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書信:咸豐六年五月十四與彭鵬、羅萱
賊初耒之日,不必出隊與戰,但在營內靜看,看其強弱虛實,看得千准萬難,可打則出管打仗,不可打則始終堅守營盤,或有幾分把握。
書信:咸豐十年十月初五日與沅弟書
守城煞非易事,銀米、子藥、油鹽有一不備,不可言守備矣。又須得一謀勇兼優者,為一城之主。凡多備則力分,心專則慮周。
書信:咸豐十年十一月二十日復左宗棠
至軍務之要,亦有二語。曰"堅守已得之地,多籌游擊之師"而已。
書信:同治二年三月二十九日與沅弟書
兵多則拓地遠鶩,兵少則斂抑退回。
書信:咸豐十年五月初十日復胡林翼
擇地有兩法:有自固者,有扼賊者。自固者擇高山、擇要隘,扼賊者擇平坦必經之路,擇淺水津渡之處。嗣後每立一軍,則修碉二十座以為老營。環老營之四面方三百里,皆可往來梭剿,庶幾可戰可守,可奇可正,得四軍可靠者,則變化無窮。
書信:咸豐十年十二月初八日復左宗棠
弟在軍已久,閱事頗多,以後宜多用活兵,少用呆兵;多用輕兵,少用重兵。進退開合,變化不測,活兵也;屯宿一處,師老人頑,呆兵也;多用大炮輜重,文員大眾,車船難齊,重兵也;器械輕靈,馬馱輜重,不用車船轎夫,飆馳電擊,輕兵也。弟軍積習已深,今欲全改為活兵、輕兵,勢必不能,姑且改為半活半呆,半輕半重,亦有更戰互休之時。望弟力變大計,以金陵、金柱為呆兵、重兵,而以進剿東堤、二溧為活兵、輕兵,庶有濟乎?
書信:同治元年十月二十日與沅弟書
渠言外之意,覺弟兵不可野戰。吾則因金陵士卒用命,樂為之死,覺弟兵盡可野戰。不知弟自度已力,野戰果有幾分把握否?要之能得眾心,未有不可酣戰之理。望弟決從余計,分作兩技。一枝呆兵,屯紮金陵;一枝活兵,凡金柱、東壩、小丹陽、二溧、句容等處,聽弟擇地而駐,相機而進。有急則兩枝互相救應,去金陵總在二百里內外也,何如?
書信:同治元年十月廿一日與沅弟書
久頓堅城之下,士氣日報,直思所以抽掣之法,善退之道。軍事以氣為主,瀹去舊氣,乃能重生新氣。若不改頭換面,長守此堅壁,以日夜嚴防而不得少息,則積而為陳腐之氣,如敗血之不足隊養身也。望兩君子精心維持,於十里之外求一善地,相機而退扎一步,養息此氣。今日之善退,正以為他日善進之地。
書信:咸豐六年七月十五日與林源恩、李元度
惟不籌出一支結實可靠之活兵,在外縱橫馳擊,而專以合圍攻堅為念,似非善計。咸豐三、四、五年,向帥在金陵,兵不滿三萬,餉亦奇絀,向軍與金陵悍賊相持,而又分兵援廬州,援寧國、打鎮口、打蕪湖,中外皆稱向兵為天下勁旅,而余不甚以為然者,以其不能從大處落墨、空處著筆也。弟用兵之規橫遠勝於和,而與向相等,空處全不著筆,專靠他軍,可盡恃乎?
