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但一些中青年學者,連史帶人帶詩一起夸。就像對待《紅樓夢》,感覺上凡是有點兒名的上層次的文人都寫過《紅樓夢》,劉心武關於《紅樓夢》的文字,恨不得連書中的一口唾沫都要硬看出微言大義,附庸風雅到這種地步,是個東西經這麼一夸也就不是東西了,被糟踏得不成樣子,成了個垃圾桶。中國知識界的附庸風雅、攀附權貴在造就一個個偽君子的同時,也製造著一個個垃圾桶。把人誇得不是人了,而中國又沒有神,你說他成了什麼,垃圾桶。《紅樓夢》並沒有優秀到字字珠璣的地步,曹雪芹就好賣弄他的文采,動不動就開個詩社什麼的,你一首他一首我一首的,沒有幾首能讀的,占了太多的篇幅。
王朔:學術界的這種浮誇沒有感情,沒有性情,大家都在附庸風雅玩文字遊戲,弄到最後把人誇得一個個面目可憎。魯迅,四九年後愣被捧成個神,一個大垃圾桶,什麼垃圾都往魯迅身上堆,這麼多年的魯迅研究大都是垃圾。這固然有意識形態上的原因,現在看,附庸風雅也難逃其咎。流毒至今。像我這樣與學問無關的人,對魯迅的反感就是這些垃圾造成的。很多年輕人都有與我類似的感覺。當年魯迅說最惡莫過於 捧殺 ,他自己身後的命運正應了他當年的咒語。
老俠:但那些真正的信仰者大都被遺忘被冷遇。林昭。1954年入北大新聞系,1957年成了右派被勞改。她是50多萬的拒不認罪者,l960年因參與所謂 反黨反革命小集團 而入獄,1962年 取保候審 ,同年12月再度入獄,被判有期徒刑10年。1968年4月29日被槍殺。她曾向北大校方發出質問:
當年蔡元培在北大任教時,曾慨然向北洋軍閥政府去保釋五四被捕的學生,你們呢? 她還在臨終前自信地寫道: 揩吧!揩吧!這是血呢! 但她不知道,殉難者的血跡很容易抹去。
王朔:中國文化人的媚態打小兒就耳濡目染,是根子上的,一代代淵遠流長,不光是向權貴。向大眾拋秋波,文化人之間彼此的互媚更情誼綿綿。波瀾壯闊。
老俠:你的小說中有這樣的情節,一個學者,或詩人或文化名人,一群陌生的小年輕的,第一次見他,畢恭畢敬地敲開門,進去就是沒頭沒腦沒天沒地的亂夸一通,那老師一下就暈了,找不著北了。你剛才說魯迅毀於他詛咒過的 捧殺 ,改革開放前,魯迅這個垃圾桶中全是革命硬骨頭。一改革開放,這桶中有點兒值錢的玩意了。易拉罐啦,口香糖啦,沒準還有個把冰箱彩電電腦之類的。穿不上褲子的時代用無私的心靈捧人,小康的時代就用暴發戶的揮霍捧人。
常從報刊上看到巴金老弟給冰心大姐的信,還有蕭乾,那種相互的撫摸幾近於寶哥哥和林妹妹,但我從未見過這種通信中有樸素的真性情,似乎彼此寫信問候只是為了見諸於媒體,向社會炫耀些什麼。在老一輩中,王元化有些真性情。他講起過早年清華園的生活,那種透明、暢快、自由的呼吸,是他這一生最值得珍惜的時光。他的父母在清華教書,都是基督徒,從不干涉他的生活。還有李慎之老人,是現在還活著的世紀老人中,難得的有良知者,從他的文字中,還能讀出真性情,還有種激情之思……要說冰心和巴金之間的那種惺惜,還有點兒才女與才子之間士大夫的遺韻。到了劉心武、王蒙這一代人,相互之間的夸就是赤裸裸的互媚。
百花文藝出版社曾出過一本名家論名家的書,一大批當紅文人,你說我好,我說你更好,簡直到了不知羞恥的地步。
王朔:有些夸也不全是世紀老人們自個兒的責任,很多關於 文化恐龍 們的吹捧文章,都是家屬們在背後指使的。寫傳要經過家屬的同意。這種把關有時比意識形態的審查還要嚴厲和苛刻,還要只准讚美不許批評。
老俠:這種保護是一種利益關係。很多所謂的名人傳記,嚴格地講已經不是傳了,而是他們的兒女們、家屬們,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授意把他們家的 古董 寫成什麼樣子。
王朔:祖宗傳下來了就這麼一件值錢的 古董 。還有幾道裂fèng,一定要精心呵護,千萬不能砸了。我覺得這些家屬很愚蠢,非要把他們家的 古董 弄成很偉大的人物,不怕累著。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這樣想,好像這樣就可以流芳百世。如舒乙,成天就吃他爹(老舍),簡直是個空頭文學家。
