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以前的文章中的結尾常有類似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吧 這種。只不過余秋雨的文字中,多了點兒港台的軟語,比如像 殷殷地企盼著 ,整個兒是流行歌曲。
王朔:我覺得全世界的大眾文化都一樣。西方與中國沒什麼本質的區別。大眾文化中有一種世俗的關懷,有一些能夠持久地淺淺地打動人的東西,比如說言情小說中的東西,《廊橋遺夢》看得中年婦女們蠢蠢欲動。比如說刺激的東西,金庸的武俠,好萊塢的恐怖片,港台的功夫片,真正有點兒趣味兒的人,看了這些肯定會煩。但是大眾需要這種撫摸,就像家庭主婦每天需要油鹽醬醋茶,白領階層需要名牌西服領帶皮鞋一樣。
老俠: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區別,在中國很難分清楚。
但在西方,什麼是大眾文化,什麼不是大眾文化,有比較容易看出的界線。不是一部作品影響大、波及面廣就叫大眾文化。
比如五十年代金斯堡的長詩《嚎叫》,居然發行了50多萬,這在詩歌史上也是天文數字。這詩的流行與二戰後年輕一代的迷惘騷動想宣洩有關。但你很難說金斯堡的詩是大眾文化。他現在已經成為文科大學生的必讀書,成了經典。而在中國,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都向主流靠攏,所以,你分不清學術界的本土化cháo流與大眾文化的偽民俗製作之間的區別。其實沒有區別。
王朔:他們是不約而同的。一進入大眾文化,就大有賣身投靠,身不由己,跟著走的被強xx感。但是,時間一長,最初的恥辱漸漸消失了,光剩下享受了……錢呀。名呀、鮮花美女掌聲呀,眾星拱月的感覺不由你不輕飄飄的。
老俠:對呀。學術界也如此。當然學術界的說辭比大眾文化更具有表面上的嚴肅性,比如弄來個薩伊德,東方主義、文化霸權。話語權力。話語霸權。新權威主義……這些年還有持續地討論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什麼的,中國文學為什麼得不了諾貝爾文學獎?好像我們的文學早達到了那個水平,不給我們是西方文化霸權的民族歧視。只有中國人能到這個程度,討論自己的作家為什麼沒獲諾貝爾文學獎。這種炒作比大眾文化更噁心。原來,國內總說中國文化熱什麼的,我也真以為中國人的作品在國外火得一塌糊塗。但我一出國,才發現這只是一廂情願的自摸,是自己虛構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撞擊,根本就沒有那麼回事。不要說當代作家了,就連魯迅,外國的年輕人,大學裡學文科的學生都不知道魯迅是誰。但在中國,大學文科的學生有幾個不知道海明威的。什麼叫走向世界,只有你的作品超出了漢學的職業圈子,走向了人家的文化市場,像海明威在中國賣得那麼火,才叫走向世界。就幾個漢學家在小圈子裡弄了弄,就把中國的文化人弄得神魂顛倒,以為自己在美國家喻戶曉,不是太可笑了嗎?再說,漢學家讀你研究你是職業,是飯碗,與中國文化在外面的影響沒多大關係。
退一步講,抗拒西方的霸權,你要有道義上物質上的實力。聯合國憲章是按照自由主義價值觀寫的,世貿組織的規則是按自由市場自由貿易的原則定的,八國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北約,凡是可以左右世界全局性的制度,皆由西方人控制。這不單是什麼軍事霸權、政治霸權。文化霸權。話語霸權,最根本的是制度化霸權,當今世界的全球化制度建構,皆以西方的規則為基準。在文化上,理論研究也好,電影。文學、繪畫也好,制高點都在西方手中。歐洲三大電影獎,奧斯卡獎。格萊梅音樂獎。威尼斯年展、諾貝爾獎,連體育的最高榮譽獎都在西方人手中,什麼歐文斯獎。世界足球先生。歐洲足球先生等。西方的這種制度化的全球霸權是它的實力使然。縱然你有一腔熱血,你是正直的愛國者,沒有實力,空喊號子去跟人家斗,不就是世紀末的義和團嗎?
