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
書信:咸豐三年十一月初一日劉蓉
就現在之額兵練之,而化為有用,誠為善策,然習氣太盛,安能更鑄其面目蕩滌其腸胃?恐岳王復生,半年可以教成其武藝,孔子復生,三年不能變革其惡習。
書信:咸豐三年二月與魁聯
然鄙意以為壯勇貴精而不貴多……要須簡擇精嚴,臨陣不至獸駭鳥散,則雖少亦決其有濟。
書信:咸豐三年十月與劉蓉
貪賊中資財,最易誤事,吾見前此諸軍因貪搶賊贓,轉勝為敗者,指不勝屈。每謂騷擾為人鬼關,貪財為生死關,蓋言愛民則人,擾民則鬼,力戰遺財則生,貪財忘戰則死也。
書信:同治二年五月初十日復李榕
軍行戰勝,尤須堅明約束,無令騷擾地方。聞有並非楚勇、並非湘勇隨之以去者,好yín擄掠,無所不至,尤須認真訪查,斬數人以懲其餘,是為至要。
書信:咸豐三年二月與劉長佑
軍士所過,有取民間一糙一木不給錢者,即行正法。望兩君日以斯言訓做之。
書信:咸豐三年二月二十六日與劉長佑·王鑫
凡兵勇與百姓交涉者,總宜伸民氣而抑兵勇,所以感召天和者在此,即所以要獲名譽者在此,望閣下實心行之,幸勿視為老生常談也。
書信:咸豐九年十二月初八加英坤修片
論作文宜通小學、訓詁,又論軍務須從日用眠食上下手。
日記:咸豐十年二月廿九日
近時所調之兵,天涯一百,海角五十,卒與卒不習,將與將不和,此營既敗,彼營掉臂而不顧,哆口而微笑,各營習見。夫危急之際,無人救應。誰肯向前獨履危地,出萬死之城,以博他人之一微笑?鄙意欲練勇萬人,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湯同往。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以相救。
書信:成豐三年九月初二日與文希范
帶勇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禮。仁者,即所謂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也。待弁勇如待子弟,常有望其成立,望其發達之心,則人知思矣。禮者,即所謂無眾寡,無小大,無欺慢,泰而不驕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嚴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臨之以莊,無形無聲之際,常有凜然難犯之象,則人知威矣。
日記:咸豐六年六月初四
周金城之教藝,儘是花法,不中實用,其徒八十人,多油滑浮動,難可深恃。弟前分三十人至貢院教湘勇,後見手足非是,仍爾謝遣。鄙意本可浮慕戚氏教陣之虛名,反忘場上目擊之實效。
書信:咸豐三年三月初七復張亮基
此次募勇,成軍以出,要須臥薪嘗膽,勤操苦練,養成艱難百戰之卒,預為東征不歸之計。若糙率從事,驅不教之土,執蠱脆之器,行三千里之遠,以當虎狼百萬之賊,未與交鋒而軍士之氣固已餒矣,雖有一二主者忠義奮發,亦無以作其眾而貞於久也。
書信:咸豐三年十月初三日復夏遷樾
吾輩帶兵,如父兄之帶子弟一般。無銀錢無保舉,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之困擾民而壞品行,因嫖賭洋菸而壞身體。個個學好,人人成材,則兵勇感思,兵勇之父母亦感恩矣。
《曾胡治兵語錄·仁愛》
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須回日三令五申,視為性命根本之事,毋視為要結粉飾之文。
《曾胡治兵語錄·仁愛》
我待將官如兄弟,我待兵勇如子侄,你們隨我也久長,人人曉得我心腸。願爾將官莫懈怠,願爾兵勇莫學壞。未曾算去先算回,未曾算髒先算敗,各人努力各謹慎,自然萬事都平順。
詩:《水師得勝歌》
次青之於平江勇,則的愛而無增,有獎而無激。柳子厚所謂"雖曰愛之,其實害之"。
書信:同治二年三月初一日《復李鴻章》
苟善治軍,必見其有戰則勝,有攻則取。若不以目所共見者為效,而但憑心所急揣者為高,則將以虛薄為辨而賤名檢,以望空為賢而笑勤恪。
文:《筆記二十七則·克勤小物》
營中無事,以勤操為第一要義。操隊伍則臨陣不至散亂,操槍炮則臨陣不至早放。
書信:同治元年二月初三日復江長貴