老俠:不光空頭,且很貪婪,榨乾了骨髓還要吃。12月3號的《南方周末》,有一篇關於巴金的文章,也就是寫巴金在醫院中治病。但題目很大很嚇人,叫《一個純潔的靈魂——記病中巴金》。我不知道作者為什麼不直接用 記病中巴金 做題目,非要弄個 純潔的靈魂 安上,似乎這樣就可以挽救病中的老人。有話不好好說,偏說空話。這種夸法是一套程式化的東西,已成為國人的思維定勢,程序一旦啟動,就由不得你了,即使被誇者臉紅心跳,大聲斷喝讓讚美機停止,也不起作用,它一定要完成既定的程序,把輸入的成仙成聖的詞彙全部輸出,否則機器不會停轉。
王朔:這就叫 照死里夸 。把死人夸活,借屍還魂。把活人夸死,豐碑永存。
老俠:不要說 良知 、 高貴 了,做人的最起碼的誠實,對國人來說都是一種非常奢侈的東西,我們揮霍不起。這條底線太不容易堅守了。說謊是許多人的精神癌症。不會說謊就意味著無法生存,說謊安全,說謊一本萬利,空手套白狼。
學別的東西比登天還難,學說謊學無恥根本不用教,一種娘胎中血液中的無恥。
大躍進時,某科學家居然要從科學的角度論證高產糧食能達到幾萬斤、十幾萬斤。
這種知識上的不誠實是最大的無恥。波普爾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一書中論及黑格爾哲學,他說黑格爾的成功是 不誠實的時代 和不負責任的時代 的開始, 起初是知識上的不誠實,後來作為其結果之一,是道德上的不負責任;直至出現一個被一種誇大其詞的魔法和隱語的力量所控制的新時代。 波普爾引證了一些黑格爾哲學中關於自然科學的論述,結論是,黑格爾連起碼的自然科學的常識都不懂,卻能構造出龐大的自然哲學體系。而且黑格爾明明知道他在自然知識上造假,但他仍然要把這一假象上升到辯證法。本體論的高度。這種理性的無恥也是黑格爾在中國頗有市場的原因。
王朔:知識上的誠實與道義上的負責,是一個作家的界限,界限就在這兒,要是守不住哪怕退一步也就完了。
老俠:半步也不行。甚至腳根兒稍一動,就可能全線崩潰。中國知識界的關鍵不是理論問題,而是誠實問題。這是底線。道義上的勇氣不夠還可以理解,知識上的誠實一旦喪失,上帝也救不了我們。真正堅守在自己的寫字檯前,讓一雙銳利的眼睛俯視你的筆,這種自律就是良知。遺憾的是,這種人幾近滅絕。多年前,在北大的一個座談會上,有一個研究生提到了馮友蘭,每天早晨拄著拐杖立於未名湖畔,面朝東方,等待日出什麼的。這個學生被馮友蘭肅穆虔敬的背影所感動。其實,這種形式只是一種做出來的姿態,是做給別人看的,他知道這姿態很能迷惑一些人。
如果他心中真的有所敬畏,哪怕是對日出對大自然的敬畏,他也不會在五十年代去印度時有意迴避他的老同學和老朋友,不會寫出那麼多御用的哲學垃圾,不會進入 文革 時的寫作班子。他自己的哲學中,提出的人生境界已經成聖成神,但在現實中卻沒有任何堅守。
而中國人對這類學者極為寬容,如同對那些沉默者的寬容一樣。實際上,這種寬容決非真正的寬容,而是一種同病相憐的相互庇護。
我倒更欣賞宗白華,這位老先生只對藝術有興趣,是北大知名教授中最淡泊名利地位者。他最愛幹的事是去看好的畫展,只要有,他從不會要求學校給派車,自己拎個包,拿著拐杖,擠上公共汽車就去了。他對中國藝術的特徵的感悟是現存的美學家無人能與之相媲美的。李澤厚的《美學歷程》關於中國藝術的議論最精彩的段子,全部來自宗白華,有了宗白華之後,余秋雨還厚臉皮去 文化苦旅 。他肯定沒看過宗白華的東西,或看了不以為然。
王朔:但學院派對一些骨子裡堅守的人卻非常苛刻,類似一種懦弱者的同盟,真的牆不敢以頭相撞,反而用刀子猛捅紙糊的牆。久而久之,中國知識界的正義感全發泄在綿羊或豬的身上,面對一群螞蟻的大義凜然和面對一隻虎的猥瑣下作,也不知道那麼多知識都到哪去了,字兒一認得多,人就變得小心眼兒。他們一開口,上帝就發笑。
老俠:上帝不會盲目地發笑,中國知識界的一些人的下作連值得發笑的遊戲都玩不好。中國只有讀書人,但沒有知識分子。經過近百年的啟蒙和開放,仍不及歷史上的司馬遷和莊子。這兩個人是中國讀書人中罕見的清醒者。 王朔:對中國的知識分子群體我沒什麼概念,學院派啦、幕僚派啦等等。
老俠:你指的是八十年代還是九十年代?