王朔:作為個人,現在的國人什麼都不愛,只愛他自己。
說到具體的某個人,他不肯為祖國而拔一毛,卻可以利用愛國來滿足一己私利。 王朔:現在有群生猛小生,沖著名人開刀,不光是給余秋雨、王蒙上課,講台都搬到像錢鍾書這類德高望重、眾口一詞的大師門口。
感覺上,錢鍾書學問很大,挺清高的,拒絕這拒絕那的,似乎不像余秋雨,不像我這麼媚俗。
老俠:錢鍾書是有學問,也很清高,從媒體的報導看,他是愛誰誰,拒絕中國的媒體炒作,《東方之子》的採訪也吃閉門羹。他更拒絕國外名牌大學的邀請,管你是牛津、哈佛,沒戲。而恰恰是這種拒絕,又變成了另一種炒作, 大隱隱於市
這條古訓又有了當代踐行者,越隱越顯,越拒絕越有人格高潔的美名。這種生存策略在中國已有幾千年傳統,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多長,隱士成名的傳統就有多長,我弄不懂這種隱士文化到底是什麼——所有的隱士都極有名,且都是 歲寒之松柏 之類的高潔。
王朔:我怎麼覺得這像是一種成心。
老俠:錢鍾書的那種拒絕,我以為是一種人格上的盲點,也就是狂妄到極致,甚至透明的程度。大家莫名其妙地把他捧上了 錢學 的位置,他就當真了,以為自己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學問家,狂妄到連牛津、哈佛這樣的高等學府都請不動的地步。而我以為,一個學者總要心存敬畏,像牛津、哈佛這樣的地方,出過多少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大科學家呀。一個學人去這種學術聖殿,就像教徒走進教堂。如果你還是個學者的話。而且他拒絕的理由是人家聽不懂他的學問,他去牛津、哈佛講學是對牛彈琴。中國的文化傳統中,推崇無所不能的人格神,一個人要是聖賢,就什麼都行,進可以平天下,退可以齊家修身,所有的界限都沒有了。作家可以成為繪畫或音樂權威,物理學家可以在經濟決策上說三道四,結果攪得一團糟。
王朔:這就有點兒過了。
老俠:錢的這種輕蔑,給我的感覺似乎是這世界上只有他自己能聽懂他的學問,剩下的人皆是附庸風雅的文人或小痞子。我不禁要問,錢鍾書你是誰?你以為你是誰?你有什麼真正的東西可以使你高傲到狂妄到 一覽眾山小 的懸崖上?心中沒有敬畏的學人,決寫不出好東西。這種敬畏是自己賦予自己的。當你提筆時,要時刻感覺到有一雙明察秋毫的眼睛高高在上,命令你必須保持知識上的謙卑與誠實。
王朔:好像孔子也這麼自負,登泰山而小天下。我聽說錢鍾書真的有學問,會若干種外語,一弄就是五湖四海,學貫中西。
老俠:錢是有學問,但既沒有思想也沒有方法上的獨創。他的《管錐篇》不過是中國從漢代開始的注經傳統的墓志銘。
俗話說:先秦之後沒有 子 。中國學術史、思想史在百家爭鳴之後,就是一部不斷地把智慧消耗到注經中的歷史,四九年後由注孔子轉為注馬克思主義。從注經的角度講,錢鍾書堪稱一絕,為一桌雞毛蒜皮也要找來五湖四海的洋佐料。他聲稱別人聽不懂,他那個《管錐篇》壓根就不想讓你懂,來來回回說些廢話,犄角旮旯地掉書袋子,一弄就一大堆旁徵博引。據說考錢的研究生要會五種外語,我不知道,這是招收研究生還是藉此炫耀賣弄語言天賦。錢有方法嗎?沒有。有原創的思想嗎?更沒有。 錢學 的產生很可笑,我想不出那些捧 錢學 飯碗的人研究些什麼。《圍城》嘲諷知識分子, 錢學 是對中國學術的最大嘲諷,在思想發現的層面上, 錢學 的研究界的智商等於零。《圍城》也就是部酸甜的小說,人們卻把它捧上了天。
