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書信:咸豐九年三月十五日復胡林翼
軍事之驕氣、惰氣,皆敗氣也。孔子之臨事而懼,則絕驕之源:"好謀而成",則絕惰之源。平日無時不謀,無事不謀,自無惰時矣。
書信:咸豐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致李榕
…… 帶兵之道。"勤、恕、廉、明"四字缺一不可。
日記:咸豐九年十一月初一日
…… 軍中驕氣則有浮yín之色,惰氣則有舐滯之色,須時時察看而補救之。
日記:咸豐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思州縣之道,以四者為最要:一曰整躬以治署內,一曰明刑以清獄訟,一曰課農以盡地力,一曰崇儉以興廉讓。將領之道,以四者為最要:一曰戒騷擾以安民,一曰禁菸賭以儆惰,一日勤訓練以禦寇,一曰尚廉儉以率下。
日記:咸豐十一年八月十七日
余因古人治兵之道,作詩之法,皆與音樂相通,而懵然不知,深以為恥。
日記:咸豐十一年十一月廿七日
練兵如八股家之揣摩,只要有百篇爛熟之文,則布局立意,常有熟徑可尋,而腔調亦左右逢源。凡讀文太多,而實無心得者,必不能文者也。用兵宜有簡練之營,有純熟之將領陣法,不可貪多而無實。
家書:同治元年十月十七日致沅弟
《二十三史》除班、馬外,皆文人以意為之,不知甲仗為何物,戰陣為何物,浮詞偽語,隨意編造,斷不可信。仆於《通鑑》中之不可信者,皆用筆識出矣。退庵若以編輯《二十三史》成書,為治軍之藍本,則門徑已差,難與圖功,閣下與之至交,須勸之盡棄故紙,專從事於點名、看操、查牆之諸事也。
書信:咸豐十年七月十九日復李元度
弟不慮閣下之不善撫土,不善用奇,為謀,為勇,俱非所慮,但慮方寸稍存輕敵之見,則恐為士卒所窺,亦足長其驕氣。
書信:咸豐三年四月二十一日與張榮組
日中則昃,月盈則虧。自仆行軍以來,每介疑勝敗之際,戰兢恐懼、上下怵惕者,其後常得大勝;或當志得意滿之時,各路雲集,(犭丑)於屢勝,將卒矜慢,其後常有意外之失。
書信:咸豐六年九月初二日與羅萱
夜與李申坎論營務處之道,一在樹人,一在立法。有心人不以不能戰勝攻取為恥,而以不能樹人立法為恥。樹人之道有二:一曰知人善任,一曰陶熔造就。
日記:咸豐九年九月初六日
仆於用兵,深以"主客"為重。撲營同以營盤為主,撲者為客;野戰則以先至戰地者為主,後至戰地者為客;臨陣則以先吶喊放槍者為主,後吶喊放槍者為客。
書信;咸豐六年八月初八日與彭鵬羅萱
凡出隊有宜速者,有宜遲者。宜速者,我去尋賊先發制人者也;宜遲者,賊來尋我,以立待客者也。主氣常靜,客氣常動。客氣先盛而後衰,主氣先微而後壯。故善用兵者,最喜為主,不喜作客。
書信:咸豐十年五月初九日友劉建德、姚體備
又思戰陣之事,須半動半靜,動者如水,靜者如山。又思兵不得已而用之,常存不敢為先之心,須人打第一下我打第二下也。
日記:咸豐九年二月廿八日
用兵之道與讀書同,不日進則日退,須"田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為妙。
書信:咸豐八年十月二十六日加強運蘭片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次求變化;辦事無聲無臭,既要精到,又要簡捷。
家書:成豐八年正月初四夜致沅弟
是夜讀《史記·律書》,古人以用兵之道通於聲律,故聽音樂而知兵之勝敗、國之存亡。
日記:咸豐十年十月廿四日
軍事非權不威,非勢不行。弟處無權、無勢之位,常冒爭權、爭勢之嫌,年年依人,頑鈍寡效。惟冀一、二有道君子,賜之針砭,兼亮苦衷,即深夜冥行,庶有見明之日。
書信:咸豐九年二月十八日加鄒懿德
湘軍之所以無敵者,全賴彼此相顧,彼此相救。雖平日積怨深仇,臨陣仍彼此照顧,雖上午口角參商,下午仍彼此救援。
《曾胡治兵語錄·和輯》
弟在軍中,望常以愛民誠懇之意,理學迂闊之語,時時與異兵說及,庶勝則可以立功,政亦不致造孽。當此大亂之世,吾輩立身行間,最易造孽,亦最易積德。吾自三年招勇時,即以愛民為第一義,歷年以來,縱未必行得到,而寸心決不敢忘愛民兩個字,尤悔頗寡。
咸豐十年四月二十二日與沅弟書
吾家兄弟帶兵,以殺人為業,擇本已自不慎,推于禁止擾民、解散脅從、保全鄉官三端痛下工夫,庶幾於殺人之中,寓止暴之意。
咸豐十一年正月十四日與四弟書
剿撫兼施之法,須在軍威大振之後。目下各路僅獲大捷,賊心極渙,本可廣為招撫。第撫以收其頭目,散其黨眾為上。收其頭目,准其略帶黨眾數百人為次;收其頭目,准其帶所部二三千如豐軍者,為又次,若准其仍帶全部,並盤踞一方,則為下矣,今之李兆壽踞滁、全者是也。弟可於此四等中酌度辦理。