王朔:全算上,我總想找個明白人兒,理出個大概的頭緒。
老俠:八十年代的知識分子群體,大致可以分為 民間的 、 體制內的 兩路, 體制內的 又分為 學院的 和 准官僚的 。
王朔:思想解放運動在當時還是衝破了一些禁忌,牛鬼蛇神紛紛出籠。
老俠:在思想解放的旗幟下,一大批右派作家重新回到社會中,一回來就鮮花怒放,當時有一本暢銷小說集《重放的鮮花》,全是當年的右派們的成名作,像劉賓雁、王蒙、劉紹棠、從維熙等等。這批右派作家的頂峰是第四屆文代會,這之後,他們不但是作品影響全國,而且也紛紛進入文化領域的權力機構中執掌實權。劉賓雁的報告文學,劉心武的小說、傷痕文學、改革文學等等。這兩批人有共同的特點,都以文字風行於世,又以權力接近高層。王蒙最後坐到文化部長,劉心武是《人民文學》主編,王若水、胡績偉。劉賓雁等人也大都是部級待遇,最低也是司局級。
王朔:這些人是當時的大眾文化。
老俠:也是當時的社會思想貧乏所致。
王朔:那學院派呢?
老俠:學院派也分為幾撥。像李澤厚、劉再復是一類,走的是哲學、美學、理論批判的路數,但劉再復後來當了社科院文學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也成了准官僚。他們的黃金期以八六年召開的 新時期十年討論會 為高峰,那個會上,劉再復、李澤厚被捧為 理論教皇 了,大會的程序有點兒類似黨代會,以學習劉再復的人道主義文學觀為核心,分組座談,是一次文藝理論界的 閱兵式 。後來讓一匹黑馬給攪了。
包遵信、金觀濤等人走的是 叢書 啟蒙的路數。他們編的《走向未來叢書》成了一代青年人汲取新觀念的主要來源,影響之大,記憶猶新。後來內部分裂了。
王朔:學術界的這種浮誇沒有感情,沒有性情,大家都在附庸風雅玩文字遊戲,弄到最後把人誇得一個個面目可憎。魯迅,四九年後愣被捧成個神,一個大垃圾桶,什麼垃圾都往魯迅身上堆,這麼多年的魯迅研究大都是垃圾。這固然有意識形態上的原因,現在看,附庸風雅也難逃其咎。流毒至今。像我這樣與學問無關的人,對魯迅的反感就是這些垃圾造成的。很多年輕人都有與我類似的感覺。當年魯迅說最惡莫過於 捧殺 ,他自己身後的命運正應了他當年的咒語。
老俠:但那些真正的信仰者大都被遺忘被冷遇。林昭。1954年入北大新聞系,1957年成了右派被勞改。她是50多萬的拒不認罪者,l960年因參與所謂 反黨反革命小集團 而入獄,1962年 取保候審 ,同年12月再度入獄,被判有期徒刑10年。1968年4月29日被槍殺。她曾向北大校方發出質問:
當年蔡元培在北大任教時,曾慨然向北洋軍閥政府去保釋五四被捕的學生,你們呢? 她還在臨終前自信地寫道: 揩吧!揩吧!這是血呢! 但她不知道,殉難者的血跡很容易抹去。
王朔:中國文化人的媚態打小兒就耳濡目染,是根子上的,一代代淵遠流長,不光是向權貴。向大眾拋秋波,文化人之間彼此的互媚更情誼綿綿。波瀾壯闊。
老俠:你的小說中有這樣的情節,一個學者,或詩人或文化名人,一群陌生的小年輕的,第一次見他,畢恭畢敬地敲開門,進去就是沒頭沒腦沒天沒地的亂夸一通,那老師一下就暈了,找不著北了。你剛才說魯迅毀於他詛咒過的 捧殺 ,改革開放前,魯迅這個垃圾桶中全是革命硬骨頭。一改革開放,這桶中有點兒值錢的玩意了。易拉罐啦,口香糖啦,沒準還有個把冰箱彩電電腦之類的。穿不上褲子的時代用無私的心靈捧人,小康的時代就用暴發戶的揮霍捧人。