書信:同治二年五月初四日與沅弟書
師行所至之處,必須多問多思。思之於己,問之於人,皆好謀之實跡也。昔王璞山帶兵,有名將風。每與敵遇,將接仗之前一夕,傳各營官齊集,與之暢論敵情地勢。袖中出地圖十餘張,每人分給一張,令諸將各抒所見,如何進兵,如何分支,某營埋伏,某營並不接仗,待事畢後專派追剿。諸將-一說畢,璞山乃將自己主意說出,每人發一傳單,即議定之主意也。次日戰罷有與初議不符者,雖有功亦必加罰。其平日無事,每三日必傳各營官論戰守之法。
《曾胡治兵語錄·戰守》
初五日城賊猛撲,憑壕對擊,堅忍不出,最為合法。凡撲人之牆,撲人之壕,撲者客也,應者主也。我若越壕而應之,則是反主為客,所謂致於人者也。我不越境,則我常為主,所謂致人而不致於人也。穩守穩打,彼自意興索然。峙衡好越壕擊賊,吾常不以為然。凡此等處悉心推求,皆有一定之理。迪安善戰,其得決在不輕進不輕退六字,弟以類求之可也。
書信:咸豐八年四月十七日與沅甫九弟
軍無後繼,是古來一大忌。
大旆不可深入,各營不宜散扎。
書信:咸豐年九月十二月初九日復胡林翼
帶勇總以能打仗為第一義。現在久頓堅城之下,無仗可打,亦是悶事。如可移扎水東,當有一二大仗開。第弟營之勇,銳氣有餘,沉毅不足,氣浮而不斂,兵家之所忌也,當析細察。偶作一對聯箴弟云: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次求變化;辦事無聲無息,既要精到,又要簡捷。
書信:咸豐八年正月初四與沅甫九弟
危急之際,尤以全軍保全土氣為主。孤軍無助,糧餉不繼,奔走疲憊,皆散亂必敗之道。
《曾胡治兵語錄·兵機》
凡用兵最重氣勢二字。此次弟以二萬人駐於該處,太不得勢。兵勇之力,須常留其有餘,乃能養其銳氣,縮地約守,亦所以蓄氣也。
書信:同治元年九月初九日與沅弟書
敵援軍多能戰之土,如逼開仗,我省兵六營者不可出隊太早,衝鋒太快,須待楚軍先打,而省兵後進,無以怯弱為恥。隊伍切要整齊,無使前者衝鋒,後者不繼,待為敵援軍所笑。
書信:咸豐六年七月十八日致彭鵬、羅萱
約期打仗,最易誤事,余所見甚多。
書信:咸豐十一年四月十二日與沅弟書
攻城攻壘,總以敵人出來接仗,擊敗之後,乃可乘勢攻之。若敵人靜守不出,無隙可乘,則攻堅徒損精銳。
書信:咸豐十一年四月十二日與沅弟書
用兵人人料必勝者,中即伏敗機;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機。
書信:咸豐十一年四月十二日與沅弟書
凡行軍最忌有赫赫之名,為天下所指目,為賊匪所必爭。莫若從賊所不經意之處下手,既得之後,賊乃知其為要隘,起而爭之,則我占先著矣。
書信:同治元年十月初三日與沅弟書
用兵之道,最忌勢窮力弱四字。力則指將土之精力言之。勢則指大局大計及糧餉之接續,人才之繼否言之。能戰雖失亦算勝,不能戰雖勝亦算敗。
《曾胡治兵語錄·兵機》
凡軍行太速,氣太銳,其中必有不整不齊之處,惟有一靜字可以勝之。不出隊,不吶喊,槍炮不能命中者不許敵放一聲,穩住一二日,則大局已定。
書信:咸豐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與沅、季弟書
三疊槍陣法、撒星陣法,皆本之李穆堂侍郎。自為破賊妙法,特操演不熟,則臨事仍舊散亂。古法可用者多,總在平日習慣,臨陣不盡棄忘,斯為有補也。
書信:咸豐三年十一月初一日《復林源恩》
合圍之道,總以斷水中接濟為第一義。百餘里之城,數十百元賊,斷非戶挑陸運所能養活。
書信:同治二年五月二十一日與沅弟書
其孝陵衛以北,不妨空缺,不必合圍。蓋大致米糧難入,則城中強者可得,弱者難求,必有內變爭奪之事。若合圍太緊,水息不通,無分強弱,一律顆粒難通,則反足以固其心,而無爭奪內變,投誠私逃之事矣。不知弟親歷其境,以余此說為然否?