王朔:學問的深奧我不大懂。但我讀《圍城》的閱讀經驗與讀余秋雨的東西十分相似。都是先聽說如何如何好,拿來一讀,文字迷人,給人的直覺這人有學問。
但當你再向深讀,視野開闊了一點兒,就會覺得這人是在玩花活兒,表面迷人的功夫如此深,其實裡面沒什麼。他只是在炫耀他的趣味和學問,他並不想嚴肅地說點什麼。
老俠:我初讀錢鍾書是《談藝錄》,一翻開真如初涉水的人面對大海,以為自己肯定游不過去,或要花終生經歷才能游到一半,不被淹死就算造化大了。但讀完了,除了東拉西扯和用牛角尖扎人外,不會給你任何啟迪。我又尋遍錢鍾書的文字,發現沒有一篇可以稱之為給人警醒的東西。中國的傳統詩問的那種評註式感悟式的方法,有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足矣。王國維不僅有學問、有思想也有真性情,他的學問紮實,卻無一絲賣弄;他的靈性躍動,卻無一點淺薄;他的性情撼人,能夠以生命殉一種垂死的文化。這讓我想起魯迅的名言:
敢於扶叛徒的屍體痛哭的人,方為真脊樑。
王朔:一些關於錢鍾書的讚美,包括楊絳的回憶,大都講錢鍾書的 文革 厄運,但錢在此前的境遇還是不錯的,比許多人的命運都好,但這兩位德高望重者似乎從不提那一段,感覺上,他們四九年以後盡受苦了,且苦大而仇不深,一副淡泊名利的仙骨。
老俠:錢的淡泊名利是做給社會看的,同時又是一種生存策略,既對苦難和社會不公正保持沉默,又能把自己塑造成似神的人格。在中國,面對那麼多苦難與無恥,沉默似乎成了一種美德,一種良知。
而我以為,沉默非但不是美德,反而是一種巧妙的無恥——一種生存策略。無論多大的學問家,一旦太珍惜自己的羽毛,就將喪失良知。
王朔:想起魯迅的名言,怎麼說來的,好像是,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特別是對於知識分子來說,沉默即死亡。
老俠:這些年知識界有股極不公正的思cháo,對死去的人照死里夸,塑造一個個新的人格神,比如有關陳寅格的炒作。
王朔:好像還有個叫顧準的。
老俠:顧准與陳寅烙大不一樣。有一次紀念顧準的討論會上,一些中青年學者對顧准並不買帳,說顧的理論早落伍了。
紀念顧准明擺著不是理論問題,而是極端惡境中的堅守問題。
顧準是在多麼惡劣的環境下寫出那些東西的。換一些人,知識再多,理論再博大深邃,未必能寫出那些東西。馮友蘭可謂大家,但看看他在四九年以後,特別是 文革 中寫了些什麼,全是垃圾。顧準的那種堅韌與良知,那種知識上的誠實,不僅在當時,就是現在,也是大大小小的學者文人所沒有的。
這些不屑於顧準的中青年學者,在知識上可謂學貫中西,但在做人上一無所知。
他們用開放時代的知識去貶低顧准,未免太冷血了。朱學勤就此寫過一篇東西,很沉痛、很激憤。
王朔:在思想上最活躍的八十年代,也很少有顧准那樣的誠實。
老俠:陳寅恪的命運就不同了。對陳的讚美幾乎眾口一詞,中青年學者都拿陳寅恪附庸風雅,似乎誰不讚美幾句陳寅恪,誰就是狠心狗肺。我見過一些中青年學者寫文章讚美陳寅恪的詩詞。陳寅恪有學問,也有傲骨,他的歷史研究頗有建樹,可是他的詩詞我實在看不出有多優秀,他的《柳如是別傳》也決沒有說的那麼出色。
王朔:我覺得全世界的大眾文化都一樣。西方與中國沒什麼本質的區別。大眾文化中有一種世俗的關懷,有一些能夠持久地淺淺地打動人的東西,比如說言情小說中的東西,《廊橋遺夢》看得中年婦女們蠢蠢欲動。比如說刺激的東西,金庸的武俠,好萊塢的恐怖片,港台的功夫片,真正有點兒趣味兒的人,看了這些肯定會煩。但是大眾需要這種撫摸,就像家庭主婦每天需要油鹽醬醋茶,白領階層需要名牌西服領帶皮鞋一樣。