常從報刊上看到巴金老弟給冰心大姐的信,還有蕭乾,那種相互的撫摸幾近於寶哥哥和林妹妹,但我從未見過這種通信中有樸素的真性情,似乎彼此寫信問候只是為了見諸於媒體,向社會炫耀些什麼。在老一輩中,王元化有些真性情。他講起過早年清華園的生活,那種透明、暢快、自由的呼吸,是他這一生最值得珍惜的時光。他的父母在清華教書,都是基督徒,從不干涉他的生活。還有李慎之老人,是現在還活著的世紀老人中,難得的有良知者,從他的文字中,還能讀出真性情,還有種激情之思……要說冰心和巴金之間的那種惺惜,還有點兒才女與才子之間士大夫的遺韻。到了劉心武、王蒙這一代人,相互之間的夸就是赤裸裸的互媚。
百花文藝出版社曾出過一本名家論名家的書,一大批當紅文人,你說我好,我說你更好,簡直到了不知羞恥的地步。
王朔:有些夸也不全是世紀老人們自個兒的責任,很多關於 文化恐龍 們的吹捧文章,都是家屬們在背後指使的。寫傳要經過家屬的同意。這種把關有時比意識形態的審查還要嚴厲和苛刻,還要只准讚美不許批評。
老俠:這種保護是一種利益關係。很多所謂的名人傳記,嚴格地講已經不是傳了,而是他們的兒女們、家屬們,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授意把他們家的 古董 寫成什麼樣子。
王朔:祖宗傳下來了就這麼一件值錢的 古董 。還有幾道裂fèng,一定要精心呵護,千萬不能砸了。我覺得這些家屬很愚蠢,非要把他們家的 古董 弄成很偉大的人物,不怕累著。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這樣想,好像這樣就可以流芳百世。如舒乙,成天就吃他爹(老舍),簡直是個空頭文學家。
老俠:不光空頭,且很貪婪,榨乾了骨髓還要吃。12月3號的《南方周末》,有一篇關於巴金的文章,也就是寫巴金在醫院中治病。但題目很大很嚇人,叫《一個純潔的靈魂——記病中巴金》。我不知道作者為什麼不直接用 記病中巴金 做題目,非要弄個 純潔的靈魂 安上,似乎這樣就可以挽救病中的老人。有話不好好說,偏說空話。這種夸法是一套程式化的東西,已成為國人的思維定勢,程序一旦啟動,就由不得你了,即使被誇者臉紅心跳,大聲斷喝讓讚美機停止,也不起作用,它一定要完成既定的程序,把輸入的成仙成聖的詞彙全部輸出,否則機器不會停轉。
王朔:這就叫 照死里夸 。把死人夸活,借屍還魂。把活人夸死,豐碑永存。
老俠:不要說 良知 、 高貴 了,做人的最起碼的誠實,對國人來說都是一種非常奢侈的東西,我們揮霍不起。這條底線太不容易堅守了。說謊是許多人的精神癌症。不會說謊就意味著無法生存,說謊安全,說謊一本萬利,空手套白狼。
學別的東西比登天還難,學說謊學無恥根本不用教,一種娘胎中血液中的無恥。
大躍進時,某科學家居然要從科學的角度論證高產糧食能達到幾萬斤、十幾萬斤。
這種知識上的不誠實是最大的無恥。波普爾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一書中論及黑格爾哲學,他說黑格爾的成功是 不誠實的時代 和不負責任的時代 的開始, 起初是知識上的不誠實,後來作為其結果之一,是道德上的不負責任;直至出現一個被一種誇大其詞的魔法和隱語的力量所控制的新時代。 波普爾引證了一些黑格爾哲學中關於自然科學的論述,結論是,黑格爾連起碼的自然科學的常識都不懂,卻能構造出龐大的自然哲學體系。而且黑格爾明明知道他在自然知識上造假,但他仍然要把這一假象上升到辯證法。本體論的高度。這種理性的無恥也是黑格爾在中國頗有市場的原因。
王朔:知識上的誠實與道義上的負責,是一個作家的界限,界限就在這兒,要是守不住哪怕退一步也就完了。
老俠:半步也不行。甚至腳根兒稍一動,就可能全線崩潰。中國知識界的關鍵不是理論問題,而是誠實問題。這是底線。道義上的勇氣不夠還可以理解,知識上的誠實一旦喪失,上帝也救不了我們。真正堅守在自己的寫字檯前,讓一雙銳利的眼睛俯視你的筆,這種自律就是良知。遺憾的是,這種人幾近滅絕。多年前,在北大的一個座談會上,有一個研究生提到了馮友蘭,每天早晨拄著拐杖立於未名湖畔,面朝東方,等待日出什麼的。這個學生被馮友蘭肅穆虔敬的背影所感動。其實,這種形式只是一種做出來的姿態,是做給別人看的,他知道這姿態很能迷惑一些人。