賊初耒之日,不必出隊與戰,但在營內靜看,看其強弱虛實,看得千准萬難,可打則出管打仗,不可打則始終堅守營盤,或有幾分把握。
書信:咸豐十年十月初五日與沅弟書
守城煞非易事,銀米、子藥、油鹽有一不備,不可言守備矣。又須得一謀勇兼優者,為一城之主。凡多備則力分,心專則慮周。
書信:咸豐十年十一月二十日復左宗棠
至軍務之要,亦有二語。曰"堅守已得之地,多籌游擊之師"而已。
書信:同治二年三月二十九日與沅弟書
兵多則拓地遠鶩,兵少則斂抑退回。
書信:咸豐十年五月初十日復胡林翼
擇地有兩法:有自固者,有扼賊者。自固者擇高山、擇要隘,扼賊者擇平坦必經之路,擇淺水津渡之處。嗣後每立一軍,則修碉二十座以為老營。環老營之四面方三百里,皆可往來梭剿,庶幾可戰可守,可奇可正,得四軍可靠者,則變化無窮。
書信:咸豐十年十二月初八日復左宗棠
弟在軍已久,閱事頗多,以後宜多用活兵,少用呆兵;多用輕兵,少用重兵。進退開合,變化不測,活兵也;屯宿一處,師老人頑,呆兵也;多用大炮輜重,文員大眾,車船難齊,重兵也;器械輕靈,馬馱輜重,不用車船轎夫,飆馳電擊,輕兵也。弟軍積習已深,今欲全改為活兵、輕兵,勢必不能,姑且改為半活半呆,半輕半重,亦有更戰互休之時。望弟力變大計,以金陵、金柱為呆兵、重兵,而以進剿東堤、二溧為活兵、輕兵,庶有濟乎?
書信:同治元年十月二十日與沅弟書
渠言外之意,覺弟兵不可野戰。吾則因金陵士卒用命,樂為之死,覺弟兵盡可野戰。不知弟自度已力,野戰果有幾分把握否?要之能得眾心,未有不可酣戰之理。望弟決從余計,分作兩技。一枝呆兵,屯紮金陵;一枝活兵,凡金柱、東壩、小丹陽、二溧、句容等處,聽弟擇地而駐,相機而進。有急則兩枝互相救應,去金陵總在二百里內外也,何如?
書信:同治元年十月廿一日與沅弟書
久頓堅城之下,士氣日報,直思所以抽掣之法,善退之道。軍事以氣為主,瀹去舊氣,乃能重生新氣。若不改頭換面,長守此堅壁,以日夜嚴防而不得少息,則積而為陳腐之氣,如敗血之不足隊養身也。望兩君子精心維持,於十里之外求一善地,相機而退扎一步,養息此氣。今日之善退,正以為他日善進之地。
書信:咸豐六年七月十五日與林源恩、李元度
惟不籌出一支結實可靠之活兵,在外縱橫馳擊,而專以合圍攻堅為念,似非善計。咸豐三、四、五年,向帥在金陵,兵不滿三萬,餉亦奇絀,向軍與金陵悍賊相持,而又分兵援廬州,援寧國、打鎮口、打蕪湖,中外皆稱向兵為天下勁旅,而余不甚以為然者,以其不能從大處落墨、空處著筆也。弟用兵之規橫遠勝於和,而與向相等,空處全不著筆,專靠他軍,可盡恃乎?
