人的態度上則不同。
王朔:我女兒也常說孔子的這句話,她們學校也教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也。但這句話讓我感覺,是因為弟子問他一問題,他答不上來了,又不能說自己不知道,只能這麼圓滑一下,是給自己打圓場的話。他的那些道理就是教人怎麼打圓場的。
老俠:孔子與人談話的方式是以老師自居,居高臨下,別人以學生自居,謙卑仰視;永遠是別人提問,他解答;別人困惑,他明白;別人什麼也不懂,他什麼都懂;而蘇格拉底的方式恰恰相反,不管談話的對手是什麼人,他都是提問者,他知道人的智力的界限,一直問到你理屈詞窮,答不上來了,這就算完滿了。至於他自己有沒有答案,他也沒有答案。他只想告訴你,人不能狂妄,以為自己無所不知,最高的智慧不是無所不知,而是意識到自己的有所不知。正是蘇格拉底開始的這個傳統,才會有哈耶克、波普爾等現當代大師的認識論——相對於人類社會與宇宙,必須承認人的無知是絕對的,人的有知是相對的,真理必須是可以證偽的,社會必然是有缺陷的。而孔子開創的傳統,卻使後來的讀書人一代比一代狂妄,就是你說的那種感覺,上來就拿大道理壓人,以為自己無所不知真理在握。
王朔:蘇格拉底用這種追問的方法,是想把所有的道理觀點都駁倒,哪怕是使用詭辯呢?這也有點兒黑。
老俠:他不教給你道理,只讓你自己在論辯的失敗中悟出自己的知識的界限,這才是大智慧。而孔子的 誨人不倦 則是小聰明,小聰明一定要賣弄,要以別人的導師自居。與其說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不如說他 誨人不倦 ,不亦樂乎,且樂此不疲。以至於使被誨者大為疲倦。中國人的那套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動不動自我標榜偉大光榮正確,都是從孔子那學來的。
王朔:像我們在這兒這套就叫做 誨人不倦 。
老俠:當你知道了被誨者疲倦了,你再不倦地誨下去,就有點兒不知趣了。
王朔:就是。他是從哪兒學的?他有沒有老師呀,孔子?
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但跟那麼多人行過,我也沒見他拜誰為師呀。
老俠:莊子說他跟老子問過 道 ,但考證起來,又無從證實。
王朔:那時有書嗎?他們看什麼呀,那些大竹簡子搬來搬去的?他到哪兒去看呀?孔子除了《論語》還攢過其它書嗎?
老俠:據說他刪改過《詩經》,經他一刪改,只剩現今能看到的三百首了,剩下的八成兒都被他那點兒道理給滅了。沒有孔子,我們今天說不定還能多看到幾首先秦的詩。中國每朝每代編書,都要刪改,最狠的是清朝編的《四庫全書》,被滅掉的遺產有多少,現在的人也搞不清,反正數量不會小。據說孔子還編過《春秋》,魯國的編年史。其實,孔子刪改前人典籍,與秦始皇焚書也沒什麼區別。被刪掉的再也找不回來了,不就跟燒了一樣。被改過的面目全非,全成了篡改者的主觀意志,還不如一把火燒了,也少讓今天的人中毒。
王朔:那個時候的窮孩子怎麼認字呀?這個字是誰教的?
孔子家也不太富裕吧。誰教得他這麼勁勁的,張口就是至理名言。
老俠:他的自我期許很狂,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多狂呀,既隨心所欲,又中規中矩,這隻有神人的份了。
王朔: 發乎情,止乎禮義 是他說的吧。全是自我解嘲的話,有賊心沒賊膽。
應該給他重新拿白話寫一遍,重新造一下句。
老俠:中國讀書人的那種人格狂妄就是從孔子開始的。不管你問什麼,都難不倒我,我都有一套說辭。所以中國知識分子從沒有自知之明,沒有界限。人稍出點名,就什麼都敢搶,文學評論家可以到音樂討論會、繪畫研討會、經濟討論會上去。
還真就有人喜歡附庸風雅去請,他也不要臉地有請必侃。
王朔:這叫通才,任什麼也難不倒。
老俠:我在國外,曾問過他們這類問題。他們說,如果開有關物理學的討論會,一定要請楊振寧,因為他是這方面的專家、權威,一定能說出有見地的話。但要開經濟學或政治學討論會,不可能想到去請楊振寧。而楊振寧到中國來,什麼都請他講,他也敢講。
王朔:也不光咱這兒吧。人一出名,張口就有格言。
老俠:有時看那些大人物的格言,看著看著就要背過氣去。比如說,維根斯坦與羅素同為西方的大哲,維就只專注於哲學,純粹極了。而羅素成了大哲後,就什麼都想插一槓子,什麼都想評論一番。其實在哲學之外的領域,他也沒說過幾句語驚四座的話,都挺一般的,但就因為他有名,就成了格言了。
王朔:像有朋友從大老遠兒的來,不也高興嗎,說這類大白話,誰都能說出來,可他一說就成了格言。
老俠:不光是格言,就是這些大白話,中國人就注釋了幾千年,中國的智慧就浪費在這類迂腐的注釋上了。我把這叫 注釋偏執狂 ,是一種精神疾病或學術痴呆。名人的話就是格言或經典,什麼領域都可以說三道四,放個屁都沉甸甸的。
王朔:咱要是把老師都滅了,滅到孔子之前,誰也不知道孔子的老師是誰,孔子成了師祖。現在就這麼老師、師祖、師爺一大堆一溜順地下去成了系統。
老俠:唐代的韓愈就排過 道統 ,宋代的理學家朱熹也排過,兩人排的還不一樣。
王朔:他其實光把這話琢磨透了,說明白了,哪用得著費這麼大的勁呀。那你說,包括西方的學術規範也是這樣吧。比如說我寫博士論文,一本著作也不引,沒有注釋,全是自己的看法,這不行吧?不行。你得說清楚你的基礎在哪兒,你研究的那東西以前都有些什麼人說過些什麼。我說我沒基礎,就是自己拍腦袋想出來的,大家堅決不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