同治元年二月初二日與沅弟書
李世忠輩暴戾險詐,最難馴馭。投誠六年,官至一品,而其黨眾尚不脫盜賊行徑。吾輩待之之法,有應寬者二,有應嚴者二。應寬者:一則銀錢慷慨大方,絕不計較,當充裕時則數十百萬擲如糞土,當窮窘時則解囊分潤,自甘困苦;一則不與爭功,遇有勝仗,以全功歸之,遇有保案,以優獎籠之。應嚴者:一則利文疏淡,往還宜稀,書牘宜簡,話不可多,情不可密;一則剖明是非,凡渠部弁勇有與百姓爭訟而適在吾輩轄境及來訴告者,必當剖決曲直,毫不假借,請其嚴加德治。應寬者,利也,名也。應嚴者,禮也,義也。四者兼全,而手下又有強兵,則無不可相處之悍將矣。
同治元年四月十一日與沅弟書
擇將為先
竊嘗以為無兵不足深化,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債耿耿者,不可亟得;或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鬱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貪饕退縮者,果驤首而上騰,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不死,此其可為浩嘆者也。
書信:咸豐三年正月復彭申甫
大抵欲言兵事者,默揣本軍之人才,能堅守者見人?能陷陣者見人?……
咸豐十年九月初十日與沅弟書
帶勇之法,以體察人才為第一,整頓營規,講求戰守次之。
咸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與沅甫九弟
抑又有請者,不難於勇,而難於帶勇之人。帶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民之才,不外公、明、勤三字。不公不明,則諸勇必不悅服;不勤,則營務細巨,皆廢他不治,教第一要務在此。不怕死,則臨陣當先,士卒乃可效命,故次之。為名利而出者,保舉稍遲則怨,稍不如意則怨,與同輩爭薪水,與士卒爭毫釐,故又次之。身體羸弱者,過勞則病,精神乏短者,久用則散,故又次之。四者似過於求備,而苟閉其一,則萬不可以帶勇。故弟嘗謂帶勇須智渾勇沉之土,文經武緯之才。
軍事之驕氣、惰氣,皆敗氣也。孔子之臨事而懼,則絕驕之源:"好謀而成",則絕惰之源。平日無時不謀,無事不謀,自無惰時矣。
書信:咸豐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致李榕
…… 帶兵之道。"勤、恕、廉、明"四字缺一不可。
日記:咸豐九年十一月初一日
…… 軍中驕氣則有浮yín之色,惰氣則有舐滯之色,須時時察看而補救之。
日記:咸豐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思州縣之道,以四者為最要:一曰整躬以治署內,一曰明刑以清獄訟,一曰課農以盡地力,一曰崇儉以興廉讓。將領之道,以四者為最要:一曰戒騷擾以安民,一曰禁菸賭以儆惰,一日勤訓練以禦寇,一曰尚廉儉以率下。
日記:咸豐十一年八月十七日
余因古人治兵之道,作詩之法,皆與音樂相通,而懵然不知,深以為恥。
日記:咸豐十一年十一月廿七日
練兵如八股家之揣摩,只要有百篇爛熟之文,則布局立意,常有熟徑可尋,而腔調亦左右逢源。凡讀文太多,而實無心得者,必不能文者也。用兵宜有簡練之營,有純熟之將領陣法,不可貪多而無實。
家書:同治元年十月十七日致沅弟
《二十三史》除班、馬外,皆文人以意為之,不知甲仗為何物,戰陣為何物,浮詞偽語,隨意編造,斷不可信。仆於《通鑑》中之不可信者,皆用筆識出矣。退庵若以編輯《二十三史》成書,為治軍之藍本,則門徑已差,難與圖功,閣下與之至交,須勸之盡棄故紙,專從事於點名、看操、查牆之諸事也。
書信:咸豐十年七月十九日復李元度
弟不慮閣下之不善撫土,不善用奇,為謀,為勇,俱非所慮,但慮方寸稍存輕敵之見,則恐為士卒所窺,亦足長其驕氣。
書信:咸豐三年四月二十一日與張榮組
日中則昃,月盈則虧。自仆行軍以來,每介疑勝敗之際,戰兢恐懼、上下怵惕者,其後常得大勝;或當志得意滿之時,各路雲集,(犭丑)於屢勝,將卒矜慢,其後常有意外之失。
書信:咸豐六年九月初二日與羅萱
夜與李申坎論營務處之道,一在樹人,一在立法。有心人不以不能戰勝攻取為恥,而以不能樹人立法為恥。樹人之道有二:一曰知人善任,一曰陶熔造就。
日記:咸豐九年九月初六日