書信:同治二年五月初四日與沅弟書
師行所至之處,必須多問多思。思之於己,問之於人,皆好謀之實跡也。昔王璞山帶兵,有名將風。每與敵遇,將接仗之前一夕,傳各營官齊集,與之暢論敵情地勢。袖中出地圖十餘張,每人分給一張,令諸將各抒所見,如何進兵,如何分支,某營埋伏,某營並不接仗,待事畢後專派追剿。諸將-一說畢,璞山乃將自己主意說出,每人發一傳單,即議定之主意也。次日戰罷有與初議不符者,雖有功亦必加罰。其平日無事,每三日必傳各營官論戰守之法。
《曾胡治兵語錄·戰守》
初五日城賊猛撲,憑壕對擊,堅忍不出,最為合法。凡撲人之牆,撲人之壕,撲者客也,應者主也。我若越壕而應之,則是反主為客,所謂致於人者也。我不越境,則我常為主,所謂致人而不致於人也。穩守穩打,彼自意興索然。峙衡好越壕擊賊,吾常不以為然。凡此等處悉心推求,皆有一定之理。迪安善戰,其得決在不輕進不輕退六字,弟以類求之可也。
書信:咸豐八年四月十七日與沅甫九弟
軍無後繼,是古來一大忌。
大旆不可深入,各營不宜散扎。
書信:咸豐年九月十二月初九日復胡林翼
帶勇總以能打仗為第一義。現在久頓堅城之下,無仗可打,亦是悶事。如可移扎水東,當有一二大仗開。第弟營之勇,銳氣有餘,沉毅不足,氣浮而不斂,兵家之所忌也,當析細察。偶作一對聯箴弟云: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次求變化;辦事無聲無息,既要精到,又要簡捷。
書信:咸豐八年正月初四與沅甫九弟
危急之際,尤以全軍保全土氣為主。孤軍無助,糧餉不繼,奔走疲憊,皆散亂必敗之道。
《曾胡治兵語錄·兵機》
凡用兵最重氣勢二字。此次弟以二萬人駐於該處,太不得勢。兵勇之力,須常留其有餘,乃能養其銳氣,縮地約守,亦所以蓄氣也。
書信:同治元年九月初九日與沅弟書
敵援軍多能戰之土,如逼開仗,我省兵六營者不可出隊太早,衝鋒太快,須待楚軍先打,而省兵後進,無以怯弱為恥。隊伍切要整齊,無使前者衝鋒,後者不繼,待為敵援軍所笑。
書信:咸豐六年七月十八日致彭鵬、羅萱
約期打仗,最易誤事,余所見甚多。
書信:咸豐十一年四月十二日與沅弟書
攻城攻壘,總以敵人出來接仗,擊敗之後,乃可乘勢攻之。若敵人靜守不出,無隙可乘,則攻堅徒損精銳。
書信:咸豐十一年四月十二日與沅弟書
用兵人人料必勝者,中即伏敗機;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機。
書信:咸豐十一年四月十二日與沅弟書
凡行軍最忌有赫赫之名,為天下所指目,為賊匪所必爭。莫若從賊所不經意之處下手,既得之後,賊乃知其為要隘,起而爭之,則我占先著矣。
書信:同治元年十月初三日與沅弟書
用兵之道,最忌勢窮力弱四字。力則指將土之精力言之。勢則指大局大計及糧餉之接續,人才之繼否言之。能戰雖失亦算勝,不能戰雖勝亦算敗。
《曾胡治兵語錄·兵機》
凡軍行太速,氣太銳,其中必有不整不齊之處,惟有一靜字可以勝之。不出隊,不吶喊,槍炮不能命中者不許敵放一聲,穩住一二日,則大局已定。
書信:咸豐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與沅、季弟書
三疊槍陣法、撒星陣法,皆本之李穆堂侍郎。自為破賊妙法,特操演不熟,則臨事仍舊散亂。古法可用者多,總在平日習慣,臨陣不盡棄忘,斯為有補也。
書信:咸豐三年十一月初一日《復林源恩》
合圍之道,總以斷水中接濟為第一義。百餘里之城,數十百元賊,斷非戶挑陸運所能養活。
書信:同治二年五月二十一日與沅弟書
其孝陵衛以北,不妨空缺,不必合圍。蓋大致米糧難入,則城中強者可得,弱者難求,必有內變爭奪之事。若合圍太緊,水息不通,無分強弱,一律顆粒難通,則反足以固其心,而無爭奪內變,投誠私逃之事矣。不知弟親歷其境,以余此說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