軍營雖以人多為貴,而有時亦以人多為累,凡軍氣宜聚不宜散,宜化危不宜悅豫;人多則悅豫,而氣漸散矣。營雖多而可恃者惟在一二營,人雖多而可恃者誰在一二人。如木然,根好株好而後枝葉有所託;如屋然,柱好梁好而後椽瓦有所倚。……遇小敵時,則枝葉之茂橡瓦之美盡可了事;遇大敵時,全靠根株培得穩,柱樑立得固,斷不可徒靠人數之多,氣勢之盛。倘使根株不穩,柱樑不固,則一枝折而眾葉隨之,一瓦落而眾椽隨之,敗如山崩,潰如河決,人多而反以為累矣。
書信:咸豐七年十月二十七日與沅甫九弟書
戰陣之法
審機審勢,猶在其後,第一先貴審力。審力者,知己知彼之切實工夫。……古人云兵驕必敗,老子云兩軍相對哀者勝矣,不審力,則所謂驕也;審力而不自足,即老子之所謂哀也。
書信:同治元年九月二十四日與沅弟書
軍事如槍法,門戶宜緊;如拳法,有伸有縮。若公入之太深,則有伸無縮矣。
書信:咸豐九年十月初八日復胡林翼
夫戰,勇氣也。再而衰,三而竭。國藩於此數語常常體驗,大約用兵無他謬[妙]巧,常存有餘不盡之氣而已。孫仲謀之攻合肥,受創於張遼,諸葛武候之攻陳倉,受創於郝昭,皆初氣過銳,漸就衰竭之故。惟荀塋之拔逼陽,氣已竭而忽振;陸抗之拔西陵,預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養銳氣,先備外援,以待內之自敝,此善於用氣者也。足下忠勇內蘊,邊往無前,惟猛進有餘,好謀不中。吾願足下學陸抗,氣未用而預籌之,不願學苟瑩,氣已竭而復振之。願算畢而後戰,不宜且戰而餘算。
書信:咸豐六年五月初二與李元度
羅羅山於五年八月至南康湖口一看,知其不足以圖功,即決然舍我而去,另剿湖北。其時有識者,皆佩服羅山用兵能識時務,能取遠勢;余雖私怨羅山之棄余而他往,而亦未嘗不服其行軍有伸有縮,有開有合也。
書信:同治元年十月十三日與沅弟書
凡打仗,一鼓再鼓,而人不動者,則氣必衰減;凡攻壘,一撲再撲,而人不動者,則氣必衰減。
書信:咸豐十年十一月二十日復左宗棠
古人用兵,最重"變化不測"四字。弟行軍太少變化。
書信:同治無年十月十三日與沅弟書
攻城最忌蠻攻。兵法曰:"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罪也。"故仆屢次寄書,以蠻攻為戒。
書信:咸豐六年五月二十四日與羅萱
用兵之道,全軍為上,保城池次之。
書信:同治元年十月十五日與沅弟書
但很戰浪追,為我軍向來大弊。此次必須謀定後戰,切不可蠻攻蠻打,徒傷士卒。
就現在之額兵練之,而化為有用,誠為善策,然習氣太盛,安能更鑄其面目蕩滌其腸胃?恐岳王復生,半年可以教成其武藝,孔子復生,三年不能變革其惡習。
書信:咸豐三年二月與魁聯
然鄙意以為壯勇貴精而不貴多……要須簡擇精嚴,臨陣不至獸駭鳥散,則雖少亦決其有濟。
書信:咸豐三年十月與劉蓉
貪賊中資財,最易誤事,吾見前此諸軍因貪搶賊贓,轉勝為敗者,指不勝屈。每謂騷擾為人鬼關,貪財為生死關,蓋言愛民則人,擾民則鬼,力戰遺財則生,貪財忘戰則死也。
書信:同治二年五月初十日復李榕
軍行戰勝,尤須堅明約束,無令騷擾地方。聞有並非楚勇、並非湘勇隨之以去者,好yín擄掠,無所不至,尤須認真訪查,斬數人以懲其餘,是為至要。
書信:咸豐三年二月與劉長佑
軍士所過,有取民間一糙一木不給錢者,即行正法。望兩君日以斯言訓做之。
書信:咸豐三年二月二十六日與劉長佑·王鑫
凡兵勇與百姓交涉者,總宜伸民氣而抑兵勇,所以感召天和者在此,即所以要獲名譽者在此,望閣下實心行之,幸勿視為老生常談也。
書信:咸豐九年十二月初八加英坤修片
論作文宜通小學、訓詁,又論軍務須從日用眠食上下手。
日記:咸豐十年二月廿九日
近時所調之兵,天涯一百,海角五十,卒與卒不習,將與將不和,此營既敗,彼營掉臂而不顧,哆口而微笑,各營習見。夫危急之際,無人救應。誰肯向前獨履危地,出萬死之城,以博他人之一微笑?鄙意欲練勇萬人,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湯同往。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以相救。
書信:成豐三年九月初二日與文希范
帶勇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禮。仁者,即所謂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也。待弁勇如待子弟,常有望其成立,望其發達之心,則人知思矣。禮者,即所謂無眾寡,無小大,無欺慢,泰而不驕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嚴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臨之以莊,無形無聲之際,常有凜然難犯之象,則人知威矣。