老俠: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區別,在中國很難分清楚。
但在西方,什麼是大眾文化,什麼不是大眾文化,有比較容易看出的界線。不是一部作品影響大、波及面廣就叫大眾文化。
比如五十年代金斯堡的長詩《嚎叫》,居然發行了50多萬,這在詩歌史上也是天文數字。這詩的流行與二戰後年輕一代的迷惘騷動想宣洩有關。但你很難說金斯堡的詩是大眾文化。他現在已經成為文科大學生的必讀書,成了經典。而在中國,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都向主流靠攏,所以,你分不清學術界的本土化cháo流與大眾文化的偽民俗製作之間的區別。其實沒有區別。
王朔:他們是不約而同的。一進入大眾文化,就大有賣身投靠,身不由己,跟著走的被強xx感。但是,時間一長,最初的恥辱漸漸消失了,光剩下享受了……錢呀。名呀、鮮花美女掌聲呀,眾星拱月的感覺不由你不輕飄飄的。
老俠:對呀。學術界也如此。當然學術界的說辭比大眾文化更具有表面上的嚴肅性,比如弄來個薩伊德,東方主義、文化霸權。話語權力。話語霸權。新權威主義……這些年還有持續地討論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什麼的,中國文學為什麼得不了諾貝爾文學獎?好像我們的文學早達到了那個水平,不給我們是西方文化霸權的民族歧視。只有中國人能到這個程度,討論自己的作家為什麼沒獲諾貝爾文學獎。這種炒作比大眾文化更噁心。原來,國內總說中國文化熱什麼的,我也真以為中國人的作品在國外火得一塌糊塗。但我一出國,才發現這只是一廂情願的自摸,是自己虛構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撞擊,根本就沒有那麼回事。不要說當代作家了,就連魯迅,外國的年輕人,大學裡學文科的學生都不知道魯迅是誰。但在中國,大學文科的學生有幾個不知道海明威的。什麼叫走向世界,只有你的作品超出了漢學的職業圈子,走向了人家的文化市場,像海明威在中國賣得那麼火,才叫走向世界。就幾個漢學家在小圈子裡弄了弄,就把中國的文化人弄得神魂顛倒,以為自己在美國家喻戶曉,不是太可笑了嗎?再說,漢學家讀你研究你是職業,是飯碗,與中國文化在外面的影響沒多大關係。
退一步講,抗拒西方的霸權,你要有道義上物質上的實力。聯合國憲章是按照自由主義價值觀寫的,世貿組織的規則是按自由市場自由貿易的原則定的,八國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北約,凡是可以左右世界全局性的制度,皆由西方人控制。這不單是什麼軍事霸權、政治霸權。文化霸權。話語霸權,最根本的是制度化霸權,當今世界的全球化制度建構,皆以西方的規則為基準。在文化上,理論研究也好,電影。文學、繪畫也好,制高點都在西方手中。歐洲三大電影獎,奧斯卡獎。格萊梅音樂獎。威尼斯年展、諾貝爾獎,連體育的最高榮譽獎都在西方人手中,什麼歐文斯獎。世界足球先生。歐洲足球先生等。西方的這種制度化的全球霸權是它的實力使然。縱然你有一腔熱血,你是正直的愛國者,沒有實力,空喊號子去跟人家斗,不就是世紀末的義和團嗎?