仆於用兵,深以"主客"為重。撲營同以營盤為主,撲者為客;野戰則以先至戰地者為主,後至戰地者為客;臨陣則以先吶喊放槍者為主,後吶喊放槍者為客。
書信;咸豐六年八月初八日與彭鵬羅萱
凡出隊有宜速者,有宜遲者。宜速者,我去尋賊先發制人者也;宜遲者,賊來尋我,以立待客者也。主氣常靜,客氣常動。客氣先盛而後衰,主氣先微而後壯。故善用兵者,最喜為主,不喜作客。
書信:咸豐十年五月初九日友劉建德、姚體備
又思戰陣之事,須半動半靜,動者如水,靜者如山。又思兵不得已而用之,常存不敢為先之心,須人打第一下我打第二下也。
日記:咸豐九年二月廿八日
用兵之道與讀書同,不日進則日退,須"田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為妙。
書信:咸豐八年十月二十六日加強運蘭片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次求變化;辦事無聲無臭,既要精到,又要簡捷。
家書:成豐八年正月初四夜致沅弟
是夜讀《史記·律書》,古人以用兵之道通於聲律,故聽音樂而知兵之勝敗、國之存亡。
日記:咸豐十年十月廿四日
軍事非權不威,非勢不行。弟處無權、無勢之位,常冒爭權、爭勢之嫌,年年依人,頑鈍寡效。惟冀一、二有道君子,賜之針砭,兼亮苦衷,即深夜冥行,庶有見明之日。
書信:咸豐九年二月十八日加鄒懿德
湘軍之所以無敵者,全賴彼此相顧,彼此相救。雖平日積怨深仇,臨陣仍彼此照顧,雖上午口角參商,下午仍彼此救援。
《曾胡治兵語錄·和輯》
弟在軍中,望常以愛民誠懇之意,理學迂闊之語,時時與異兵說及,庶勝則可以立功,政亦不致造孽。當此大亂之世,吾輩立身行間,最易造孽,亦最易積德。吾自三年招勇時,即以愛民為第一義,歷年以來,縱未必行得到,而寸心決不敢忘愛民兩個字,尤悔頗寡。
咸豐十年四月二十二日與沅弟書
吾家兄弟帶兵,以殺人為業,擇本已自不慎,推于禁止擾民、解散脅從、保全鄉官三端痛下工夫,庶幾於殺人之中,寓止暴之意。
咸豐十一年正月十四日與四弟書
剿撫兼施之法,須在軍威大振之後。目下各路僅獲大捷,賊心極渙,本可廣為招撫。第撫以收其頭目,散其黨眾為上。收其頭目,准其略帶黨眾數百人為次;收其頭目,准其帶所部二三千如豐軍者,為又次,若准其仍帶全部,並盤踞一方,則為下矣,今之李兆壽踞滁、全者是也。弟可於此四等中酌度辦理。
同治元年二月初二日與沅弟書
李世忠輩暴戾險詐,最難馴馭。投誠六年,官至一品,而其黨眾尚不脫盜賊行徑。吾輩待之之法,有應寬者二,有應嚴者二。應寬者:一則銀錢慷慨大方,絕不計較,當充裕時則數十百萬擲如糞土,當窮窘時則解囊分潤,自甘困苦;一則不與爭功,遇有勝仗,以全功歸之,遇有保案,以優獎籠之。應嚴者:一則利文疏淡,往還宜稀,書牘宜簡,話不可多,情不可密;一則剖明是非,凡渠部弁勇有與百姓爭訟而適在吾輩轄境及來訴告者,必當剖決曲直,毫不假借,請其嚴加德治。應寬者,利也,名也。應嚴者,禮也,義也。四者兼全,而手下又有強兵,則無不可相處之悍將矣。
同治元年四月十一日與沅弟書
擇將為先
竊嘗以為無兵不足深化,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債耿耿者,不可亟得;或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鬱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貪饕退縮者,果驤首而上騰,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不死,此其可為浩嘆者也。
書信:咸豐三年正月復彭申甫
大抵欲言兵事者,默揣本軍之人才,能堅守者見人?能陷陣者見人?……
咸豐十年九月初十日與沅弟書
帶勇之法,以體察人才為第一,整頓營規,講求戰守次之。
咸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與沅甫九弟
抑又有請者,不難於勇,而難於帶勇之人。帶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民之才,不外公、明、勤三字。不公不明,則諸勇必不悅服;不勤,則營務細巨,皆廢他不治,教第一要務在此。不怕死,則臨陣當先,士卒乃可效命,故次之。為名利而出者,保舉稍遲則怨,稍不如意則怨,與同輩爭薪水,與士卒爭毫釐,故又次之。身體羸弱者,過勞則病,精神乏短者,久用則散,故又次之。四者似過於求備,而苟閉其一,則萬不可以帶勇。故弟嘗謂帶勇須智渾勇沉之土,文經武緯之才。