日記:咸豐六年六月初四
周金城之教藝,儘是花法,不中實用,其徒八十人,多油滑浮動,難可深恃。弟前分三十人至貢院教湘勇,後見手足非是,仍爾謝遣。鄙意本可浮慕戚氏教陣之虛名,反忘場上目擊之實效。
書信:咸豐三年三月初七復張亮基
此次募勇,成軍以出,要須臥薪嘗膽,勤操苦練,養成艱難百戰之卒,預為東征不歸之計。若糙率從事,驅不教之土,執蠱脆之器,行三千里之遠,以當虎狼百萬之賊,未與交鋒而軍士之氣固已餒矣,雖有一二主者忠義奮發,亦無以作其眾而貞於久也。
書信:咸豐三年十月初三日復夏遷樾
吾輩帶兵,如父兄之帶子弟一般。無銀錢無保舉,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之困擾民而壞品行,因嫖賭洋菸而壞身體。個個學好,人人成材,則兵勇感思,兵勇之父母亦感恩矣。
《曾胡治兵語錄·仁愛》
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須回日三令五申,視為性命根本之事,毋視為要結粉飾之文。
《曾胡治兵語錄·仁愛》
我待將官如兄弟,我待兵勇如子侄,你們隨我也久長,人人曉得我心腸。願爾將官莫懈怠,願爾兵勇莫學壞。未曾算去先算回,未曾算髒先算敗,各人努力各謹慎,自然萬事都平順。
詩:《水師得勝歌》
次青之於平江勇,則的愛而無增,有獎而無激。柳子厚所謂"雖曰愛之,其實害之"。
書信:同治二年三月初一日《復李鴻章》
苟善治軍,必見其有戰則勝,有攻則取。若不以目所共見者為效,而但憑心所急揣者為高,則將以虛薄為辨而賤名檢,以望空為賢而笑勤恪。
文:《筆記二十七則·克勤小物》
營中無事,以勤操為第一要義。操隊伍則臨陣不至散亂,操槍炮則臨陣不至早放。
書信:同治元年二月初三日復江長貴
軍營雖以人多為貴,而有時亦以人多為累,凡軍氣宜聚不宜散,宜化危不宜悅豫;人多則悅豫,而氣漸散矣。營雖多而可恃者惟在一二營,人雖多而可恃者誰在一二人。如木然,根好株好而後枝葉有所託;如屋然,柱好梁好而後椽瓦有所倚。……遇小敵時,則枝葉之茂橡瓦之美盡可了事;遇大敵時,全靠根株培得穩,柱樑立得固,斷不可徒靠人數之多,氣勢之盛。倘使根株不穩,柱樑不固,則一枝折而眾葉隨之,一瓦落而眾椽隨之,敗如山崩,潰如河決,人多而反以為累矣。
書信:咸豐七年十月二十七日與沅甫九弟書
戰陣之法
審機審勢,猶在其後,第一先貴審力。審力者,知己知彼之切實工夫。……古人云兵驕必敗,老子云兩軍相對哀者勝矣,不審力,則所謂驕也;審力而不自足,即老子之所謂哀也。
書信:同治元年九月二十四日與沅弟書
軍事如槍法,門戶宜緊;如拳法,有伸有縮。若公入之太深,則有伸無縮矣。
書信:咸豐九年十月初八日復胡林翼
夫戰,勇氣也。再而衰,三而竭。國藩於此數語常常體驗,大約用兵無他謬[妙]巧,常存有餘不盡之氣而已。孫仲謀之攻合肥,受創於張遼,諸葛武候之攻陳倉,受創於郝昭,皆初氣過銳,漸就衰竭之故。惟荀塋之拔逼陽,氣已竭而忽振;陸抗之拔西陵,預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養銳氣,先備外援,以待內之自敝,此善於用氣者也。足下忠勇內蘊,邊往無前,惟猛進有餘,好謀不中。吾願足下學陸抗,氣未用而預籌之,不願學苟瑩,氣已竭而復振之。願算畢而後戰,不宜且戰而餘算。
書信:咸豐六年五月初二與李元度
羅羅山於五年八月至南康湖口一看,知其不足以圖功,即決然舍我而去,另剿湖北。其時有識者,皆佩服羅山用兵能識時務,能取遠勢;余雖私怨羅山之棄余而他往,而亦未嘗不服其行軍有伸有縮,有開有合也。
書信:同治元年十月十三日與沅弟書
凡打仗,一鼓再鼓,而人不動者,則氣必衰減;凡攻壘,一撲再撲,而人不動者,則氣必衰減。
書信:咸豐十年十一月二十日復左宗棠
古人用兵,最重"變化不測"四字。弟行軍太少變化。
書信:同治無年十月十三日與沅弟書
攻城最忌蠻攻。兵法曰:"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罪也。"故仆屢次寄書,以蠻攻為戒。
書信:咸豐六年五月二十四日與羅萱
用兵之道,全軍為上,保城池次之。
書信:同治元年十月十五日與沅弟書
但很戰浪追,為我軍向來大弊。此次必須謀定後戰,切不可蠻攻蠻打,徒傷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