王朔:作為個人,現在的國人什麼都不愛,只愛他自己。
說到具體的某個人,他不肯為祖國而拔一毛,卻可以利用愛國來滿足一己私利。 王朔:現在有群生猛小生,沖著名人開刀,不光是給余秋雨、王蒙上課,講台都搬到像錢鍾書這類德高望重、眾口一詞的大師門口。
感覺上,錢鍾書學問很大,挺清高的,拒絕這拒絕那的,似乎不像余秋雨,不像我這麼媚俗。
老俠:錢鍾書是有學問,也很清高,從媒體的報導看,他是愛誰誰,拒絕中國的媒體炒作,《東方之子》的採訪也吃閉門羹。他更拒絕國外名牌大學的邀請,管你是牛津、哈佛,沒戲。而恰恰是這種拒絕,又變成了另一種炒作, 大隱隱於市
這條古訓又有了當代踐行者,越隱越顯,越拒絕越有人格高潔的美名。這種生存策略在中國已有幾千年傳統,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多長,隱士成名的傳統就有多長,我弄不懂這種隱士文化到底是什麼——所有的隱士都極有名,且都是 歲寒之松柏 之類的高潔。
王朔:我怎麼覺得這像是一種成心。
老俠:錢鍾書的那種拒絕,我以為是一種人格上的盲點,也就是狂妄到極致,甚至透明的程度。大家莫名其妙地把他捧上了 錢學 的位置,他就當真了,以為自己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學問家,狂妄到連牛津、哈佛這樣的高等學府都請不動的地步。而我以為,一個學者總要心存敬畏,像牛津、哈佛這樣的地方,出過多少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大科學家呀。一個學人去這種學術聖殿,就像教徒走進教堂。如果你還是個學者的話。而且他拒絕的理由是人家聽不懂他的學問,他去牛津、哈佛講學是對牛彈琴。中國的文化傳統中,推崇無所不能的人格神,一個人要是聖賢,就什麼都行,進可以平天下,退可以齊家修身,所有的界限都沒有了。作家可以成為繪畫或音樂權威,物理學家可以在經濟決策上說三道四,結果攪得一團糟。
王朔:這就有點兒過了。
老俠:錢的這種輕蔑,給我的感覺似乎是這世界上只有他自己能聽懂他的學問,剩下的人皆是附庸風雅的文人或小痞子。我不禁要問,錢鍾書你是誰?你以為你是誰?你有什麼真正的東西可以使你高傲到狂妄到 一覽眾山小 的懸崖上?心中沒有敬畏的學人,決寫不出好東西。這種敬畏是自己賦予自己的。當你提筆時,要時刻感覺到有一雙明察秋毫的眼睛高高在上,命令你必須保持知識上的謙卑與誠實。
王朔:好像孔子也這麼自負,登泰山而小天下。我聽說錢鍾書真的有學問,會若干種外語,一弄就是五湖四海,學貫中西。
老俠:錢是有學問,但既沒有思想也沒有方法上的獨創。他的《管錐篇》不過是中國從漢代開始的注經傳統的墓志銘。
俗話說:先秦之後沒有 子 。中國學術史、思想史在百家爭鳴之後,就是一部不斷地把智慧消耗到注經中的歷史,四九年後由注孔子轉為注馬克思主義。從注經的角度講,錢鍾書堪稱一絕,為一桌雞毛蒜皮也要找來五湖四海的洋佐料。他聲稱別人聽不懂,他那個《管錐篇》壓根就不想讓你懂,來來回回說些廢話,犄角旮旯地掉書袋子,一弄就一大堆旁徵博引。據說考錢的研究生要會五種外語,我不知道,這是招收研究生還是藉此炫耀賣弄語言天賦。錢有方法嗎?沒有。有原創的思想嗎?更沒有。 錢學 的產生很可笑,我想不出那些捧 錢學 飯碗的人研究些什麼。《圍城》嘲諷知識分子, 錢學 是對中國學術的最大嘲諷,在思想發現的層面上, 錢學 的研究界的智商等於零。《圍城》也就是部酸甜的小說,人們卻把它捧上了天。