如果他心中真的有所敬畏,哪怕是對日出對大自然的敬畏,他也不會在五十年代去印度時有意迴避他的老同學和老朋友,不會寫出那麼多御用的哲學垃圾,不會進入 文革 時的寫作班子。他自己的哲學中,提出的人生境界已經成聖成神,但在現實中卻沒有任何堅守。
而中國人對這類學者極為寬容,如同對那些沉默者的寬容一樣。實際上,這種寬容決非真正的寬容,而是一種同病相憐的相互庇護。
我倒更欣賞宗白華,這位老先生只對藝術有興趣,是北大知名教授中最淡泊名利地位者。他最愛幹的事是去看好的畫展,只要有,他從不會要求學校給派車,自己拎個包,拿著拐杖,擠上公共汽車就去了。他對中國藝術的特徵的感悟是現存的美學家無人能與之相媲美的。李澤厚的《美學歷程》關於中國藝術的議論最精彩的段子,全部來自宗白華,有了宗白華之後,余秋雨還厚臉皮去 文化苦旅 。他肯定沒看過宗白華的東西,或看了不以為然。
王朔:但學院派對一些骨子裡堅守的人卻非常苛刻,類似一種懦弱者的同盟,真的牆不敢以頭相撞,反而用刀子猛捅紙糊的牆。久而久之,中國知識界的正義感全發泄在綿羊或豬的身上,面對一群螞蟻的大義凜然和面對一隻虎的猥瑣下作,也不知道那麼多知識都到哪去了,字兒一認得多,人就變得小心眼兒。他們一開口,上帝就發笑。
老俠:上帝不會盲目地發笑,中國知識界的一些人的下作連值得發笑的遊戲都玩不好。中國只有讀書人,但沒有知識分子。經過近百年的啟蒙和開放,仍不及歷史上的司馬遷和莊子。這兩個人是中國讀書人中罕見的清醒者。 王朔:對中國的知識分子群體我沒什麼概念,學院派啦、幕僚派啦等等。
老俠:你指的是八十年代還是九十年代?
王朔:全算上,我總想找個明白人兒,理出個大概的頭緒。
老俠:八十年代的知識分子群體,大致可以分為 民間的 、 體制內的 兩路, 體制內的 又分為 學院的 和 准官僚的 。
王朔:思想解放運動在當時還是衝破了一些禁忌,牛鬼蛇神紛紛出籠。
老俠:在思想解放的旗幟下,一大批右派作家重新回到社會中,一回來就鮮花怒放,當時有一本暢銷小說集《重放的鮮花》,全是當年的右派們的成名作,像劉賓雁、王蒙、劉紹棠、從維熙等等。這批右派作家的頂峰是第四屆文代會,這之後,他們不但是作品影響全國,而且也紛紛進入文化領域的權力機構中執掌實權。劉賓雁的報告文學,劉心武的小說、傷痕文學、改革文學等等。這兩批人有共同的特點,都以文字風行於世,又以權力接近高層。王蒙最後坐到文化部長,劉心武是《人民文學》主編,王若水、胡績偉。劉賓雁等人也大都是部級待遇,最低也是司局級。
王朔:這些人是當時的大眾文化。
老俠:也是當時的社會思想貧乏所致。
王朔:那學院派呢?
老俠:學院派也分為幾撥。像李澤厚、劉再復是一類,走的是哲學、美學、理論批判的路數,但劉再復後來當了社科院文學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也成了准官僚。他們的黃金期以八六年召開的 新時期十年討論會 為高峰,那個會上,劉再復、李澤厚被捧為 理論教皇 了,大會的程序有點兒類似黨代會,以學習劉再復的人道主義文學觀為核心,分組座談,是一次文藝理論界的 閱兵式 。後來讓一匹黑馬給攪了。
包遵信、金觀濤等人走的是 叢書 啟蒙的路數。他們編的《走向未來叢書》成了一代青年人汲取新觀念的主要來源,影響之大,記憶猶新。後來內部分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