王朔:學問的深奧我不大懂。但我讀《圍城》的閱讀經驗與讀余秋雨的東西十分相似。都是先聽說如何如何好,拿來一讀,文字迷人,給人的直覺這人有學問。
但當你再向深讀,視野開闊了一點兒,就會覺得這人是在玩花活兒,表面迷人的功夫如此深,其實裡面沒什麼。他只是在炫耀他的趣味和學問,他並不想嚴肅地說點什麼。
老俠:我初讀錢鍾書是《談藝錄》,一翻開真如初涉水的人面對大海,以為自己肯定游不過去,或要花終生經歷才能游到一半,不被淹死就算造化大了。但讀完了,除了東拉西扯和用牛角尖扎人外,不會給你任何啟迪。我又尋遍錢鍾書的文字,發現沒有一篇可以稱之為給人警醒的東西。中國的傳統詩問的那種評註式感悟式的方法,有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足矣。王國維不僅有學問、有思想也有真性情,他的學問紮實,卻無一絲賣弄;他的靈性躍動,卻無一點淺薄;他的性情撼人,能夠以生命殉一種垂死的文化。這讓我想起魯迅的名言:
敢於扶叛徒的屍體痛哭的人,方為真脊樑。
王朔:一些關於錢鍾書的讚美,包括楊絳的回憶,大都講錢鍾書的 文革 厄運,但錢在此前的境遇還是不錯的,比許多人的命運都好,但這兩位德高望重者似乎從不提那一段,感覺上,他們四九年以後盡受苦了,且苦大而仇不深,一副淡泊名利的仙骨。
老俠:錢的淡泊名利是做給社會看的,同時又是一種生存策略,既對苦難和社會不公正保持沉默,又能把自己塑造成似神的人格。在中國,面對那麼多苦難與無恥,沉默似乎成了一種美德,一種良知。
而我以為,沉默非但不是美德,反而是一種巧妙的無恥——一種生存策略。無論多大的學問家,一旦太珍惜自己的羽毛,就將喪失良知。
王朔:想起魯迅的名言,怎麼說來的,好像是,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特別是對於知識分子來說,沉默即死亡。
老俠:這些年知識界有股極不公正的思cháo,對死去的人照死里夸,塑造一個個新的人格神,比如有關陳寅格的炒作。
王朔:好像還有個叫顧準的。
老俠:顧准與陳寅烙大不一樣。有一次紀念顧準的討論會上,一些中青年學者對顧准並不買帳,說顧的理論早落伍了。
紀念顧准明擺著不是理論問題,而是極端惡境中的堅守問題。
顧準是在多麼惡劣的環境下寫出那些東西的。換一些人,知識再多,理論再博大深邃,未必能寫出那些東西。馮友蘭可謂大家,但看看他在四九年以後,特別是 文革 中寫了些什麼,全是垃圾。顧準的那種堅韌與良知,那種知識上的誠實,不僅在當時,就是現在,也是大大小小的學者文人所沒有的。
這些不屑於顧準的中青年學者,在知識上可謂學貫中西,但在做人上一無所知。
他們用開放時代的知識去貶低顧准,未免太冷血了。朱學勤就此寫過一篇東西,很沉痛、很激憤。
王朔:在思想上最活躍的八十年代,也很少有顧准那樣的誠實。
老俠:陳寅恪的命運就不同了。對陳的讚美幾乎眾口一詞,中青年學者都拿陳寅恪附庸風雅,似乎誰不讚美幾句陳寅恪,誰就是狠心狗肺。我見過一些中青年學者寫文章讚美陳寅恪的詩詞。陳寅恪有學問,也有傲骨,他的歷史研究頗有建樹,可是他的詩詞我實在看不出有多優秀,他的《柳如是別傳》也決沒有說的那麼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